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40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4.05
鼓勵兒童善度四旬期 參與苦路認識耶穌苦難
(本報專題)如何回到二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看看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所經歷的苦路時,祂如何為了愛世人而犧牲自己,被釘十字架上捨掉性命,至三天後復活?學校的「拜苦路」便可以讓我們重溫這段歷史。 每年踏入四旬期,不少天主教堂也會拜苦路,藉以默想基督的苦難,可是要讓小孩明白到苦路的意義,並不容易。教區教理委員會於四旬期前推出「與耶穌一起走苦路」口語本,為幼稚園老師提供實用的教材,以生活及形象化的方式介紹苦路。 拜苦路是……?  教理委員會主席梁長才談到拜苦路的意義,他說:「耶穌因為愛我們,來到這世界上,他長大後,四處向外介紹有關天父愛人的事跡,願意聽耶穌說話的人很喜愛耶穌, 亦有不少人不喜歡耶穌,抗拒耶穌指證他們的過犯,拒絕認錯和改過……不喜歡耶穌的人,便設法陷害祂,更加不相信耶穌是天父的兒子……」梁長才表示,當學生對於拜苦路感好奇,老師要動動腦筋去解說這善工的意義。  一處一故事 梁長才說,向幼兒說出苦路起源時,宜以說故事及互動的方式,每到一處便向幼童發問,也邀請他們一起向耶穌發問問題:  當耶穌被人冤枉時……  老師問學童:我們一起詢問耶穌被人冤枉的心情?  學童詢問耶穌:耶穌,你被人冤枉,為甚麼不證明自己無罪?  耶穌(由老師飾演):小朋友,是天主派遣我來到這世上,便是要去愛所有人,即使其他人待我差,我也不會嬲怒他們,也不會責備他們。 學童:耶穌,你真的很了不起!  耶穌:小朋友,當你們被人冤枉時,你能夠學習我一樣忍耐,不會即時發脾氣嗎?  學童:可以!  耶穌:你們真乖。 當耶穌背負十字架時……  老師邀請同學一起向耶穌詢問:耶穌,十字架重嗎?  耶穌:十字架真的很重,但我不怕,小朋友,謝謝你們關心我。 老師:士兵把耶穌推出去,各位小朋友,我們齊來跟隨耶穌吧!  梁長才說,對話方式有助學童切身處地了解耶穌的經歷,也可加入學童與耶穌的對話,讓學童嘗試從生活中學習耶穌的表樣。 當耶穌遇見自己的母親時……  耶穌:小朋友,你們可否替我安慰我的母親?  學童:可以!  老師:小朋友,倒不如我們一起念聖母經, 去安慰瑪利亞?  (師生同念聖母經)  耶穌:真的感謝你們。小朋友,當你們的母親不快樂時,可否安慰她,就如你們剛才安慰我的媽媽瑪利亞一樣?  學童:可以!  當耶穌再次跌倒時……  由於十字架太重以至耶穌再次跌倒,梁長才指出,此時老師可向學生提出自己需要改過的行為,並將「要改過的行為」掉入垃圾桶內。「教導兒童改掉壞習慣,以減輕耶穌背負十字架上的重擔」。 低小代入對話 高小引發思考 梁長才說,學校應按年級劃分教學方案,例如幼稚園至小學二年級可以對話形式參與苦路,小三至小六應配以開放式對話引發多角度思考,「把耶穌面對苦難的情景融入生活,例如耶穌被冤枉時, 同學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他?倘若身處其中, 你希望能怎樣幫助耶穌?」 他說老師可讓學生靜下來思考,或引入新聞事件作討論。他又建議校方在復活節後舉辦相關的宗教活動,讓學童完整地認識基督的苦難和復活的歷程。 聖母小學全校拜苦路  幫助學生善度四旬期 位於黃大仙區的聖母小學由二○一七學年起, 向全校約五百八十位學生分級舉辦拜苦路。該校宗教教育主任李穎妍說,最初只邀請教友學生拜苦路,後來推展至全校參與。