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3.09
2014.03.09 : 文章
  恩 賜 王景軒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丙 小時候上幼稚園,吃茶點前,老師也許會要我們誦唸:「感謝天父賜我飲食……」那時候, 我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唸甚麼,又明白了多少句子裡的意義?現在看來,終究是老師們要求我們從小就懂得時時刻刻感恩,感謝上天的恩賜。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把目光從電子屏幕上移開,看看天底下的風景。湛藍湛藍的大海、古老翠綠的大樹、無垠的藍天與白雲,它們的姿態都那麼美麗。簡單如窗外的景色,那怕污煙瘴氣,也有一梱樹、一小片天空能讓我們透透氣, 這也是上天的恩賜。「感謝天主,為祂莫可名言的恩賜。」(格後9:15)  如果上面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自己沒有好好體察自己的生活,那我們就要稍稍回過神來,整理一下生活的軌跡。生活上的急速節奏、無形壓力都麻醉了我們的神經,一直營營役役。於是, 我們失去了感受恩賜,以及感謝恩賜的能力。 要感受恩賜,先要拋開自己,意思是把自己看得卑微一點,像把自己比作茫茫宇宙裡的一顆塵粒。然而,這顆塵粒會呼吸、會思考、會走動,還會表達,不神奇嗎?再想像下去,這塵粒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與自己一脈相承的下一代,還落戶在太陽系裡,不太冷又不太熱,又有空氣和水的地球,不幸運嗎?然後,這塵粒又在繁榮升平的城市裡,用著地球富裕資源,在二十一世紀裡享受高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樣的我們不幸福嗎?是天主賜下了生命給我們這些塵粒。「是你將生命的恩惠賜給了我,細心照顧維持了我的氣息。」(約10:12)    如是這般,感應到上天賜給的恩典,我們要持謙卑的心,多多感謝。常常覺得自己受到眷顧,讓我們不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己有所匱乏,不因為自以為有所匱乏而產生負面想法,走上歪路,就如同聖詠119:29裡說:「求你不要使我走錯誤的道路,求你恩賜我常遵守你的法度。」   敬師日與我   羅淑媚 德貞女子中學 四信 每年九月十日,香港不少學校都會舉行「敬師日」活動。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師日。我一早回到學校,驟眼看過去,門口已有幾位同學,背著書包,包圍著一位女老師高聲談話,並不時傳出笑聲。我繼續舉步向教室前進,在上樓梯期間,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平時,我一定會低下頭,微微點頭或當作看不見老師;因為我知道即使打招呼,老師都是經常不回應我。想起今天是敬師日,我不應該因失敗而不在這個本應尊敬老師的日子,沒有向老師打招呼或問候,反而,我更應該向他們打招呼。無論失敗與成功,至少,我在這天向老師表達了我應有的尊重。 於是,我強裝鎮定,表現出和平常一樣的走路姿勢。其實,只有我才會知道自己的心跳得有多快, 小腿是如何在打顫。我揮著手,向著這位老師說了聲:「早安!」意料之外,那位老師也回了我一聲: 「早安呀!」隨後,老師就走了,我也轉身繼續走向課室。我的心依然跳動不已,摸了摸臉,原來臉頰早已滾燙。 不久,「敬師日」活動開始了,我們部份學生由教室前往禮堂,其餘則在課室觀看直播。我是在禮堂觀禮的其中一員,在觀禮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和同學坐在一起的老師,會和同學談話;最後的活動是唱《良師頌》,唱完後可以自行放學了。這時,大家將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並說出祝福語。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老師,並感激他們對自己的教導。   我希望以後每天都是敬師日。大家能尊敬老師, 將來回到母校,看望一下那些曾教導過你的老師。   成為謙遜的僕人   陳瑤玲 聖安當女書院 四A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我一向很喜歡當義工,聽到學校宗教組招募義工,為少數族裔與單親家庭學童補習,我立即聯同好友向老師報名。 在開始服務前,老師先為我們講解是次活動之目的,除了服務他人外,也是回應天主愛的召叫,仿傚學校主保聖人聖安當捨己為人的精神。 