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21202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2.12.02
讀甚麼書好
同學和家長們都知道讀課外書有數不清的好處,但有時也會感到很困惑,到底,我們該讀甚麼書好呢?書,浩瀚如海,不可能讀遍,該如何選擇呢? 這沒有統一的答案,各有各的一張書單。  如果要說讀書的基本「根據」,也不是沒有,細想一下,還是有的: 一,個人喜歡。有人喜歡閱讀文藝(言情)小說,有人喜歡讀偵探破案及推理小說,有人喜歡閱讀武俠小說。青菜豆腐,各有所愛。 二,需要先讀。例如,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人事問題,無法解決,不妨找一些談人際關係、剖析人的心理的書籍來看。 三,急用先讀。例如,我們在寫一篇遊記,但某些具體的資料(歷史、數據等)很缺乏,這時就可以到圖書館找一些有關的書,吸取一些有用的資料。 四,專業需要。醫生、律師、工程師、作家、歌唱家等等,都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經常要閱讀有關本行的圖書,以增加知識,提高自己,為自己增值。我們仍在就讀小學的同學,要學好寫作,當然就要多讀一些散文、小說以及有關賞析作品的書、談論寫作的書。 五,廣泛閱讀。不要以為只是讀一些文學圖書就足夠,一篇作品,往往牽涉很多方面。因此閱讀要廣泛,有助開拓自己的視野。記得有一年,與上海朋友一起開會,大家要交一篇論文,主題是環保,我就到圖書館找了不少有關環保的圖書來參考。 六,其他圖書。讀書也包含有其他作用,例如娛樂、消閒,因此不要把讀書弄得太緊張,將讀書當作一件開心事、快樂事、有趣的事,讀書的功能,才能潛移默化地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作用。 在小學階段,我建議學生不要忘了閱讀兩種圖書:一種是中外兒童文學作家寫的兒童文學(童話、生活故事、幻想小說);另一種是帶有賞析的名家散文合集。前者有助於我們開拓靈感和想像力;後者有助於我們明白好文章是怎樣的,也可學習到怎樣把文章寫好。
kjy03_20121125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25
大地的守護者
  人和自然的關係就像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同的均衡點,這個均衡點是維繫關係和諧的重要基礎。 —— 劉清彥   近年 ,環保備受人關注,因為地球的資源愈來愈短缺,地球資源正要面臨耗盡的危機。此外,環境的污染已到達危害人類的生存,世界各國為此而敲響警鐘。其實,人類應該醒覺 —— 我們不過是地球的守護者,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並不屬於我們。正如《天堂樹》這個故事所述,造物主在世界伊始的時候,開墾了各式各樣美麗的大花園,並且在每一片土地上種滿了可愛的植物,給予人類欣賞和享受。其中,長滿大樹的花園最是可愛 —— 鳥兒在大樹上造窩,養育下一代,締造幸福的家庭;鳥兒的歌聲在茂密的葉叢中顯得份外清翠悅耳;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動物盡情奔馳,自由躍動;人類則在造物主布置的世界花園安然居住,享受造物主的照顧及賜予,建構出一幅有生命力的動人圖畫。 然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人類自以為是地球的主人,是大自然的操控者,可以任意改變其他物種的命運,或憑己意決定他們生命的長短,或支配大自然的發展方向,大量砍伐樹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建造龐大的房子。貪婪的人類只考慮自己的喜好,縱然有充足的資源,亦不惜移山填海,搭建一座又一座華麗的王宮,千廳萬房放滿各式各樣的精品,窮奢極侈;而一幢高於一幢的摩天大廈,也不過為炫耀自己的才能,圖想人類的建築能夠比天高。人類太貪婪,無法滿足的欲望,終於毀掉造物者的花園,樹林給砍光,鳥兒失去了家園,動物也沒有棲息之所,世界黯然失色,死寂一片。 最後,一位小女孩因為看見破爛的世界,她傷心得很,決心恢復久違了的世界花園。小女孩從一顆小種子開始,把它埋在土地上。經年累月,發芽成長,一根一根的樹幹組成了一個個新的花園,吸引了從四方八面而來的生物,以大樹林作棲息之所。誠如劉清彥在《圖畫書的生命花園》所稱,圖畫書能在小孩心靈依然單純的時植入他們的心,讓他們明白從認識自己,與他人,以至自然共生的道理。 作為守護者,我們要認識、愛護大自然的家,領受造物者為我們所創造的,並學習好好地守護它,猶如我們絕對不會把垃圾扔在家裡,也不會因一時之快,破壞家中一桌一椅。大衛卡里的《森林是我家》正引領讀者領受造物者所創造的和諧世界,教我們明白必須愛護這個「家」,並當這個家的「守護者」。《森林是我家》的大熊因為得到一把寶劍,他十分神氣說:「看我的厲害!砍!砍!砍!」