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1018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0.16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跨學科學習 培育環保心
( 本報專題) 對比以往只能在課堂和書本上認識環保和數學知識,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在跨學科學習中,讓學生親手製作「太陽能環保船」,在「再生能源水道」上試放小船,校園內又設有小型無人機練習場, 讓學生透過這有趣玩意認識數學知識。這一切都是希望學生能綜合和應用所學知識,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自主學習。 學校為培育學生愛護大自然,近年在跨學科專題研習中便開展「太陽能環保船」主題, 跨學習領域教育主任吳宇傑說,學生要自行搜集資料,認識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參觀海洋公園多認識海洋生物,培養他們對動物的愛心。 「再生能源水道」上放環保船 回到學校,學生便測試不同環保物料,選擇合適的來製作船身,並加上太陽能板和發泡膠等基本材料。學生黃湞陽製作環保船時, 用上包水果用的發泡膠、吸管等物料,船身前方則用上豆腐花盒,以收集海上廢物。她說,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得悉有海龜把海中垃圾膠袋當作水母,吃過後不幸身亡,她希望更多人關心自然生態。 而學生謝天賜最初選擇材料時,只在環保船船頭裝上膠袋,期望用作收拾垃圾,但是測試時發現載不到垃圾,最後他把膠碗放入袋中,才成功。他又試過放五個樂高船員在船上但船身過重無法前行。最終,在環保船的設計上,他放了一塊寫有「No rubbish in the sea」的字牌,「希望這個橫額,提醒人們海洋應該是沒有垃圾的,減低海洋污染」。 這跨學科學習也涉及宗教科,當中,學生認識到環保主保聖方濟,郭頌瑩同學說:「聖方濟說所有動物、海洋生物都是他的親兄妹,所以要愛惜牠們,不要令牠們有一絲傷害。」她說,用廢棄物料製作環保船,減少耗用材料,可減低對大自然的污染。 在常識室內的「再生能源水道」,水道中可提供光、風力和水力,模擬海洋環境;學生製作「太陽能環保船」,船身太陽能板儲存足夠光能後,船隻便可在水道上航行。 學習操作無人機 扣連數學知識 此外,學校亦教學生無人機編程, 要學習如何使用平板電腦制定無人機路線,控制起飛,穿過航拍環和障礙物等,最後要成功降落終點。 馮健剛主任說,無人機的課程內容與數學知識相關,學生在設計無人機路線時,要運用角度、座標、三維空間等數學概念。兩位小六生陳澤仁及關政浩訪問時協助操作無人機,其中關政浩說,第一次為無人機編寫三角形的路線時,在程式中輸入了60度,但卻飛了一個六邊形出來,後來才知道其實編程時要輸入三角形的外角。馮主任說,原本課程中沒有涉及外角的概念,但在校本課程中,學生可生動的學習外角的知識,讓數學概念應用在活動之中。 此外,校內「STEM學園」中還有許多學習設備,例如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的器材。學生只要戴上顯示器, 便可以安坐在校園內出訪各地,欣賞不同的名勝古蹟。五年級的吳芷蕎和黃穎欣早前便製作了主題公園的虛擬導覽,介紹園內的大街與遊樂設施、餐廳等,再在場境中加入照片,介紹景點。  學生在正規課堂外,小息時也可以到訪STEM 學園,例如利用不同零件砌出電筒、錄音機、車等成品,在校園生活中不斷學習。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校長胡艷芬指出,跨科專題研習也結合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例如本學年六年級研習主題為「智慧城市」,讓學生構思如何改善市民的社區生活,胡校長說,例如當社區內有很多垃圾,或是看見社區設施不方便某類小眾人士時,學生便要想辦法去解決;讓學生在學習中關心社會與環境。(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200927new_s_0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0.09.25
喜樂小學:動態 2020.09.27
