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4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07
盛載歷史的活字印刷 延續文化 活化傳統
鉛字粒是活字印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雖然字粒小小的,但捧在掌心上,沉甸甸的。隨著產量更多更快的數碼印刷興起,以人手執字粒、排版的活字印刷行業日漸式微,被新科技取而代之。與李澤裕(李伯)細談活字印刷,然後發現字粒的重量,來自滿載情感的歷史。 (本報專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指的就是活字印刷,可追溯到北宋時期,但起初的字粒以膠泥燒成,容易損壞。活字印刷以每一字粒為單位,以人手組合成需要的版樣,塗上油墨,進行印刷。及至十五世紀,德國人谷騰堡發明可大量鑄造而堅固的鉛字粒和木製印刷機,大大改善印刷術。印刷術更不斷改良及機械化,十九世紀傳入香港, 展開香港印刷業的輝煌歲月。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印刷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李伯(圖三) 創立的「偉志印務」座落在上環永利街,十二家地舖當中,十一家也是印刷店。因租金和成本上升,行業北移,加上科技發展,「偉志印務」堅持多年,曾是全港最後的活字印刷店,亦無奈於去年年尾結業。在印刷業打拼了六十多年,「偉志印務」是李伯的心血結晶,店裡每件印刷器具都是他的寶貝。(見圖一至四)  承傳教育使命 由在印刷廠當學徒到開設自己的印刷店,李伯的一生與印刷業不可分割。多年從事活字印刷,他認為這是一門藝術,「用人手排版除了考技術,更重要的是動腦筋和用心。」經李伯精心設計的印刷品五花八門,涵括合約、請帖、證書、領呔盒等等, 「訂單的種類很多,由構思字體、排版,用色,到用多少鉛片(用以分隔行距)都要花心思。」李伯敬業樂業,「要做到自己滿意、客人高興,需要一份心意。」 雖然「偉志印務」經已結業,但李伯仍致力推廣活字印刷。他將所有印刷器具捐出,並每月主持導賞和活字畫工作坊,「我在這行貢獻幾十年,實在未能忘記。」他親口講述行業興衰、講解機器運作,並讓年輕一輩使用鉛字粒,沾上顏料,印製圖畫。李伯表示,「希望鼓勵他們運用思維、發揮創意,也希望擴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認識傳統印刷的技術和意義。」(澄)
kjy04b-20130324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3.24
小時候小吃
小時候,物質匱乏,家裡難得買一罐「煉奶」,讓我喝上一口稀釋的「奶水」。又或偶爾一個茶粿和砵仔糕,不單讓我樂在當時,更得以回味好幾天。再有一支「哥喇」、「沙士」,甚或「可口可樂」,就快活極了!媽最疼我,每逢星期天,總能得到賞錢 ——「一毫子」(一毛錢),讓我吃個自選早餐。一毛錢能買甚麼?花「斗零」(五分錢)能買一小盤「腸粉」(布拉腸粉),另外的五分錢得省下來,買其他心愛的小吃!  賣腸粉的阿嬸年紀不少,但無論是磨米漿,抑或擺小攤賣小吃,她都快捷妥當 —— 一邊拿著熱騰騰的腸粉,一邊用剪刀把它剪到小盤子裡去,再是醬油外加芝麻,腸粉就送到孩子的面前。對於品嘗腸粉,我發明了一種吃法 —— 從阿嬸手中拿過來小盤子後,先飛快地舀甜醬,灑芝麻,然後坐到關帝廟前的石階去,免得阿嬸老瞪我!吃腸粉還得有程序 —— 先用牙簽把它「拆開」,長長的一條拉得高高,嘴巴對準,然後小口小口的把它「吃短」。這種吃法有甚麼好處?「拆開」的腸粉要比原來的多 —— 是小孩子所謂的邏輯?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讓人懷念的還有麥芽糖。一家專營香燭祭品的小店,不知從那年那月開始兼營麥芽糖,也只賣這一道甜食。麥芽糖放在燒有藍花的白瓷罎裡,只要有小孩子來買,老闆娘便揭開蓋住罎子的小木板,用一根竹棒繞出幾圈麥芽糖來。這時候,你不單明白甚麼叫做嘴饞,更能體會眼饞的煎熬!一毛錢的麥芽糖到底有幾圈?從來沒箇準則,得看老闆娘的心情。雖然,我常常失望而回,但總還是興致勃勃地期待,有一天能從老闆娘手裡得到一支胖啫啫的麥芽糖。如果再有餘錢,梳打餅夾麥芽糖是更為高級的享受。 近年,每每看到零食店出售的梳打餅夾麥芽糖,心裡不免癢癢的,但看著那精美的玻璃紙包裝,興趣沒了,也就放下。腸粉呢?雖是常吃,但甜醬早已不沾;芝麻或有益,不跟甜醬搭在一起,滋味不再!不過,小時候小吃總沒忘記,也不會忘記!
