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81209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2.07
動物去哪兒?
地球,本來就是萬物共有的。各種野生動物的存在,維持著微妙的生態平衡, 但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發表報告,指人類無節制的消耗行為及土地開發等,已令全球野生脊椎動物數量,從1970年至2014年間大減六成。如此下去,我們現時熟悉的各種生物,也許將來的孩子也只能從紀錄片中看到。 《牙齒獵人》 在草原上,大象獵人透過望遠鏡找人類的身影,他們帶著獵狗追趕,向人類嬰兒發射出麻醉箭。人類獵物中箭了,看著大象獵人圍過來,打開自己的嘴巴,用許多工具把牙齒取下。在「人牙交易市場」,地上整齊地排列著一顆顆牙齒,商人拿著錢排隊購買,然後牙齒被製成不同的裝飾品:拐杖、菸斗和雕像……  繪本把視角轉換,由大象來獵殺人類奪取牙齒,突顯出獵牙行為的荒謬,也對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現實中,獵人為獵取象牙,不惜殘殺大象,坦桑尼亞的非洲象數目由2009年至2014年大跌六成,很多小象因此成為孤兒。象牙製品是奢侈的裝飾品,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竟如此殘害大象,實在令人齒冷。我們可以藉著繪本,與孩子討論象牙交易背後的真相。讓我們從教育做起,拒絕象牙製品。 《雲豹的屋頂》 長頸鹿收到一封信,來自遠方熱帶小島上的雲豹,說自己已遷到這邊一個城市的屋頂上居住。長頸鹿實在太好奇了,也很想見牠的朋友,於是決定出發去找雲豹。長頸鹿乘搭小船,飄洋過海來到雲豹所在的城市。但是房子密密麻麻的,每個屋頂都很相似,長頸鹿能找到雲豹嗎?那裡還會有其他的動物嗎?  這繪本彷彿是帶著戲謔諷刺的狂想曲:如果任由人類開發土地、砍伐樹木, 野生動物仍然能夠生存,並活到我們的屋頂上去,不帶來任何滋擾、不佔地方,還只會在我們熟睡的深夜時份才出來活動, 你說有多好呢!但世上哪有這種便宜事, 野生動物需要特定的生活環境,台灣雲豹因土地大量開發,被迫從原先棲息的中低海拔的闊葉林遷往高山,最後經學者專家追蹤了十三年,證實已滅絕了。一個物種消失了,剩下只是讓人深思的繪本。  《The Last Wolf》 有一天,Little Red心血來潮,要去獵狼。媽媽見過去一百年也沒有出現過狼蹤,便讓 Little Red獨自去瘋一下。她走進僅餘的小樹林,一隻動物也找不著,後來迷路,誤闖進一間樹洞小屋,才發現最後一隻狼和他的同伴。他們都已失去獵食的本能,這讓 Little Red不禁深思,是甚麼令動物消失?她決定開始種樹,待樹木長高以後,歡迎野生動物入住。 這繪本是個小紅帽的改編故事,兒童故事常把狼塑造成大壞蛋,讀者總想除之而後快。如人類繼續不斷砍伐樹木、耗費自然資源,也許大野狼都真的活不下去了,然後地球就只剩下人類,這樣不是孤獨又單調嗎?  天主叫人類來掌管世界,但並不意味著人類獨大。即使諾厄進入方舟,也帶同各種動物。 但願人類能當有智慧的管理者,  為這世界保有奇妙又珍貴的物種! 
kjy03_20181202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1.30
低谷中遇見天使
人生本來就是笑有時,哭有時。天主沒有應許我們天常蔚藍、花兒常開,但祂卻恩許我們祂的慈愛永遠常在。人在順利得意的時候,容易忘記天主,但在患難中,找不著依靠的時候,反而會更靠近天主,想起天主的慈愛。生命中的起伏際遇,我們無法控制,但我相信耶穌在我們困難的時候,仍然與我們在一起。 《想哭的時候》 有時候,本來高高興興的,一下子又變得不開心,有時候,只想大哭一場,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書中的小男孩經歷了一場情緒之旅,好心情就像乘著氣球飛翔, 但壞心情就像是一場雨,情緒的風暴來了。如果想哭的話,不用逃避也不用怕, 就讓自己好好哭一場吧,雨後還是會放晴。 嬰兒從小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生理需要,直到長大後,哭卻漸漸成為禁忌,哭泣流淚被標籤為軟弱的表現、負面的情緒,我們也學會在人前歡笑,背著人躲起來才敢哭泣。但人總會遇上不快的事情,相比起無感情或強顏歡笑,哭出來反而是更正常和健康的情感表達。承認自己也會有難受的時候,明白情緒的功用, 就是來保護我們,我們才能適當地表達, 讓情緒得以抒發。 《小狼不哭》 此繪本是以知名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與畫家姊姊之間的童年故事為藍本。一天妹妹維吉尼亞醒來時,她覺得自己是一隻小狼。她開始像狼一樣嚎叫,做出莫名其妙的舉動......