「每到一處教導學生單膝跪下、雙手合十祈禱,禱文帶領學生默想與反思」。她指學生走過的每處苦路,也會連繫到生活,例如是與同學和睦相處、在生活中不願作的事情,均能幫助耶穌一起背負十字架。 該校為了讓學生感受四旬期的氛圍,本年四月八至十五日的班主任課進行「苦路十五處」(最後一處為耶穌復活),並於四旬期內以「善盡本份我做到」為主題。李穎妍說:「須鼓勵學生多作犧牲與修和,讓學生好好地度過四旬期。」凡履行上述本份,達成目標的學生也可獲得獎勵卡,每週獎勵卡可併砌成以四旬期為主題的圖像。 教理中心推出教材  鼓勵兒童減少浪費 此外,教理中心三月初為主日學課程加設四旬期教材,以「想要和需要」為題,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有的行為。教理中心協理鄧淑萍說,教材可培育孩子分辨正確的需要,包括放下私利、抗拒誘惑、多祈禱等;同時列出實用建議,讓兒童以行動實踐「克己、樂捐、祈禱與悔改」的精神。 教理中心亦曾推出的「兒童環保苦路」,回應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鄧淑萍說,這提醒兒童珍惜資源,減少破壞生態。兒童環保苦路中建議從生活著手,如節能減排、減少購物等,鼓勵兒童度簡樸生活。(高) 
kjy01_201804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4.27
寶血幼稚園復活節領洗 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本報專題)剛過去的復活節有一群新的候洗者領洗,成為天主的子女,得以與基督同死同葬,一同復活。寶血幼稚園中便有七位幼兒與家長一同領洗,親嘗復活的喜樂。本報邀請了三組家庭(學生陳善熙、吳懿晴及黃紫然、梓然),分享其領洗前後的心路歷程。 領洗前 陳媽媽表示父母都是天主教徒, 但當時希望她能自由選擇宗教信仰,所以她一直未有領洗, 直至……「現實是女兒要報小學,但我們還未領洗便已經要交自行收生表,趕不及那五分(與學校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會加分)。不過既然已經上了慕道班一段時間,而且讀主日學也不會教壞小孩。」抱著這心態的陳媽媽,卻在慕道期裡感受到每事皆有天主安排:她的婆婆在她接近領洗時辭世,其代父母──姨媽姨丈長居新加坡,因此希望所有後事能在復活節假期一次過處理;雖然時間趕急,但卻順利進行。 無獨有偶,吳媽媽五年前也曾試過為大女兒報讀小學而上慕道班,但上了三個月便因課堂沉悶而放棄。其後,大女兒讀幼稚園乃至升小學都一直講耶穌的故事,令吳媽媽不懂和應,便決心再讀慕道班,希望與女兒多點溝通。她形容大女兒是全家信教的動力:「現在感染到爸爸也上慕道班,他是個大忙人,連吃飯時間都沒有,但他卻抽時間上慕道班,再回公司加班。」 黃爸爸則表示,其家庭信教的誘因是妻子想慕道,並為孩子報讀主日學,他只是以陪同的心態嘗試,「讀慕道班後感覺有了依靠,好像除家人以外多個人聽我傾訴、支持我;雖然現在對耶穌認識亦不深,但若家庭有相同宗教信仰,感覺對小孩學習也好。」他們的家庭最終成為公教家庭。 四位在座學生都有上主日學,善熙提到最深刻的聖經故事是五餅二魚,「因為每次彌撒都見到祭台上的聖體櫃雕畫出五餅二魚」。而最記得的聖經角色就是耶穌,「因為他次次都出現。」善熙笑言。陳媽媽指,平時會教子女像耶穌一樣幫助有需要的人及愛身邊的人。而懿晴則說導師會教唱歌,她亦很喜歡上主日學。 領洗時刻 臨近領洗有各項禮儀,陳媽媽指自己出席避靜營及主的晚餐時哭起來,「當全職媽媽令我很少時間靜下來;這段時間幫助我抒發情緒」。