聖安當生於埃及一個富有的基督徒家庭。有一天,他在聖堂裡聽到福音:「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19:21)他聽了這番話後,便將自己所繼承父母的大筆遺產變賣,他去救濟窮人,然後踏上了獨修的生活。附近的人被他吸引過來,聽他說道理,這讓更多的人認識天主。聖安當捨棄了榮華富貴,甘願將財產分給有需要的人,無私奉獻。 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後,我們便參與四次的工作坊,學習與學童溝通的方法,掌握成為小老師的技巧。及後的每個星期四放學後,我和同學揹著書包,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向社區中心走去。經過一天上課, 加上堆積如山的功課,在教導學童時,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但在那小小的房間中,見到一張張天真的臉龐,每人都緊緊地握著鉛筆,一筆筆笨拙但認真的字跡,令我的疲勞頃刻消失,他們專心學習的態度讓我又恢復了衝勁。我的服務對象是一個內斂的初小學生。我翻開他的練習簿,把他不懂的地方逐點解說。可是,他聽後依然一臉懊惱。我們面面相覷,我想:我說錯了話麼?幸好中心的社工為我們解圍,原來那孩子聽不懂我那中英夾雜的說話,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平時說話有這樣的毛病。     這次的義工活動令我可以幫助那些弱勢學童,還讓我明白聖經的道理:「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 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3-45)要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地去幫助其他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我要以基督為榜樣,實踐愛德,成為謙遜的僕人。儘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總有一日,這個社會將充滿愛,變得更和諧共融! 
kjy10_20140302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3.02
2014.02.23 : 文章
一件難忘事 黃淑蘭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四B  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回家做家務,每日做的家務都不同,例如:打掃地板、收衣物、換床單、洗衣服……  六年小學,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去補習, 到晚上六時才離開補習社。回到家後,當然累得很了。有一次,爸爸媽媽還要我做家務,我當然理直氣壯地回答:「很累了,累死了,不想⋯⋯」媽媽一聽到「不」,便立即說:「叫你做家務就說累,玩耍的時候你就不累,諸多藉口,馬上去做!」我不服氣,於是頂撞她,還說了多句從來沒有說過的粗言穢語。不夠一分鐘,媽媽就馬上拿起「不求人」和衣架來。媽媽不是開玩笑的, 我飛快地走到門角處,把身體蜷縮起來。我害怕得很。可是,媽媽二話不說,一手落、一手起,狠狠地打了我一頓,還一邊責罵我,我當然嚎啕大哭了。我真的哭累了,躺在床上,我想:「我不是故意拒絕她的, 唉!這個是不是我的親生母親呢?為甚麼她會打我呢?」 回到學校後,我整天垂頭喪氣。午膳時,我終於去了社工室,把這整件事告訴了社工。她見到了我的傷痕,便說:「我會聯絡你的家人。」下午,我繼續上課,但很不專心,心裡總有個疑問:媽媽知道後,會不會又打我呢?  回到家裡,我默不作聲,坐在書桌前做功課。媽媽突然跟我說:「女兒,對不起, 是媽媽的錯。雖然你做錯了,但我也不應該打⋯⋯你,你會不會原諒⋯⋯媽媽?⋯⋯」我看見她快泣不成聲,便說:「其實,我也有做錯,我不應該用粗言穢語駡你,對你沒有禮貌。」這次以後,我覺得媽媽細心了很多,我們也愉快地生活了。   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我可能會跟媽媽的關係更加惡劣;現在,我會主動做家務,分擔一下家人的辛苦。原來體諒別人是很重要的。   一位敬業樂業的保安員   吳澤鑫 聖貞德中學 五愛 安哥是我住的大厦的保安員,在別人眼中,他的工作沉悶刻板,工作時間又長, 但從他平日待人接物中,我體會到他敬業樂業的一面。