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70319sb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7.03.18
靜觀在教育
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有很多功課,要面對不少測驗考試,常常感到壓力,有些學生因未能處理壓力而導致情緒障礙,如抑鬱症或焦慮症,有些甚至出現輕生念頭、自傷或自殺行為。學生有情緒問題時,家長可跟教師緊密溝通,學校一般會安排社工或心理學家跟進,合作處理問題。學生的情緒問題應該盡早識別和應對,但很多時候問題已發展至嚴重程度, 危害學生的生命。所以在提早識別以外, 應該作出預防,除了對學生、家長、教師提供精神健康教育外,靜觀練習是另一選擇。 靜觀(Mindfulness)又稱正念,源自東方的佛學,三十多年前Jon Kabat-Zinn 將這引入臨牀研究領域,研究發現,靜觀可以減少壓力和處理情緒問題。今天,靜觀已被醫生或心理學家採用於處理患者的壓力或情緒問題上。靜觀可透過不同方式進行,例如靜坐冥想、瑜珈動作和身體掃描,集中注意力於目前時刻,當注意力遊走至其他地方時,可慢慢地將注意力帶回目前時刻,過程中不要任何批判。這種靜觀可幫助練習者穩定思維,訓練專注力。 除了臨牀上,靜觀可被應用於學校的學生上,處理學生上課不專心、學習壓力和情緒問題。有不少研究是有關靜觀對學生的效果,綜合這些研究報告,以靜觀為基礎的介入對兒童及青少年有益處,特別是在改善學生的認知表現(Cognitive Performance),以及對壓力的適應能力(Resilience to Stress)有幫助。這些研究報告支持學校引入以靜觀為基礎的介入來幫助學生。除了學生外,今天的教師也是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學校也可考慮為教師安排這方面的練習,確保教師們身心健康。
kjy04_20170312sb
prieststory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17.03.11
努力去活好生命
最近有不少學童自殺新聞,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校監鍾妙嫦修女藉今天與剛升中一學生見面的機會與他們傾談,以了解他們的適應及學習情況。看著這群剛由小六升上初中的孩子,修女憶起一段往事……  鍾修女:約二十年前,有一位患先天性皮膚不能愈合症狀的同學考進學校讀中一, 開學前我先與駐校社工作家訪以了解他的需要。第一次見面,只見這位同學成仔全身皮膚泛紅,沒有手指腳趾, 身高亦只有一米。 梓蘊:沒有手指,他如何寫字?  修女:他需要用手臂夾著筆桿才能寫字。我猶記得當時他媽媽說:「醫生於成仔出生後判斷他只能生存兩個月,但成仔現在已十二歲。」母親唯一願望,便是兒子能享受上學的時光,她亦對成仔不上特殊學校的決定表示支持……家訪後,學校師長均贊成要讓成仔享受校園生活,准他不用交功課。而最教我感動的,是成仔身邊的人都會主動留意其需要──他不夠高,木工老師立刻為他打造一個腳踏;要轉課室上堂時,同學又會為他拿書包、腳踏。 鍾修女(閉上眼繼續憶述):還有一件事印象深刻,由於成仔的身體狀況,我們不建議他考公開試,但他卻堅持參加,考試局亦通融讓他加時作答……那幾天考試,成仔從早到晚努力地一筆筆認真答題,最後應考的四科全部合格。 (不少同學聽到這裡已眼眶紅紅)  修女續說:因常常進出醫院,成仔須以七年時間完成別人五年讀畢的課程,但他很享受這七年校園生活…… 其實,每個人也不會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活好生命。成仔雖然於二〇〇九年離開我們,返回天家,但他堅強、珍惜生命的態度;他母親對他的愛;及他與同學間的友誼,卻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kjy10_20170305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03.04
青苗天地 2017.03.05
假如情感消失了 王嘉儀 嘉諾撒書院 四丙 人生下來就是一副虛殼,而感情則賦予我們靈魂,給予我們去愛的機會。感情也彷如人生的調味料,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帶來一片絢爛的景象。但你可曾想過感情好比一根被無情的火焰所吞噬的蠟燭,明亮的瞬間變得黑暗,瞬間從我們身上,不留痕跡地消失了。 親情,使冰冷的世界變得溫暖,使暗淡的星空變得璀璨奪目。不論是天破曉時的一句「早安」,還是黑夜時的一句「晚安」,都蘊藏著親情之愛。這份恆古不變的親情又是失意時的港灣,總會在我們遇到坎坷時,向我們伸出一雙溫柔的手。但慢慢我們都習以為常, 使它或許漸漸消失,沉入至那恐怖孤寂的海底中一去不復還。若家人間唯一的連繫消失了,家庭會變得破碎。家人間再沒有噓寒問暖,只剩片言隻字。假若親情開始變質,甚至腐爛,父母望向子女的眼神會變得空洞,不再見到舐犢情深,菽水承歡之景。 友情,像一陣風,輕輕沁入我們的心靈。陪伴你渡過多個春夏秋冬,與你編織多個回憶。在你失意的時候,在背後扶你一把。在你傷心的時候,傾聽你的苦衷。在你開心的時候,陪你傻傻的笑。偶爾,不經意的關懷、無意間的幫助、日常的點頭微笑,往往成就一段友情。但如果這陣時而熱烈激情,時而憂鬱纏綿,時而寒冷刺骨的風慢慢消失了,朋友間不再聯絡, 久而久之,他將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剩下的只有孤獨的背影。 愛情,是一朵虛幻飄渺的鮮花。當你漫步在群花之中,欣賞著飄舞的花瓣,聆聽著芬芳的氣息;而你的視線卻只停在那一朵飄渺朦朧的鮮花上,彷彿時間在此刻凝固。