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1003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02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STR2EA2M」知識、能力、態度
(本報專題)看見天上烏雲滿佈,人們便會急步去找可供避雨的地方。觀雲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天氣,你又認識幾多種雲?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六年級生郭衍銚與四位同學參加「全域觀天儀設計比賽」,製作了兩部全域觀天儀, 以影像記錄不同時段的雲量,並把影像製作縮時影片,來研究香港的雲和氣候變化。 這作品在剛過去的「全域觀天儀設計比賽」中,獲得小學組亞軍。衍銚打開觀天儀保護盒的蓋子介紹內部結構時說, 作品由微型單板電腦Raspberry Pi、溫度探測器、魚眼鏡頭、散熱版等組裝而成。「鏡頭緊貼防水盒頂部,並連接R a s p b e r r y Pi,觀天儀每分鐘可拍攝10張相片;因為機器長時間使用會過熱,在達到高溫前,makeblock便會驅動散熱小風扇,為系統降溫。」五位組員各按所長,分擔設計與製作的不同任務。衍銚負責他擅長的編程部份,當他說到作品的運作原理時,便顯得駕輕就熟。 欣賞雲的美態  活動啟發學生天文興趣 團隊合力製作了兩部觀天儀,一部叫「雲寶寶」,體積較大,散熱和防水性能較好,目前安放在學校天台使用;另一部叫「月光寶盒」,體積較輕便,方便攜帶到其他地方紀錄天空的圖像。 五年級生吳祉昕便試過帶著月光寶盒到山頂、欣澳站、南山圍等地方拍攝天空影像。她形容雲也有喜、怒、哀、樂的狀態,「雲在眨眼間, 便可變成不同形狀」,她喜愛欣賞雲的美態。 這次活動除了啟發學生的創意外,更引起了他們對天文學的興趣。其中一位組員、六年級的龐柏鏗便興致勃勃地介紹早前拍攝到的卷雲,「這雲種比較輕巧,像由顏色筆勾勒出一筆筆的白色似的。」龐柏鏗從此,他便愛上了不時舉頭望天,留意雲層變化,也會拍攝特別的雲,與家人分享。 STR2EA2M課程  鼓勵學生關顧他人 除了不時協助學生參加不同比賽外,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也著力發展科創硬件和校本課程,這讓它在2021大灣區STEM卓越成就獎(香港區)比賽中,獲選為「十佳STEM學校大獎」之一。 在這個新學年,學校便建成了「川流教室」,學校電子學習主任何偉途介紹, 「川流教室」可用來舉行跨學科活動,其中學生便可學習使用4D Frame把組件裁剪成所需長度,或屈曲出所需的角度,來建構3D模型,從中亦可學習數學中的幾何概念;而「川流教室」中的3D打印機,則有助學生發揮創意,設計日常用品。 疫情啟發創意  傳遞身心健康信息 STEM課程講求知識和能力,但校長陳淑儀指出校方同時著重學生的態度, 「鼓勵學生創作時多考慮別人的需要」,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從中學習解難、邏輯思維和創意。所以學校兩年前開始推行校本「STR2EA2M」課程,特別加入靈性培育、宗教、閱讀、藝術教育及態度的範疇。 課程中服務他人的精神,確實流露在學生的創作意念之中。疫情初期口罩一度短缺,學生便想辦法去製作防疫口罩。五年級的梁睿哲便嘗試過用餐巾及棉花加到口罩之中作過濾之用。 而五年級生王紫慧則用上編程程式製作「同心抗疫——找口罩」小遊戲, 在疫情下讓更多人注意健康。 遊戲中玩家要過八關。每一關,玩家要在書包、文具、校服等物件中,找出三個口罩,成功用鼠標按到口罩時,便會彈出「勤洗手」、「保持心境開朗」、「多吃蔬果」等健康資訊。 「透過遊戲推廣正向心理,保持身心健康的信息。」紫慧在遊戲中也加入宗教內容,例如有聖經句子:「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格後四8),來鼓勵玩家。這個小遊戲便在「全港教區小學第一屆STEM編程創作比賽2021」中獲得最佳優秀作品獎。 在學校的循循善誘下,學生憑創科能力,關顧他人,在世界上傳遞真、善、美。(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627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6.25
白田天主教小學 9月遷校 改名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發展體藝、環保、書香校園