她不准小鳥吱吱喳喳叫,不准有朋友到家裡找她玩,姊姊希望能讓維吉尼亞變得開心,但是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用。後來姊姊得知妹妹希望能飛到一個名叫「莓花國」的完美秘境,姊姊便努力為她達成願望。 除了易來易去的驟變情緒,有時我們也會經歷較嚴重的鬱悶——對甚麼事也提不起勁來,感覺像掉入了一個深深的洞裡,深信誰也幫不了自己,而且永遠也爬不出來,這種感覺叫人有說不出的難受, 就像繪本中歇斯底里嚎叫的小狼。書中的小姊姊為妹妹畫了她想像中的「莓花國」,讓妹妹重新快樂起來。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上身邊的天使,一個微笑、一句慰問、一點陪伴,足以讓鬱悶的小狼感到善意和溫暖,度過最黑暗難捱的時候。 《我需要幫忙,可是我不敢說!》 小烏龜想到山下拜訪朋友,但是牠一不小心滾下山坡,跌了個四腳朝天,翻不過來!要請路過的兔子幫忙嗎?小烏龜心想:不行!這太丟臉了,兔子一定會嘲笑牠!要請樹上的猴子幫忙嗎?不行!猴子一定會到處嚷嚷、宣傳牠的糗事!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又翻不回來,小烏龜到底該怎麼辦呢? 每人也會遇到困難,善意和援助可能就在身邊,但有時就是逞強的本性、堅持 要面子的性格,使得自己放棄求助。雖然口裡不說,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愈積愈久,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已超出自己可以處理的能力,連情緒也到達臨界點。其實需要幫忙並不等於是弱者,真誠說出自己的問題,尋求適當的協助,正視和解決問題,就是最勇敢的表現。 今天我們得到別人的幫忙,他日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天使。這樣,信德、愛 德和望德就在相互扶持中,不斷流轉和增長。
kjy03_20181118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1.16
從根本消滅欺凌
 《終結霸凌系列》繪本一套三本(《遇見霸凌,我要裝作沒看見嗎?》Dare(勇氣)、《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Tough(強悍)、《我被霸凌了,怎麼辦?》Weird!(奇怪))根據同一連串的校園霸凌(欺凌)事件,分別從霸凌者、被霸凌的對象和旁觀者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霸凌,作者將霸凌事件立體的呈現,詳細探討各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想法,有助讀者跨越固有一味指責霸凌者和同情被霸凌者的直接反應,進而思索霸凌的本質,隨著故事探索解決的方法。 故事圍繞三個主角:珊姆、露意莎和潔拉。珊姆是個小惡霸,總喜歡挑人家的毛病,說別人奇怪,老是要別人跟從她的指示。潔拉曾經被珊姆霸凌得很慘,身邊也一直沒人敢替她說話,直到露意莎出現了,潔拉才由霸凌者變成旁觀者。珊姆不但自己霸凌露意莎,還要潔拉參與。雖然潔拉也為露意莎感到難過,卻不敢反抗。露意莎漸漸的,也覺得自己「真的」很奇怪,一直在改變自己來迎合珊姆,但珊姆的霸凌沒有絲毫減少。後來三人也逐漸改變了態度和想法,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 細看繪本的原文名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意,就是單刀直入說出每個角色的要害。霸凌事件中,霸凌者覺得自己很強悍(Tough),甚至以為自己很酷;被霸凌者覺得自己一定是很奇怪(Weird),才會被霸凌;旁觀者就是沒勇氣(Dare)挺身而出,才讓霸凌持續下去。 我認為作者的心理描述也很棒,其中談到露意莎因為聽到珊姆的批評,覺得自己很奇怪,便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希望迎合珊姆免受批評。有一天,露意莎感覺這個「我」很陌生,她已經變到認不出自己了。她本來喜歡的點點圖案衣飾、常說的笑話和口頭禪、愛笑愛答題的性格,全都消失了。她快樂不起來。最後,在媽媽的鼓勵下,露意莎決定當回自己,才不管珊姆喜歡不喜歡!加上潔拉由旁觀變得友善,她們越來越不在乎珊姆的批評了,也越發減少內心的恐懼。 至於霸凌者珊姆,書中描述她在家中也常常被哥哥欺負,可能因此採取「先下手為強」 的自保方式。書中也公平的描述霸凌者其實也是弱者,內心脆弱敏感。她們也會感到孤單, 也渴望得到同伴的關懷。繪者也很有心思,加入了隱藏的細節。