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5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25
聖博德學校 虛擬圖書 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三十年前,一本兒童讀本打開有個紙摺的立體城堡「彈」出來,小朋友已覺得很立體;千禧年代,我們要為「立體書」重新定義。聖博德學校引入了一批「VR」和「AR」圖書,鼓勵同學閱讀,提升學校閱讀文化。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強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是甚麼,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一知半解。但眼前這幾位聖博德學校約只有十歲的小學生,卻對這些新科技瞭如指掌,五年級的張景堯說:「兩者都是虛擬實境,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應用程式,只要用電子儀器鏡頭對準指定頁數和二維碼,立體和會動的圖畫就自動顯現出來。」 六年級的葉健陽同學指出,VR和AR書其實是多項現代科學的混合體:「其實VR和AR 書涉及了多方面,包括實體書、遊戲、短片、圖畫和互聯網,所以不能界定它們是純哪一類型。」 三年級的陳頌烯道出了虛擬圖書的優點和好處:「喜歡看電視和卡通片的同學,都傾向於少看文字書本,因為傳統書本只有文字,太悶了。但有了VR和AR圖書,可以增加他們的讀書樂趣, 吸引更多小朋友去讀書。」頌烯在一句話中反覆提了兩次「小朋友」,筆者心想,你們不也是小朋友嗎?這幾位受訪者稚氣中隱隱透出成熟的一面。 虛擬書如何讓學生闖進立體世界?  聖博德學校的圖書館內有多本VR和AR的圖書,內容涵蓋歷史、科學、文化和天象多個範疇。問到這幾位學生最愛哪本書,他們都能一一如數家珍地為筆者介紹。例如其中一本關於天象的書,當中的增強實境就是當使用平板電腦閱讀時,可以看到行星環繞太陽在自轉和公轉。 又例如另一本有關香港掌故和歷史的書,利用平板電腦閱讀時可以看到香港的百年歷史,包括日軍佔領、人力車在街上行走、渡輪徐徐泊岸等。又有一本故事性較弱,但互動性較強的圖書,讀者可以挑選一個機械人,調較它的高度、外型、手腳顏色等,然後去投入書中的故事,駕駛和攻擊無人機,這些虛擬實境圖書都十分有趣。 幾位受訪同學均異口同聲表示,自從今個學年學校引入虛擬圖書後,各人都比上學年更熱衷到圖書館看書。「虛擬書比實體書更有趣,因為有遊戲、有網頁、有短片,令我們覺得很新奇。」葉健陽補充。  校長:會繼續發展虛擬閱讀 校長張作芳表示,喜見為學校引入虛擬圖書所獲得的成功:「我於去年九月到任, 剛到任就構想學校到底有甚麼值得發展。而與圖書館主任商量並聽取同學意見後,覺得可以在校內推動閱讀風氣。可是,學校於今學年的經費早已於上學年決定了,幸而獲得慈善基金『永恆教育基金』贊助,方能購置第一批VR和AR圖書。」 張校長又表示,學校鼓勵並發展虛擬閱讀的腳步不會停下來:「上一批送到學校的書非常受學生歡迎,很快便被借閱。今年施政報告承諾,每家小學可獲四萬元購置圖書,鼓勵我們購置更多虛擬圖書以饕讀者。」校長指出,一本書售價約三至四百元,需要有政府或團體資助方能減輕校方壓力。 圖書館馮雁翔老師表示,為小朋友安排虛擬圖書課一點也不困難,沒有想像中必須具備的電子與電腦知識門檻:「老師只需要教同學下載相關程式,讓他們在家中都可讀虛擬圖書。只要他們學會下載第一個應用程式,下次他們便會下載第二、第三個程式,就像我們平日用手機下載應用程式一樣,根本沒有涉及甚麼複雜的電腦知識和學問。」 現在小學生的成長路,已經和虛擬世界接軌。有了虛擬圖書, 小朋友以後便能掌握走進想像空間的門匙。(達) 
kjy11b_20180415s
newpotato
新丁日記
2018.04.14
咔嚓,唉呀!
