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0308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3.13
四旬期多祈禱勤補贖 減少物慾與享樂 克己樂捐
(本報專題) 四旬期內,教會常鼓勵小朋友藉著愛德服務關懷弱小,例如是探訪獨居長者、關顧病弱者,或是參與在聖堂或學校舉行的苦難禮儀,重溫耶穌基督的救世苦難等。可是新型肺炎肆虐,全港學校延長停課,整個四旬期也要待在家中,究竟可做甚麼去善度四旬期?  甚麼是四旬期?  四旬,在復活節前約四十天,鼓勵人多做祈禱、克己和補贖,在此時刻聯同基督棄絕罪惡,皈依天主。本年四旬期已於二月廿六日開始,至四月九日的聖週四黃昏主的晚餐前結束。 本年天主教四旬期運動從「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若九7)這主題,設計出一系列的「四旬愛心行動」, 即使現在未能重拾正常上課生活,小朋友仍可依據「我的四旬期歷程表」,履行每項好人好事的小行動。 另外,天主教四旬期運動又推出「四旬棋」,小朋友可在家與父母一起進行,棋盤上寫上在四旬期內如何做好本份的事情:懂得幫助別人,便可獲獎勵前進兩格;與家人一起念玫瑰經,可獲多擲一次骰子;又鼓勵小朋友多向耶穌祈禱。藉著活動,讓孩子體會「愛心、服務、樂捐、扶貧、克己,以及關懷弱小」的精神。 在家也能善度四旬期 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負責中文兒童主日學的瑪達拉上主及聖母之僕修女會眷顧修女對本報說:「在《要理問答》第一條:『我們為甚麼生在世上?』便是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面對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更需要透過履行克己, 檢視自己過去的行為。」她說,面對疫情,不少人也難以預計影響力的巨大,為抗疫更停課逾兩個多月,故此,「疫情下可多作反省,讓我們與耶穌成為親密的朋友,在生活上不斷悔改,救自己的靈魂」。 克己是甚麼?  眷顧修女說,小朋友不妨去學習捨棄平日的喜好,例如為自己定下目標,在四旬期不玩遊戲機和手機、減少吃零食、每日做家務等實踐克己的行為;家長也應以身作則,珍惜與子女在家的時光,共同反省每天生活,一起在家拜苦路默想基督的苦難;該堂區最近亦推出「四旬期及聖週閱讀計劃」, 她鼓勵家長每天與子女共讀信仰書籍,在家庭裡營造信仰氛圍。(高) 
kjy12_20190630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9.06.28
越南真福團兒童之家(四)小孩成大器
若在兒童之家留久一點,我會切實地學曉越南語,因為大部份小孩都不會英語,若能略懂當地語言,便能與孩子作更深層的溝通。然而,不能用語言卻會產生別的溝通方法,有時候我乾脆用廣東話,反正他們聽不懂英語,而且某些越南語的音調與廣東話相似,他們總能透過語氣和動作理解我的意思。 可是,若與那些聽不見的小孩相處,也許越南語也沒用吧。上篇不是說過我們在炎熱的下午拜苦路嗎?正當我在禮儀後享用冰涼的綠豆糖水消暑時,一位善解人意、機靈黏人的聾小孩坐在飯堂的地上示意要我過去,我卻因太累沒有動身,他於是發出可愛的「呀呀」聲呼喚我,這次他指指地上和在旁的櫃子。最後他看見我還是沒有動身的意欲,便自己推了一張椅子,拿下櫃頂的一疊紙皮卡到我跟前。那是一張張自製的動物認字卡,  我指指他並做了畫畫的手勢,問是否他畫的,他點了一下頭,我便給了他一個大姆指的讚賞,他既自信又帶點害羞地笑了,繼而把我拉到地上坐。