kjy05a_20130310
icon35
Famous Quotations
2013.03.10
All really big discoveries are the results of thought. – Alexander Graham Bell | 一切真正重大的發現是思考的成果。 –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 was a Scottish-born American scientist and inventor. He spoke the above sentence to encourage people to explore, search and strive. This is because every time we do so, we will be certain to find something that we have never seen before. Since childhood, he had shown a great curiosity about his world and was always fascinated by technology.  As Bell loved to learn and to create, he continued his passion to test out new ideas. He invented many things such as a metal jacket to assist people with lung problems, an audiometer to test people’s hearing, and a tetrahedral kite. He is best known for inventing a device that enables people to talk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What is it? In 1876, Bell was granted a patent for the telephone when he was 29 years old.  What were the first words that Bell was saying when he spoke into the telephone to his assistant in another room? He said,  “Mr. Watson, come here. I want to see you.”  The telephone was further developed by many other scientist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dispensable and widely used appliances in modern world.  Bell was also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898, he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and helped to turn “National Geographic” into one of the best-known magazines in the world. He wa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Science” magazine.         Scottish: 蘇格蘭人 Scientist: 科學家 Inventor: 發明家 Technology: 科技 Audiometer: 聽力計 Tetrahedral kite: 四面體風箏 Patent: 專利權 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雜誌  
kjy01_201302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2.24
童書同走成長路 陳致元 擁抱孩子心
  小魚出發去買雞蛋,路上拾到一顆彈珠,透過彈珠看景物,所有東西都是藍藍的。她又拾到一副眼鏡,戴著眼鏡看,又是另一個世界。小魚是台灣童書繪本畫家陳致元作品《小魚散步》的主角。當小朋友拿起陳致元的作品時,他們也像小魚一樣,透過他的故事、他的圖畫,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本報專訪)這天和小朋友一起聽陳致元說故事。樣子有點酷的他染上感冒,加上遠道從台灣而來,舟車勞頓而行程緊密,有點疲態。但剛開始說故事,他便精神百倍。他先說《Guji Guji》的故事,時而模仿鱷魚的叫聲、時而模仿鋒利牙齒咬石頭「卡啦卡啦」的聲音,逗得孩子們咯咯笑。 經歷打造故事 「十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童書,一看就覺得很適合自己」,陳致元從小就愛畫畫,夢想過當作家、當漫畫家,但一遇上童書便愛上了。經過刻苦努力,他終於出版第一本作品《想念》,寫的是姊姊對已經過世媽媽的愛。由那時開展的十二年童書工作中,陳致元在國內海外獲獎無數,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但他看重的不是名利,是孩子。「童書是給孩子看的,當然孩子比較重要!」他說。對他來說,孩子的支持給他充電,讓他有力量繼續創作。 陳致元的作品題材多變,他表示不少靈感都來自兒時回憶。他於1975年在台南屏東出生, 在鄉村成長, 十分接近大自然。「小時候家中也有狗,狗一養就幾代,感情很要好」, 或許是這個關係,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小狗的出現, 他亦有不少以動物作主角的作品。他認為以親身經驗作題材,故事更加感人,「那些都是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更加魔法,讀者更容易感受得到。」他的圖畫亦充滿童趣,《Guji Guji》中的主角,總拉著一只鴨子玩具到處跑。他不假思索地解釋:「這就是小孩會做的事呀!」然後記者明白,他本著孩子心去創作。 他還想讓孩子看更多,「我想讓孩子看不一樣的事情,關於社會的、家庭的、成年人的,這不一定不好,甚至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家人和社會,帶給他們正向思考。」就像陳致元2010年的作品《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不少家長都會出差,正如熊爸爸也一樣。」但孩子會寂寞,爸爸也會想家,消解孤單的是家人對他的支持。「透過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家人支持的重要,並明白父親也同樣需要照顧。」 想像成就理想 逛書店時,以下的對話不時出現:「媽媽, 我想要這本書!」「裡面都是圖畫,你很快便看完,然後丟在一旁,買別的吧!」陳致元斷不認同,「童書不是看一次的,每一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不同心情看感覺不一樣,長大後再看又不一樣;外國很多人甚至會把童書留給自己的孩子,非常珍惜。」他補充:「而且親子同讀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能拉近爸媽與孩子間的距離。」 記者和陳致元的對答中,他的想像力可見一斑。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通行世界,當中《Guji Guji》一書亦有譯成泰文版。他雖不諳泰語,但介紹封面時笑道,「字是橙色的,而且彎彎曲曲的像蝦子,不是很有冬蔭公湯的感覺嗎?」他鼓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成就夢想,「不想像很可惜呢!」他強調想像力十分寶貴,「火箭也是從想像而來,未發明前已在小說中出現了!」 畫畫以外,陳致元愛閱讀、愛慢活,也愛靜。來到香港,他最喜歡慢慢地喝茶吃廣東點心。「就如《很慢很慢的蝸牛》這故事,慢不代表不好,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太快。」他每天到工作室工作,但絕不熬夜,每天離開工作室便回家與太太和兩個女兒天倫樂,過規律的生活。沒有宗教信仰,但陳致元總喜歡到聖堂去。住在台北時,他常到市中心的聖家堂去,有時候參與彌撒,有時候只是坐坐,「我喜歡聖堂的那種平靜。」 陳致元的作品讓你看到事情不一樣的一面, 你也有讓事情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別忘記欣賞自己、抓緊自己的長處、堅持自己的理想呢!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