聽到「咔嚓」一聲,就知道是按下照相機快門的聲音。還記得當初為了工作而買相機時,我一點也不會拍照(我當然是鏡頭內的主角呀!)別說要從照片中帶出甚麼意境,連正常構圖、怎樣用相機功能我都不會。因此在我工作初期,總是被點評拍攝技巧不太行──太光、太黃、矇了等等。有時甚至拍了百多幅,都沒一張能被選用。 除此以外,我還遇上各種有關相機的問題,例如忘了替它充電等等,當然這歸咎於我的不小心,也是對攝影的不重視。試過有一次,一眾嘉賓在我面前站好,誰知我不知亂按了甚麼,竟停在功能表上,忙亂之下我好像怎樣按也回不去攝影畫面。幸好,當時有另一位攝影師教我按快門按鍵就能返回,但我已經感到十分尷尬。他之後跟我說:「初初我也是這樣,慢慢你就會摸熟它,能運用自如了。」雖然經過他的安慰,我的心情仍是有點失落,但卻令我和相機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關係。 自此以後,我有時會帶著相機外出,拍拍風景、照照食物,希望拍攝技巧會有所進步。最近我旅遊時還喜歡拍攝影片,再參考網上的教學,學習製作簡單的旅遊短片。現在,雖然我的攝影技巧仍有待進步,  但我覺得相機就像戰友一樣, 與我一起並肩作戰,完成各項不同工作。 回想起來,那位攝影師倒是開啟了我的攝影之門呢 !      
kjy01_201803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3.10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超學科設計 動感校園週
(本報專題)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每年均會舉辦動感校園週,以進行超學科課程統整,發展學生創造力、解難和批判性思考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活動今年定於一月二十九至二月一日舉行,並配合學校全年主題「STEM學習多姿采,創意思維顯我才」。 六年級: 強調合作互動 六年級的課題分別有水火箭、雞蛋保衛隊、編程新世代及大腳八競技賽。在雞蛋保衛隊中,學生分別進行四項比賽——雞蛋運輸車、雞蛋大橋、雞蛋炮台及雞蛋裝甲。黎子聰及容鑑言的組別選了雞蛋裝甲,須用報紙及飲管保護雞蛋,完成後由「大力士」用力投擲,若雞蛋沒破便算勝出。子聰表示,他們先包上報紙,再以飲管卸力,最後成功進入決賽,並在決賽中跟另一隊平局。子聰說: 「我們要於短時間內思考怎樣卸力才能保護脆弱的雞蛋,當中需要與人合作的精神。」 而水火箭中,學生先認識原理——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觀看他人發射的短片。蘇智勇副校長解釋教授時不會講得很仔細,例如只提及機翼的大小會對發射有影響,以留空間給他們發揮創意。  學生四人一組,利用膠樽及文件夾作為水火箭的身及箭頭, 並自行添上裝飾。他們最初均以設計為主,蘇澤怡的組別用手工紙圍著火箭,再加上波波球和鐵線作裝飾,「我們製作時沒有想過要飛得高和遠」。子聰和鑑言的組別則以寶石為裝飾,但在試射時水樽漏氣致發射失敗,「整得多美都沒用。」鑑言笑說。現時他們改良的水火箭, 以輕巧為主,只以手工紙和貼紙作裝飾。 學生有四節課堂去試射及發射,其間嘗試灌入不同容量的水令火箭發射到最高、最遠。麥曉桐表示若水太輕就不能發射,水太重就很快墜地。她以自己組別為例,試射時所用的水剛剛好,但因改良後火箭輕了,而第二次所承載的水和第一次一樣,水火箭便因為過重,只能在地上滑行。 在過程中,曉桐學到團隊合作很重要,她的組別在商討設計意念時便曾出現分歧,「勉強只會破壞感情,也不想浪費時間在爭執上」。澤怡補充,只有兩小時製作,所以少了一個同伴也不行。謝國貞校長認為活動強調出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及互動。 