看見他開始輪流發卡,我才意識到他一直在希望我跟他用動物卡玩潛烏龜!最後一天,我讓他揀選一張我畫的明信片留念,他三心兩意地左選右揀,最後還是歡歡喜喜地把一張最愛的收在包包裡。 有天,我為聾啞及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辦了個畫畫工作坊,原來的計劃是教他們畫卡通人物,後來三分鐘熱度的小孩便開始要我為各人提畫,我發現他們都不懂欣賞像寫實的畫,我認認真真地在氣球上畫了他們樣子, 他們接過氣球後的下一分鐘便把它棄在地上,反而我簡單地畫了恐龍和超人,他們卻把氣球抱得緊緊。 在混亂的孩子群中,我走到一位有語言能力卻不愛說話的女生旁,她說想我畫她一隻牛,我見她年紀較大,便說︰「我們一起畫吧!」她馬上搖頭表示自己不懂畫畫,我便執著她的手一起畫起來,她看著完成品表現出很滿意的樣子,隔天她跑過來把一條手繩帶上我的右手,把我抱著,雖然話然不多, 但這不正是溝通的開始嗎?後來,我才聽說她原來是位不喜歡執筆讀書寫字的孩子,也許我讓她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畫好一幅畫吧。 這裡的孩子生活是簡單快樂的,比他們過往的日子甚至是住在一般家庭的小孩生活更充實,交到更多朋友,不用讀書時便一起跳跳繩、下下棋,便已很歡樂。因為常有新小孩加入,對我亦沒有隔膜,當仍是初來甫到的我經過小孩身旁,還在想要不要跟他們打招呼時,他們已先向我微笑說哈囉了。相信他們在修士修女身上,除了學懂禮貌外,亦學會怎樣無私地愛和服務,故小孩都很願意和他人分享和做家務。有些會士在這個家服務了二十多年,每天從日出到日落,沒有下班或假期,照顧的不只是一兩個小孩,而是數十個,他們已把孩子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女般,看上去會士們都沒有私人時間和空間做自己的興趣,但其實這個大家庭已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份,也就是他們快樂的根源。這些「父母」希望先把信仰的基礎植根於孩子心中,作他們以後的精神支柱,然後便是用行動來教育他們怎樣去愛他人和自己未來的家庭,以生命影響生命。 也許孩子們不久便會把我忘記,但 曾經的存在 就像泥土下的種子,  不知何時會發芽。這次短暫的相遇,或許已不知不覺地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知道世界是很大的,亦或許從此打開了他們的好奇之門,使他們日後自我發掘更多可能性。 人是最美的風景,我也會繼續在世界各地探索人與人的故事,在沒有專欄的日子,請你們繼續於下面各社交平台支持小妹吧!  後會有期! 
kjy12_20190616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9.06.14
越南真福團兒童之家(三)尋覓復活的喜悅
在聖週前後到了越南胡志明市近郊的真福團兒童之家做義工,當然要體驗當地的聖週(復活節前一週)吧。前兩篇提及,在兒童之家的生活很規律,每天早上五時彌撒,十一時午飯,六時晚餐後便可睡覺,但在聖週的日子卻例外。 一般天主教聖週四五六的禮儀是這樣的,週四最後晚餐的禮儀中,神父效法耶穌為門徒洗腳,替教友濯足(洗腳),然後整夜一起明供聖體(向著聖體祈禱),好像陪伴耶穌於山園祈禱以等待隔天受難的日子。週五受難日的黃昏前,神父帶領教友拜苦路,再走一次耶穌從被比拉多定罪到死後被埋葬的情景。週六子夜時舉行復活慶典,慶祝基督死而復生的救贖工程。 那麽兒童之家裡的聖週又有何不同?雖然基本的禮儀是大同小異,但感覺他們對天主死而復活的奧跡更悉心對待。