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0321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3.19
教區小學採用互動教材 結合編程與常識、數學、英文
(本報專題)「有一些交通燈的綠燈亮著時間較長,因為橫過馬路的路程比較長。」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學生李倩晴在常識科中,運用編程製作了一個交通燈,在做實驗測試前,她專誠走到學校附近的多條馬路去觀察交通燈的運作。 在五年級的常識科中,李倩晴學習設計與製作交通燈系統,從中認識電路的基礎知識,學懂分辨導電體或絕緣體。她與同學更運用帶有LED 顯示器、按鈕、內置感測器的微形電腦Micro:bit,再與其他電路元件相連接,包括以鱷魚夾線連接STOP : bit , 使它的LED燈泡閃耀。最後,學生在MakeCode電腦程式上編寫程式,控制交通燈系統。 「完成這習作後,我更加明白電是怎樣流動的,在街上看到交通燈時,也會留意它的運作。」李倩晴說編程學習十分有趣,她也獲益良多。 是次課程由常識科及電腦科的老師合作,學校的陳偉健主任說:「電腦科老師教學生編寫程式,常識科教設計交通燈及電的原理,雙方相互配合。」 常識科盧盈老師表示,課程把科學原理融入日常經驗之中,相比以往單單在常識科教授電的原理,新課程安排多三至四節課,學生對活動亦更感興趣。她留意到學生做實驗時,當遇到困難也會嘗試自行去解決,「當實驗的燈泡不著時,他們會檢查每一個步驟,嘗試找出錯處」,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運算思維和解難能力。  編程製作尋寶遊戲  學習英文 指示路向 這個運用編程作為教學法的教育計劃,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於去年推出,先在十間天主教教區小學試用,可用來教授常識科,英文科和數學科。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用編程來教常識科,佐敦谷聖若瑟小學則用來教英語。四年級學生林思妍在一個線上「尋寶遊戲」中,先去學習公共設施、店舖的名字例如「hospital」、「supermarket」,之後再學習用來指示方向的英語「go straight」、「walk across」。 尋寶遊戲會讀出問題,例如讓學生在地圖中尋找某一座建築物,或邀請學生串寫建築物的名字,訓練學生的英文能力。最後學生再運用編程技巧,在電腦程式Scratch中制定尋寶路線,再控制地圖中的企鵝前往不同地方。 編程教育計劃運用新教材,配合遊戲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當中,在團隊進行的「前後測試」中,英文科的測試結果便發現學生學科能力的平均分由7.95分上升至13.92分(滿分20分), 證明了教學效能。該校的張肇丰老師更指出,相比以往單單使用教科書學習英語,遊戲能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回家後也會繼續玩」。新教材亦附有練習紙,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遊玩中歸納數學原理 當編程落到數學科,教材便用來教導「餘數」、分辨「質數」及「合成數」,並運用編程去講解深奧的數學概念。天主教領島學校課程主任李永佳說,六年級學生在編寫程式前,先試玩團隊製作的程式,「學生輸入不同的數字,程式會把因數顯示出來,再從結果中,歸納出何謂因數。」他說這些數學活動由學生自己去發掘,所以記憶更加深刻。 「我輸入了三至五個數字,便歸納出因數的原理。」學生徐樂政憶述最初試玩遊戲的過程。他喜愛數學科,面對題目而能夠計算出答案,他很滿足;但當數學科與電腦科結合起來, 則更加有趣,「我們歸納出原理後,再去編寫一條能找出因數和餘數的程式,更加理解到相關的數學概念。」 這個編程教學計劃今年再推廣至另外十間教區學校,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期望,稍後55間教區小學,能全面推行編程與學科結合的嶄新教學法。(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31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3.12
