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9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8
這個中秋不簡單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綵燈製作
(本報專題)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過晚飯,一邊分享香甜多汁的楊桃、水晶梨,一邊細啖月餅的滋味。雖然飽得捧著肚子,但還是有點不滿足。為甚麼?因為中秋佳節總得賞明月、提燈籠、賞花燈才夠意思吧!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一班學生慶祝中秋節的活動並不限於此。他們早從七月開始已在埋頭苦幹,製作一個個充滿創意、充滿汗水的獨特中秋綵燈。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今年共有四件綵燈作品,參加康文署舉辦的中秋綵燈設計比賽,本報記者就其中兩件參賽作品,訪問六位負責同學,分享他們綵燈製作過程中的點滴。 善用資源 分享喜樂 一個小男孩一手提著黃色的紙燈籠,一手牽著毛茸茸的白色小狗,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這是六勤班林詠昕和何煒霖同學的作品,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提燈的日子」,在剛舉行的綵燈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何煒霖笑著表示作品的靈感來自自己的生活片段,「有一年中秋節,我帶著我家的小狗到公園賞月,十分難忘,所以我決定將當日的情境製作成綵燈,希望和其他人分享這份快樂。」 二人均是第一次製作綵燈,新嘗試加上二人分工合作,他們都很享受這次經驗。但製作期間並非事事如意,特別他們的作品加入了傳統中國綵燈的元素,製作更添難度。他們先以包心鐵(有一層紙包著的鐵線)捆紮綵燈的骨幹,鋪上馬拉紙(馬拉紙紙質薄而輕,常用於製作燈籠和糊紙工藝)或玻璃紙,然後按需要以不同的物料裝飾作品。 林詠昕認為最困難的部份是捆紮綵燈的骨幹,「包心鐵很硬,很難剪斷呢!加上一個步驟做錯了便要拆掉重頭再做,製作綵燈並不容易。」何煒霖則認為貼上馬拉紙最困難,「因為一不小心便會將紙弄穿。」他們默默耕耘,衝破有限,作品也在他們的努力下慢慢成形。從旁協助的鄧木林老師表示其實綵燈製作也是一種學習,「學生從中可以學到如何解決問題,也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訪問當天,兩位同學正為作品妝點,添加細節,將棉花黏上「小狗」身上。鄧老師讚賞兩位同學在製作過程中十分投入,而且創意十足,「他們有很多構思,更提出用棉花裝飾,以表現小狗的質感。」 環保意念 合力推動 美勞室的另一角有個小鳥模樣的綵燈,兩只粉紅色的小鳥似準備擁抱著對方,又似在喁喁細語。走近細看,才發現小鳥的每根羽毛也是由膠袋剪裁而成,甚花功夫。製作這個花燈的是六勤班的梁雅珊、許懿楠、黃天韻,以及六敏班的何沅樺,四個小妮子也是從暑假開始,已著手準備這次製作。 這個在比賽中奪得小學組季軍的綵燈取名「月語」,梁雅珊解釋創作意念是兩隻很久沒有見面的小鳥朋友,趁著中秋佳節,在月亮下相聚,互訴心事。許懿楠表示以膠袋作材料是配合環保的概念,「我們使用的膠袋是同學們一同收集回來的,而膠袋以外,我們也有運用馬拉紙。」 何沅樺補充綵燈別具特別意義,「除了應節以外,綵燈的光和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互相輝映。」這般說法甚有人月兩團圓的意境。除了黃天韻,其餘的三位同學都並非首次接觸綵燈製作,經驗比較豐富,但難度依然。何沅樺續道:「去年造的綵燈以兔子為主角,要製作的動物不同,捆紮的方法也不同。」 問及製作過程中最大的得著,許懿楠表示學懂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要有耐性,至於遇到最大的困難,卻是剪裁膠袋。「膠袋非常柔軟,而且很容易捲曲」,許懿楠道:「我們要將膠袋裁成一片片羽毛狀之餘,還要很小心處理,把它們壓平,再逐一黏到綵燈上。」「這麼不是很辛苦嗎?」記者問道。四個小妮子連忙點頭,但邊點頭邊說,「也是挺開心呢!」 另一位負責老師潘慧宜亦表示製作綵燈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新舊融合,「我們在材料和構思方面都沒有限制學生,有的作品以環保物料,如光碟盒、膠袋等製作。有些以動物為主體的作品則會建議學生以傳統的包心鐵製作,這樣比較容易表現動物的不同體型和形態。」潘老師期望學生們都有所得著,「得獎是額外的,最希望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學懂合作和待人接物。」 綵燈的意義不再限於慶祝中秋節,而這個節日除了提醒我們珍惜親友以外,也教懂了這群學生善用才能,互相合作。(澄)
kjy04b-20120916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09.14
我的腳踏車
腳踏車,又被稱作「自行車」或「單車」,在大陸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北京人通常稱「自行車」,我其實更喜歡「腳踏車」這個講法,更形象、更貼切。開始學腳踏車時,用的是後輪兩旁有小小輔助輪的兒童腳踏車,待到熟練了,就改成常見的兩輪腳踏車。初學免不了摔跤,家人扶著後座,我在前面賣力的蹬輪子,車子歪歪扭扭的前行,心裡很是緊張,不斷的提醒後面的人「扶著座位的手不要鬆啊!」。過了一陣子,騎得順利了,就不管不顧的向前行,都不知幫忙的人何時鬆開了手,耳旁只聽得到微微的風聲。 四合院裡,左右鄰居,誰買了新的腳踏車,都會引來關注的目光。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也會互相交換腳踏車來騎。在院子外的小路上,玩到不知疲倦,直到大人喚我們回家吃飯了,才依依不捨的告別,相約明天還要騎車一起玩。 當我們長大,腳踏車成為了必需的交通工具,因為念書的學校離家近,騎車既經濟又環保,還能鍛煉身體,於是很多同學選擇騎車上學。家住得近的同學早上相約一起騎車去學校,放學後再一起騎車回家。