(本報專題)如果暑假過後,你的學校變大十倍,你最想會有哪些新設施?  大十倍的校園對白田天主教小學的學生來說不是夢,因為他們在今年9月新學年將會遷至佔地約6,500平方米的新校舍上課。 二年級的司徒蕙蕎於4 月與叔叔參與了「『愛白天』2021遷校籌款活動」,從位於深水埗白田邨的現有校舍,步行至長沙灣東京街的新校舍,需時35分鐘,「見到未完成的校舍,十分期待。」 為了支持學校遷用新校舍,有些家庭更相約一起參與這盛事,何晞瑜便相約了三位同學參加活動。當天,家長及小朋友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同款衣服,興高采烈地出發。 起程時,他們先要完成任務:在現有校舍門外自拍相片;沿途用計步器記錄路程及步數,拍下最終行了多少步;在新校舍門前自拍。他們最終提交了三張照片給學校,紀錄了當天的行程。 火柴盒學校 沒有室外運動場 對於新校舍的啟用,學生都十分期待,四年級生魏家浚最想新校舍能有一間電腦室——原來現有校舍沒有電腦室,平日學生要在課室用手提電腦上電腦課。 現有校舍是傳統的火柴盒學校,自1973年啟用,校舍空間不大,尤其缺少戶外活動地方。當上體育課或進行體育活動時,學校便要與房屋署申請使用學校隔鄰的籃球場。 吉祥物設計比賽  讓學生發揮才華 儘管校園硬件未盡完善, 但學校提供不同課外活動和比賽,讓學生發揮所長。 學校於本年1月為迎接遷校,便舉辦了「白天遷校吉祥物設計比賽」,家浚是高小組的冠軍得主,他畫了一隻身穿運動服的牛,「寓意學生繼續辛勤耕耘,奮發圖強,熱愛學習,莘莘學子必將展翅高飛,像星星一樣發光發亮!」 家浚熱中藝術,會彈奏鋼琴,亦愛畫畫。學校提供不同課外活動,例如有合唱團、伴讀、編程等,週六亦提供興趣班,例如水墨畫、口風琴、滾軸溜冰等,讓學生發展不同的興趣。家浚參加了「週六興趣班」,報讀劍橋英語課程。除了這次吉祥物比賽,他亦參與「白天好聲音」比賽、新春賀年影片「YouTuber大賽」等,展現才藝。 三年級生高懿晴是吉祥物比賽初小組的冠軍,每個小息都會到圖書館暢遊書海的她,愛閱讀英文圖書,所以設計的吉祥物亦手持書本及籃球,除了代表新校會延續「書香」、「體藝」、「環保」的特質外,亦反映出她喜愛閱讀。 改名「長沙灣天主教小學」體藝、環保、書香校園 從今年9月新學年起,學校將會改名為「長沙灣天主教小學」,有大型禮堂、30間標準教室、圖書館、常識室及電腦室等七個特別類型的用途室,就如懿晴在吉祥物中所表達的,校長謝至美指出新校園的發展重點,也會著重於「體藝校園」、「環保校園」、「書香校園」三方面。 在體藝校園方面,學校一直推行綜合藝術課及不同體藝活動, 學校2017年起已於三至四年級設立戲劇科,把戲劇藝術納入正規課程,學生每星期有兩堂戲劇課,「可以學習幕後、表達技巧,有公開說話的機會」,期望培養學生的創意、溝通技巧、批判思考及信心。新校舍亦期望設立黑盒劇場,豐富學生劇場創作的新體驗。 學校一直推廣閱讀,而新校舍圖書館外延展的草地閱讀區,亦體現「書香校園」的發展方向,培養學校閱讀氛圍。 至於以往的環保活動,副校長王敏儀提到「一人一花」種植活動、「一小時熄燈活動」等,比較著重教育層面,「以往我們空間有限」,難讓學生實踐;所以新校舍會預留可供綠化的空間,並在天台裝設太陽能板,讓學生善用學校資源以行動實踐環保,做好地球小管家的角色。 「不是每個小朋友都能考試第一。」但謝校長見每個小朋友都有才能,而有更大空間的新校園,無疑能提供更多活動,讓學生發展潛質,培養信心、恆心與毅力。(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51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14
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想像促使學習無界限 以科技關懷長者
「何時食藥?要食哪一種藥?」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二生彭炫康在一次學校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中,留意到長者食藥時遇到分藥的困難。學校一直鼓勵學生關心長者,彭炫康便與同學周嘉銘研發了「智能分藥器」幫助長者。 周嘉銘平日也會替外公外婆分藥到小盒子中,他留意到長者要服用很多藥物,「可能每次覆診都要拿三、四種藥回家,他們覺得分藥很麻煩。」於是兩位同學運用編程、3D打印技術製作了一部智能分藥器,它能根據藥的顏色和形狀,分類到不同盒子。這作品於「SMART Community Hackathon 2 0 2 0 」比賽中榮獲「我最喜愛S T E M作品」。 分藥機分成三個部份:輸入、處理及輸出;藥丸先由漏斗跌到傳送帶上面,再經過顏色感應器,按藥丸的顏色分類,最後經由分類器,把不同顏色的藥丸,分類到盒子中,避免長者錯誤服用藥物。 創新實驗室「iLAB」期望創作產品 幫助長者 學校最近獲贊助200萬港元成立創新實驗室「iLAB」及設計課程,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編程及創意媒體等。彭炫康希望將來在iLAB學習到人工智能、編程等科技知識後,能用來改善分藥器,進一步回應長者需要,例如「加入語音助手,應對長者的要求,或讓長者說話來操作機器。」 「(在探訪活動中)長者看到我們都很開心。」周嘉銘留意到都市人工作忙碌,難有時間陪伴長者,使長者寂寞孤獨,所以他有一個夢想:在iLAB創作具有人面識別系統的互動機器,「可以與長者對話、聊天,不會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安老院對探訪有很多限制,彭炫康仍參加Zoom探訪活動,與長者視像會面,談談生活日常,關心長者的生活。 創造「未來學校」學習關心社會群禮 近年,伍少梅中學發展了「生態實驗室」、「鮑思高咖啡室」等設施,校長李建文指iLab與這些設施一樣是學校五年教育願景中的一環。