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90616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6.14
爸爸也重要
如果有一個天秤,能把你對媽媽和對爸爸的愛量一量,你猜哪個比較重?簡單一點來說,你比較重視母親節還是父親節?觀乎母親節期間排山倒海的禮物廣告宣傳,子女們看來比較重視媽媽。無論你心裡的答案如何,今天是父親節,就讓我們讀幾本有關爸爸的繪本吧!  《謝謝你來當爸爸的寶貝》 孩子出生以後,爸媽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責任以外,父母心中還有滿滿的愛和喜悅。小小的孩子會走路、會跑了;漸漸地,能以響亮的聲音說出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孩子長得比爸爸高、比爸爸茁壯,成為優秀的大人⋯⋯但無論如何,孩子能健康、平安、快樂成長,就是爸爸最感欣慰的事。   爸爸沒有十月懷胎的經歷,也就缺了蛻變的過程。孩子呱呱墜地的一刻,大男孩就赫然變成了父親,被迫進化成男人,背負起重大的責任。孩子一天天長大,爸爸點點滴滴在付出、在改變。為了孩子,爸爸調整了很多人生的方向,也許是為孩子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或是放下花錢費時的嗜好。即使有點犧牲,但為孩子付出,爸爸仍然是滿足的,其實大男人心底裡也有溫柔的一面。  《大猩猩》 (《Gorilla》)  小女孩安娜渴望得到爸爸的關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爸爸既冷漠又嚴肅,他總是在忙這忙那,從來不怎麼跟安娜交流。在安娜生日的前一晚,她收到爸爸送她的生日禮物 —— 隻玩具猩猩。當晚奇幻的事情發生了,玩具猩猩變成了真正的大猩猩,並帶安娜到動物園去遊玩⋯⋯ 安東尼・布朗以一貫的超現實手法,塑造一段小女孩與大猩猩之間的溫馨情誼。為甚麼玩具猩猩會變成大猩猩?為甚麼大猩猩穿上爸爸的外衣會剛好合身?難道爸爸是大猩猩的化身?是暗喻還是幻想,由你來定斷。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的,當孩子還是小小的時候,每個爸爸都像巨人或大猩猩一樣,巨大無比又無所不能。  《小紅帽的爸爸》 樹林裡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只看裝束,便能猜出那是小紅帽;還有旁邊那個鬼鬼祟祟的身影,那肯定是大灰狼。陰森詭秘的場景,叫人不寒而慄。但原來都搞錯了,那穿紅衣的其實是兒子, 那個黑黑的傢伙是爸爸,他們在玩兒子最喜愛的「小紅帽遊戲」。 繪本對小紅帽故事開了個玩笑,也幽默地描繪出爸爸與孩子玩耍時的妙趣。爸爸與媽媽在照顧孩子上有本質的分別:媽媽傾向保護孩子,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事事計劃周全; 爸爸則傾向隨意率性,容許孩子冒險,面對孩子經歷挫敗和受傷時比較從容。隨著孩子日漸長大,開始迎向人生中的各種挑戰,爸爸不經意的陪伴,顯得愈來愈重要。也因為爸爸心底裡還是個大男孩, 跟孩子玩樂的本領大多比較高強。當爸爸全心全意與孩子玩樂之際,媽媽也只好靠邊站。 媽媽的愛,溫暖燦爛如陽光;爸爸的心,清冷靜謐如明月。不把太陽與月亮相比,日曬月照,各司其職。就在這個父親節,跟你家中的大男孩好好慶祝吧! 