眾多活動中,學生都喜歡製作水火箭,曉桐認為雖然身上會沾到水,但從中不單學到牛頓第三定律,還能親身去體驗。澤怡認同:「如果只是以書本講述牛頓定律,學生會不明白,但如果親手造,自然印象深刻。」 五年級:努力嘗試 五年級學生在這週主要製作音樂棒。學生須根據程序在Arduino(單晶片微控制器)板上接駁電線、LED燈、揚聲器,以確保能通過手的擺動而發出不同音調及不同顏色的光。  在製作過程中,馮斯靖形容是考眼力的遊戲,「插電線的洞及標示很小,很難看清楚」。郭展程嘆氣說,自己接駁了六次都未能成功,最後才發現是介面板的問題,不過這經驗令他學到不要放棄。斯靖認為在家沒有材料製作音樂棒,所以雖然製作花很多時間,但值得嘗試。吳思睿認同,因為這個音樂棒是一人一個,可以帶回家玩,但平常上課製作其他機械後,卻要拆除留給下一班。 正因如此,負責研製音樂棒的鍾詠嫺主任播放別人透過Arduino獲獎的片段,鼓勵學生回家拆除電線,重新砌成自己喜歡的東西。陳法睿表示想拆除電線及買更多電線,由爸媽在旁陪伴發明新的東西。他亦希望來年的學習週能繼續砌這類型的機械,為生活增添樂趣。 程麗珍老師表示在學生製作前,與該級有關的老師都要先上工作坊,以了解可能出現的困難。她第一次製作亦需要同事幫忙,最後還是要拆掉所有電線重新接駁。作為班主任的她對學生說:「最滿足是看到亮燈一刻,希望他們感受到成功是甚麼。」 蘇副校表示以超學科主題統合,最重要是讓學生有新鮮感,「以活動為中心有助學科較弱的學生在其他方面如音樂、運動、肢體協調上發展,在經歷不同處境下發展自己特長,並在照顧學習差異上,學會接納和尊重他人;一些活動看似只有玩的意味,其實也講求合作性和堅持」。故此,下課前設有口頭反思溫習每日所學、有甚麼做得好及需要改善的地方。程老師在這段時間會鞏固學生的學習重點,讓他們在玩樂中也記得所學知識。 除了學生學到知識外,老師也在活動過程中進步。鍾主任指,音樂棒的構思全由自己在網上學習及綜合,亦要因應學生程度分拆步驟教導。她認為設計想法很大膽,例如音樂棒的雛型只是乒乓球拍,她感謝校長放手讓老師試造。謝國貞校長提到若有老師建議方案,便會開小組會議去研究可行性及作修訂。蘇副校認為,老師即使遇到難點都會積極想方法解決, 「小朋友要進入未知的學習領域,同樣老師都要經歷這過程」。隨著每年的發展,老師也開始選擇較具挑戰性的活動,提升不同範疇的發展。(妤)     
kjy01_201802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2.10
與更生人士同行
善牧助更生協會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創立,其使命是在以愛為本、以人為先的基礎上,傳揚人與人之間的愛, 讓在囚及更生人士與自己、家人、社群修和關係;更生人士不再犯法,懲教院所數目減少。 一月三十日,「善牧助更生協會」到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舉行分享會,主題為「抉擇與信仰」,分享者為曾陷囹圄二十六年的張文達及協會董事宋佩玲這位上智大師姐。當天分享會先播放教區視聽中心十多年前到獄中訪問文達如何從死囚身份到二○一六年出獄這廿多年期間,由決意自殺,至認識天主、努力增值自己的心路歷程。 「各人的生命由一連串選擇所組成……我會想,自己承擔完曾犯的錯誤選擇後,以後可以做甚麼?事實上,我另一個選擇將會是我人生的新開始。」張文達分享說:「我以前曾犯的罪,永遠不能改變,但我會用以後的生命,活出價值。」 作為過來人,文達認為「助更生」是社會必需。他相信更生人士也有權再作選擇,而幫助他們實際是幫社會——出獄後,更生人士若因種種歧視眼光連糊口也做不到,沒有能力照顧家人,可能會走上重犯之路;相反,若他們能找到工作且看見身邊有同行者,知道社會能提供機會,縱面對難關,也不會輕易摧毀這個新開始。 