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200119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20.01.17
怎樣幫助升中一的孩子適應新環境?
這篇文章好像來得稍為遲了些,但這位家長最近才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想這家長的孩子不是到現在仍未能適應中學的生活!但中學的生活與小學生活畢竟是兩碼子事,孩子出現適應問題絕不為奇。 首先,孩子從小學步入中學,由學校裡的大哥哥,變身成為學校裡的小弟弟,雖然不至於被其他同學欺凌,但總是不是味兒,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要有禮貌,不單對老師,甚至曾幫助過他的學長。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一些欺凌事件就是由不禮貌開始。 其次,中學的教學方式與小學截然不同,孩子對這樣的教學方式一定要作出適應,普遍的中學會推動學生自動自覺地去學習,所以不會檢查學生的家課冊,而留堂的情況也不多,因此很多新同學覺得很自由,從而疏懶學業,成績因此變差,大部份家長以為孩子不適應中學生活,其實是孩子對自主學習不適應,家長應該最初仍繼續檢查孩子的家課冊,並協助他自己編訂學習計劃,及課餘時間安排,使參與校內的活動與溫習時間分配合適。 再者,學校會有很多的學會,向新同學招手;家長可以就著孩子的喜好,鼓勵他去參加,但要注意時間的編排,不要參加太多學會而妨礙溫習的時間。還有一點,孩子可能仍有未完成的興趣班需要跟進,例如鋼琴班或游泳班,家長應衡量孩子的時間予以刪減,尤其參加了學校的學會活動之後。 中學課程的而且確比小學緊張和繁忙,對剛升中一的孩子而言,是開始一個驚濤駭浪的階段,他要面對的,更是人生的轉捩點,他要學習的事多得很,不單是書本的,更是生命上的,家長應多留意這時期的子女,多給予支持和協助,使他在成長路上,走得更健康。  徐邦雄 完成了六年小學生活後,轉到一個新環境,開展中學的六年生活,可以是充滿挑戰和困難的階段。大部份的孩子, 都有自我適應的能力,未必需要家長或學校額外的支援。也有一部份的孩子,他們在轉變的時候,開始面對不同的困難,假如未能順利解決,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改變。面對適應問題,本身有特殊成長和學習需要的孩子,實在需要額外的支援,以處理進入中學後的改變和挑戰。至於其他沒有這方面需要的孩子,提供支援與否需要就個別情況而定。 小學生在學校裡有較多規範和指引,只要跟著指示去做,便會得到成績和達到目標。但是,中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大的空間,需要更多的積極主動性,除了學習課堂上老師教導的知識外,也需要多看課外書,以及從互聯網上尋找合適的補充資料。學習不應只是由老師傳授給學生的單向式,學生也應該主動向老師詢問,也可與老師討論不同的觀點。 另一方面,小學時的課外活動一般由家長或老師安排,但在中學階段,學生可接觸到校內不同的學會以及更多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可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參與,也須因應個人的時間來安排,以平衡學習、課外活動和休息。 進入中學後,學生的人數增加,在社交溝通上有很大轉變。學生開始接觸很多新的面孔,開始建立朋友關係,在這過程中包括了溝通和選擇,也可能面對朋友關係上的問題,甚至是朋輩小圈子的問題,孩子需要面對和處理社交上的新生活。 另外,隨著孩子成長,面對環境上的刺激和學習上的要求會愈來愈多,家長的參與也相應地減少,因此孩子需要學習甚麼是壓力以及建立處理壓力的方法,甚至需要學習照顧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有需要時知道怎樣尋求協助。 要幫助孩子適應中一的生活,家長和學校也有責任。家長可以預先告訴孩子中學時的轉變和以上問題,在中一的過渡期提供意見和支持,也需要了解孩子的適應情況。學校方面也可為中一學生提供過渡期的支援,例如安排高年級的學生帶領中一的學生,去適應校園生活的不同方面。家長應和學校有緊密的溝通,假如任何一方發現學生有困難和特別需要時,應該盡快溝通和處理。 黃宗顯