kjy03_20190609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6.07
安妮有話兒
1942年6月12日,安妮.法蘭克收到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一本日記簿。收到禮物的當兒,她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將會成為傳世的文學經典。《安妮日記》真切地記載了一位少女在逃避納粹德軍, 躲藏在密室期間的日常鎖事、與家人和同伴間的磨擦與矛盾、她心中的孤單徬徨,還有她對生命的盼望和對成長的困惑。 就讓我們聽聽安妮有甚麼話要對我們說吧!  《安妮.法蘭克 —— 密室裡的女孩》  故事從一個在德國生活的家庭說起,隨著猶太人在德國受到迫害,安妮一家從德國逃到荷蘭,後來德國佔領阿姆斯特丹。13歲的女孩安妮和家人為了逃避德軍追捕,躲到一個密室裡去,躲藏時間達兩年之久。透過安妮的日記,紀錄了密室中的生活,她在困境中勇敢堅強,對未來懷抱著希望,但最終也逃不過德軍的追捕,被送到集中營去。安妮,她的姐姐和媽媽,最終也在集中營裡死去。這繪本是有關安妮.法蘭克的首本繪本傳記。 安妮和其餘七個人躲藏在密室的兩年間,物資全由秘書偷運給他們。為了不讓人知道密室裡有人居住,他們必須輕聲細步,有些時候更不能使用抽水馬桶和自來水喉。他們引頸盼待德國戰敗,重過自由的生活,這種心情你能夠想像嗎?安妮等人藏身的密室位於阿姆斯特丹,現在已成為「安妮之家」博物館 (Anne Frank House)供人參觀。我們也可以在網頁上觀看影片,了解他們當時的生活情況。(https://www.annefrank.org/en/anne-frank/ secret-annex/)  《大樹也哭了》 一棵栗子樹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回憶起那個曾經在王子運河畔263號樓房的密室裡,隱蔽生活兩年的安妮.法蘭克,和她那短暫的生命,於是決定要在被人砍掉前,告訴人們這個故事。安妮透過窗子,看著窗外的栗子樹隨著季節變換,對她來說這棵栗子樹象徵著時間和希望。然而栗子樹最後見證著他們被告發、被拘捕、被送往集中營⋯⋯ 這故事從樹的角度來訴說安妮的故事。為了掩人耳目,密室大部份的窗戶都被遮蔽了,只剩下閣樓的一扇窗,能望到天空和這棵栗子樹。對安妮來說,栗子樹就代表生命和盼望,在絕望中為她點燃勇氣。繪本以擬人手法,由樹娓娓道來這段故事,更添愁思與感慨。 《鐵絲網上的小花》(《Rose Blanche》)  二戰時期在一個德國小鎮上,一個名叫羅斯.布蘭奇的小女孩在郊外透過鐵絲網,看到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裡的猶太人過著淒苦的生活,善良的女孩冒著生命危險,給他們送麪包糧食,可是一天她倒在軍人的槍口下,女孩死了。她為了悼念死去的猶太人而懸在鐵絲網上的小花,仍然在那裡⋯⋯ 繪者英諾桑提憑著此書獲得業內大獎,他強而有力的敘事插畫風格、細膩的畫風, 揭露了法西斯主義的真面目,以及納粹種族屠殺的殘暴。英諾桑提說過他希望透過書中的圖像,表達一個小孩如何在沒有充分理解的情況下,經歷恐怖的戰爭。 孩子天真善良,在戰爭中受苦受難叫人最心痛,卻也最能使人反省戰爭的殘酷與無稽。 歷史就像一面鏡,反照出過去人類在錯誤中經歷的傷痛和付出的代價,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照見鏡中的影像,誠實面對。只有看見、承認、反思,才有機會避免重複犯錯。我想這大概是安妮想要告訴我們的話吧! 
kjy03_20190602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5.31
孩子的權利
香港政府於去年6月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成立的淵源可追溯至1989年訂立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此外也不乏近因,如近年發生且轟動全港的虐兒案件等。根據公約,兒童的定義為18歲以下人士,你應也是其中之一。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兒童要享有這些權利?  《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 若我們想像世界是一間有100人的學校,在這間學校裡:11個學生營養不良;14個學生吃太多而長得太胖;32個學生沒有乾淨衛生的洗手間;只有43個小孩可以用電腦學習… …於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62人已擁有與最貧窮一半人口(36億人)相等的財富,貧富懸殊問題正不斷惡化。這繪本以100人學校的想像,把問題具體呈現。 「100人學校」這個概念最先源於美國教授Donella Meadows在1990年發表的專欄文章,及後由日籍作家池田香代子女士創作的繪本《如果世界是100人村》,更加深入民心。現時地球上有77億人,當中約三份一是兒童。要理解這龐大的數字,實在有點困難。但如果將它簡化為100人,數感便變得清晰了。香港的孩子是幸福的,有清潔的食水、充足的食物、可靠的藥物……已屬於這100人學校中的貴族,我們更應思索如何能幫助其他同學。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This Child Every Child》)  沒有孩子喜歡被剝削、被迫工作、打仗、離開親友,或失去自己的家園、健康和財產。