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a_20200322s_0
icon59
香港故事
2020.03.27
情迷「公仔書」的歲月
現今港孩日夜手抱電子產品,有人認為這是慘遭「電子奶嘴」荼毒,失卻了閱讀的樂趣。但歷史是不能類比的,電視進入港人家庭是七十年代的事,電腦的普及則在九十年代,電子傳媒有其長也有其短,其傳播無遠弗屆也不全是壞事。而以前的小孩吸收資訊全靠閱讀,那並非他們的選擇,而是無奈。且當時能讀到的,主要是俗稱「公仔書」的連環畫。六十年代本港製作的漫畫書很多, 如《老夫子》、《財叔》、《神筆》、《神犬》等都曾大受歡迎。但內容良莠不齊,不能說這些讀物定然讓沉迷其間的小讀者開卷有益。 戰後生活困苦,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能力買書,唯有幫襯街頭巷尾的租書檔。估計當年全港的租書檔多達500個,開設一個擁有超過800本公仔書的攤檔約需100元,當時並非小數目。這些檔口通常設置在橫街小巷,屋邨空地,騎樓底,甚至樓梯轉角等地。檔口十分簡陋,隨便將書鋪放在地上的一塊蓆布上,或是用繩半吊在牆邊。若然書檔擺放有一兩個木書櫃,和提供小木櫈, 已是「豪裝」了。大部份顧客都席地而坐,幫襯者多是附近十歲八歲小童,一毫子可租三到四本書,時間不限。老闆會在書架旁的木板貼滿公仔書封面當作書目,你看中哪本,老闆就會把書挑出來,讓你坐在矮凳上看 。租回家每日租金雙計,而新書只能在店裡看。熱門書要先向老闆報名登記等候。等候期間,有時可以「搭睇」,即坐在正看書的小孩旁邊斜著眼看。另一個看公仔書的去處是到理髮店,書是老闆買來吸引小顧客的,等候或理髮時可大看特看。「心水清」的小朋友消息靈通,會彼此通報租書檔或者理髮店甚麼時候有甚麼新書進貨,他們會把這最新資訊廣傳,令各位小朋友先睹為快。
kjy06_20180930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8.09.28
我的女兒也是低頭族
中二的女學生,熱愛上網及結交朋友,父母極害怕她被人欺騙,但又不能沒收她的手機或電腦,雖經屢次勸告,情況仍未有改善,父母的擔心依然。 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科技發達,網絡發展,一日千里,要禁止一個十多歲的青少年使用手機或電腦,以圖阻止她接觸互聯 網,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因為,青少年可以從其他途徑,去接 觸互聯網,例如:圖書館及地鐵的公眾電腦,或者同學的手機或電腦。 但是,為何家長那麼抗拒孩子用手機和電腦去接觸互聯網?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不是用手機作電子奶咀,要孩子安定 地坐著,但為甚麼孩子長大了,家長的態度卻一百八十度的改 變?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就是今天的互聯網信息,無論是好還是 壞,都以光的速度在增長,而互聯網罪行,更加千奇百怪,被欺 騙的不單是金錢,還有女性的身體,所以家長恐懼的,不單是接 觸不良的資訊,更害怕孩子被欺騙,失去金錢及貞操。 這個個案的家長,就是因為害怕孩子在互聯網上交友,會被欺騙,而十分擔心。但沒收手機卻不是最好的方法,正如上述提到,孩子既可從其他方面登入互聯網,親子關係亦會因此而破壞。所以,最好而又可行的方法是:家長多與孩子討論,現今互聯網的問題和出現的陷阱,提醒孩子在登入互聯網時要留意的事,希望從教育做起,家長亦可與專業人士討論,健康使用互聯網的方法,從而增加家長自己對互聯網的認識,以便和孩子討論時,不致顯得非常落伍,和現今社會脫節。  徐邦雄 在現今科技迅 速發展的香港,電子產品的應用十分普遍,除了在家中接觸互聯網外,智能手機的出現,使上網成為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行為。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已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莫說是中學生,現在不少小學生,已經擁有智能手機。 學生手執智能手機這個行為,其實是父母養成的。當孩子年 紀小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頑皮或其他行為問題,父母便以智能手機作為平復孩子行為的介入工具,久而久之,孩子對智能手機愈來愈愛不釋手,智能手機便再難以離開孩子的生活。 