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門外等候升降機時,碰巧安哥在那層樓巡邏。那時我與安哥並不熟絡,他卻主動跟我打招呼。他說:「我想起了,你是吳先生的兒子,早晨!」他的笑容親切,語態溫柔。如果他沒有穿制服的話,我還以為他是教師。我只好回答他的提問,似乎他也沒在意我的答覆,便繼續巡樓了。 待我回家時,他巡邏完畢,坐在管理處喝茶,寫著巡樓簿。安哥與父親相熟,農曆新年時會給我紅封包。有一次,父親出門時忘記關上煮食爐,湯都蒸發了,傳出燒焦的氣味。安哥巡邏經過,發覺是由我家傳出來的。他先致電消防局,再撥打父親的手機。幸好父親在樓下商場購物,他接到安哥的電話後,趕忙回家。安哥拿著滅火筒,他也來幫助撲熄火焰。雖然那不是大火災,但全賴安哥;不然,這次小火災將會演變為嚴重的火災。自此,我們對安哥份外感激,時常邀請他到我家作客。 安哥對每家住戶都瞭如指掌,遇上賊人混水摸魚進入大厦,都被安哥發現。警察也讚譽他是「滅罪保安」,他每次只說: 「這是我應該做的,你們警察才是滅罪剋星呢!」他的工作雖然刻板沉悶,工作時間又長,似乎他並不在意,每天都笑容滿面,大家都尊敬他。 安哥每天準時上班,緊守崗位,不會遲到早退,也甚少請假。不過,鐵巨人的安哥終有一次病倒了,但他仍堅持上班。大家都勸他回家休息。他每次總是說:「我的工作是保護大厦住客安全,很重要的, 這只是小病,小病是福啊!」他也有固執的一面,不過仍是值得尊敬。 安哥在我們大厦工作已有二十年多了。他雖已六十有多,但老當益壯,古有老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今有老安哥立大厦防賊匪。安哥說他從未放過一天假,他在工作裡找到快樂,不過卻是有薪酬的。他的樂天態度,讓他能像年輕人一樣有活力、有幹勁。 時光飛逝,轉眼間安哥已到退休年齡了。他退休時,大家都依依不捨地送別他。他只是說:「沒事,我住在這附近, 可以時常經過這裡來探望大家。」他的親切笑容,讓大家都笑起來。 他的辛勞、笑容,讓這座大厦的住戶快樂,他將會長留在各人的心裡。     (原文超出字限,經編輯刪節。) 
kjy02_2014010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1.05
盡情玩樂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倡遊戲權利
在剛過去的長假期,你是盡情去玩,還是努力為即將來臨的考試溫習?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playright)總幹事王見好會面,她直言香港的兒童缺乏遊戲的時間和空間。她強調,孩子不但要「玩得對」,更重要是重視他們的「遊戲權利」。   (本報專訪)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是本港一非牟利機構,於1987 年創立。本著遊戲能讓孩子在成長中開啟潛能的信念,智樂鼓勵遊戲,並推動社會大眾提高對遊戲的重視。「有些人認為遊戲很『小兒科』,有些人認為遊戲是教學工具」,王見好指出不少人並不認識遊戲,「其實遊戲是孩子的基本需要,這是與生俱來的。」 孩子:遊戲的主角 根據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2013年數字,香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逾110 萬。「孩子需要『自由遊戲』,即真正的遊戲,由孩子當主角,而非由大人主導」,王見好稱。她解釋「自由遊戲」包括三個條件:自決、自發和自主。「小孩子發自內心地玩,過程中他們可以創造不同的方式去玩,不斷探索。」 「遊戲十分特別」,王見好表示,「讓孩子自由遊戲,他們能從中發展社交、智能、創意等方面的能力,但孩子並不是因為這些好處而玩,他們是因為想玩、因為快樂而玩。」她亦糾正一個普遍的錯誤觀念,「玩具並不等於遊戲,玩具只是遊戲工具。」她表示家長可以購買玩具,亦可自製玩具,「我們推薦高遊戲價值(play value)的玩具,即是自由度高, 有不同變化和組合的玩具;每件玩具不止一種玩法。」 王見好非常鼓勵家長為孩子製作玩具,或善用家居物品,「只要有創意,隨時隨地都可以遊戲!」她舉例說明,「文具可以變層層疊,海綿、地拖通通可以成為遊戲,孩子更玩得樂此不疲。」她補充孩子的安全理所當然也需要考慮。 遊戲:孩子的權利 智樂亦會在不同地點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包括:醫院、學校、戶外等,為孩子創造遊戲機會。此外,他們亦為家長提供支援。該機構設於大埔的智樂遊戲萬象館為兒童提供優質遊樂空間的同時, 另設玩具圖書館,供會員借用玩具回家。王見好講解玩具圖書館的好處,「遊戲不需要擁有玩具,玩具圖書館可以避免浪費和減少負擔,支援家長。」