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171119sa
icon59
香港故事
2017.11.18
深水埗有個「天光墟」
凌晨四點,大部份港人仍在夢中,離深水埗鴨寮街不遠的通州街公園對開的馬路上,聚集了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他們拿著大包小包的雜物來到這兒擺賣,這便是著名的深水埗「天光墟」。 「天光墟」是粵語指在城市中,晚上開始營業的地攤羣落,多得聚成一個墟。通常營業到天亮便收工。以前,廣州也有這樣的去處。為甚麼「天光」便要「散水」?因為市政管理當局會來「拉人」。為甚麼要「拉人」?理由很多,影響交通秩序,沒有合法的商業手續, 都言之成理。但政府做事有時也網開一面。在香港,很多社區如官塘、土瓜灣、灣仔等都有「天光墟」,但數通州街的那一個最出名。 六十年代時,這兒原有個成衣市集。早年深水埗是布行區,因成衣業興旺,不少設在深水埗區的山寨廠家在日出之前,都拿自己縫製的衣服到這兒賣給批發商。但時過境遷,香港的成衣工業式微,天光墟也變成老人販賣拾荒所得,未免悲涼。 鴨寮街一帶早年就像雜貨攤天堂,許多人都愛來這兒買「二手貨」,一則便宜,二則有些「心頭好」早就斷了市,在這兒反而能找到。至今這區還有許多經營二手鐘錶、首飾和古董的攤檔。上一代的人常瞞著家人偷偷地收藏古董。當他們死後,家人誤以為那些遺物是爛銅爛鐵,把它賤賣,有些檔主也有眼不識泰山。是以一般人以為鴨寮街沒有真古董,其實鴨寮街也有珍品,視乎你有沒有眼光。當然,這兒雖有珍品,但膺品也有不少。 近年,隨著黃金、高登電腦商場長期成為電子產品的集散地,深水埗也被高科技產品佔據。許多街道都遍佈賣手機、電腦設備和音響器材等新潮產品的店舖和攤檔,和二手貨攤檔相輝映。於是,這一帶除了老一輩出沒,也多了許多年輕人的足跡。
kjy01_2017043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4.29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利用桌遊翻轉課堂
(本報專題)課室門外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內裡正進行常識及天主教社會倫理科的跨學科學習。老師利用《妮娜遊走中國之城鄉伴我行》桌上遊戲,讓五年級學生代入人民的角度,學習城鄉差異及了解「平等與分配公義」價值原則的重要性。 學生早前已就該課題,完成專題研習,了解中國其中四個城市的資料,亦了解不同行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學生葉晉顯表示,在遊戲中能加深對中國歷史、地理的知識,亦學到公平、公正、公義的原則, 「公平就是全部平等,公正是鐵面無私,公義是不能做錯事。」 負責任教的李凱盈老師認為,雖然利用桌遊教學所花的課堂時間較平日長,但所帶來的得益亦很大,「只有桌遊才可容許全班學生參與角色和討論,他們每人所面對的情況不同, 能令討論範圍更深入。」以是次課題為例,學生從虛擬社會中,感受農民和城市人的分別。遊戲初期,學生只是想獲取更多金錢,這是社會所灌輸的價值觀,但最後他們會發現金錢不是主宰一切, 朋友、家人、健康也是達致個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從中讓他們了解自己即使有不足,仍可活出精彩人生,及「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的精神。她認為學生的反應合乎預期,可切身處地明白更多跟自己生活上不太相關的事情。 周淑萍老師認為不同學科都能加入桌遊元素,例如任教英文科時,她教導購物或時間的課題便可運用桌遊,讓學生學習句式、生字,「但不是所有課題都適用於桌遊教學,一個學年大概只有一兩個適合使用。」她會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關活動,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她亦會在設計桌遊時放入高階問題, 例如自擬題目或開放式題目,提升創意。 輸贏的重要 除此之外,學生透過遊戲,學習輸贏,也是相當重要的。周老師表示,學生對輸贏的態度需要學校不同方面的訓導,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才是最重要,知道「今次輸了下次有機會贏」。  馮立榮校長認為桌遊能訓練應對輸贏,「現在的小朋友大多害怕失敗,但玩桌遊中總有人會輸;遊戲能令他們知道這失敗是能承擔的。」藉此讓學生不會逃避失敗,而是想方法如何面對。 學生鍾雨盈表示桌遊會影響同學彼此間的友誼,例如同學會不理睬取得勝利的同學,或嘲笑在遊戲中出錯的同學,故令她對桌遊不感興趣。同時,當她玩桌遊輸了時,便對遊戲失去興趣。馮校長補充,這類桌遊是教學性的棋類,故未必在趣味性中做得最好,但亦有很多桌遊具趣味性,即使輸了仍會想繼續玩。 李老師解釋,這個年齡層的小朋友性格較為自我,但透過遊戲,他們「你笑我,我笑你」,互相戲弄來增進友誼;學生回答問題時亦表示,從遊戲中學到分享能提升快樂感覺,令她見證學生的成長。 喚起童真 校方期望把「桌遊」推廣至家庭,可是兩位學生均表示家人在家中多數各自玩電子遊戲或看電視劇,很少機會一起玩樂。若然家人願意放下電子產品,增加親子時間,家庭生活會變得多姿多彩。馮校長說: 「其實爸爸媽媽才是在家中玩遊戲最開心的人,有些家長表示這二十年來,第一次這麼開心地玩桌遊。」他舉例說,老師也會買桌遊給子女一起玩,他會繼續向家長宣傳桌遊的樂趣,亦鼓勵學生教家長玩桌遊,藉此刺激親子關係,喚起家長童年樂趣。 李老師補充,有一位學生的媽媽根據學校提供的桌遊,自行設計另一副類似的紙牌,用以學習常識科知識,學生亦很投入於玩樂中。 在訪問的尾聲,當記者讓兩位學生在電子學習及桌遊學習中選擇一個時,兩人作出完全相反的選擇,晉顯認為桌遊學習有玩樂的機會;雨盈則認為在電子平板上任意繪畫,令她更開心。馮校長笑言, 成長上所有學習都是從遊戲中所學,例如拋接波、煮飯仔等;學校除了推動電子化教學外,亦需要有實際硬件平衡。(妤)
kjy06a_20161120s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6.11.19
可以戒絕「電子奶咀」嗎?