而拜苦路時,吳媽媽聽著《基督譴責》便很觸動:「我不懂為何群眾之前還很熱烈歡迎耶穌到來,但很快耶穌便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究竟做錯了甚麼?」 快進領洗池時,吳媽媽又莫名地想哭, 大女兒卻跟她說很興奮和期待,因為她九歲仍未讀主日學,神父本來不讓她領洗,所以大女兒說:「這是復活節給我的大禮物。」善熙則認為聖洗池很高,令她有點害怕。陳媽媽指兒子那幾天生病,而該段時間經常去聖堂(領洗及太婆喪禮),「現在他離遠見到聖堂已不想進入。」她笑言。 領洗後 一直在領洗期間處於平靜心態的黃爸爸卻於領洗後有所感觸:「好友媽媽於四月二日過身,那天彌撒由我讀信友禱文,竟是為已亡的人祈禱,我當刻心想:『唔係呀嘛?』感覺很奇妙。」奇妙的事也降臨在陳媽媽身上,最令她意想不到的竟是在靈堂裡,她問只有三歲、平時坐不定的兒子知不知道太婆去了哪,「他竟指向上面說up there」。 除了奇妙,也有轉變。吳媽媽提到大女兒復活節後第一天上課,由於該校只有兩人領洗,大女兒由校長拖著她上台跟其他學生分享,感覺很開心。吳媽媽則覺得自己領洗後成為一個新的人,特別是第二天領聖體時充滿力量,便問代母是否很誇張,代母答覆因為這是一星期的食糧,「領洗那晚很累, 但第二天覺得自己輕鬆了,但又好像多了一層責任:信仰道路很漫長,我們有責任做教徒要做的事」。吳媽媽每晚都要求女兒祈禱,亦開始與她們建立信仰的共同話題。她指每當念到聖母經,小女兒便會回頭看著她,並一起劃十字聖號,「這些習慣真的要從小培養」。另一邊廂,黃爸爸見證女兒接觸信仰後一直變乖,還經常祈禱,「有次見她為學校老師的爸爸祈禱,希望他快點康復,老師就能快點回來教學」。 除了小朋友,家長也有改變。吳媽媽苦笑著有三個女兒真的很嘈吵,但現在想罵人時會先跟自己講不要太生氣,待平息怒火才跟她們說道理。陳媽媽現在也明白,領洗不代表收工,而是需要一直與天主建立關係。 未來,黃爸爸會帶著小朋友參加堂區探訪老人及南亞裔人士的活動,讓他們接觸多點外界生活;而吳媽媽則說大女兒希望當輔祭。彭麗儀老師(見小圖)指學校恆常舉辦多項活動,如四旬期的公教家庭朝聖、聖母月祈禱會、串玫瑰念珠等,能讓學生感受到宗教氛圍。(妤)     
kjy04b_20180408s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4.07
耶穌遇見了 自己的母親
江思維修女於聖羅撒學校擔任牧靈工作,每天會安排與六位同學共晉午膳,閒話家常——當「與修女飯聚」的時間表一出,一眾小學生會「鬥快」報名,因此飯聚組合每次也不一樣,高班低班,共冶一爐。修女希望藉此短短午膳時間對同學的家庭、學校生活有所認識,當窺探到某些問題狀況,能及早伸出援手或轉介社工跟進。今天飯聚,修女與同學們分享剛在四旬期時於學校拜苦路的故事。 江修女:今年我邀請了基督小先鋒一起拜苦路,其間她們須輪流高舉十字架,拿蠟燭。禮儀後,我叫同學細想苦路中哪一處最觸動她們⋯⋯大部份表示最深刻印象是耶穌復活:「復活後便不用再受苦!」、「耶穌受了太多苦,他復活後會開心一點!」、「沒有復活,便沒有復活節呀!」。 (聽到這些可愛、窩心、有趣答案,一眾同學哈哈大笑)  修女續道:有些同學選耶穌被釘十字架,其理由比較循規蹈矩:「如果耶穌沒有釘十字架, 我們不會得救。」、「祂甘願受此苦刑,代表祂很愛我。」一些則選西滿負擔耶穌的十架:「西滿最初被迫背十架,但最後是出於自願,我也要學西滿,愛主愛人,努力幫助其他人。」 當中,只有一位同學選了耶穌遇見聖母這處,而她的原因讓我驚訝:「耶穌走苦路期間很痛、很苦,你想想,當你最痛苦時,最想見的人一定是最親的人:代入耶穌的境況, 當時祂最想見到的人必定是自己的母親。」 不要忘記,她只是個小學生,我看到她並非只用腦,而是用心去陪伴耶穌行這條苦路; 她的回答更讓我反省:作為牧民工作者、公教家長及老師的我們,有否嘗試透過孩子的說話,了解她們的世界?我們有否掌握到她們一些細緻表達?我們有否鼓勵她們多些接觸自己最內在的感覺、心聲,而非純粹著眼於她們理性認知那一面?  不要輕視小朋友的觀察、感受⋯⋯試看看十字架,當它再不能牽動我們成人的情緒時,卻有同學對我說,她很怕看見十架,因為它代表著耶穌的苦難。 