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道路兩旁的樹木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在林蔭路上,我們騎車上學、騎車回家,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眼看著兩旁的花草樹木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換不同的顏色。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月季花,秋天的銀杏,冬天的雪松,伴隨著我們走過了悠長時光。心情呢,也隨著大自然一季季的換妝而有所不同。 夏天,在路上騎著車,冷不防下起雨來,我們慌忙驚呼著找屋簷避雨;冬日,騎著騎著,天空飄起雪,片片雪花落在衣服上瞬間融化,漸漸的,路面變成白色,樹枝上也掛滿了雪,萬物靜止,時間也彷彿停了下來。 每每看到大埔海濱踩單車的人們,依稀的,在夕陽餘暉中,似乎遠遠地看到童年的自己。沿著海傍騎車的感受與陸地上肯定有所不同,在海傍,視野開闊,心也開闊起來。三五好友相約騎腳踏車,是快樂而難忘的經歷。風在耳邊呼嘯,把我們的年少時光撒在了身後漸行漸遠的道路上。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kjy01_2012022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同創綠社區 平等共用設空間
  (本報專訪)一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上午,華富邨寶血小學和海怡寶血小學的數十位學生,懷著緊張的心情,聚集在赤柱。他們此行的目的並不是遊玩,而是參與「校園同創綠社區」計劃,學習空間規劃設計,一嘗設計社區的滋味。活動後,來自華富邨寶血小學的四位六年級學生,與本報讀者分享這次實地考察的寶貴經驗。 走進社區 關懷傷健 提起在赤柱考察的經驗,四位學生(見下圖,左起)李伊楠、盧慧芯、郭穎恆和趙敬賢熱烈討論,難掩興奮之情。穎恆翻開手上的活動手冊,告訴本報記者當日的活動內容:「我們分組到訪赤柱社區裡不同的地方考察,包括海濱長廊、美利樓一帶、赤柱市政大樓、巴士站、道路交匯處和赤柱正灘。海濱長廊一處,我在組員陪伴下,用眼罩遮蓋著雙眼走路,感受視障人士遇到的困難。我們發現那兒公共廁所門前部份的設計,為視障人士造成不便。」伊楠回味當日旅程,說:「我經常到訪赤柱,卻從沒有注意這個社區的綠化及無障礙設計,如社區裡的引路徑和輪椅斜道。我尤其喜歡市政大樓的天台花園,既環保又舒適呢。」 該校二十一位高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在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帶領下,透過互動的遊戲方式,認識赤柱社區,觀察社區需要和空間設計的關係。該校負責老師陳麗潔主任指出:學生除了接觸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外,他們更有機會與「再生勇士」傾談,了解傷健人士在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學習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敬賢點頭回應:「那天,我真的感到很快樂!那些大哥哥很用心為我們介紹建築的概念,『再生勇士』也樂意跟我們分享。」 發揮創意 共建社區 當日下午時段,參加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工作坊,以赤柱正灘為設計主題,模擬規劃設計為兒童、傷健人士和社區居民,提供公平共享的綠化公共空間。四位受訪學生為本報記者介紹各組的模型設計,他們花盡心思,並分別獲得「最佳綠色設計」、「最具生命氣息」和「人人最LIKE」獎項。穎恆婉惜地說:「原來沙灘並沒有為體障人士而設的設施,他們不能隨意到沙灘玩樂,真可惜!」慧芯說:「對啊!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的設計,讓體障人士也可以享用沙灘,我組便設計了一座大橋,從沙灘上一直伸展至海中心,這樣,他們便可以在橋上享受海風,聆聽海浪聲了!」 是次半天的實地考察,的確刺激了小學生們的思維,他們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慧芯說:「我留意到在自己的社區裡,為視障人士使用社區設施的指引並不足夠,應加建更多的引路徑。此外,修平行人道的路面,以免傷健人士絆倒。」穎恆又說:「加闊行人道也是必需的,這樣,輪椅人士和行人便可一同安全地使用行人道了。」(蕾) ++++++++++++++++++++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進入或使用公共空間。小朋友,你知道公共空間在哪裡嗎? 廣義來說,城市公共空間意指城市內各建築物之間、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所有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合,這種空間關係依照不同的規模和層次聯繫在一起。從都市狹窄的街道和市集,至社區花園、廣場、球場等,都屬城市公共空間的範疇。公共空間可分為開放空間和專用空間,開放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公園等;專用公共空間如運動場等。(資料來源:「校園同創綠社區」活動手冊) 「校園同創綠社區」由本地社會企業Community Builders「社建師集」策劃、一所國際建築師設計事務所贊助。計劃自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二月舉行,以公共綠化空間為主題,讓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了解及學習社區空間綠化創作、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共有十三間小學參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