我的孩子只有兩歲 ,卻是一個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迷 。每次出外用膳,若沒有其中一樣,他便不肯安定坐下吃飯;我知道這些電子產品對孩子 雙眼有害,所以不想孩子繼續沉迷下去。究竟可以怎樣,不讓他看這些電子產品?  最近有一段電視新聞,指出很多家長會用智能電話,引誘孩子安定地坐下吃飯,特別在酒樓用膳時,情況尤甚;電視台在吃飯 時間到酒樓拍攝,十居其九的孩子都在看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情況非常嚴重,當然電視台沒有建議任何改善的方法,卻把這些電子產品稱為「電子奶咀」。 其實,不是孩子,連大人也一樣;每當坐下時,便拿出智能電話 撥玩一番, 有時我懷疑他們是否真的這樣忙,非看電話不可。其中有些人是追看電視劇或電影,有些是在玩電子遊戲。目前,我們的智能電話,已超出電話的功能,因此更吸引人一停下來便拿出來把玩。若電視台把拍攝酒樓的情況,對象由孩子改為成年人,我想情況一樣嚴重,連成年人 都這樣,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我的老說話,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 他們真實地反映家長們的情況;要孩子完全戒絕 看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因為電子產品的繽紛世界,連大人都著迷,遑論我們的孩子。其次,智能電話是要孩子安定的靈丹,萬試萬靈;家長有時也懶得用其他方法去使孩子安定,就拿此靈丹來用,久而久之,孩子卻特意不肯安定,要家長拿出智能電話給他把玩。這時,家長要收回也困難,注定每次外出用膳,沒有智能電話,孩子便不肯安定坐下。 要處理這問題,家長 先要以身作則,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撥弄智能電話,給孩子把玩電話,應視作為一種獎勵,即是完成了一些指定的任務 後,才能把玩一段時間。家長一定要「心腸夠硬」,切勿被孩子反過來控制著你;更不要貪圖方便,怕嘈吵而答應孩子的要求, 主導權一定要在你手中,這樣孩子才可適當和合理地使用智能電話。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Helvetica; min-height: 14.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Helvetica; color: #2c2728}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2.0px;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Times; color: #2c2728} span.s1 {font: 12.0px Helvetica; color: #000000}
kjy06b_20161113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1.12
打機行為的挑戰
跟從前相比,今天家長在照顧孩子上,面對很大的壓力,其中一樣就是孩子打機的挑戰。在我童年時,表兄弟的家庭是較富裕的,每次到他們家都會見到新玩具,其中電子遊戲機是當年十分受歡迎的玩意,他們擁有很多不同的遊戲,每次在他們家只能玩一部份;探訪後,我和弟弟便嚷著要求媽媽買一台遊戲機給我們。當時我家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遊戲機因為未普及,所以價格不便宜。但媽媽最後都成全了我的願望,除了一台遊戲機外,媽媽也買了兩款遊戲。深刻地記得媽媽在購買前,叮囑我和弟弟要勤力讀書,做完功課才准許玩遊戲機,千萬不要沉迷。當時, 我對媽媽很感恩,覺得她很不容易才能購買電子遊戲機,所以更加珍惜;同時也緊記媽媽的話,沒有沉迷其中。隨後,雖然只擁有幾款遊戲,但已經足夠幾年的玩樂,之後我也沒有嚷著要買新遊戲。 今天,不少家長投訴孩子機不離手, 荒廢學業,甚至廢寢忘餐,因孩子的打機行為跟他們爭執,也多次告訴孩子打機的壞處,但最後孩子也不聽話,有些家長更懷疑孩子是否有成癮症,帶孩子去見醫生。從我打機的經驗來說,便知道不是每位孩子都會機不離手,有些孩子有自控能力,也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弱,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自控能力,再作買遊戲機的決定。現在電子遊戲已擴展至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平台,所以父母在決定會否給予孩子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前,應該預計孩子有機會在電子產品上玩電子遊戲,所以要好好計劃。建議不應在孩子年紀太小時給他們手機或平板電腦,待他們有點分析力和自控力時才讓他們接觸;有些家長認為電子產品是個很有效的學習媒體,但其實傳統的學習方法有時候會是更好的,例如閱讀書本、進行親子互動、參加啟發的遊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