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160320s
bridgelist_logo
2016.03.19
彌撒
一次彌撒後和幾個年青人聊天,其中一個分享:為甚麼我們要參與彌撒?每次都是大致相同的儀式,天天重覆,有時感覺好無聊。 說起「無聊」,這亦是很多現代人的口頭禪,感覺生活無聊、工作無聊、學習無聊⋯⋯記得有一次,一位神父在彌撒中講道說:我們感到生活無聊,為甚麼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或者我們忘記了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彌撒的意義等。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戰勝生活中的無聊呢?那就是去理解,不斷刷新,加深理解我們生活的意義、信仰的意義和彌撒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主日學的《要理問答》簡明扼要地告訴我們:參與彌撒是為欽崇、感恩、祈求和贖罪之故。這是一個神學性的答案,如果從神修的角度來說,參與彌撒就是為:紀念(Remember)、慶祝(Celebrate)和相信(Believe)。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明確地對他的門徒們說:「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 紀念甚麼呢?我們紀念耶穌的話,耶穌對我們的許諾,耶穌對我們的愛。因此,聖道禮儀是彌撒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每天的讀經與福音是耶穌寫給我們的信——耶穌的話與慈愛,是信實的,即使我們是不信實的。聖經上說:天地要過去,天主的話決不會過去的。(參考《馬爾谷福音》13:31) 彌撒又是慶祝甚麼呢?慶祝耶穌的復活,耶穌的仁慈與大能。「成聖體成聖血後經」中清楚地說我們慶祝耶穌的死亡,復活與升天。耶穌真是天主之子,因為他死而復活了。所以,我們說「慶祝彌撒」。耶穌是我們的希望與喜樂。他死了,但他又復活了。耶穌所走的路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要走的路,十字架的路;但我們不要失望,因為我們如果和他一起背十字架,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地復活。 彌撒又使我們相信甚麼呢?如果慶祝耶穌的復活,如果他是天主子,那麼我們就需要相信他的話、他的許諾、他的慈愛。耶穌是厄瑪奴耳,時時與我們在一起。我們需要相信,這信德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成長,給我們希望讓我們變得更堅強,這也就是彌撒的意義所在了。 彌撒自教會之初就是我們信仰生活的中心,我們需要參與彌撒,需要常常紀念天主的愛,慶祝我們所相信的,並在主愛內更加深信不疑。信仰也需要成長,划向深處!耶穌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竇福音》11:28)  
kjy13b_20160313s
女兒,媽媽愛你
2016.03.12
安憩在祈禱中
自鄉郊搬到市區後,女兒對塵蟎敏感的反應變得嚴重,面頰和頸項、手和脚的曲側部位,常常痕癢難奈,晚上睡不穩。早上起來,搔癢處留下一條條褐色的疤痕,加上鼻敏感等症狀,她的眼和鼻眶總是濕漉漉的,疲態常現。她沒有抱怨,只是脾氣煩躁卻不明所以。對於功課、每星期課後十五小時的體操訓練,她都一如既往,要求自己盡力做好。 只有十三歲的她,已飽嚐勞累至肚子餓卻沒有胃囗進食、疲憊至眼睛也睜不開卻沒法入睡的滋味,唯一能教她放鬆心神的,就是跟我一起用輕柔的聲線,徐徐地誦唸《玫瑰經》。在祈禱中,她的身軀不同部位深層的肌肉漸次放鬆,隨著禱聲抽顫,她已進入慈母瑪利亞的懷中酣睡了。 下學期初的一天,是女兒專科覆診的日子,剛巧碰上教宗呼籲信眾奉獻二十四小時給天主(「為主的24小時」)。女兒學校鄰近的聖堂也全日開放,讓教友明供聖體。 那天,我為女兒申請半天病假,相約在聖堂內朝拜聖體,再到醫院覆診。剛走進聖堂之際,女兒從後揑了我一下,我心中暗喜:「我已升格做了她的『死黨』!她的心情大好!」 聖堂外傳來一陣陣歡呼喝采聲,「是我校高年級的足球比賽,精采不過了!我們都喊破嗓子,給他們打氣。」她眉飛色舞,低聲地解釋道。青春的朝氣暫且舒緩了積累的疲勞。老師說的對,她在學校內是沒有倦意的。 我們走到祭台前,跪下不久,她卻面容舒泰地說:「很奇怪的,我感到疲倦,卻又很舒服,我可以坐下來休息嗎?」我以為她意猶未盡,想回學校觀賞球賽,於是對她說:「你回學校觀賽後才回來吧,時間尚早。」 「不,這裡有不可言喻的安祥!我想留在這裡,可以嗎?」她倚偎在我的肩上,細聽著《慈悲串經》「因祂的至悲慘苦難,求祢垂憐我們及普世……」 我感受到女兒的內在漸漸地跟著祈禱的節奏安靜下來,教我想起這段經文:「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瑪竇福音》11:29) 「媽,我放學後,會到這裡來祈禱,求主教我活出祂的光榮!」 正是這個原因,教她要求自己臻善而行嗎?我在想,是女兒的手引領我到天父的家鄉去……    
