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21014

(本報專題)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大銀幕上沒有精心安排的驚險爆破場面,沒有浪漫的配樂,「大卡士」的金牌演員亦欠奉。但紀錄片給觀眾呈現的,是以真實的素材,演繹現實的故事。它打開一扇門,讓我們了解生活中絕少接觸卻真正存在的一部份。走在製作紀錄片最前線的導演張虹與拍檔、資深攝影師林偉鴻接受本報專訪,帶我們開墾香港觀眾尚未開發的電影瑰寶──紀錄片。

以事實撼動心靈

「很多人誤以為紀錄片只是紀錄一個場面,很容易拍攝,很容易學懂。但實際是更為困難,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現實」,張虹解釋道。「但紀錄片也是電影,亦有故事結構和戲劇性。紀錄片的結構同樣有起承轉合,最典型的會透過實況紀錄,探討一個活動成功與否,中間有沒有發生衝突。」

她以動作片作比較,「紀錄片的結構和一齣以飛天大盜為主題的電影一樣,能不能成功奪寶?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但她強調紀錄片的素材是真實的,「沒有美女演員、沒有華麗的燈光效果,真實的卻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觀眾反應更大。」紀錄片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包羅萬有,由環保、全球化到社會問題、維權通通涉獵。林偉鴻表示紀錄片就是以真材料說故事,「正因為素材是真實的,才能探討這麼多社會議題。」

有別於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旅遊飲食節目和新聞專題片,紀錄片有觀點、有角度,拍攝手法亦有所不同,沒有電視的時間限制,鮮有旁白。「也不一定有確實的結局,反而希望觀眾隨劇情思考影片主題,作出自己的分析」,林解說。他表示在電影院觀賞紀錄片的經驗亦不一樣,「黑暗的環境讓觀眾更加集中,他們也能互相感染,同喜同悲。」張補充在電影院看紀錄片是一種群體經驗,「就像獨自一人玩耍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以影片認識世界

不少人對紀錄片有既定印象,認為它沉重、沉悶,甚至總在教訓觀眾,但張虹對此絕不認同。她強調,看紀錄片也可以很輕鬆,很開心。「觀眾看紀錄片不是上課也不是受教訓,最重要的是投入」,她希望觀眾不要有負擔,「如果看電影必定要得到特定信息,這樣辛苦倒不如不看好了。」她期望觀眾抱持開放的心去欣賞影片。

今年十一月將舉行華語紀錄片節2012,林偉鴻以展片之一《青春啦啦隊》為例,「這是一齣台灣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一支由長者組成的啦啦隊努力訓練的過程,老少咸宜,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喜歡。」張虹亦向學生推介有關西環舊茶居的《去壹》,以及顧名思義的《菜園人》和《輪椅人事》,「這些學生作品的題材貼近生活,對年青觀眾來說比較親切。」

另一參展作品《中國門》亦是張虹的推介,以內地教育制度為題,紀錄內地青年求學求職的實況。她認為紀錄片最重要的是有助觀眾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接觸到平日難以踏足的地方,認識到平常和我們距離很遠的事物。」

為鼓勵學生接觸紀錄片,去年起華語紀錄片節推行「學生觀影計劃」,特設學生場次,安排播放適合他們觀賞的紀錄片作品。張虹和林偉鴻希望能推動紀錄片普及,因此,他們舉行社區巡迴展,到學校和社區中心等放映。勞心勞力只為一個目標,「我們希望觀眾能接觸紀錄片,然後把觀賞紀錄片發展成興趣。」(澄)

 

 

華語紀錄片節 2012

日期:2012年11月1日至14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學生觀影計劃」場次

11月1、2、4、8、9、12、13、14日,

下午四時半,歡迎學生透過就讀學校報名參加。

給學生觀眾的推介展片:

《中國門》、《去壹》、《輪椅人事》及《菜園人》

網頁:http://www.cdf.asia

電話:2540 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