四教師獲創新教師獎 融入科技於教學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教師與學生從實體課堂走進虛擬世界,也間接推動了電子學習。創新科技融入於教學之中,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教師應記一功,最近四位天主教學校的教師獲得香港教育城的「創新教師獎」,表揚他們運用科技, 推動教育創新。 學生錄音講述數學思路 從前數學科教授如何計算折扣,學生在工作紙上依照題目計答案,過程比較單一。「創新教師獎」得主之一、寶血會思源學校副校長梁汝輝便運用電子工具「Seesaw」,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其中在數學科教導「折扣」的概念時,他讓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例子,先在網上平台列題目, 再請同學在指定店舖的網頁中,選擇所購物品, 然後拍下選購過程,錄音講解計算步驟,比較店舖折扣和價錢,再回答老師的提問,其中一位學生在短片中回答:「這間超級市場逢週四購物滿500元,可享九五折優惠,但我們只可買300元物件。」可見他沒有被折扣鼓勵了消費。 老師也在課程中加入價值教育的元素,讓學生分辨「想買」和「需要買」。 梁汝輝說,拍下購物時如何計算折扣,有助記下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往有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害羞,不願意回答問題,但透過錄音,不用在同學面前回答,讓他們勇於分享看法。」他看過影片後,會留下評語,幫助學生進深學習。 「每一段短片都可以成為教材。」他說,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參照,並在片段下留言;平台也會記錄學生以往的作品,讓家長知悉子女的學習進度。 虛擬實境結合社交場合  幫助自閉症學生了解社交處境 另一位得獎者是明愛樂進學校的李兆庭老師。他想辦法讓自閉症學生適應不同的生活處境。 在髮型屋聽到理髮電鏟的聲音而心驚,自閉症的學生可以怎樣做呢?李老師便透過虛擬實境(VR)來配合社交場合,當學生戴上VR眼鏡,就能有如親歷其境般,一步一步去適應,去學習如何面對。 樂進學校服務中度智障學童,當中約八成學生同時患有自閉症,李兆庭說:「自閉症學生學習動機較低,社交也有困難。」學校在疫情前, 每星期有社區生活課,帶領學生外出進行社區學習,但能夠探訪和體驗的地方畢竟有限,這VR創新項目還有看牙醫、受傷、迷路和煮食失火共五個主題,讓學童了解不同的處境,學習如何應對。 「學生理髮時聽到剪刀的聲音,可能會發脾氣、不讓理髮師剪下去。」李老師說,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外出理髮或看牙醫的機會不多,當真的要去這些地方,他們會感到焦慮。而在VR情景中,學生除了有如置身髮型屋之外,更能聽到老師的錄音旁白,一步一步去解釋和安撫他們: 「在髮型屋會聽到剪刀、理髮電鏟的聲音,我可能會感到害怕,但不用驚,我可以拖著家人的手,或拿著心愛的玩具。」虛擬實境中的聲音及畫面,都能吸引學生投入不同情景之中,學習如何去應對。 跨學科學習  科技結合中文與數學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也有兩位老師獲得表揚。電腦科副科主席李嘉耀編製了無人機校本課程,讓學生透過操控無人機學習角度、三維空間、圓等數學原理,在體驗中去學習數學,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及編程能力。 李老師介紹無人機課程時說,課程最初是讓學生認識飛行原理、飛行條例等, 但之後繼續優化課程,並配合數學科概念,讓學生思考「若要無人機行一條正三角形的飛行路線, 需轉的角度是多少呢?」 課程以三至四人為一組,每組負責一架無人機。同學可以先在模擬平台上測試,之後便可操作無人機正式去實踐, 「每一個單元都有任務要完成,即使是能力較弱的學生也願意去實踐,中途遇困難,他們也願意再嘗試。」 另外馮健剛老師是資訊科技主任,他打破了以往用紙筆作閱讀報告的模式,以「自閱‧自拍‧自製-AR閱讀『方』」, 要求學生用電腦軟件,製作出一份有聲音、畫面、文字的閱讀報告。 