kjy10_20160221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2.20
青苗天地〔2016.02.21〕:文章
慈悲的媒介 李穎琪 聖安當女書院 三D  我校天主教同學會於春節前夕帶領同學探訪長者中心,希望我們以行動表達對區內長者的關愛,同慶新禧。老師亦提醒我們今年是「慈悲禧年」,希望我們可多做慈悲善工,成為慈悲的媒介。 這是我第二年參與這個活動了,也算得上是有經驗。去年,我的角色是參與者,深深感受到服務他人的喜樂。施比受更有福,我決定再次參與此活動,而這一年的角色更具挑戰性,我擔當上活動的籌備者,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設計當天的流程。我與我的拍檔互相合作,互補不足,務求做到最好。 那天早上,我和其他同學一起到藍田興田道真堂愛禮信長者中心進行探訪。活動開始前,我感到非常緊張,擔心活動會出亂子,還害怕長者們會不喜歡我們準備的遊戲。待所有長者到達後,我們進行了第一個熱身活動─傳氣球,看見長者臉上展現歡顏,我的心情始放鬆下來。 接著,我們行了一連串的活動,我們用利是封教長者製作新年掛飾,他們表現投入,還說我們忘記了把製作掛飾的過程拍下,好讓他們回家後可教自己的子孫製作。活動結束後,有長者向我們道謝,感激我們的籌劃,使他們渡過了一個既歡樂又充實的早上。 「人子來不是受服侍, 而是服侍人。」(《瑪竇福音》20:28)適逢「慈悲禧年」,基督徒應多服務他人,重新履行仁愛與慈悲的責任。在這次老人探訪活動中,我重新認識到天主對我們的教導。這次服務的長者中,有些行動不便,有的口齒不清,也有單身獨居,很需要我們去關心。我們只要抽出少許時間,陪伴他們,跟他們聊聊天,他們已經會感到十分開心。其實, 只要我們各人多做一點點,多實踐愛德和寬恕別人,要成為慈悲的媒介,一點也不困難。我們要藉著慈悲善工,使天父賜予我們的慈悲惠及每一個人。   廣東 嚴秋賢 明愛胡振中中學 三甲 我最喜愛的地方,非廣東莫屬了。廣東是我出世的地方,它帶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廣東,一個對於別人來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對於我來說,卻是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我在廣東出世,也在那裡成長,在那裡結識了許多朋友,也體驗過許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它的美好。廣東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美食了。我們那裡盛產的是涼果, 我也喜歡吃涼果;這裡的涼果也非常出名,許多遊客也會選擇涼果帶回去。 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路邊會有許多的小攤子,那裡有很多美食。我喜歡的是串燒,遠遠望見就已經垂涎三尺,金針菇、雞肉腸、雞肉都是我的最愛。接著,就是奶茶店了。我最喜歡的是雙皮奶、珍珠奶茶和燒仙草,這裡也會有其他的小吃,美味也很便宜,可以稱得上是物美價廉。如此美好的一個地方,怎麼能讓人不喜歡呢?  這片地方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有許多的美食和玩的地方,物美價廉,更讓你有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放鬆一下,舒緩一下壓力。廣東簡直是人間天堂,值得一賞。    
kjy02_201601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30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和平使者