大家平日進聖堂都要穿白色上衣,但最後晚餐卻盛裝赴會, 男的穿西裝,女的穿越南旗袍,小女孩則鬢辮子穿鮮豔小旗袍,在他們眼中,這「晚餐」是一場真正喜慶的飲宴。當晚緊接的明供聖體在一間被佈置成小山園的房間進行, 藍色的大帆布上油了灰色的顏料模擬石頭, 上面擺放從花園拿來的盆栽,背景則是被綠光照亮的山林海報,雖然是低成本製作,卻看出物盡其用的心思。修女把小孩分組,並帶領各組在「山園」的聖體前逗留一小時, 一起頌歌反思獻禱。 至於聖週五耶穌受難當天,大家守齋吃的竟是公仔麪,未免太可口了。而拜苦路卻竟選在最炎熱的下午三時於沒遮蓋的中庭進行, 十四個畫上耶穌從被比拉多定罪到死後埋葬的畫像,都掛在圍繞中庭的盆栽、屋樑或柱子上。較年長的孩子為小的打傘,看見一滴滴汗珠從拿著苦架的修生額前流到嘴邊再掉到下巴,大家在四十多度高溫下汗流浹背, 卻沒一人表現不耐煩,及至善工完成後,守齋了一整天的孩子得到冰涼的綠豆糖水消暑,便露出能大快朵頤的喜悅。 復活節的週六日,除了小孩期待連續兩天的晚宴可以跳舞唱歌和任吃蛋糕任喝汽水外, 義工和會士們都為準備復活蛋尋寶活動而興奮,計劃週六先讓小孩為復活蛋上色,週日才尋蛋。其實早在一週前,我已先與其他義工準備物資,包括做了幾十個報紙復活球讓孩子裝飾。到了週六,小孩對我們從香港帶來的食用顏料和其他手工材料甚為興奮,還沒準備好畫筆,便已徒手點起顏料為雞蛋上色,原本我們還怕他們會為只能畫不能吃而不悅,可是他們卻意外地樂在其中。女生畫的比較精細,有白兔、星空、花朵和十字架等,男生卻很享受滿手顏料的混亂,混合的顏色讓雞蛋都變成朱古力蛋了。 終於到了週日,會士們很聰明,分開了大孩子和小孩子的尋蛋範圍,大的在露天工場和遊樂場四處發掘,小的則在小花園自成一角地尋寶,讓他們的蛋不會被大孩子搶奪一空。另外,他們亦意識到太早收藏復活蛋會被機靈的孩子發現,便叫我們於孩子用午膳時才偷偷地藏好復活蛋。用餐中途,神父宣布活動開始,喧嘩聲便迅速從飯堂遠去。有些小孩找到一隻蛋便急不及待地要吃掉,有些卻把帽子裝滿了也不願意吃一隻。因為只有義工們藏蛋,所以連陪同孩子尋蛋的修生修女也相當興奮,一併跟孩子尋蛋。回到飯堂,修女還為復活蛋評分,用朱古力獎勵畫得漂亮的蛋,不用說也知道孩子們全都爭相擠到修女面前炫耀一番吧。 這樣的復活節,有哪位小孩不喜歡?神父感謝我們帶給孩子和會士們不一樣的復活節, 我又何嘗不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畫復活蛋過節?  願這份喜樂每年都能掛在孩子和會士的臉上。
kjy01_2019042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4.26
暢遊離島區發掘寶藏 認識宗教文化與生態
(本報專題)香港不少地方文化色彩濃厚,我們毋須乘飛機遠行,只要乘船一小時往離島,就能探索有趣而豐富的鄉郊風俗。事實上這些離島不只有大型主題公園,更有盛載海盜歷史的「張保仔洞」,而宗教建築亦結合島民的生活與文化。 「文化葫蘆」最近舉辦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社區藝術計劃,於今起至五月一日假中環九號碼頭等地,展出離島區所保留的傳統文化,即大嶼山、長洲、南丫島及坪洲。這項藝術計劃以「百寶圖」為題,說的都是離島的「寶藏」, 從香港著名海盜張保仔的故事開始,透過約一百件藝術品,串連四大離島上的建築、節慶風俗、小店等。主辦亦推出手機應用程式,讓參加者在欣賞過程中「尋寶」。 展出離島「百寶」  唱歌遊船體驗文化 離島所流傳的歌謠和民間藝術都是瑰寶,若經過年輕藝術家提煉和重新演繹,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大澳「鹹水歌」又稱「嘆歌」,是水上居民的歌謠, 內容講述水上人家出海的日常生活,「百寶圖」展覽主辦單位邀請了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澳社區工作辦事處的表演小組表演, 呈現大澳的漁村文化。 