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922
icon54
花生老師
2013.09.22
從塑料瓶開始
每年開學之初,我總喜歡跟學生談談在暑假發生二三事。 今年暑假,我到了日本旅遊,旅遊期間,收到朋友傳來的信息,她告訴我一件關於女兒堯堯的事:朋友買了一瓶塑料包裝的果汁,她讀小二的女兒說這種包裝不環保,生產公司應該改善。其後,堯媽媽喝完了果汁,打算隨手扔進垃圾箱,堯堯卻堅持要把果汁瓶放到回收箱裡,於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找,可是始終找不到回收箱。結果,她一路拿著瓶子,從尖沙咀走到港島的家,直至找到屋苑的回收箱才棄掉。堯堯這份「執著」感動了堯媽媽, 禁不住要跟我這位老朋友分享;當時身在日本的我,正好見識過日本人的回收箱。  相比香港,日本的回收箱分類更仔細,將回收的垃圾分成可燃燒的、不可燃燒的、塑料瓶、玻璃瓶、鋁罐等。我拍了一張照片給堯堯,讓她看看其他地方的回收箱的樣子,更藉此支持她當日「愛地球」的行動;如果我是堯堯的老師,我會感到很欣慰。 回港之後,我偶爾聽到電台節目主持人分享在日本欣賞演唱會的所見所聞。當演唱會結束,歌迷自覺地把塑料瓶、塑料包裝紙和瓶蓋分別放進不同的收集箱裡。原來,日本的小朋友自小接受垃圾分類的教育,其中一項是回收塑料瓶的時候,要先把包裝紙撕下來,再分別放進不同的回收箱。因為塑料瓶會切成小膠粒,故此包裝紙和瓶蓋要分開處理;只要預先多做一點工夫,就能減省更多人力物力。為了方便人們撕開包裝紙,包裝紙上會有兩條打了小孔的虛線。不知香港的塑料瓶有這樣的設計嗎?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到了超級市場調查一下,結果呢?留待讀者自行找找看吧。   我把這些事告訴學生,讓他們認識一位身體力行的小朋友——堯堯,還有日本人處理垃圾的合作態度。我還告訴學生,最近我改變以往的習慣,把塑料瓶丟進回收箱之前,先撕去包裝紙。如果,同學在新學年能多走一步,改掉一個破壞環境的習慣, 我會感到更欣慰。
kjy01_201306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02
綠色生活 由心出發 寶血會教育事務處 台灣環保教育訪問團
四天的異地旅程中,五十位參加者到訪的不是名勝古跡,亦非湖光山色,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環保設施,以及當地學校。他們遠赴寶島台灣,尋找當地的綠色寶藏,希望透過親身經驗、交流分享,學習台灣的環保教育,貢獻所任教的學校。 (本報專題)該交流團由耶穌寶血女修會(寶血會)教育事務處舉辦,安排五十名來自屬會三所中學、八所小學及三所幼稚園的校監、校長和老師,於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三日期間,到台灣交流。在該修會副會長李秀芝修女和該修會教育事務處主任黃美美修女帶領下,這群懷著同一教育理念的教育同工,一起踏上環保之旅 。 感恩之心 推動環保 「到訪慈濟八德回收站給我帶來震撼」,六位接受訪問的參加者之一,寶血會培靈學校馮敏兒校長形容,「在那兒服務、當講解的志工都上了年紀,為甚麼他們退休後,還願意在回收站義務工作?」她認為這是環保心靈化、生活化的表現,讓志工們持之以恆地為環保出一分力。她續道,「天主給予我們管理大地的職責,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融合,以感恩的心,將綠色生活付諸實行。」 給該校吳于寧主任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台灣人民感恩的心,「在慈濟八德回收站裡,志工們不單常把感恩二字掛在嘴邊,從那兒的二手貨場,可以看到他們延續物命,珍惜所有;不是丟棄不再適用的東西,而是送到二手貨場,讓有需要的人用較低價格買下來,物盡其用。」 該校朱慧珍副校長亦十分欣賞台灣的環保教育三步曲,「首先以情打動心靈,讓公眾感受到有需要為自己、為下一代犧牲;然後學懂惜福感恩、欣賞世界;最後採取實際行動。」她期望日後亦能以此模式教育學生,「除了在生命教育的課程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之美,亦希望可以將學校午膳的廚餘發酵成有機肥料,在校園結合課程和實踐,從經驗向孩子推廣環保。」 