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71015sb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7.10.14
別成為功課奴隸
近年不少因情緒問題來求診的小學生和中學生,都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功課太多」。最近有小學生告訴醫生,每天功課多達十多項,有些學生會利用小息時間做功課,有些會在放學後才開始,一直做到晚飯時間,飯後仍繼續做,直至晚上十一時左右才完成。也有另一位就讀國際學校的中學生之家長告訴醫生,安排兒子入讀國際學校是為了避免太多功課,想兒子多點自由,但想不到最後仍有大量功課,兒子曾因未能準時完成和遞交,教師多次找家長商討,最後媽媽害怕兒子壓力太大,影響他的情緒,所以選擇替他完成功課。也有一些家長,因為教育水平不高,於是安排補習老師給孩子,但現在很多補習老師大部份時間都是督促學生完成功課,根本未必有時間教授新知識。 功課的原意是讓學生在學習後得到適當的練習,進一步鞏固知識,但在功課量太多的情況下,可能令學生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曾有初小學生對醫生說:「功課太多,我不想再上學了,我討厭現在的教學制度。」因為這種壓力,不但令不少學生不想上學,更令家長的心理壓力增加不少。另外,曾經發生不少學生因功課壓力太大,而引致情緒失調的問題。情緒問題不是成年人獨有的,也可影響年輕一代,甚至連小學生也受牽連。 教育界的決策者應找出學生功課多的源頭,也要看看功課數量,跟學習成效存在甚麼關係,亦應探討實行自主學習的可行性。即使做功課跟學習成效有關,也須因應學生整體的時間表而調節,教師可深入了解學生課外活動和休息的時間, 也可了解不同科目教師的安排,才給予適量的功課。假如功課持續過量,可能令學生以後不愛學習。若家長見到子女做功課時表現吃力和困難, 應該盡快跟子女和教師討論, 不要讓子女表達厭惡時才介入。
kjy01_201702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2.10
小學STEM 啟發學生探究科學
(本報專題)政府為推動STEM 教育,向全港官津及直資小學撥款十萬元津貼。STEM教育融合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範疇,課程有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知識,動動腦筋, 發揮創意,實踐理念,培養他們自主學習。 資訊科技體育基金「小學STEM種子計劃」交流會於上學年初,假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舉行。交流會上,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馮立榮校長認為小學推行STEM,除了可以培育學生的基本知識外,更可發揮其童心、創意思維,是成功的教育。 天主教善導小學吳麗容校長認為, 要因應學校特色及專長來推動STEM教育,「如本校的環保知識比較出色,便可善用環保STEM於科學或數學中,這對學生是新挑戰,也是新學習。」 聖方濟愛德小學姚芬校長反映同工意見:「他們對小學推行STEM都很感興趣,認為可幫助學生升中銜接。他們亦有初步構思,建議以學校主保聖方濟為題材, 讓學生利用STEM,發揮及表達環保主題。」姚校長認為S T E M課程最重要的是「要為學生著想,以他們的學習發展為依歸,最後所有學生也必受惠」。 成果與期望 若學校藉STEM於公開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對老師及學生來說,當然十分鼓舞。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林漢堅校長提醒:「STEM的成果不只是為比賽的,學校也可考慮聯同其他學校,集體展示學生製作的成果。」 吳校長補充,聯校展有助展現各間學校不同特色,內容可圍繞人情味、善舉、環保、生命教育等,讓不同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互相交流、觀摩學習。 資訊科技體育基金創辦人陳岡毅於當日介紹了航空拍攝、跑步計時晶片、光雕設計、機械人、3D切割等技術。以上技術曾於中學推廣與實行, 現為針對小學STEM的發展,因此推出較簡易的學習課程。他期望每區設有一間STEM中心,專門研究其中一項目,方便集中設備;同時也可共享資源,把設備借給其他學校。 對於政府於小學推廣STEM,馮校長深信「早學便早有所成」。現年十四歲就讀長沙灣天主教中學的馮旨瑨同學對本報說,小學STEM令更多學生於幼少時接觸科學,有助將來發展相關興趣,「如同我在八歲時擁有首部私人電腦後,便對科學產生興趣。」 學生從小接觸多元化的學習,可提升他們對新事物的興趣,發掘自己的潛能,對於初次接觸STEM教育的小學,如何做好,如何實踐,仍有待學校之間的互相聯繫與交流。(馮) 