kjy01_20181104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02
華富邨寶血小學建校金禧 鼓勵學生 自主學習 樂學敢創
(本報專題)提到「華寶」,區內居民都知所說的是華富邨寶血小學,該校校長鄒桂芳說:「在我眼中,學生是天主給予的寶貝,各人也有不同的塔冷通。」踏入五十周年的「華寶」,一向著重學生快樂學習,敢於創新,學校期盼每一位學生,能珍惜天主賦予獨特的才能,並加以發揮。 鄒校長說,學校會致力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創作空間, 多元化活動,「鼓勵學生多思考、創新,不墨守成規,使學習充滿姿采」。 華富邨寶血小學近年致力推動的「科學及科技教育」(STEM),課堂設計方面,包括在常識科與電腦科加入STEM元素,學校設有「STEM 大使」,培訓個別學生,又協助推行課餘活動; 近兩年設有STEM Day(過去名為「科技學習日」),把不同學科的科學與科技元素展示出來。 鄒校長說,科技教育可從玩樂中學習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樂學」;學校的STEM小冊子設自學內容,圖書館加設與STEM相關的書籍,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勇於嘗試創新與探究,達致「敢創」。 全校參與STEM Day  推動科學探究精神 過去兩年學校設立的STEM Day,結合了資訊科技、常識與數學等學科。上學年起,小一至小三級學生分小組進行「積木浮台比賽」,學習力學、結構、平衡等,賽前數學科老師會教授製作積木浮台的技巧,比賽時,學生把玩具車放在浮台上五秒,其中最輕巧的浮台便勝出;小四至小六則運用編程技巧設計遊戲,並得到香港大學有關方面協助學生運用micro:bit在電腦編寫程式,讓學生發揮創意思維。 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指出,學生先在課堂中學習編程,比賽時可調整遊戲設計, 最終由學生設計獨一無二的作品,「作賽時學生也分外緊張,然而學生也樂在其中」。 小六同學黎一菲本年在校外參與「模型氣墊船」創作大賽中獲得冠軍,她喜歡參與不同的科技活動,這提升了她對數學的興趣。她希望長大後能成為科學家,生產更多發明,「每次參賽都很刺激,也能提升我的創意」,她說過程中會有失敗,但她會努力改良作品;團體合作的精神教她學習不放棄,即使失敗也可再作嘗試。 小六同學周竣濤也有參與不同類型的科技比賽,他於本年一項聰明車比賽中獲得冠軍,他說:「我最喜歡編程,這可鍛鍊腦筋,我會不斷嘗試修改程式,過程很好玩。」他說,創作過程中也要找合適的環保物料裝嵌車身,從中學習循環再生的環保概念。 生活中認識公教價值 過去三年,華富邨寶血小學以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培育學生常懷感恩,珍惜天主的給予、愛護生命與家庭等價值。 小學本學年以公義與真理為題,貫穿各科組學習,例如在宗教科認識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會祖,了解會祖如何敢於嘗試,致力傳教,為服務女青年默默奉獻的精神;並從十誡學習應持守的責任;生命教育課以生活事件的例子切入相關課題等,鄒校長說:「讓學生認識承擔責任、履行公義的使命,以及對天主和近人盡責的義務」。 宗教科主任楊麗莎認為,學生需要多元學習, 例如老師在早會中分享主題,再在課堂與學生深入討論十誡在生活的實踐;這一切都有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信仰。 尤以上學年以家庭為主題時舉辦濯足禮,學生為其父母洗腳,代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帶出愛家庭與服務。