他期望打造學校成為「未來學校」,培育學生成為21世紀的社會棟樑。 未來教育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李校長深信隨著長者數目不斷上升,若學生懂得與長者溝通,關心他們,甚至在學習歷程中施以緩手,將來也會「懂得關心社會群體、貢獻自己造就別人。」 iLAB將於6月向學生提供體驗課程,及在新學年9月時正式啟用。iLAB也會開放予區內小學生及長者使用,實踐對未來教育的承擔,也體現出連結及服務社區的宗旨。 「這個地方有多大,就在乎學生和老師的想像有多大,這個地方最終的色彩有多少,在乎老師及社會對年輕人的支持有多少。」李校長指iLAB是學生創造未來的地方。(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509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07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習人工智能 AI 改善生活
大家會認為學習數學太抽象嗎?原來要研發人工智能(AI)應付日常生活問題時,首先便是要懂得一些數學原理,繼而配合電腦、物理等學科研究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AI工具。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與老師便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下製作了「社交距離檢測儀」,善用AI原理提醒學生在疫情下注意社交距離。 近年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推動STEM跨學科學習,而由去年5月起,該校四名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學生,與老師一起探討AI能否幫助控制疫情。有學生在網上找到有關社交距離的AI資料,得悉配合鏡頭便可計算出社交距離,於是構思嘗試以AI物件辨識技術,研發出「社交距離檢測儀」教材。 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 與學生共同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的STEM統籌主任彭嘉煒指出, 教材運用AI物件辨識技術,將鏡頭內出現的人定位,以計算在同一地方內的人際距離。他又使用可運行人工智能模型的網上平台Colab,讓學生用來計算出社交距離。學生使用Colab時要先拍下影片作樣本,再透過這系統去指令應用人工智能。 製作過程中,學生在校園不同角落拍攝影片樣本, 如操場、走廊、小食部、學校大門外的街道等。有份製 章希子指出,研發時她學會去運用物件辨識技術,去偵測和辨識物件,亦掌握到在拍攝影片樣本時,最理想是從水平的角度拍攝,好能準確地運算出學生之間的社交距離。 彭嘉煒主任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坊間已有不少操作AI的系統幫助學生應用人工智能。 彭嘉煒期望以AI作為STEM的專題研習,可從科學科去解釋疫症下社交距離的重要;數學科去學習影像中與實際距離的比例計算,以及學習統計學;資訊科技科學習編程,以及運用工程學的數據樣本處理,藉此向學生闡明AI的功用。 善用 AI 助聾生學習 另一選修電腦科和物理科的中四生林詩瑩,在本學年成為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一員。她在教師指導下學懂運用坊間已開發的AI應用程式,並配合AI鏡頭去辨認昆蟲和動物的種類,而不用翻查生物圖鑑,從中亦發展出對AI的興趣。 AI的出現,為的是幫助人改善生活,其中最明顯的受惠者,莫過於可提升殘障人士的生活質素。聖母院書院是一所共融學校,中一至中六也招收了聾生,有學生於上學年嘗試運用Google的Teachable Machine辨識圖像物體的功能,學習在鏡頭前輸入約10個英文字母的手語手勢,讓AI去分辨及分析出來,有份參與研發的章希子說,聾生平日須靠老師打手語教學,但校內只有少數師生懂得手語, 對於能夠參與研發手語的AI科技,喚起大眾關注聾生的學習需要,也期望將來有日因著AI改善聾人的生活。 下學年新設 STEM 課程 彭嘉煒表示,目前校內提供的人工智能學習只屬初步階段,他欣賞學生懂得從生活中覺察如何用AI去改善社會與生活的需要,希望藉學習AI的過程啟發更多學生,燃起對STEM學習的興趣。 為使STEM課程讓學生更投入學習,校方於本學年邀請科學發明學會內的20位學生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協助草擬下學年中一及中二生新設STEM課程的內容:中一生學習人工智能基礎原理,中二生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通過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讓機器具備和人類般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