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81118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1.16
從根本消滅欺凌
 《終結霸凌系列》繪本一套三本(《遇見霸凌,我要裝作沒看見嗎?》Dare(勇氣)、《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Tough(強悍)、《我被霸凌了,怎麼辦?》Weird!(奇怪))根據同一連串的校園霸凌(欺凌)事件,分別從霸凌者、被霸凌的對象和旁觀者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霸凌,作者將霸凌事件立體的呈現,詳細探討各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想法,有助讀者跨越固有一味指責霸凌者和同情被霸凌者的直接反應,進而思索霸凌的本質,隨著故事探索解決的方法。 故事圍繞三個主角:珊姆、露意莎和潔拉。珊姆是個小惡霸,總喜歡挑人家的毛病,說別人奇怪,老是要別人跟從她的指示。潔拉曾經被珊姆霸凌得很慘,身邊也一直沒人敢替她說話,直到露意莎出現了,潔拉才由霸凌者變成旁觀者。珊姆不但自己霸凌露意莎,還要潔拉參與。雖然潔拉也為露意莎感到難過,卻不敢反抗。露意莎漸漸的,也覺得自己「真的」很奇怪,一直在改變自己來迎合珊姆,但珊姆的霸凌沒有絲毫減少。後來三人也逐漸改變了態度和想法,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 細看繪本的原文名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意,就是單刀直入說出每個角色的要害。霸凌事件中,霸凌者覺得自己很強悍(Tough),甚至以為自己很酷;被霸凌者覺得自己一定是很奇怪(Weird),才會被霸凌;旁觀者就是沒勇氣(Dare)挺身而出,才讓霸凌持續下去。 我認為作者的心理描述也很棒,其中談到露意莎因為聽到珊姆的批評,覺得自己很奇怪,便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希望迎合珊姆免受批評。有一天,露意莎感覺這個「我」很陌生,她已經變到認不出自己了。她本來喜歡的點點圖案衣飾、常說的笑話和口頭禪、愛笑愛答題的性格,全都消失了。她快樂不起來。最後,在媽媽的鼓勵下,露意莎決定當回自己,才不管珊姆喜歡不喜歡!加上潔拉由旁觀變得友善,她們越來越不在乎珊姆的批評了,也越發減少內心的恐懼。 至於霸凌者珊姆,書中描述她在家中也常常被哥哥欺負,可能因此採取「先下手為強」 的自保方式。書中也公平的描述霸凌者其實也是弱者,內心脆弱敏感。她們也會感到孤單, 也渴望得到同伴的關懷。繪者也很有心思,加入了隱藏的細節。當珊姆批評潔拉和露意莎穿著點點和星星圖案衣服很幼稚的時候, 珊姆原來也有她自己喜歡的圖案,其實大家都只是孩子。 孩子間的欺凌多不牽涉利益,有時是貪玩或是出於偏見,通常較易處理,經老師和家長的輔導和調解後,孩子大半會言歸於好,再結伴玩耍。可是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雜念增多,如沒有從小培養善念和同理心,欺凌的事情只會愈演愈烈。至踏入職場,充滿利害、權力關係,更見職場欺凌之可怕。多少本有抱負、理 想的人,在職場上被欺凌得體無完膚,無奈退場。 如果我們奉行天主的旨意,愛我們的近人,便不會試圖控制和欺負別人。  我相信只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導他們愛主愛人,抓住他們心中的善念,發展同理心,才能把欺凌從根本消滅。
kjy02_201811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09
社工借助繪本輔導 幫助兒童思考生死
(本報專題)「如果父母離開這個世界,我會變得怎麼樣?」很多兒童起初都不願意接受,繼而不忿、哀傷⋯⋯雖然多年後稍為紓解,惟傷痛仍存在。最近有團體舉辦活動,讓成年人幫助兒童走出喪親哀傷。 從事喪親輔導的贐明會,聯同綠腳丫等團體十至十二月舉辦三場活動,主題為「生死書房——兒童哀傷輔導與繪本」,讓大眾從繪本認識兒童的哀傷歷程。 十月廿七日活動所介紹的新書《最後的告別》(木棉樹二○一八年五月初版;綠腳丫策畫),便描述孩子喪親後的情緒轉變與心結,引發孩子思考生命與死亡。  新書《最後的告別》 道盡兒童喪親哀傷 《最後的告別》是作者袁明珊(貓珊) 與贐明會合作的成果,早前有心人更購買一批新書贈予剛喪親的兒童。 新書講述主角小虎年幼喪父,他等不到下班的爸爸,於是媽媽去挑選一個重要的大盒子,載著爸爸離開⋯⋯。建築師袁明珊繪畫新書時加入本土風景,如上環必列者士街和嘉咸街街市的風土人情,以及炒栗子和雞蛋仔等道地美食;也描述不同宗教的喪禮。 繪本是兒童哀傷輔導的媒介之一,能喚起喪親兒童的共鳴,給他們安慰。