席間,宋佩玲也分享自己在選擇義工服務範疇時所面對的不同抉擇——她退休後曾服務不同機構組織,包括醫院、老人院及低度設防懲教院所,最後於二○一○年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服務是到赤柱這高度設防監獄以藝術福傳,她更於一六年推進一步,與一眾有心人成立善牧助更生協會服務更生人士。 她深信是信仰力量帶領她作出這抉擇——每遇困難時,她會嘗試靜下來,留時間給天主,聆聽祂想說的話,繼而辨別出生命中每件事是天主的旨意還是純粹自己的希望,從中學習全然交託、倚賴。 得來不易的擁抱 會後分享者與數名學生進行短暫交流,佩玲告訴學生,囚友在監獄努力讀書,其背後最大的原動力除一紙畢業證書外,更重要的是畢業禮當天可以不再隔著玻璃與家人相見,「當囚友學有所成,可以出席畢業禮,他們終於有機會與家人擁抱、握手、面對面傾談、一起吃東西」。文達即表示: 「我時常問學生,你有多久沒有擁抱爸爸媽媽?」他以自身經歷去勸籲同學珍惜眼前人,因為其父母正正是他在囚時相繼離世。 當天司儀、天主教徒吳凱嵐(圖左)說,短片中講述文達對妻子離開及不能見兒子的無奈、他一度嘗試在獄中自殺的無援,以及信仰其後所帶給他的平安,令她回想當自己在生命中遇上低潮、挫折時也會向天主祈禱,重新得到力量。 另一位教徒司儀黃亭茵(圖右)說, 現在年輕人可能面對少少挫折便選擇輕生, 相反文達在獄中明白以前的自己做錯抉擇,曾試過輕生的他最終亦明白這並非唯一出路——亭茵覺得應將這積極信息告訴現今年輕人,亦認為學校舉行這個講座很有意義。 中五學生黃可瀅負責設計送贈協會的禮物,會後這位總設計師解釋其作品意念——當平放作品時,雕像猶如聖家一樣彼此擁抱; 而當拿起作品展現底部時, 「心」隨之出現,她期望藉雕塑展示出「擁抱」及「愛心」這兩重意義。另外, 「啡色是囚友衣服的顏色,而善牧助更生協會會衣是白色,我想帶出他們這些義工、職員擁抱囚友的意思」。 福傳愛深音樂會 另外,樂頌坊於二月四日假沙田聖本篤堂主辦「福傳愛深音樂會」,這個一年一度的慈善音樂會今年為善牧助更生協會籌款,祈願能幫助更生人士重投社會,重建人生。席間樂頌坊獻唱不少福音、勵志歌曲,亦有更生人士與神長分享。 李亮神父以「聖人也有他的過去,罪人也有他的將來」去勉勵在場人士,並勸籲大家須從自己以往失守的道路上反省、汲取教訓,以免將來再犯。他又以當天其中兩首歌鼓勵眾人:「《Memory》讓我們記得過去,但我們不可只停留在回憶階段:若以往有成就,曾行善,但我們只回望過去,這是劃地自限,沒有改善空間; 若我們曾做錯很多事,停留於回憶中亦是於事無補——只懂後悔過去,停滯不前,沒有意義。」要做的,是大家在路上成為同行者,並答應耶穌《We’ll Follow You》。 當日關俊棠神父分享主題是「當慈悲遇上公義」,他強調兩者須取得平衡,才能減少誤判、傷害。「每一個在囚兄弟姊妹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明白其故事多點,會對他、對人性有更深了解,當有深刻了解,慈悲心便會出現。」神父又說,雖聽了四十多年告解,但每次也會被打動,因為他明白到教友所犯的錯,其實自己也有機會犯上;未犯的原因可以是天主的憐憫,亦是自己的醒覺。所以,每個人也應抱持謙卑的心,「世上不會有人明知故意、喜歡犯罪去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每個告解者給予我的教訓是:他們犯罪或出於無知,或出於軟弱,或出於愚蠢」。 關神父總結:「每個人都有污點——就是當你不善待他人,當你貪婪時。囚友曾經有過,你、我也有……但有污點不重要,正如耶穌說:『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路七47)」 (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