當珊姆批評潔拉和露意莎穿著點點和星星圖案衣服很幼稚的時候, 珊姆原來也有她自己喜歡的圖案,其實大家都只是孩子。 孩子間的欺凌多不牽涉利益,有時是貪玩或是出於偏見,通常較易處理,經老師和家長的輔導和調解後,孩子大半會言歸於好,再結伴玩耍。可是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雜念增多,如沒有從小培養善念和同理心,欺凌的事情只會愈演愈烈。至踏入職場,充滿利害、權力關係,更見職場欺凌之可怕。多少本有抱負、理 想的人,在職場上被欺凌得體無完膚,無奈退場。 如果我們奉行天主的旨意,愛我們的近人,便不會試圖控制和欺負別人。  我相信只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導他們愛主愛人,抓住他們心中的善念,發展同理心,才能把欺凌從根本消滅。
kjy02_201811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09
社工借助繪本輔導 幫助兒童思考生死
(本報專題)「如果父母離開這個世界,我會變得怎麼樣?」很多兒童起初都不願意接受,繼而不忿、哀傷⋯⋯雖然多年後稍為紓解,惟傷痛仍存在。最近有團體舉辦活動,讓成年人幫助兒童走出喪親哀傷。 從事喪親輔導的贐明會,聯同綠腳丫等團體十至十二月舉辦三場活動,主題為「生死書房——兒童哀傷輔導與繪本」,讓大眾從繪本認識兒童的哀傷歷程。 十月廿七日活動所介紹的新書《最後的告別》(木棉樹二○一八年五月初版;綠腳丫策畫),便描述孩子喪親後的情緒轉變與心結,引發孩子思考生命與死亡。  新書《最後的告別》 道盡兒童喪親哀傷 《最後的告別》是作者袁明珊(貓珊) 與贐明會合作的成果,早前有心人更購買一批新書贈予剛喪親的兒童。 新書講述主角小虎年幼喪父,他等不到下班的爸爸,於是媽媽去挑選一個重要的大盒子,載著爸爸離開⋯⋯。建築師袁明珊繪畫新書時加入本土風景,如上環必列者士街和嘉咸街街市的風土人情,以及炒栗子和雞蛋仔等道地美食;也描述不同宗教的喪禮。 繪本是兒童哀傷輔導的媒介之一,能喚起喪親兒童的共鳴,給他們安慰。贐明會輔導員李秀英透過繪本和遊戲等,讓孩子抒發情緒,她說當小孩子感受憂傷,成年人接納並承托這份情緒,已是很好的關懷,而繪本、玩具和音樂都能幫助他們表達所積壓的情感。 《最後的告別》避用「死」等字眼,李秀英指幼童如果未能理解死亡,借用溫和字眼也是折衷辦法,不過,這一代孩子某程度早熟了,能更早理解一些生命問題,「但如果成年人有忌諱,就難跟孩子談生命,故此不要因為自己的困難而逃避談生死,宜先開放自己」。 不要低估兒童生命力 兒童表面上比成年人弱小,但往往比成年人更有能力去「跨越」死亡。李秀英說, 孩子不開心就哭,很大程度上,這是適當的抒發,這份坦率令孩子對待傷痛時比成年人復元更快,故此,成年人不應過分壓抑孩子的情緒。 同時,成年人也不用太刻意把死亡定義為很壞的事情,免得增添孩子憂慮;陪伴亦比談論重要,跟喪親孩子掃墓或聚會,都是體貼的陪伴;但當孩子面對重大傷痛,便需要取得協助或輔導。 「我們可以在青少年身上學會很多事情。」李秀英在輔導過程中會讓孩子畫圖畫或透過歌曲去表達感情,有孩子給她看鄧麗君的《水調歌頭》(蘇軾詞)的歌詞,這份豁達與哲理教她欣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藉舊物懷念先人的好 此外,輔導員亦會善用漫畫和電影給予孩子思考,「如動漫《龍珠》內人物的復活隱含生死課題;《鋼之鍊金術師》講述主角不惜一切要讓媽媽復活,到頭來仍是一場空,當中正是希望讀者明白,人死不能復生,只能面對」,李秀英說,漫畫和電影不是看了就算,他們會加插分享環節啟導孩子思考。 不過,處理哀傷並不等於要失去寶貴記憶。李秀英曾幫助喪親青少年收集已亡親人回憶,整理舊物和編寫事跡,有時更會訪問當事人的親友,以製作書冊,讓青少年緊記已逝親人的好,從而傳承其優點,留住親情。 她說,某青年有見於患癌母親半生受貧窮和病苦所困,領悟到無論貧或富亦要重視自己的理想,「另一情況是,青少年看到父母堅毅面對病苦,這份積極的人生態度也傳承到他們身上」。 家長裝備自己談生命 贐明會另一位輔導員鄧海甄說,成年人要整理好自己的生死觀,才能好好跟孩子談生命,當中的資源有時來自宗教信仰,或個人信念。 談到家人離世的哀傷,她指父母應先好好照顧自己,也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社會很多時候都要求人人要出色和堅強,但我們也要讓孩子敢於擁抱自己的不足」。 父母建立生活榜樣 雖然生死教育材料以至輔導工作,都能幫助青少年反思生死,但正面的人生態度需要由父母傳承。李秀英說,這一代的父母很忙碌,希望為子女做很多事情,「但如果問問孩子,父母為他們做過甚麼,許多人或只記得父母買過甚麼玩具,但未必記得父母在生活中表現出堅毅和節儉等榜樣」。她鼓勵成年人積極活在當下,讓孩子記得父母以至世界的美好。(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