「張保仔」或「大張保」觀光船亦會帶領參加者由中環出發暢遊維港,船上更有大澳水上人及小朋友為遊人獻唱鹹水歌,亦會有海童軍在船上為大家講述海事的知識,分享海事的發展及船上的趣事。而「縱橫四海 ── 張保仔傳奇」皮影戲表演則利用光與影,透過細膩傳神的皮影和掌中木偶操縱技巧,製作皮影戲紙偶和木偶,再配合新穎的多媒體動畫創作,重現張保仔的故事。 這展覽部份場館位於離島區,例如在大澳,本地藝術家鄭志明參考傳說古時大奚山(今大嶼山及香港島等島嶼古稱) 的半魚半人盧亭一族的形象,搜集大澳街坊衣食住行之物件製成的裝置藝術。 除了這些風俗與歷史外,離島的宗教文化亦是個寶庫。天主教信仰在島上的傳播,與民間信仰和諧並存,也配合島民的生活。   遊覽離島探討文化  體會宗教與島民生活 大會配合「百寶圖」展覽出版書籍,以插畫介紹了各個離島上的著名風景、地標和風俗節慶,同時搜羅離島區讓大眾參與的文化習俗和街坊故事,內容由學者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撰寫,配合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圖像, 呈現大嶼山、長洲、南丫島、坪洲的簡史, 引領讀者到離島遊覽。當中列出「離島自然觀察選粹」,鼓勵眾人尊重大自然環境。 大嶼山宗教建築林立  清靜地尋找歷史足跡 「百寶圖」說:一二二七年宋人編寫的《輿地紀勝》, 大嶼山居民「以魚鹽為生」,即捕魚和曬鹽,當時大嶼山稱為「大奚山」,意為大批奴隸居住的荒山。今天, 大嶼山再沒有奴隸,卻多了很多新市鎮和高樓大廈,但裡面原來有不少天主教和佛教的建築,人們到來尋求心靈的平安。 這些「清靜地」並沒有遠離我們的生活,朝聖行程亦饒有趣味。在大嶼山的隱修院「聖母神樂院」,隱修士一直為我們祈禱,透過工作與祈禱光榮天主。 大嶼山一九五一年建立之初,中外友好建議隱修士種菜、種薑、培植冬菇或養雞, 院長李神父決定養牛,於是添置乳牛,開山築路,墾荒種草,很多年長一輩的教會人士可能嘗過當年的美味牛奶。現在隱修士已不再養牛,改為生產曲奇,也為天主教徒帶領退省。 從愉景灣或稔樹灣步行約大半個小時, 便可直到神樂園樸實無華的聖堂。聖堂向海的一面,有TM兩個大字,若是從坪洲乘船過來,便可以看見「Trappist Monastery」這兩個英文字的縮寫。 長洲五月敬禮聖母  兒童飄色融和東西文化 《百寶圖》一書介紹長洲花地瑪聖母堂五月聖母月的聖十字架及花地瑪聖母敬禮遊行,當中加插島上獨特的「飄色」,由小朋友扮演長洲、香港和中國的守護天使,他們穿上中式服裝,背上雙翼。飄色原是長洲太平清醮的一環,讓小朋友扮演歷史、政治或虛構人物。花地瑪聖母堂借用此文化, 化為到長洲的祝福美意。 踏上長洲亦可以認識當地的漁業文化。昔日香港漁農業興盛,近年不少漁民已上岸轉行,明愛社區發展服務與村民成立「長洲西灣文化村」讓大眾考察漁民文化,漁民會示範傳統的捕漁方式,如搖櫓、放泥籠及打網仔,而西灣亦設有展覽館,介紹長洲漁民生活文化及變遷。 南丫島與坪洲  信仰小團體多姿釆 雖然南丫島和坪洲面積較小,但仍有豐富的宗教文化與生態面貌。據《百寶圖》指出,方濟大家庭不時於「四旬期到南丫島拜苦路,默想基督苦難之際也為生態祈禱;島上的聖嘉勒隱修會寶尊隱修院亦會與露德聖母小堂的信仰團體一起慶祝瞻禮。坪洲昔日則是漁民聚居之地,目前當地堂區團體從不同地區遷來,形成滿有活力的信仰團體。(鄧)  (資料取自:百寶圖、神樂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