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0429s

(本報專題)剛過去的復活節有一群新的候洗者領洗,成為天主的子女,得以與基督同死同葬,一同復活。寶血幼稚園中便有七位幼兒與家長一同領洗,親嘗復活的喜樂。本報邀請了三組家庭(學生陳善熙、吳懿晴及黃紫然、梓然),分享其領洗前後的心路歷程。

領洗前

陳媽媽表示父母都是天主教徒, 但當時希望她能自由選擇宗教信仰,所以她一直未有領洗, 直至……「現實是女兒要報小學,但我們還未領洗便已經要交自行收生表,趕不及那五分(與學校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會加分)。不過既然已經上了慕道班一段時間,而且讀主日學也不會教壞小孩。」抱著這心態的陳媽媽,卻在慕道期裡感受到每事皆有天主安排:她的婆婆在她接近領洗時辭世,其代父母──姨媽姨丈長居新加坡,因此希望所有後事能在復活節假期一次過處理;雖然時間趕急,但卻順利進行。

無獨有偶,吳媽媽五年前也曾試過為大女兒報讀小學而上慕道班,但上了三個月便因課堂沉悶而放棄。其後,大女兒讀幼稚園乃至升小學都一直講耶穌的故事,令吳媽媽不懂和應,便決心再讀慕道班,希望與女兒多點溝通。她形容大女兒是全家信教的動力:「現在感染到爸爸也上慕道班,他是個大忙人,連吃飯時間都沒有,但他卻抽時間上慕道班,再回公司加班。」

黃爸爸則表示,其家庭信教的誘因是妻子想慕道,並為孩子報讀主日學,他只是以陪同的心態嘗試,「讀慕道班後感覺有了依靠,好像除家人以外多個人聽我傾訴、支持我;雖然現在對耶穌認識亦不深,但若家庭有相同宗教信仰,感覺對小孩學習也好。」他們的家庭最終成為公教家庭。

四位在座學生都有上主日學,善熙提到最深刻的聖經故事是五餅二魚,「因為每次彌撒都見到祭台上的聖體櫃雕畫出五餅二魚」。而最記得的聖經角色就是耶穌,「因為他次次都出現。」善熙笑言。陳媽媽指,平時會教子女像耶穌一樣幫助有需要的人及愛身邊的人。而懿晴則說導師會教唱歌,她亦很喜歡上主日學。

領洗時刻

臨近領洗有各項禮儀,陳媽媽指自己出席避靜營及主的晚餐時哭起來,「當全職媽媽令我很少時間靜下來;這段時間幫助我抒發情緒」。而拜苦路時,吳媽媽聽著《基督譴責》便很觸動:「我不懂為何群眾之前還很熱烈歡迎耶穌到來,但很快耶穌便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究竟做錯了甚麼?」

快進領洗池時,吳媽媽又莫名地想哭, 大女兒卻跟她說很興奮和期待,因為她九歲仍未讀主日學,神父本來不讓她領洗,所以大女兒說:「這是復活節給我的大禮物。」善熙則認為聖洗池很高,令她有點害怕。陳媽媽指兒子那幾天生病,而該段時間經常去聖堂(領洗及太婆喪禮),「現在他離遠見到聖堂已不想進入。」她笑言。

領洗後

一直在領洗期間處於平靜心態的黃爸爸卻於領洗後有所感觸:「好友媽媽於四月二日過身,那天彌撒由我讀信友禱文,竟是為已亡的人祈禱,我當刻心想:『唔係呀嘛?』感覺很奇妙。」奇妙的事也降臨在陳媽媽身上,最令她意想不到的竟是在靈堂裡,她問只有三歲、平時坐不定的兒子知不知道太婆去了哪,「他竟指向上面說up there」。

除了奇妙,也有轉變。吳媽媽提到大女兒復活節後第一天上課,由於該校只有兩人領洗,大女兒由校長拖著她上台跟其他學生分享,感覺很開心。吳媽媽則覺得自己領洗後成為一個新的人,特別是第二天領聖體時充滿力量,便問代母是否很誇張,代母答覆因為這是一星期的食糧,「領洗那晚很累, 但第二天覺得自己輕鬆了,但又好像多了一層責任:信仰道路很漫長,我們有責任做教徒要做的事」。吳媽媽每晚都要求女兒祈禱,亦開始與她們建立信仰的共同話題。她指每當念到聖母經,小女兒便會回頭看著她,並一起劃十字聖號,「這些習慣真的要從小培養」。另一邊廂,黃爸爸見證女兒接觸信仰後一直變乖,還經常祈禱,「有次見她為學校老師的爸爸祈禱,希望他快點康復,老師就能快點回來教學」。

除了小朋友,家長也有改變。吳媽媽苦笑著有三個女兒真的很嘈吵,但現在想罵人時會先跟自己講不要太生氣,待平息怒火才跟她們說道理。陳媽媽現在也明白,領洗不代表收工,而是需要一直與天主建立關係。

未來,黃爸爸會帶著小朋友參加堂區探訪老人及南亞裔人士的活動,讓他們接觸多點外界生活;而吳媽媽則說大女兒希望當輔祭。彭麗儀老師(見小圖)指學校恆常舉辦多項活動,如四旬期的公教家庭朝聖、聖母月祈禱會、串玫瑰念珠等,能讓學生感受到宗教氛圍。(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