kjy12b_20180408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8.04.07
準備復活
每年的四旬期,教會都會鼓勵信友多作祈禱,參與拜苦路,以克己、守齋、捐獻等善工,來迎接主基督的復活。 對於信徒來說,復活節的意義比聖誕節更重大:我們的信仰正是建基在主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結果上! 正如歌詠《復活節堪歡詠》中提及的這句:「若被釘的基督,不曾把死亡解脫,我信仰便落空……」 在四旬期內, 我常提醒學生: 「四旬期正是一個準備的時期,好讓我們迎接主基督的復活。」我邀請同學每人嘗試給自己訂出一個克己小挑戰,同學們的普遍反應是:「這樣很麻煩!」或笑問:「『克己』是不是指刻薄自己?」 有一次,我在四旬期內為自己訂下了一個克己小挑戰:一個星期內不使用智能電話。事後,我把我的經驗和同學分享。同學最初的反應是:「這有甚麼難度?」「不用手機難道會死嗎?」不錯,這個挑戰的難度看似十分不高,但許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真正實行時,我發覺當中的挑戰實在不少。 在挑戰的最初幾天,沒有手機在口袋裡,感覺很不自在;在空閒時, 不可以滑電話上網、看F a c e b o o k,感覺很不自在;不用WhatsApp 跟朋友連絡和通訊,感覺很不自在。總之,一切都變得很不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在已跟智能電話連繫在一起。我的電話上有WhatsApp、Facebook等軟件喔! 這不止是一部手提電話,而是連接整個世界的重要工具!  隨後的幾天,我開始習慣了沒用智能電話的日子。我可以把平日在滑手機上網、回覆WhatsApp、瀏覽Facebook的時間重整過來,用在工作、閱讀書籍、甚至祈禱上。我何必要把我的生活緊扣在一部智能電話上呢?  一星期的克己挑戰很快結束, 當然我也回歸到使用智能電話的生活上。這次的克己挑戰確是一次特別的經驗, 讓我更體會克己的意義:讓我們在克己過程中,把生命和生活領回正常的軌道。 人若不控制自己的脾氣, 就如一座無牆無防的城市。(箴二十五28)  四旬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提醒我們不要失卻生命的意義。人應該返璞歸真的生活, 先讓自己虛空,才可得到心靈上的飽足。當我們能分辨甚麼才是我們的真正需要時,生活隨之得到更新,這正是「復活」的意義。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min-height: 25.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3.0px;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span.s1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color: #000000}每年的四旬期,教會都會鼓勵信友多作祈禱,參與拜苦路,以克己、守齋、捐獻等善工,來迎接主基督的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