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竇福音》5:9)昔日,聖方濟.亞西西遠赴埃及向回教徒宣講基督,得到蘇丹王的禮遇和讚賞。聖方濟酷愛和平的事蹟,數百年來,傳頌至今。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下簡稱「聖文德」)全體四年級學生在去年底的聖誕節前夕,步武辦學團體方濟會會祖聖方濟的芳表,向鄰近的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下簡稱「鮑伯濤」)伸出橄欖枝,進行互訪交流,一起唱歌、玩遊戲和分享美食,共享聖誕的喜樂與平安。 社區鄰人 今次與聖文德學生交流的均為鮑伯濤的居港南亞裔學生。其實,這次會面前,聖文德學生經常或偶然都會在街上碰見南亞裔人士,卻鮮有溝通,對他們普遍存有的印象一如就讀四AN班的張展俊所言的: 「好奇怪」、「陌生」,甚至更會像就讀四EL班的李曜冲所指的: 「壞人」、「不應該住在這裡」。引致曜冲產生這樣的印象,源於某次他在街上看到遠處有南亞裔人士與本地人在說話,他們看似互不相識,曜冲也聽不到他們在說甚麼,但不久那位本地人看似不高興地走開了,曜冲就認定那南亞裔人士應該說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就讀四BR班的莫思騏所居住的大廈則有些南亞裔人士居住,她只跟他們用英文說了一次「你好」之後,便再沒打招呼了。她坦言對他們沒有壞印象,只是生怕自己英文不濟而難以溝通。 活在同一社區,份屬鄰人,可是由於南亞裔人士的外貌、膚色、語言和衣著等與佔社區大多數的華人有很大的分別,令華人小學生或多或少也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普遍對南亞裔人士的印象都停留在想像。不過,自從透過學校的安排,有機會與鮑伯濤學生交流後,曜冲、展俊和思麒的想法都有改變。 雖然曜冲和展俊不肯嘗試讓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在他們的手上繪畫民族花紋(hena);而與曜冲一組的鮑伯濤二年級女學生,不肯唱歌又不吃他們二人一起試做的麥芽糖夾餅,但曜冲還是覺得那位女學生以至南亞裔人士都很友善。「她因為不認得歌詞的中文字,所以不肯唱歌;至於麥芽糖餅,可能因為他們飲食習慣的禁忌才不敢吃吧。」由於陌生而形成的隔膜和片面印象,親身接觸和溝通後便消除了。 文化交流有助促進不同族群的互相了解,朝著和平共融又邁進一步。就讀四DS班的羅佩斯之前都曾在遊樂場與南亞裔小童一起玩樂過,今次交流活動後, 當佩斯聽到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對她也很愛吃的麥芽糖夾餅表示欣賞後,她更是喜上眉梢,「那位學生說麥芽糖夾餅很好吃,她會自己做,並與家人朋友分享。」這次經驗更鼓勵佩斯日後多主動與其他族裔的人士溝通。佩斯說:「以前經過他們身旁,我會嗅到一股奇怪的氣味;自從接觸後,我發覺那是他們族群的獨特氣味。」思騏眼見與她接觸的南亞裔學生都會說廣東話,便放心地與他們溝通。此外,更因為今次的經驗,讓她在街上碰到要說英語的其他外籍人士,也放膽地與他們溝通,還玩了一個開心的除夕夜。 接納差異 這個交流計劃的構思源自聖文德課程發展統籌主任王嘉敏老師,去年她藉工作的接觸,得悉南亞裔學生在港的處境,讓她萌生起今次的互訪。活動後,王主任了解到該校學生對於在港少數族群的看法而感驚訝。「近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安排小四學生與社區人士交流,過去曾探訪聽障和智障人士等,學生反應積極,紛紛上前去服務他們。這次,他們最初的反應相對冷淡。因為不理解,學生心底裡存有偏見而不自知,這些不易被察覺的觀念卻影響我們與社區人士的睦鄰關係。」活動前,王主任安排了基督教勵行會的社工為學生到校講解,介紹南亞裔人士的飲食和衣著打扮等生活習慣,並讓學生試穿他們的服飾。交流活動當天,活動內容和獎品均由四年級學生分工設計和安排。他們分成兩組,一組留在校內做接待,另一組則外訪。事後,校方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以上學生支持及非常支持這次服務,願意付出玩樂時間,與他人一起分享快樂,另有87%的學生對學校的聖誕節聯歡沒有舉行「大食會」表示不介意,並喜愛藉著設計活動與他人同樂。更有近八成學生表示願意再次參與同類的服務。 該校校長張偉菁滿意活動的成果,「今次只是同類活動的第一次,我們稍後會有其他跟進活動。我們不期望學生在到訪前後有很大的分別,畢竟要接納與我們生活習慣很不一樣的族群,需要時間。」王主任亦表示首次活動的構思只要求該校學生主動示好,並不要求雙方有太多的交談。她倆均認為活動鼓勵學生對居港少數族裔友善,接納他們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就像昔日聖方濟致力促進與其他族群的和平共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