天主教佑華小學•教職員開學祈禱禮 (本報訊)天主教佑華小學於8月21日舉行教職員開學祈禱禮,主題為「勇氣、愛德與公義」, 由校監馮賜豪神父主禮。 祈禱禮中,主任周慧芳介紹主題及主持人物競猜遊戲,及後教師進行分享。當日的讀經選讀羅馬書第14章16-20節,馮神父引用羅馬書所帶出的其中一個信息:「因信成義,罪惡和恩寵」,來勉語各教師;並指出各人應持愛德,在天主的帶領下互助互諒,發揮團隊精神去解決問題。本年在共同祈禱中,亦特別邀請他們為身邊的同事祈禱,彼此關愛。 祈禱禮後,馮神父和校長黃玉嬋送贈教師護守天使卡,祝願他們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難時,勿忘祈求護守天使的照顧、指引及帶領。(少)  青山天主教小學•開學禮暨敬師日 (本報訊)青山天主教小學於9月2日透過網上直播形式,舉行開學禮暨敬師日。 禮儀中,校監廖雅倫神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並在生活中活出「愛」,又提醒「哪裡有愛,哪裡便是天堂」;他盼望學生能做到本年度的主題:「主動學習,凝聚關愛。」,使生命的種子得以發芽、成長。 校長王玉嫻為學校英文簡寫「CPCPS」注入新意義, 希望學生能活出仁愛(Charity ) 、正面(Positive)、創意(Creativity)、忍耐(Patience) 及真誠(Sincerity),成為一位出色的青天學生。 當天典禮上的「敬師活動」中,播放出師生合照,並由校長代表全體教師接受家長教師會致送的禮物。敬師活動後,在信友禱文中,教師代表朗讀禱文,祈求學校在新學年能繼續得到天主的祝福。(樂)  柴天小學開學祈禱會•提醒學生常懷感恩心 (本報訊)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於9月1日舉行網上直播開學祈禱會,學生在家穿著整齊校服參與。 當天,學生首先參與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預先錄製的開學日網上祈禱會。影片中,夏志誠輔理主教引用聖經「你們該有感恩之心」(哥三16),提醒學生要常懷一夥感恩的心,感謝在疫情中努力教學的教師和悉心照顧他們的家人,也感謝自己能夠懂得自我控制,準時和專心地進行網上學習。 其後,校長周凱恩在訓勉中鼓勵學生為新學年準備一本感恩筆記,細心觀察身邊發生的每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並紀錄下來,欣賞當中的人和事。周校長亦向學生介紹學校新建的聖母花園和活動室,期望學生可以在恢復面授課後, 善用設施進行自主學習,懂得時常祈禱感恩,投奔上主。(喜)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00920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09.18
特別的開學日
現在已是9月中旬,你已開始新學年的學習了。今年的網上開學禮可算是史無前例,因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學期初未能實體上課,開學禮也只好以視像形式進行。你們不能齊集在學校禮堂,不能跟同學見面,真讓人若有所失。畢竟新學年已經開始了, 讓我們一起讀讀有關學校的繪本吧!  《梅伊第一天上學》 這天是小女孩梅伊第一天上學的日子,但是她不想上學。途中媽媽滔滔不絕地告訴梅伊學校生活多有趣,梅伊卻想著學校生活會有多糟糕,她擔心同學不喜歡自己,或不懂得寫字等。到了學校門口,梅伊乾脆爬到樹上去,逃避上學。後來一個名叫希希的女孩和一位老師,也因為擔憂躲到樹上去……  上學的第一天,難免有點拖拖拉拉,總是提不起勁。故事有趣的發展是老師沒有責備或施以強權迫孩子上課,而是理解孩子並分享自己的憂慮,以同理心來連繫彼此,這反而能解開對方的心結,一起面對上課的挑戰。在疫情得以緩解以前,網上學習在所難免,你們要面對的,不再是和同伴相處的困難,而是自主學習和整理課業的自律性問題。困難是有的,但我相信你們定可以一一克服。  《為甚麼要上學? 學校是誰發明的?》 人與生俱來就會學習,嬰兒自然地牙牙學語、學步走路。那麼為甚麼孩子要上學?甚麼時候開始有學校的呢?這繪本由史前時代的洞穴人說起,原來史前的小孩也要學習生火狩獵,不過乃是個別由父母教授,未有學校群體學習的規模。到了約五千年前的古埃及,才設立教育系統,但只是貴族的專利,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和印刷術成熟,學校教育才變得普及。至於近代教育的發展,就更多樣化了……  這繪本的知識含量非常豐富,不但介紹學校的歷史,也探討不同年代對孩子和教育的看法,像從前以懲罰來管理孩子,到近代著重獎賞鼓勵;從前以培養戰士、工人為目標,到現在旨在發揮孩子潛能,重視獨立思考。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的你,弄懂一點背景和歷史,也許會更珍惜能夠接受教育的機會。 繪本小寶庫 我們看過學校的歷史,不如也了解一下繪本的歷史吧!今次我要介紹三個第一。人類歷史早期,一直把孩子視作大人的附庸,並沒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讀物。到了1658年,神學家Comenius編制了名為《世界圖繪》的圖像百科全書。現在看來只是具圖像的字典,但當年已是世界上第一本特地為兒童設計的圖書。 一位德國心理醫生Heinrich Hoffmann於1844年為兒子創作了圖畫故事《披頭散髮的彼得》,這可算是世界第一本以兒童為出發點的繪本,是重要的繪本經典。