漸漸地,智能手機成為了學生生活的必需品, 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可能愈來愈多,同時亦減 少了很多課外活動和社交生活的時間,學生可能因此缺乏正常社交溝通 技巧的發展,在一般社交生活中表現出障礙, 害羞與焦慮的感覺,使他 們將社交生活轉移在互聯網平台上,例如交友網站或社交媒體等。  另一方面,學生沉迷上網和在網上結交朋友,可跟本身缺乏正常的社交朋友圈子有關。有些學生的性格比較內向, 除了上學外,較少參與其他的課外活動,對認識新朋友表現被動 不積極。所以在學習時間以外,學生感到無所事事時,便把時間花在互聯網上。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留意學生有沒有沉迷上網的行 為,例如花在上網的時間過度、經常想著上網的事情、未能上網時會出現不安情緒、上網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情。雖然學生在網上結交朋友,但這並不代表學生在正常社交活動中沒有問題,所以家長要多加留意孩子,有沒有一些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例如在跟別人面談或遇到不太熟悉的朋友時,產生顯著焦慮,進而避免出席社交場合。  黃宗顯  
kjy07_20180624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6.22
分道揚鑣
暑假將至,今年度,我家有個很大的變動:我、太太、女兒外出旅行,兒子留守在家。兒子漸長,與父母同行的旅行,他漸漸興趣不大。曾經有一回旅行,他對某些行程相當不爽,但礙於不能獨行,全程冷淡以對;做父母的,自然非常掃興。因此,今回他決定不同行,我倆也沒有意見。 不僅是沒有意見。在我內心深處, 有一把聲音說:「飛翔吧 !」 想起福音裡耶穌的話: 空中的飛鳥與田間的野草,其實都有天主的照料。飛鳥在天空飛翔,一無所有卻仍然能夠好好地生活,為甚麼我們要那麼操心呢?  為今天的父母來說,暑假是大敵, 因為暑假代表無序的生活、空白的時間表、發呆的子女,這些都是父母不習慣的景象。老實說,任由子女自由地活動, 在這世代,真的不容易,不僅是父母擔心控制狂,也關乎電子產品的成癮性等等。 所以, 今回兒子獨留在港, 離開父母兩星期,我自己固然有不捨與擔心,卻也如同耶穌所言般,不要為明天憂慮。今天做父母的,許多時候,正是總為眼前的明天憂慮,一個又一個的明天,都想掌握在手上,結果卻把整個未來忘記了。 自由的兩星期, 兒子會如何,我只能期待,不能計劃。再想想, 其實這十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 天主在數清楚我們的頭髮的同時,也感慨這一個又一個嬰兒:你們何去何從呢? 
kjy01_201805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8
良友之聲出版社 聖人造型及聖召策勵
(本報專題)眼前一個個聖人融入了現代元素,活靈活現,原來是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舉辦的聖人造型繪畫比賽,藉此鼓勵學生認識聖人事跡,學習聖人芳表。比賽分為初小、高小及親子三個組別,參賽作品超過九百份。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八日假聖安多尼學校禮堂舉行。 初小組冠軍 吳梓軒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親子組冠軍 吳梓瑤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 這兩組的冠軍竟是兩兄妹,吳媽媽表示自己喜歡畫畫,感染到孩子也喜歡,梓軒在空閒時更愛隨意畫畫並收在枕頭底。二年級的梓軒所畫的聖人是聖安多尼,「因為之前丟了校車費,周圍找也找不到,最後便求聖安多尼的幫忙」。吳媽媽笑說畫中的物件都是梓軒經常丟失的,例如書本、玩具車等,「我平時會跟子女說很多聖人故事,由於他經常不見東西,我便針對性講述這位聖人事跡,教他向聖安多尼祈禱」。梓軒小聲地說:「我以後會小心擺放東西了。」 梓瑤則與媽媽及姐姐一起創作聖方濟亞西西畫像,梓瑤說是媽媽提議畫這個聖人,因為聖方濟亞西西是動物主保,她可以在畫作中畫很多動物。梓瑤興奮地提到她負責畫最愛的小兔及金魚,而媽媽則畫聖人。她很喜歡能與家人合作繪畫,希望以後都能一起創作。 高小組冠軍 廖晙希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的晙希以水彩繪出聖人,最大靈感是經過聖堂看到壁畫,便決定以玻璃壁畫方式呈現聖保祿的事跡,包括歸化、講道。