於是,把東西都砍得裂成幾段,包括水壺、南瓜、石頭……為了顯示自己的威武,大熊還帶著寶劍到森林裡,把樹幹、樹枝砍得東歪西倒,滿地都是木頭和凌亂的枝葉,「大熊一直砍到肚子餓才停下來」。 沒想到當小熊回到家裡的時候,牠竟發覺家裡遭大水沖毀了,牠生氣、憤怒,並想要找到毀了牠家的凶手。首先,牠去找守水壩的水獺,水獺說不是牠的錯,是山豬的問題,山豬告訴大熊是狐狸闖的禍,狐狸卻投訴小鳥,小鳥很委屈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大熊——牠棲身的樹給砍了。原來,真正的原兇是大熊自己,是牠把森林的樹木都砍光了,小鳥沒東西可以吃,只好吃狐狸的水果;狐狸因為小鳥吃了牠的水果,牠便放箭趕走牠們,卻射中了山豬;山豬中箭,痛得跑去找水獺幫忙,忙亂中卻嚇倒了水獺,忘了關水閘,大水最終把大熊的家沖毀了。 當明白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大熊決定必須為這件事情負起責任。牠把盾牌送給水獺,用以抵擋有人來犯;牠為山豬拔箭療傷。牠提了兩大袋水果送到狐狸家,並在空曠的樹林,種下了一批新的樹苗。大熊明白自己隨隨便便的破壞林木,不但傷害了大家,連自己也不能倖免。因為大自然的定律是彼此依賴,環境破壞了,很容易造成失衡的狀況,縱使再作補救,我們也得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更甚者,我們永遠無法挽回自己曾經造成的破壞。    
kjy01_201210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21
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台灣生態遊學團
  (本報專題)早上,踏上鬱鬱蔥蔥的草原,走近成群的綿羊;晚上,抬頭望向夜空,滿目盡是星羅棋佈的閃爍星斗。他們又穿梭於參天巨木之間,探訪珍稀的昆蟲。他們是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的五、六年級生,剛過去的暑假,一行二十七人參加學校舉辦的台灣生態遊學團。從此,他們眼中的台灣不再只有夜市和書店,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入認識寶島台灣及其保育工作。   難忘自然之美 七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由台中到台北,二十七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到訪清境農場,漫步溪頭森林保育區,體驗台北防災教育館和成功高中昆蟲館,甚至參觀北投焚化爐,忙得不亦樂乎。五位剛升上六年級的男同學接受訪問,七嘴八舌,踴躍地分享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記者也能想像這次旅程,實在為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一的行程,五人卻各有不同體會。在清境的晚上,黃俊德因遲遲未入睡,遂成為少數跟老師到室外看星星的同學之一。「那是凌晨十二時多,山上多麼冷」,黃俊德回想,「但看著滿天星星,我驚訝得合不上口!」除了第一次看見數不清的星宿,這次旅程中,黃俊德還經歷了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這樣近距離接觸馬和羊,第一次餵飼牠們」,他笑道,「我的手都沾上牠們的唾液,卻很開心。」而在溪頭森林保育區,除了見到很多香港沒有的植物,黃俊德還有另一個獨特經驗,「我看見有兩隻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他笑著說。 梁浚希和李俊賢則最愛參觀昆蟲館,「那兒有不同品種的蝴蝶、有漂亮的金色甲蟲;有標本,也有真的……簡直是眼花繚亂」,他們如數家珍地分享他們在館內的見聞。「我們還看見了幼蟲,是真的、會動的,香港大概沒機會看到吧!」文靜的何思朗則最難忘在防災教育館的經驗,透過模擬天災的環境,參加者可以學到發生自然災害時能怎樣保護自己,避免受傷。「教育館以水蒸氣模擬火災時濃煙瀰漫的情況、在感受強勁颱風的展館內我們渾身濕透,我們還體驗了地震的情況」,思朗表示。同學們更為記者即時示範發生地震時該到牆角抱頭蹲下的姿勢。隨團出發的黃詠思老師見狀說道: 「同學們有親身經歷,才會記得這麼清楚。」 反思環保之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相信此話不假,行程為同學帶來豐富收穫,行程以外他們也有不少觀察。「台灣空氣質素很好,街道也很整潔」,俊德和廖銘希不加思索答道。「當局也有制定不少環保政策,例如鼓勵市民舉報亂拋垃圾者、限制家居廢物重量等」,俊賢和思朗補充,浚希更總結說:「台灣人的環保意識比香港人強得多。」反思這次旅程,他們明白到要保護美麗的大自然需由自己做起,最應該做的便是減少廢物,「不好好處理的話,廢物只會愈來愈多。」 黃老師表示學校每年也會舉辦遊學團,以往多以語文學習為主題,今年到台灣則希望學生透過親身接觸,可以更認識生態和環境保護。她表示很高興見到學生有所得著,「我們到一所紙寮參觀時,看見那些婆婆付出很多勞力造紙,明白到每一張紙也得來不易,在場有同學當下便自我反省,承諾以後會珍惜用紙。」 黃老師亦十分珍惜和同學參加遊學團的經驗,認為可以更認識他們,「和同學在課室以外相處了一週,有更多了解他們的機會,期間發掘到他們不少的優點,有些很樂於助人,有些很有幽默感」,她續道,「這些是平日在課堂上不容易了解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親身感受,得到的卻是另一番體會;走進世界,看到的,更多。(澄)    