閱讀報告是中文科和電腦科的跨課程活動。在第一步「自閱」中,學生先為一位他們喜愛的中國歷史人物作傳記,並記在Google文件上;第二步「自拍」,則要拍下短片講述讀後感;第三步「自製」, 學生把文字報告和影片輸入軟件內,用來產生供AR閱讀的六頁獨特圖案,再以此製成六面體「Paper Merge cube」,一份有趣和嶄新的閱讀報告便誕生了。 相比文字為主的傳統閱讀報告, 馮老師指新方法讓學生更能發揮創意, 「例如介紹花木蘭時,可以加上馬的圖案、打仗的場境;有同學拍片時,亦為自己的樣貌加添特效,增加趣味性。」 「創新科技,是要讓學生適切地體驗新科技。」他認為,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能應用電腦科的知識,除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科技在將來也會成為學生的生活技能,這亦是為將來作準備。」(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2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2.11
東涌天主教學校 中學部 20周年 善用地利讓學生愛大地愛人
20年前,東涌天主教學校在東涌新建成的逸東邨創校,自始「東天人」在社區內植根。「東天人」,都是學會自愛與承擔,常懷欣賞及樂於犧牲,這些特質正是該校校訓「立己愛人」的精神。多年來學校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也善用校園內外自然環境,安排學生普查校園內生物,從中學會愛惜大自然生態。校方現正把資料編成圖鑑,記下東涌美麗的生態環境。 「在校園內能夠見到在本港屬罕見的燕鳳蝶,實屬難得。因為在校園外一公里的東涌纜車站, 下方有一個燕鳳蝶的生態環境。」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十多年前開始紀錄校舍內出現的生物:包括吹綿介殼蟲的雌雄品種;不常見的黑脈蛺蝶等。 製作校園生物圖鑑 本學年開始,學校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辦的校園生物普查計劃,中學部近200學生參與,黃應昌與學生不時帶著相機或手機,在校園搜尋昆蟲,多年來他們記錄了近200種生物物種,包括近60種蝴蝶,100多種昆蟲。校園內仍藏著不少生物有待學生發現, 日後會把生物資料輯錄成圖鑑,和學生分享。 事實上,該校上學年起已在STEM科開始在校園內開展植物普查,學生以手機應用程式和圖鑑,去辨認校內植物,好了解植物的外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過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手機程式中的人工智能(AI)原理。 「楊桃樹又稱洋桃、五斂子,是酢漿草科洋桃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的種子扁平或橢圓形,外殼褐色⋯⋯」中二學生鄭艷冰上學年以校內的楊桃樹為題材,記下樹的特徵,上網了解樹的品種與特質,再去拍片作紀錄。 中二的宏灝錇在去年的STEM科以AI去認識校內的大紅花,認識花形、葉形、外表等,早前他與同學參與「Master Code編程大賽」,以人工智能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在初中組獲得冠軍。他期望日後能真的以科技解決糧荒。 同組中三生帥婕說,以溫室農場研究糧食供應問題,其中以AI辨認蘿蔔形狀,再區別使用者屬於那一種族的人,「我們運用AI 原則,解決儲水灌溉,自動化糧食倉庫的安排。從種植、收割、儲存及銷售,制訂出完整的體系。」 負責STEM科的教師徐翠萍說,期望教導學生善用科學與科技,並引領他們去認識校內植物,繼而學會珍惜大地資源。 設多個信仰小團體  讓愛心服務傳遞開去 學校培育學生愛大地,也培育學生的信仰,學會愛近人。由學校開辦至今,中學部有不同的信仰小團體讓學生參與。 學校本學年再新設愛心服務團,活動包括安排學生到深水埗照顧長者,陪他們覆診等。中四生陳穎曈說,陪診時她會聆聽長者心事,讓長者開放心懷,義工服務讓她「明白到在服務中需要常懷大愛做小事」。 愛心服務團另一成員、中三信徒學生尹浩誠加入服務團,是要服務他人、活出信仰。