然而,全世界有數百萬孩子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用來保障兒童權利的全球協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列出了兒童應該擁有的一些基本人權,孩子應當知道自己的權益,大人也要用尊重的心去維護這些權利。 這繪本談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條文,明確提到家長、政府,甚至各國對孩子的責任。大家都是孩子,過的生活卻有天淵之別。公約可為各國提供客觀可依從的標準,但如何落實,則視乎各地條件資源、政府的決心及實際政策。本港去年成立了兒童事務委員會,算是向前踏進了一步。至於委員會關注甚麼範疇,會帶來甚麼轉變,我們也拭目以待。 《孩子,你就是世界的一片拼圖》 (《The Barefoot Book of Children》)  你知道全世界的小朋友每天都在做甚麼嗎?每天早上,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就和你一樣,張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雖然你們跟世上各地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長相和文化,但大家都有五根手指頭,有眼睛、鼻子、嘴巴,我們都會看書、跳舞、玩耍……我們看起來不同,卻又相同。 把一切訴諸條文,讓人感覺冷冰冰的。即使我們活在不同的文化中,天下的孩子都有共同之處:活潑好動、充滿好奇、懷著美好的初心。我們洗澡也要用水,感受都像天氣變化多端……這繪本以人的角度理解其他孩子,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即使是身在遠方的孩子,也應和你一樣,享有同樣的權利。 孩子就是未來的大人,善待孩子是培育完整成人的必經過程。我衷心希望社會能認真處理兒童事務,讓孩子能在健康、合理和公義的環境下成長,這將是建立健全、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
kjy03_20190526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5.24
小房子的反思
房子對你來說是甚麼? 是遮風擋雨的庇蔭之所?還是家人溫馨相聚的家園?居住從來都是人類的一大問題,尤其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居住空間素以狹小見稱。今次特選了幾本有關狹小住所的繪本跟大家分享。 《小房子》 (《The Little House》)  小房子每天在山丘上看風景,感受著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後來四周開始挖馬路、開商店、蓋高樓、鑿地下鐵……小雛菊和蘋果樹不見了,到處一片烏煙瘴氣。幸好小房子主人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發現了,她把小房子移到一個有小雛菊和蘋果樹的山丘上。小房子又回到了它喜歡的郊外,靜靜的欣賞大自然的風景。 小房子見證著身邊的事物不斷變遷,物換星移,一切都改變了,但小房子並不喜歡這種轉變。四周的繁華讓它被邊緣化,成為異類,彷彿跟身邊所有東西都不協調。變幻原是永恆,但新事物是否就等如是好的,必須全盤接受?書中的小房子最後重投大自然,重新屹立在青草地上,過著她喜歡的生活。觀乎我們的城市中,多少小房子被隱沒在鬧市中。如果你是小房子,你會如何選擇?  《It Could Always be Worse》 有一個男人跟他的母親、妻子和六個孩子住在一間很小的房子裡面,家裡嘈雜混亂,男人不能入睡,於是請教一位長老。長老教他將飼養的禽畜一一帶到家中,男人照著做,怎料情況愈來愈糟糕,一屋馬鳴牛叫,比原來的環境更擁擠。最後長老請男人把禽畜帶離小房子,一切又回到原點,男人一覺睡到天明。他才發覺現狀已算不錯,一切原來可以更壞。 故事中的小房子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小,沒有改變,但主人翁卻由最初無法入睡,到最後睡得安穩舒適。客觀事實無法改變,轉變的卻是人的觀點與角度。當發現事情原來可以更壞更差,心中有了比較,便覺得現狀也不算太壞。想深一層,事情很少會處於絕對好或絕對壞的狀態,感受多取決於我們的想法。這讓我想起這段禱文: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天主賜我平靜的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能變的事,和賜我智慧區別兩者。)  《神奇小盒子》 有一個小男孩,和爸媽住在一個小盒子裡,盒子很小但很神奇。沒有三房兩廳,但睡床會變身書桌、飯桌和擂台;沒有大廚房,只需要飯煲萬能俠。小盒子裡有很多快樂,也藏了很多心事……  劏房問題在香港存在多時,繪本正探討這個社會議題。最初我也擔心以繪本表達,會否過於美化事件。但想深一層,繪本蘊涵真、善、美,也為讀者留有希望。故事從孩子視角看劏房生活,孩子天生樂觀好動,在困苦的環境中也會遊戲,自得其樂。家長即使活在困乏環境中,仍用生活智慧努力解決困難。以繪本來呈現,也是恰到好處。我期望透過這繪本故事,能喚醒社會對劏房問題的關注,集結力量改善狀況。 香港寸金尺土,樓價年年飆升,我們大多只能住在「蝸居」,但一個家是否溫馨有愛,不在乎空間大小,而是在乎家人之間的連繫。若各自躲在自己偌大的房間中獨自上網玩樂,缺乏溝通,再大的空間也是冰冷的。讓我們多關心體諒家人,使小小的家也能洋溢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