小五的鄭思澄同學說,當看見其他同學為各自的父母洗腳時很感動,「回家後我有向父母分享這事,並承諾會幫忙做家務」,以行動孝順父母。 學校見證華富邨五十年成長 華富邨寶血小學於一九六八年創校,首年以華富邨華樂樓地舖單位作課室,名為「寶血第二小學」。至六九年校舍落成後,學校遷入位於瀑布灣道的現址,改名為「華富邨寶血小學」,服務區內學童。至二○○○年該校配合香港的教育發展,把上、下午校分拆為兩所全日制小學,下午校留在原址,上午校遷移至鴨脷洲的海怡半島,名為海怡寶血小學。 鄒校長指出,該校與華富邨同樣已有五十年歷史,校方將於明年三月與華富邨合辦社區活動,與居民分享校園逸事。另外,學校亦派出學生及教師代表,參與華富邨重建計劃,「例如區內用作重建的五幅用地的用途,那一座先搬遷?將來新增的地鐵站的位置在哪裡?師生也可以參與討論」。 校慶設生日便服日 踏入新學年,該校特設「生日便服日」,學生生日當天,可穿便服上課,並會獲贈生日襟章。學生周竣濤說,當見到同學穿上便服,便得知當天是其生日,同學也自然向壽星送上祝福,他也十分期待自己生日的來臨。 另外,每班設置「祈禱天地」,鼓勵學生養成祈禱和為別人代禱的習慣。鄒校長期望學生養成關顧他人的習慣,關愛近人,從生活中帶出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高) 華富邨寶血小學 http://www.pbps.edu.hk      
kjy02_2018100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0.05
社工創辦「兒」動藝術館 小孩化身畫家發展天賦
 (本報專題)明愛社工麥詩韻創辦「兒」動藝術館,幫助有讀寫障礙的兒童發展藝術天賦,化身「小畫家」,她說:「希望讀寫障礙的小朋友,在學業成績以外的舞台發光發亮。」 「兒」動藝術館已有一百位小畫家,他們的畫作會放到咖啡店、餐廳、商場和酒店等地方作展覽和寄賣,他們有時更會親自到 餐廳做廚窗設計和佈置主題。 麥詩韻二○一七年參加「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後,成立了這間藝術館。她亦會舉辦工作坊,邀請導師去教導小畫家一些畫畫的技巧,讓他們創作時能加入更多新元素。 在剛過去的暑假,小畫家便上了有關當代藝術的課。小畫家黃靖和霍可柔表示,能參與創作感到很喜樂,而霍可柔更認為,活動能跟不同的畫家學習畫畫,互相交流的得著最深刻。 讓讀寫障礙兒童自主學習 「兒」動藝術館寄賣作品和出外設計所得的收益中,四成會用作機構的日常運作成本,例如是聘請導師、宣傳和交通費,另外六成將會給小畫家。而小畫家的收益中,一半會交給他們父母,作為子女的才藝學習基金。  麥詩韻認為,患有讀寫障礙兒童的家長,經常要帶子女看言語治療師、情緒輔導和學習社交技巧等,花費十分龐大,很難再讓他們參加課外活動去發展所長;因此, 她希望這筆錢可用作兒童自主學習的資金,給他們一個學習的「話語權」,學習自己真正想學的技能。 而小畫家所獲得的另外一半金錢,將會作為他們的零用獎勵。霍可柔表示,自己會把收益捐出去,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麥詩韻說:「很多小朋友會把錢 儲起來,很多人也會用來買材料,做手工、自製玩具。最讓我感動的一次,是有個小朋友『出糧』後,開心的說了句 『今晚婆婆有錢買菜了!』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的家庭有經濟困難。」  「我希望可以使小朋友感到自己有能力,從而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而不只是被幫助。」故此,麥詩韻也會帶小畫家到安老院教授長者畫畫的技巧。她期望透過這些活動,例如到不同地方擺放展 覽,從而改變社會大眾對讀寫障礙小朋友的看法,重建讀寫障礙小朋友在學校的身份,「他們在學校經常會因為考試成績,而被標籤為懶惰、不聰明的小朋友,很多更因此被孤立、結識不到朋友。」 麥詩韻希望透過這個計劃,讓學生和老師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兒童並非不聰明,他們也可以在藝術方面有所成就。