體驗自然 保護大地 「修會在台灣也有修院和屬校,我留意到當地不論家居抑或學校的垃圾分類,也做得很仔細」,寶血會思源學校校長劉燕棠修女以此與香港作比較,「香港雖有環保基金資助學校的相關設施和政策推動,但學生回家後,可能就是用另一套處理方法。」她表示最重要是從心出發, 「我們需要熱情和投入,並為孩子製造氛圍,培養他們的綠色習慣。」 旅程中,他們亦有到訪當地學校,包括寶血會的屬校台南市天主教私立寶仁國民小學及寶仁幼稚園。劉修女表示兩地屬校同樣秉持修會的辦學精神,「我們堅持犧牲與修和的精神,與弱小者同行,所以到訪台灣屬校,也感覺很親切。」該校陳志恒主任指出當地屬校幼稚園設有蝴蝶生態園,內裡有不同品種的蝴蝶翩翩起舞,而參觀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小時,他亦有不少體會。「該校每個學生也要下田種稻,學校善用大自然教育學生,讓他們在生活的地方享受大自然,從而學會珍惜和保護它。」 「龍肚國小將學校視為大自然一部份」,同校的梁應揚老師舉例說明,指出其與香港學校理念不同之處。「他們不會視地上落葉為垃圾,將它們掃走;沙地就是他們的運動場……」學生就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境中成長。陳主任亦期望將來能在學校舉行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分析香港的廢物處理,從小養成環保的生活態度。   劉修女補充,「我們將學校飯堂的洗米水儲起,它營養豐富,用以澆花,花兒都長得更漂亮。」實踐由細節開始,綠色生活由你我做起! (澄) 
kjy01_201304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14
伍華小學環保教育 跳出「四面牆」體驗大世界
教學,不一定在教室裡進行;假期除了玩電子遊戲,還有很多選擇。天主教伍華小學的五位受訪同學參加學校的「綠野先鋒」和「環保大使」活動,離開固有的生活模式,接觸大自然,學習保護環境,認識香港綠色的一面。 (本報專題)「因為我平常很少做運動,於是爸爸媽媽便鼓勵我參加綠野先鋒的遠足活動,希望我的身體強壯一點」,六年級的黎茵睛表示,「我本來認為會很辛苦,實際上也是,但當看到沿途美麗的景色時,辛苦都是值得的。」該校期望綠野先鋒遠足活動讓同學走進郊野,欣賞自然之美和天主偉大的創造。茵晴和其他四位同學亦是學校三十名環保大使之一,參加不同活動認識自然生態,透過服務, 身體力行保護環境。 認識自然 挑戰自我 一年兩度的遠足,路線由負責活動的馬國良副校長安排,旅程上看見的動植物,開了學生的眼界。「烏蛟騰往荔枝窩的路上,我們見過舊日漁民搾取根部毒液以用於捕魚的白花魚藤,還有紅樹林、水筆仔、空心樹……」五年級的單澤明如數家珍,這些都是香港極具生態價值的植物。他續道,「我們還有到過圍村, 導師給我們講解圍村的傳統,又給我們介紹風水林裡的植物。」 回憶遠足旅程中的難忘片段,澤明表示在元荃古道的路途上發生。「我們步過溪上小橋時,有同學一不小心,把水壺掉進溪中」,澤明指另有些同學未有帶備足夠飲用水,路上亦沒有飲品販賣機或是小賣部,於是帶備充分飲用水的同學便與有需要的同學分享。「我覺得那些水好像特別甜」,澤明笑道。 茵睛補充表示遠足給她不少獨特經驗,「有一次我們幾個同學未跟上前方的同學,後面的同學又落後了一段路程,我們以為自己迷路了。」她續道,「我們當時十分驚慌,因為手提電話在那地點接收不到信號。」不能依靠高科技產品,他們只好用最原始的方法,「男生們大聲喊叫『馬Sir』,結果不消一刻便得到他的回應,只是虛驚一場。」她亦表示遇上難度較高的路段時,同學需要互相扶持幫忙,以免跌倒。 貢獻自己 保護環境 明白大自然之美,同學們亦願意為保護這份美出一分力,擔任學校的環保大使,當中不乏參觀生態保育及環保建設的活動,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濕地公園、香港地質公園等。馬沛琳亦是六年級學生,參觀濾水廠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我們到了廠房的不同部門參觀, 認識整個由原水過濾至用水的過程。」她因而反省自己用水的習慣,「濾水的過程很繁複,有很多步驟,也要花很長時間,因此我們應珍惜資源,節約用水。」 環保大使平日亦於校園內服務, 協助回收廢物;他們亦需更新紀錄冊, 記錄校內、外參加的環保活動和日常實踐的環保行為,並收集與環保議題相關的報章報導。黃浩銘和司徒俊裕兩名五年級的環保大使,於農曆新年後亦有協助學校進行「糖果屋回收活動」。浩銘表示活動反應不俗,很多同學都樂意捐出新年時收到的禮品,「雖然接收食品的不是我,但我也十分高興,因為可以幫助兒童之家的孩子。」俊裕亦覺得活動富有意義,「那些孩子沒機會拜年,我很開心可以和他們分享我們擁有的,我更希望能親手將食品送給修女們!」  