贐明會輔導員李秀英透過繪本和遊戲等,讓孩子抒發情緒,她說當小孩子感受憂傷,成年人接納並承托這份情緒,已是很好的關懷,而繪本、玩具和音樂都能幫助他們表達所積壓的情感。 《最後的告別》避用「死」等字眼,李秀英指幼童如果未能理解死亡,借用溫和字眼也是折衷辦法,不過,這一代孩子某程度早熟了,能更早理解一些生命問題,「但如果成年人有忌諱,就難跟孩子談生命,故此不要因為自己的困難而逃避談生死,宜先開放自己」。 不要低估兒童生命力 兒童表面上比成年人弱小,但往往比成年人更有能力去「跨越」死亡。李秀英說, 孩子不開心就哭,很大程度上,這是適當的抒發,這份坦率令孩子對待傷痛時比成年人復元更快,故此,成年人不應過分壓抑孩子的情緒。 同時,成年人也不用太刻意把死亡定義為很壞的事情,免得增添孩子憂慮;陪伴亦比談論重要,跟喪親孩子掃墓或聚會,都是體貼的陪伴;但當孩子面對重大傷痛,便需要取得協助或輔導。 「我們可以在青少年身上學會很多事情。」李秀英在輔導過程中會讓孩子畫圖畫或透過歌曲去表達感情,有孩子給她看鄧麗君的《水調歌頭》(蘇軾詞)的歌詞,這份豁達與哲理教她欣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藉舊物懷念先人的好 此外,輔導員亦會善用漫畫和電影給予孩子思考,「如動漫《龍珠》內人物的復活隱含生死課題;《鋼之鍊金術師》講述主角不惜一切要讓媽媽復活,到頭來仍是一場空,當中正是希望讀者明白,人死不能復生,只能面對」,李秀英說,漫畫和電影不是看了就算,他們會加插分享環節啟導孩子思考。 不過,處理哀傷並不等於要失去寶貴記憶。李秀英曾幫助喪親青少年收集已亡親人回憶,整理舊物和編寫事跡,有時更會訪問當事人的親友,以製作書冊,讓青少年緊記已逝親人的好,從而傳承其優點,留住親情。 她說,某青年有見於患癌母親半生受貧窮和病苦所困,領悟到無論貧或富亦要重視自己的理想,「另一情況是,青少年看到父母堅毅面對病苦,這份積極的人生態度也傳承到他們身上」。 家長裝備自己談生命 贐明會另一位輔導員鄧海甄說,成年人要整理好自己的生死觀,才能好好跟孩子談生命,當中的資源有時來自宗教信仰,或個人信念。 談到家人離世的哀傷,她指父母應先好好照顧自己,也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社會很多時候都要求人人要出色和堅強,但我們也要讓孩子敢於擁抱自己的不足」。 父母建立生活榜樣 雖然生死教育材料以至輔導工作,都能幫助青少年反思生死,但正面的人生態度需要由父母傳承。李秀英說,這一代的父母很忙碌,希望為子女做很多事情,「但如果問問孩子,父母為他們做過甚麼,許多人或只記得父母買過甚麼玩具,但未必記得父母在生活中表現出堅毅和節儉等榜樣」。她鼓勵成年人積極活在當下,讓孩子記得父母以至世界的美好。(鄧) 
kjy03_20181028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26
借定唔借?
現今父母著重為孩子建立閱讀習慣,也 捨得花費為孩子選購大量課外圖書,但香港最大的問題始終是土地問題,即使有能力購買各類書籍,卻無法妥善儲存,書滿之患大概是愛書之人都面臨的重大問題。有些家庭會選擇在工廠大廈租用迷你倉儲存圖書,但 書不在手邊,難以提起閱讀的興趣。要增加閱讀的質與量,除善用圖書館以外,還可以 於朋輩間自組閱讀小組,互相傳閱好書。以下幾本繪本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Where Are My Books?》 Spencer很喜歡閱讀,每晚也要讀一本 心愛的圖書才睡覺。一天早上,他最喜愛的 書不見了,書架上留下了一朵鬱金香。他四處尋書也找不著。從此以後,Spencer的書一本接一本的失蹤,書架上則留下了各式各樣的物品,後來他用妙計找回失書,也揪出取去圖書的傢伙,原來是松鼠想要借看Spencer的書,卻難於啟齒,於是每次留下一點「按金」便把書拿走。 愛書之人對書帶著深厚的感情,即使收到「按金」或報酬也無法紓解與書失散的思念,何況還要擔憂書被借走以後一去不回頭!如果家長之間能夠有足夠互信,協商規則,有系統地記錄外借書目,並做到有借有還,同學之間便能互相借閱藏書,增加閱讀量之餘,又能減少儲存書本的煩惱。 《書的手藝人》 小女孩蘇菲最喜歡的書損壞了,散作零散的書頁,雖然書店裡有很多新的植物圖鑑,可她還是希望修補這本舊的,於是她便去找Relieur叔叔。Relieur是法語,意思是bookbinder,有「再一次重新裝訂」的意思,是用來形容專門運用多項手工技術來裝訂、修補舊書的人。圖鑑在Relieur叔叔的手中,修飾完成、釘裝牢固,重新有了新的生命,且再也沒壞掉過。蘇菲多年後更成為了植物學者。 愛書之人對書的賣相多少帶點執迷,總希望書本光鮮新淨,自己讀的時候也小心翼翼,於是把書借給別人,又多了一重風險。要是對方把書弄髒、摺頁怎辦呢?因此在開展圖書互借計劃之前,應先協定規則,閱讀後必須愛惜書本、保持清潔等。萬一書本真的偶有損傷,我們雖然沒有繪本中手藝人那樣高超的技藝,也可嘗試一些簡單的修補。書的價值在於被閱讀,也許閱讀時會留下一些痕跡,但卻無損書的內容和價值。 