不過如果以現代繪本的標準看來,這書比較像有插圖的故事書。 美國作者Wanda Gag於1928年創作《100 萬隻貓》 (《Millions of Cats》),被譽為美國第一本「真正的繪本」,做到文圖互配,同時讓文字與圖像說故事。作者以巧妙的繪畫技法, 以蜿蜒的線條連接左至右的頁面,首度出現跨頁場景,並以「異時同圖」方式,呈現如動畫般的生動效果,為後來的繪本立下具標誌性的典範。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1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7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動動小手 動動腦筋 體驗不一樣的常識科
(本報專題)有沒有想過小學一年級已能夠在班上訂立班規,承諾上課時尊重老師和同學,用心聆聽,做個有禮貌和誠實的學生;並為團結班級,各班設有「班呼」以提升士氣!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小一常識科開展的L B 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在不設考試,只以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顯示學生進度,學生從「做中學」探索事物,啟發潛能。 該校由二○一八學年開始,與教育大同協作推行LB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剛於本學年,該校正式參與由教育大同主辦的賽馬會「感.創.做」LBD的三年計劃,首年由小一常識科開始,教育大同把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整合,透過遊戲、實地考察、創作及設計、閱讀等過程,設計出具LBD元素的小一常識課。 從「做中學」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生孫楚涵說:「能與同學一起玩樂,一起製作不同的項目使我最愉快。」 上學年該校以「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家」,以及「不一樣的公園」為單元,其中「不一樣的公園」單元,全級一年級每班分組打造他們理想中的公園,動手設計及製作公園模型前,學生到公園考察,與遊人交談,以了解用家的需要。 楚涵回想小一時與組員構思的「火箭公園」,以可循環再用的紙盒、廁紙筒、膠樽等製作過山車,也有其他休憩空間,沿途設有椅子顧及區內長者到公園時可舒適地安坐,她說組員也關注長者有腰痛等問題,「公園設有涼亭,可以給公公婆婆乘涼,也可遮擋陽光」。 甚麼是LBD?  該校課程主任劉秀雯指出,LBD強調動手做,學生從合作中學習技能與解難能力,培養學生建立全人與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生所學的技能和態度,可以受用一生」。 訪問當天,一年級生學習製作「情緒瓶」,把水、膠水、閃粉混合後,閃粉緩慢地隨液體飄流,在燈光照射下, 效果有如水晶球般漂亮。 一年級的莊可欣說:「情緒瓶有如水晶球,可以變魔法,更可以紓緩情緒」。她說,有次見到哥哥和姊姊爭吵,感到十分無助,她希望製作成情緒瓶後給予兄姊看,以緩解他們的情緒。 由於所有學生也參與製作情緒瓶,他們也踴躍分享,課堂上,有學生說:「我看到瓶子很漂亮, 能夠自己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情緒瓶,真的很開心」;「我很喜歡同學揀選的金色閃粉,覺得很美」。有學生表示當看到閃爍的顏色在瓶內閃耀, 心情也好起來,也有學生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 教育大同Walker Candace姐姐這天也到校陪伴學生製作情緒瓶,她察覺到小孩在學習過程中會自我發掘其他學習經歷。例如有小朋友發覺倒入膠水時過程緩慢,便索性把兩枝膠水一併倒入, 「LBD鼓勵小朋友動手做,多分享機會,給予幼兒開闊學習環境,同時在開心及探索的環境下學習」。她指出,每項體驗也讓小孩子發掘潛能,探索可解決問題的辦法。 讓學生學習更全面 該校有逾九成學生居於葵青石籬區,常識科主任陳俊林說,活動鼓勵學生多動腦筋思考,其中小二常識科會安排學生落區考察,學生訪問坊眾,建設理想的社區,「學生化身成小區議員,體察居民需要,也可從小孩的角度去關懷社區發展」。他又指出常識科強調探究式學習,LBD有助學生吸收所學。  該校校長蕭茵指出,計劃有助帶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包括愛護所有、尊重生命、對家庭表達感恩等,「學生需要學習經驗,互動學習有助學生處理共通能力的融合」,從學習中經驗批判性思維及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