kjy02_201210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14
紀錄片以眼代足 投入社會 遊走世界
(本報專題)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大銀幕上沒有精心安排的驚險爆破場面,沒有浪漫的配樂,「大卡士」的金牌演員亦欠奉。但紀錄片給觀眾呈現的,是以真實的素材,演繹現實的故事。它打開一扇門,讓我們了解生活中絕少接觸卻真正存在的一部份。走在製作紀錄片最前線的導演張虹與拍檔、資深攝影師林偉鴻接受本報專訪,帶我們開墾香港觀眾尚未開發的電影瑰寶──紀錄片。 以事實撼動心靈 「很多人誤以為紀錄片只是紀錄一個場面,很容易拍攝,很容易學懂。但實際是更為困難,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現實」,張虹解釋道。「但紀錄片也是電影,亦有故事結構和戲劇性。紀錄片的結構同樣有起承轉合,最典型的會透過實況紀錄,探討一個活動成功與否,中間有沒有發生衝突。」 她以動作片作比較,「紀錄片的結構和一齣以飛天大盜為主題的電影一樣,能不能成功奪寶?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但她強調紀錄片的素材是真實的,「沒有美女演員、沒有華麗的燈光效果,真實的卻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觀眾反應更大。」紀錄片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包羅萬有,由環保、全球化到社會問題、維權通通涉獵。林偉鴻表示紀錄片就是以真材料說故事,「正因為素材是真實的,才能探討這麼多社會議題。」 有別於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旅遊飲食節目和新聞專題片,紀錄片有觀點、有角度,拍攝手法亦有所不同,沒有電視的時間限制,鮮有旁白。「也不一定有確實的結局,反而希望觀眾隨劇情思考影片主題,作出自己的分析」,林解說。他表示在電影院觀賞紀錄片的經驗亦不一樣,「黑暗的環境讓觀眾更加集中,他們也能互相感染,同喜同悲。」張補充在電影院看紀錄片是一種群體經驗,「就像獨自一人玩耍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以影片認識世界 不少人對紀錄片有既定印象,認為它沉重、沉悶,甚至總在教訓觀眾,但張虹對此絕不認同。她強調,看紀錄片也可以很輕鬆,很開心。「觀眾看紀錄片不是上課也不是受教訓,最重要的是投入」,她希望觀眾不要有負擔,「如果看電影必定要得到特定信息,這樣辛苦倒不如不看好了。」她期望觀眾抱持開放的心去欣賞影片。 今年十一月將舉行華語紀錄片節2012,林偉鴻以展片之一《青春啦啦隊》為例,「這是一齣台灣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一支由長者組成的啦啦隊努力訓練的過程,老少咸宜,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喜歡。」張虹亦向學生推介有關西環舊茶居的《去壹》,以及顧名思義的《菜園人》和《輪椅人事》,「這些學生作品的題材貼近生活,對年青觀眾來說比較親切。」 另一參展作品《中國門》亦是張虹的推介,以內地教育制度為題,紀錄內地青年求學求職的實況。她認為紀錄片最重要的是有助觀眾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接觸到平日難以踏足的地方,認識到平常和我們距離很遠的事物。」 為鼓勵學生接觸紀錄片,去年起華語紀錄片節推行「學生觀影計劃」,特設學生場次,安排播放適合他們觀賞的紀錄片作品。張虹和林偉鴻希望能推動紀錄片普及,因此,他們舉行社區巡迴展,到學校和社區中心等放映。勞心勞力只為一個目標,「我們希望觀眾能接觸紀錄片,然後把觀賞紀錄片發展成興趣。」(澄)     華語紀錄片節 2012 日期:2012年11月1日至14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學生觀影計劃」場次 11月1、2、4、8、9、12、13、14日, 下午四時半,歡迎學生透過就讀學校報名參加。 給學生觀眾的推介展片: 《中國門》、《去壹》、《輪椅人事》及《菜園人》 網頁:http://www.cdf.asia 電話:2540 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