kjy01_2016100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0.08
聖博德學校 閱讀大挑戰 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本報專題)開卷有益,夏日炎炎,不論是躲在樹蔭下還是冷氣開放的室內,拾起書本細閱都是個很不錯的消暑良方。一直致力推動閱讀的聖博德學校(下簡稱「聖博德」),在剛過去的暑期,便參加了香港大學舉辦的「閱讀大挑戰」Summer Challenge Programme,這是聖博德在上一個學年都有參與「閱讀大挑戰」計劃的相關活動。 自2014年開始,聖博德已參與該計劃。首先, 校方會在學校網站上載有關書單,以供學生查看, 他們可在校內圖書館以至公共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同學按自己能力及興趣選讀,閱讀完畢後,學生可在網上解答按該讀物內容而訂立的十道選擇題 。比賽為全港性排名,每名學生以個人名義參賽, 分數是以閱讀量及答題準確度作累積計算,如答中了便算入總成績,答錯了則有多一次機會補答。那即是說:看得愈多書及答中題目愈多者,便有機會在計劃中脫穎而出。  與自己比賽 現就讀六年級的曾寶萱和現就讀四年級的曾浩剛,連續兩個學年都有份參與該計劃。浩剛更成為這個計劃在2014至2015學年的全港冠軍,而在2015至2016學年則榮獲全港的第五名;至於寶萱, 從第一年參加的十名以外晉身至第二年的十名之內。他們均異口同聲地表示從中獲益良多,「從前我很怕看英文書,但當我閱讀了計劃中大部份的中文書後,又想繼續從中挑戰自己,於是我開始轉看書單中的英文書。若遇到不明白的英文生字,就查字典;同時卻發現英文書籍也有另一樂趣。」對此發掘了新興趣,他們也感到非常意外。本身愛看偵探小說的寶萱說,透過這個計劃,廣闊了她的閱讀範圍,她在上一個學年共讀了逾一百本書。 「自從參加了這個計劃後,我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了。從前我在中文考試中,這方面的情況比較不穩定,現在則大有改善。」自幼稚園低班開始已經常閱讀的浩剛謙虛地說,由最初只對數頁的童話故事書感興趣,至今已愛上故事性題材的英文小說。在上一個學年更讀了幾百本書。馮老師更透露,曾同學於每天放學後,由曾媽媽陪同下到圖書館借閱四本圖書返家閱讀,可見曾同學的閱讀興趣甚為濃厚。寶萱和浩剛都很喜歡該計劃中不斷作出自我挑戰的部份,因此他們參加了一年又一年;他倆都說會在新學年繼續參加如此有意義的閱讀計劃。  現已升讀中一的陳詠彤,看見每班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同學也時常談論這個計劃,激發了自己對此比賽的興趣,終於把握在上一個學年最後一年留校的機會,參加了這個計劃,她說:「我對小說及劇情題材甚感興趣,閱讀書本已有百多本。參加了這個計劃後,更主動認識不同詞彙,我的中文作文也有進步。」 多元化推廣 負責將這個計劃引入聖博德的圖書館主任馮雁翔老師指,校方一直透過各項多元化活動,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藉此也擴闊學生閱讀量,及灌輸終生閱讀概念。由於此比賽是透過互聯網讓同學進行挑戰,回答問題,校方同時亦提供平板電腦予學生於校內進行網上比賽。馮老師也透過模擬操作示範給學生們了解,讓他們更易掌握及使用。學生也可透過學校網站,在家中進行比賽,使之更靈活、更彈性。但她強調這絕對不是一項功課,「校方很同意大會所提倡的自主學習、自我完善和自我挑戰的目標。由選書以至訂題目都由參與該計劃的團隊作精心規劃的,書種包羅萬有,選書內容以至挑戰題也分不同的難度供學生選擇。該計劃不建議學生作速讀或精讀,而是鼓勵他們慢慢看,多享受閱讀的樂趣。當進行挑戰時選錯答案,系統會出現提示予學生,好讓他們尋找答案,再次作答,藉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馮老師表示不少學生從答對題目中得到成功感。學生若想得知自己閱讀成績,也可透過網上查看,以作推動力。除此之外,比賽由十一月至六月期間進行,聖博德於每月也為該校學生作閱讀小總結,同時頒發校內證書予同學,以作鼓勵及推廣。 馮老師還感謝家長們對計劃的支持,「校方購置了計劃中一半的圖書,另一半則借自香港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需要家長的幫忙,帶著學生去借書。」她總結經驗,透過參與「閱讀大挑戰」比賽,發現學生校內成績大有進步,所獲的成效顯著;而參與學生約佔全校半數,深感已達致目標。來年會繼續參與,亦希望大會提供更多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書籍名單,供學生閱讀。(敏 / 馮)   
kjy13a_20160522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5.21