它點燃了你的生命,為你帶來淚水與歡笑。但如果這朵在你人生中放肆盛開的鮮花,到了凋零的一天,生命便不再擁有色彩,人與人之間便會築起一層層的隔膜。彼此間不再擁有青澀的初戀,不再擁有忐忑的等待,不再擁有甜蜜的相伴,生命變得平凡。 人與人之間以感情作連繫,但隨著人的長大,這份感情開始變淡,漸漸消逝。假如感情真的消失了,剩下的只會是一片灰暗,毫無生氣的世界。其實能夠在茫茫人海中,成為彼此的家人、朋友及情人,已經是很難得的緣份,一定要珍惜彼此間的情意。不要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對地鐵縱火案的點點看法 黎梓晴 瑪利諾中學 一C  最近從通識課中,認識到香港地鐵縱火案,我很關心這件事,而我見坊間的評論都是在責怪精神病患者,其實社會可以做甚麼來幫助他們,及防止同類事情再次發生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吧。 首先,政府可以調配資源去幫助一些比較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例如可以多安排一些社工幫助他們,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另外,政府可以透過廣告、海報、雜誌、書刊、宣傳單張等媒介,呼籲人們不要歧視有精神問題的人,要接受他們,接納他們,不要讓他們感到孤單,無助。這有助他們融入社會,減少反社會行為。 第二,精神病患者的家人應該多關心他們,例如對於年老的精神病患者,可以多跟他們談談在老人院的近況,了解在老人院裡,會不會有人欺負他們、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等等關心他們的問題。此外,雙方的關係可以更密切一點,例如放工後或在放假時,多陪伴他們,可以跟他們吃飯、下棋等,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而且家人也應該留意他們多一些、關心他們,例如了解清楚他們的病情,從而去做一些幫助他們的事情,令他們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人關心他們,這樣做便可以減輕他們自殺和傷害別人的機率。 最後,社工也可以多探訪精神病患者,與他們傾談心事,例如與他們談談自己的前途,讓他們可以不用害怕面對將來或者前途,不用為自己的未來而擔心,從而減輕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傾向。社工更可以通過讚賞他們、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來提升他們的自信與自尊,令他們有成就感。當他們再被別人取笑和歧視的時候,便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說話。 總括來說,其實社會是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防止有類似意外事件發生,而且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歧視他人。希望看到這則新聞後,社會大眾能關心他們而不是指摘他們。只要大家都出一分力,就可以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了。
kjy06a_20170219s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7.02.18
書評
買陳美齡的親子書時,旁邊放著另一本親子書──《我的女兒麥明詩── 一張白紙到10優的培育經歷》以10優港姐麥明詩作封面,原來是她媽媽寫的。翻開一看,內容也很有趣,有很多照片,可以看到一位港姐的成長。 邦Sir,你對這本親子書的意見如何?  很高興看見今天的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培育,不停地充實自己,有參加工作坊的,也有購買坊間的親子書籍,看看可否應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在此,我從社工的眼光看這本書,然後給予意見,完全沒有吹捧或貶低該書的目的,亦沒有鼓吹家長買或不買該書的意圖。 在書的摺頁,介紹了作者何小娟(即麥明詩的媽媽)的學歷及專業資格。她原是物理治療師,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是一位醫生,女兒是人人熟悉的港姐麥明詩,畢業於劍橋大學 法律系。她對子女的培育方法,引起家長們的興趣;而她子女的成就,也成了家長們夢寐以求的。因此,作者寫這本書,完全有說服力。 書的內容主要把孩子的生活技能和技巧、 心理發展,以至孩子成長的心理需要等,以不同的章節,羅列書中。當談到一些問題時,作者更把與孩子的經驗羅列出來,那確實是值得家長們參考的地方。 對我而言,我很欣賞書中由麥明詩寫的《落敗宣言……》和作者的《中學生不宜談戀愛?》這兩篇短文,值得細味,也很有啟發性。 最後,我節錄該書的後記,「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是天父賜予我們的恩物, 因此栽培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我們應多學習、多思考,再配合自己孩子的特質, 便能事半功倍。」希望每個家長都能了解自己孩子的需要,不要只求管教的方法:A方法適用於A孩子,卻未必適用於我的孩子,請家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