他3歲起入讀東涌天主教幼稚園,之後升讀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他中二時加入了學校的信仰小團體,並肯定團體活動令他更投入校園生活。 中學部校長林志江指這所教區「一條龍」學校,讓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使多數學生不是信徒,信仰小團體有近100人參與(聖詠團、禮儀組、心靈茶座、慕道團、愛心服務團),讓學生透過服務與學習去認識公教價值。(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1129new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27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生態教育 愛護大自然
(本報專題)居住在大城市,難以接觸大自然,所以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園內便種植了芒果樹、龍眼樹、桃樹等,又設有生態學習中心、中草藥園,到處都是生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植物、生物成長的同時,更學會愛護地球。 水耕、土耕種植  「這是養育海洋生物的水箱、盆栽、水耕種植器……同學可以在生態資源中心,進行餵飼、土耕、水耕等活動。」六年級學生賴雅怡介紹當中的植物時說。土耕種植了薄荷、金盞花、紫羅勒;水耕種植了生菜、冰菜、車厘茄,「在水耕種植機器內,把植物的根部放在水內,讓水提供養分;彩燈則提供光合作用的功能,讓植物生長。」 除了資源中心的盆栽, 師生有時也會拿著鏟子到操場四周的土地種植樹苗,兩年前該校便種植了兩棵瀕危植物——土沉香。賴雅怡當年便與同學一起翻土,種植土沉香,之後定期灑水,使它穩定生長。雅怡說:「最初要翻土耕種時,我十分害怕,因為害怕會有蟲,但老師鼓勵我用手觸碰泥土,便努力嘗試。」 *土沉香的樹幹受真菌入侵後產生的樹脂可以作為中藥,並用以製成香料及藥物。據說香港昔日因生產及轉口土沉香而得名。土沉香在香港常見,但因為大量砍伐及生態環境被破壞,國內野生土沉香數量亦日漸減少,並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資料取自香港濕地公園網頁)  看著植物茁壯成長,同學學習到植物的生長要素及生物的多樣性;學校又會與區內幼稚園合作,由小四、五生帶領幼稚園生欣賞植物;又把種植的蔬菜,送給老人院的長者,讓學生同時學習分享愛。 養育海洋生物  學習保護海洋 在眾多生態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羅啓忠便最喜歡照顧中心內的蝦及海參。「中心的兩隻南美白對蝦已經養了兩年,可以食用了 !」但同學們又怎捨得把這對蝦吃掉!相反,為了讓牠們能按時進食,不會因肚子餓而打架,更製作了一個智能餵蝦器。  這個餵蝦器是「師兄師姐用micro:bit編程、畫圖,再用3D 打印出來,一天約餵兩至三次。」電腦科教師鄒子俊補充,這是一個常識科與電腦科的跨學科學習,「到了預定時間, 摩打轉動,食物便會自動掉進養蝦箱中。」  除了海蝦外,中心內又養育著海參、珊瑚與魚……啓忠化身海洋博士般,介紹牠們在海洋的角色,「珊瑚可以監察水質;海參則是用身上的觸手,吸收海洋的垃圾及微生物,從而淨化水質。」學生透過餵飼、觀察生物的生長及監察水質,明白水污染的問題, 從而學懂保護海洋。當中, 六年級學生會在常識科中,學習運用化學劑檢查水箱內的水質。啓忠便透過養育海洋生物明白「原來一件垃圾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不只海水變得骯髒,也會影響生物的生存。」 觀察動植物  愛天主創造的世界 課程發展主任崔善彤說,為讓學生學習更多生態知識。每一個年級都有不同的工作:一年級學習觀察生物及植物,並畫出圖案;二、三年級在數學科學習量度後,便可以量度植物、生物的長度,觀察牠們的生長過程。四年級學生寫記敘文,記錄植物的生長;高年級學生則會親手耕種、養育,透過適心照料,愛護並認識牠們的生長。 校長葉春燕認為相比閱讀書本知識,學生親自去翻土耕種、餵飼海洋生物,「會更加深入認識生態,便會更加愛這個由天主創造的世界,從而去保育。」(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