kjy01_20130310y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10
聖若瑟英文小學 橫幅設計比賽 小眼睛看大世界
你可曾想過到俄羅斯,看看屋頂像一個個彩色洋蔥的東正教教堂?你又曾否想像,到瑞典的森林去,在大樹間尋找動物的蹤跡?這些想法未必能當下實現,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分享、參與橫幅製作,將他們的語言、文化,介紹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同學認識,讓他們認識世界,體驗大同。      (本報專題)配合年度學習主題「關心世界、探索世界」(Care the World, Explore the World),該校以此作今年班際橫幅設計比賽主題。該校並透過非政府志願組織「義遊」,邀請內地、韓國、印尼、瑞典、俄羅斯等十二名不同國籍的義工到校分享國家文化傳統,參與製作橫幅,透過交流,擴闊學生視野,讓他們更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  共建文化橋樑 義工們施展渾身解數,透過影片、語言教學、唱歌跳舞、分享傳統食物等形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國家。俄羅斯義工的分享,給就讀六年級的陳冠熹留下深刻印象。「她為我們帶來了俄羅斯木套娃娃,和可用作敲擊樂器的木匙羹」,冠熹解釋,「我從未到過俄羅斯,娃娃和樂器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花紋,十分新奇有趣。」  五年級的陳銘濤最難忘韓國義工的分享, 「她給我們介紹泡菜等傳統食物,我十分欣賞她雖然英語能力一般,仍盡力向我們講解韓國傳統。」同級的霍韋諺亦認同韓國義工非常親切,他補充,「她教授我們簡單的韓文,印尼的義工亦給我們介紹她們的國家,讓我們知道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 班代表與義工合力製作橫幅,他們亦有不少體會。六年級生陳偉軒所屬班別的設計圍繞關愛地球的構思,透過樹葉、蝴蝶等自然景物,表達環保信息。「我們作品中的蝴蝶由大家的指模拼湊而成,義工的指模也在其中。」偉軒續道,「這代表所有人,包括香港和其他國家的人民團結一致,合力保護環境。」 四年級同學梁傲則表示,製作橫幅的過程中學習到分工合作。「起初同學們都只負責自己喜歡的部份,進度不太好。」後來義工建議他們分工合作,作品得以更快速度順利完成。作品有一個七彩圍框,梁傲說,「色彩繽紛代表人人都開心快樂,沒有紛爭,世界和平。」 同諾愛護地球 「我們希望在設計中表達,我們也可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六年級關兆淇表示,因此他們的橫幅繪畫了火箭、流星、隕石等。但橫幅的中央是一雙手輕托著地球,他強調,「同時我們也要由日常生活做起,保護地球,防止她受污染破壞。」 其餘同學當日以同一主題,於教室設計個人彩旗作品。六年級馮瑋軒的彩旗以不同國籍人民,手牽手圍著地球為主體,並以不同語言在作品上寫滿「我愛你」。瑋軒簡解他的構思,「愛是強大的力量,使人團結。只要我們互相愛護就不會有戰爭,愛護環境便不會破壞樹林和生態。」 適逢該校五十五周年校慶將至,受訪同學們表達對創校人耶穌聖心門徒會孫保祿修士的情懷。「我十分感謝孫修士」,瑋軒說,「學校原址是一所別墅,得別墅主人捐出物業給孫修士辦學,加上他多年來的努力,我校才得以開始運作,也讓很多貧窮的小孩子有機會上學讀書。」銘濤接著道,「孫修士是校長,也擔任老師,但他給學生自由空間分享和討論看法,並不是要求所有學生也服從他。」 班際橫幅設計的冠軍作品將成為該校的五十五周年校慶橫幅,於開放日裝飾校園。視藝科主任鄭德明老師表示,校方期望透過活動讓同學有所得著,「義工們均精心安排他們的分享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準備。」他補充,「現今資訊發達,媒體亦有不少各國文化相關資訊;但我們希望學生能親身、近距離接觸國外朋友, 交流文化,擴闊他們的視野。」開闊眼界並不是終點,從認識世界到關懷世界,同懷對我們地球的愛,才是將人類聯繫起來的橋樑。(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