非教徒的晙希為了這次比賽,特意上網及在聖經搜集保祿的事跡,當中保祿從對耶穌有敵意至成為教徒及傳揚福音的過程,深深印在晙希心上。他表示:「聖保祿那顆堅毅的心,致使他願意為傳教而犧牲;我也要學習他做事不半途而廢。」 評審之一的區綺雯修女提到,比賽主要以創意、宗教元素及色彩評分,最重要是「從聖人的造型就能看出是哪個聖人」。她認為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深化對聖人的了解,加以效法,「聖人不是偶像,而是目標和學習典範」。她相信參賽者或多或少都能從比賽中認識幾個聖人,並依隨聖人的言行作生活典範。 聖女小德蘭、聖多明我等聖人最初也不是特別顯赫的人,卻因著跟隨天主的召叫,在生活中成聖,立下生活的芳表。你,也願意走這條修德成聖的道路嗎? (妤)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談如何營造聖召文化 不少讀過或正在讀修會學校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校內修道人的慈祥和莊嚴並重。學術上,這些神職、修道人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當與學生相處時,又可一時以慈父慈母身份勸導,又或一時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踢足球、談心事。神長備受學生仰慕愛戴,但當中又有幾多位同學會決定回應聖召?  《良友之聲》出版社於四月二十日在聖安多尼堂(母佑堂)舉行講座,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講「聖召策勵——如何在校園營造聖召文化」,約四十名校長和宗教科老師參加。 張神父說,其實在校內培育聖召不易也不難,問題只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神父先解譯何謂聖召:「首先我們要克服一種想法,以為聖召是一種外加的東西,或者是第三者發現某人有潛質做神父或修女, 對其加以引導,培養他做修道人,讓他嚮往聖召。」張心銳神父表示,聖召既是天性的本能,又要有後天的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老師、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如何培養青少年回應聖召?神父補充:「我們要培育青少年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熱心的基督徒。當我們做好這幾點,青少年自然會從內心認識和發現聖召。」 聖召牧民 團體負責 張神父又表示,聖召牧民是團體工作,不是純粹由個人或某組織負責,不是「你負責宗教科,聖召全由你負責」。在慈幼會,聖召著重團體培育,除神職人員外,老師、家長甚至青年人也需要出一分力,例如老師會安排學生參觀修院,父母要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體和福傳工作。因為修會接收學員,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學員家人要接受和同意他接受神品,現代神師並不是要「斷六親」。 參加研討會的校長和老師都說,當鼓勵學生回應聖召,以做神父修女修士為長大後的志願,總會遇到小朋友好奇地問:「怎麼神父會一起吃飯一起住?」或問:「我喜歡吃炸雞和巧克力,怎能當修女?」要培育聖召,首先要更正青少年對神修生活的誤解。 又有小學老師表示,對於宗教活動,年紀愈小的學生興趣愈大,到了高年級,參加活動的興趣愈弱、人數愈少。「青少年牧民的重要在於小組經驗,由青年人帶動,而不是老師或神父帶領,讓青少年培養歸屬感。」張神父在中學牧民的經驗是:當放手讓學生負責神修工作,他們會主動問神父「甚麼時候朝拜聖體?我要不要準備乳香?」等問題。 做修道人的好處 配合現代科技發展和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需要,香港嘉諾撒學校方碧燕校長(圖左)表示, 學校推出了「與天父WhatsApp」,讓學生可以將禱文和心聲向「天父」發短訊,最後當然由宗教科老師回應。 與會者翁逸薰修女(圖右)以一句話概括了做修道人的好處:「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幫助更多人愛耶穌,做個更好的人。」(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