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31條中,訂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他們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然而,孩子的遊戲權利經常被忽略。「這條條文甚至被稱為『被遺忘的公約』」,王見好指出,為此,聯合國於2013年二月發出綜合指引,指引中要求已簽署上述公約的各國,重新關注孩子的遊戲權利。 「孩子能否真正享受遊戲並不單取決於家長」,王見好分析,「與政治政策、學校、社區同樣息息相關。」故此,智樂致力於推動的工作,希望老師、社工、建築師、政府部門等各界可以聆聽小朋友的聲音,改變社會認知。(澄)   
kjy01_201309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2
伍華小學 馬國良校長 因材施教 照顧學生個別需要
在天主教伍華小學渡過的第二十七年,由副校長成為校長, 馬國良校長微笑道,「這是我的一個新挑戰。」身份雖然有所改變, 馬校長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他說:  每個同學的能力都不同, 有不同需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包容和關心, 他們定會有所改變。    (本報專訪)馬校長昔日主要任教數學科和宗教科,並負責校內的訓輔工作, 支援學生。他表示自己的教學深受學習經歷影響,「學生時代的我並不乖巧」,馬校長坦言,「當年神父、校長和老師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我也會仿傚他們的做法。」 經歷影響教學 生於公教家庭,馬校長嬰兒時接受洗禮,小四時更和幾個同學一起加入堂區的輔祭會。「老實說,當時參加輔祭會只是個到外邊玩的藉口」,他形容他們幾個輔祭把聖堂鬧得「天翻地覆」。有一次,他聽到一位教友向堂區的劉玉亭神父投訴, 問神父為甚麼容忍他們 。他難忘劉神父當年的回應,「我不知道教好他們的辦法, 但在外邊的話,他們會比在聖堂學得更壞。」 中三那年,馬校長留級了。「我感激老師在我和幾個同學最差勁時,他們也沒有放棄我們,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馬校長特別感謝教授地理科的陳培倫老師, 「他會帶我們『通山跑』,我遠足的興趣也是由此開始發展;後來我們希望追趕成績時,他亦十分願意幫忙。」 在山野間,馬校長也重拾與天主的關係。「中學時有段時間不願到聖堂去,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也不容易明白內容」,在大自然中,他卻有強烈的信仰體會。「有誰能創造這樣美妙的大自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天主的臨在。露營的晚上抬頭望見星空,我更感受到祂。」 用心引導學生 近十年,馬校長主要任教輔導班,他一直秉持著包容和因材施教的大原則, 「我要求學生的是盡力完成,而不是高分。」執教鞭多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六年前獨立成班的「九兄弟」。 九個男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年令校方十分苦惱。在時任校長同意,和各位老師的共同意見下,負責訓輔工作的他和其他老師合作,大幅調整「九兄弟」的課程。他們減少主科的課節,下午為他們安排不同活動,加上校外社工協助訓練紀律。「當時很多人質疑成效,我們也不是很有把握。」 一年後,「九兄弟」情況有明顯改善,他們在畢業營中的話劇表演更三度重演。其中一位學生現正在伍華中學就讀中五,因自學日文,他課餘亦擔任日文翻譯員。馬校長總結道,「沒有包容,便很容易埋沒學生的才華。」他相信改變或許不在這一刻,但學生會潛移默化。 馬校長亦堅持在校內舉行遠足活動, 希望同學在經驗中學習,體會到達終點的滿足感。「我期望同學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像行山般,辛苦時可以休息, 可以找老師幫忙,但繼續前行要靠他們自己。」     新學年接任校長,馬校長希望繼續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親身體會中學習。他計劃將乘風航定為小五的全級活動, 「希望同學有新嘗試,克服不同的挑戰,有所成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