她說:「我期望長遠下去能打動社會,不再以成績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現時, 小畫家都經常會帶家人、同學和老師到作品展覽的場地、餐廳欣賞自己的作品,從身邊的人開始,讓他們認識自己的長處。  建立自信 獲父母認同 部份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缺乏自信,他們或會因為學業成績,而覺得生命欠缺意義,其中一位小畫家王靖的媽媽說:「患讀寫障礙的小朋友有時會很自卑,無論大 人怎樣稱讚他,他都會堅持覺得自己表現很差。」 麥詩韻期望幫助這些孩子找到自信心,明白人生可以有不同的發展,而讀書只是其中一個部份。她見證著這些小畫家參與這個計劃後的改變:「小朋友一開始參加這個計劃的時候,沒有自信,不會主動創作,但現在他們一來到中心便會主動挑選顏料,自覺地去創作。而且面對外人的時候,都變得從容自在,會主動跟他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家人對於孩子的轉變,亦有深刻的體會。王靖媽媽認為,兒子現在會主動面 對困難,不再逃避,「他回家後經常會引用麥姑娘教的道理,例如做家課時會跟我們說『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即使做家課到十二時,仍然會繼續堅持。」 另一位小畫家霍可柔的媽媽指出,社會大眾對讀寫障礙小朋友的支持與鼓勵十分重要,「無論家人怎樣稱讚他,小朋友都會覺得因為你是我的父母,才會稱讚我。但現在,換作一個外人稱讚他,他便會覺得自己真的有價值,是一個成功的人。」 訪問當天,霍可柔一幅剛寄賣的作品成功賣出,她感到高興與驚訝,可柔媽媽說:「可柔現在知道,社會上真的有人欣賞自己的畫作。」  麥詩韻認為,這個計劃不只促使兒童成長,更改變了家長的想法。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目前的困難外,也會擔心他們的將來——或因學習欠佳而影響未來的生活。但現在,他們發現到子女的才華原來能獲社會認同、接納,明白到孩子的將來都充滿著不同的可能。故此,家長也十分 投入於這個計劃裡,會幫忙向朋友和餐廳宣傳這個計劃,期望讓更多人發現讀寫障礙孩子的才華。 (吳) 
kjy07b_20180204s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2.03
考試的信仰幅度
聖誕前後是香港中學的考試季節,兒子考在聖誕前,女兒在後,而我就好好享受假期,不用再理會他們的考試。兒子生性瀟灑,還要嘮叨幾句;女兒就完全自動波,我常要「突然想起」,才意識到她正在考試。 要享受放手之樂,是一個不斷放手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家奉行學校的歸學校,屋企的歸屋企的指導思想,父母盡量不理會子女的學業,從他們小四開始, 已經完全不看功課。兒子中學開始,沒有家課冊,從此我倆就與他的學業脫鈎了。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子女做回學習的主體,不會有越俎代庖之弊。 因此,當他們學習出現問題,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困難,父母出手相助,這就有助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學習。如果父母一直密切關注他們的學業,往往是父母發現問題,指出弱點,提出解決方法。久而久之,子女就覺得,父母才是學習者。 兒子都曾經在考試中挫敗過,而在低分中,他們真實地意識到,這是自己不努力的後果,而這才是自主學習的契機。如果父母過度投入,子女逐漸就覺得,自己考得不好,是因為父母不出力催迫自己,這就是災難的開始。 當然,我們一家是幸福的,因為他倆讀的小學,容許較自然的學習,而考評又以能力為主,他倆得以在小學時期,較有空間地發展自己的學習興趣;而到了中學,當父母其實再沒有能力跟進他們的學業時,二人都能獨立而快樂地,投入書本當中。 我覺得,子女比飛鳥與百合都要貴重, 天主必看顧他們,只要我們願意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