善用「塔冷通」—— 給今天的「港孩」
主人要遠行,把財產託付給他的僕人,分別給了他們五個、兩個和一個「塔冷通」。過了多時,主人回來跟他們算賬,讚賞兩位善用「塔冷通」的僕人善良忠信,讓他們進入福樂;責備那個埋沒手上「塔冷通」的僕人可惡懶惰,要把他丟在黑暗中。(參考《瑪竇福音》25:14-30) 耶穌講述的這個比喻,提及的「塔冷通」原本是錢幣單位,這個字慢慢演變成為了今天英文的「Talent」一詞,也就是「天賦」的意思。 聖經告訴我們,天主給了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當代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套獨特的智力組合體系,在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辨識等不同的智能之中,必然有某方面特別突出。作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欣賞自己的長處,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自己突出的範疇,取長補短,進行有效學習。 今天的孩子,除了擁有天主賜予的「聰明智慧」外,還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聰明」裝置和「智慧」產品(Smart devices)、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s)、智能電視(Smart TV),甚至我們的居住地也要朝著聰明城市(Smart City)的方向發展。當身邊的事物全都號稱滿有智慧時,我們的孩子會因此變得更聰明嗎?還是活在聰明城市,把玩著聰明裝置,人卻變得愚昧?我們應當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這些產品作為探索世界、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 當孩子了解自己強弱之處,懂得善用學習工具時,更要學會自主自學。自主就是對事物有確切的見解,能夠自我管理,作恰當的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學習就是讓孩子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策劃學習目標,辨析學習資源,選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及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家長和老師的角色既不要操控,亦不要放任,而是陪伴著孩子成長。 也許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溺愛,或是工作逼得我們倚靠家傭照顧孩子,很多香港孩子被寵得失去自理能力。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把自理的責任交還給孩子,在旁伴著他們嘗試自理的工作,他們定會建立自理的能力。我們還要讓孩子發展自律態度,使他們不必靠外來的看管,而是服從內心的規範,考慮別人的需要,作出自我約束的行為。 值得感恩的是在我們學校裡,大部分家長都願意與我們並肩培育孩子自理自律的能力和態度。我們更致力實踐天主教學校的使命,培育孩子: 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實話實說,捍衛真理; 堅守「義德」,尊重他人,公平相待,維護人權; 實踐「愛德」,視為瑰寶,彼此服務,關懷弱小; 尊重「生命」,視之為寶,懷著望德,面對逆境; 愛護「家庭」,無私託付,忠誠守諾,團結和睦。 讓孩子明白,並且堅守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孩子才懂欣賞天主的創造,熱愛生命,關心社會,延續國家的優良傳統,尊重普世的多元文化。 後記:還記得數年前,以「超人父母 vs 怪獸家長」為題,寫了一篇分享,最後一段提到:「讓我們一同共勉,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引領孩子。期望他日『港孩』一詞,可以由『貶詞』化為『褒詞』,用以形容一群在父母和老師嚴寬有度的教導下,懂得面對挑戰,克服困難,跨越障礙,爭取成功,為自己成敗得失負責的『香港孩子』。」 今天,更希望我們的「香港孩子」能夠善用天主給予我們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真正做到自主自學,自理自律,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 作者為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