《Red Knit Cap Girl And The Reading Tree》 紅帽小女孩在森林裡找到一棵有個大樹洞的樹,希望把它建設成一個舒適的閱讀角,其他的動物也來幫忙,各自貢獻所長, 有的製作書架、有的帶來毛毯等,其他動物則帶來自己的書本,最終完成了一個舒適又溫暖的小小閱讀閣。 閱讀需要氛圍和環境,自組讀書會活動是其中一種方法。也許家長不擅長講故事, 但也可以負責其他工作,例如活動拍攝紀錄,或是帶領遊戲等。只要大家都願意出一分力,各展所長,便能籌組自家的讀書會活動,共同在閱讀中成長。 閱讀的經驗是個人的,但透過交流閱讀心得、推介好書,友儕間便能分享閱讀的樂趣、深化閱讀的體驗、鞏固閱讀的興趣。  祝願大家能組成自家的閱讀小組,共學共樂!  
kjy03_20181021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19
你是伯樂嗎?
至今開學已經一段時間,也是時候開始評估學習成果了, 當中有些同學在學業表現卓越,另外一些卻不甚了了。我們可能認為成績不好的同學,都是因為不夠專心努力,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如果學習的模式無法配合,也可能影響學習成果,以下幾本繪本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一枝不聽話的筆》  阿福叔叔想用一枝看上去非常優質的新筆寫作,但那枝筆沒有寫出他心中的句子。相反的, 它寫了自己相信的事情。筆接連落在幾個人手上,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用這枝有自己意志的筆。不過, 孩子何瑞倒有個好點子,他自由自在地畫了很多圖畫。同樣的一枝筆,為甚麼落在不同人的手裡,效果有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在於使用者能否順性而行,發揮這枝筆的特性和長處。這正好像孩子和某些老師特別投緣,老師掌握了和孩子溝通的鑰匙,也就能帶領孩子在該科目表現得更理想。其實「聽話」這個詞語隱含了主宰者的存在,很值得家長和老師反思,如家長和老師能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自能摸索出一套合宜的互動方式。 《The Girl Who Thought in Pictures》 年幼的Temple Grandin被診斷患有自閉症,連醫生也認為情況不樂觀,但媽媽沒有放棄,後來她在學校裡待不下去,便到了親戚的農場裡去,怎料卻發現了她獨特的思考模式——以圖像思考,她還能與動物溝通,促成她日後為世界各地的農場設計了一系列改善的設施,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學者。 一個被評估為患上自閉症的女孩,行為舉止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在校內被排擠和欺凌,但她卻發現自己原來擅長以圖像方式思考,並在老師的鼓勵下,化知識和意念為行動,改善農場的運作, 並分享自身經驗,為患有自閉症的人士發聲,也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學者。主角碰到伯樂得以成為千里馬,其實只要家長和老師能以包容的心來支持和鼓勵孩子,他們都可以是千里馬。  《謝謝您,福柯老師!》(《Thank You, Mr. Falker》)  Trisha興奮地期待上學的日子, 可是上學以後,她打開書本來讀,卻發現書上的文字和數字擠成一堆,她根本分辨不清。這還不只, 同學們的揶揄和欺凌教Trisha非常痛苦。幸好得到福柯老師的體諒和耐心引導,幫助她克服障礙,學會閱讀。 繪本中的內容其實是作者Patricia Polacco的自身經歷,她小時候有讀寫困難,連基本學業要求也無法達到,且遭受到同學的欺凌,她一直掩藏自己的問題,寄情藝術,直至遇上福柯老師(即現實中的Mr. George Falker),她的讀寫問題才被發現,老師努力幫助她克服困難,使她終於學會了閱讀。在故事中的背景年代, 社會對讀寫障礙的認知有限,也沒有具系統性的訓練, 老師卻鍥而不捨地引領教導,造就學生日後成為家傳戶曉的童書作家,這證明老師的耐心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天主創造我們每一個人,也是獨特的,我們有不同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能夠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包容和支持,讓他們發揮潛能,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孩子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