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40302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3.02
從不纍積經費的聖雲先會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來港十年後,1871年,高神父(Fr. Timoleone Raimondi, 1827-94)曾表示天主教在香港辦學的努力,令他感到非常欣慰。慈善事業是他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化神父(Fr. Gaetano Favini, 1829-68)與高神父同屬米蘭外方傳教會,他們是好朋友。年輕的化神父1859 年來港後,參與醫院和監獄的牧民工作,同時負責照顧葡萄牙籍天主教信徒團體,1863年7月12日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高神父成為香港區會的名譽會友。 聖雲先會是一個信友團體,奉教會慈善事業主保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的名義,致力實踐仁愛,以行動回應福音的教導。1833年,年僅二十歲的法國青年奧撒南(Frederic Ozanam, 1813-53)與數位朋友在法國巴黎成立聖雲先會。此後,歐洲及美加各地的天主教會瞬即對聖雲先會表示熱烈的歡迎。 奧撒南成立聖雲先會後三十年,在化神父的推動下,兩位英籍天主教徒、一群居住香港的葡萄牙籍天主教徒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標誌著香港天主教會平信徒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立初期,這個小規模團體主要是男性會員組成,他們已不是年輕小夥子了。他們走遍城市裡最貧困的角落,親身到訪有需要援助的家庭; 突破當時社會貧與富互不相干的觀念,擺脫國籍的界限, 無分宗教信仰,以實際行動關懷赤貧家庭的急切需要:提供即時的金錢援助、轉贈衣履鞋襪。聖雲先會的服務使那些接受關懷的市民大眾,亦感到驚訝——那是十八世紀中期的香港!  聖雲先會在香港始創慈善服務,曾被譽為英屬殖民地——香港值得引以為榮的理由。那時,除了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及米蘭外方傳教會照顧社會上被遺棄的一群,極少其它的慈善服務,因而聖雲先會的仁愛工作很快獲得香港社會的認同。 聖雲先會的經費依靠會員手持捐獻箱,每月一個特定的主日在聖堂門口向信友募捐,會友間亦有捐獻。成立後首年,他們每星期給八個貧苦的家庭發放物資。翌年,已有十七個家庭接受賙濟, 各方面捐贈的經費亦增加兩倍多。 1880年,受照顧的家庭增至二十六個。為開拓主要的經費來源,聖雲先會開辦每年一度賣物會, 這項創舉持續發展,吸引更多人關注他們的工作。1889年開始,港督德輔(William Des Voeux)每年定期捐款。獲得更多捐款後,他們把部份捐款贈予聖類斯孤兒院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支持修女們推行醫療服務,同時透過修女們的關懷,給殘障及患病者帶來希望和適切的照顧。 隨後五十年,聖雲先會在香港活躍發展,不少善心的婦女早已透過捐款,參與服務。當時的會長曾說過:「沒有一種慈善工作是在聖雲先會以外的。」不錯,聖雲先會早在此時,創辦售旗籌款的方式,同時獲得婦女的協助。1920年安貧小姊妹會來港開辦安老院,更獲得香港聖雲先會的全力支援。     在希望中侍奉 聖雲先會會徽   中央是一條魚;魚的眼睛代表天主的眼睛,祂向窮人伸出援手,魚尾部份重疊的線條則代表會員間的團結,他們與貧窮者合而為一。圍繞會徽的圓形象徵聖雲先會是一個國際組織。拉丁文「serviens in spe」意指在望德中服務,而這份望德是來自耶穌基督。 真福奧撒南 奧撒南及數位朋友成立聖雲先會時,他仍是個大學生。他意識到言詞有限,願意懷抱服務和分享的精神,以行動履行教會在世界傳福音的使命,而最能實踐這項使命便是委身於關懷貧窮和弱小者的愛德行動。 奧撒南的想法深受聖雲先所啟發:「藉著我們雙手的工作,愛天主」。具備深厚文學根柢的奧撒南,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可惜英年早逝。他畢生關注最缺乏照顧的人,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無分宗教信仰、國籍、身份和性別,他們就是耶穌所說的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瑪竇福音25:40)。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學生時期,曾是聖雲先會的會員。1997年普世青年節,教宗宣布奧撒南列入真福品,並邀請在場的年輕人在迎向千禧年來臨前,以真福奧撒南的生活見證,積極投入關切赤貧者和處於社會邊沿的人,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
kjy12b-20131124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1.24
心靈教育
   近十多年來,本港中小學教育都在進行著教學、課程和制度的改革,加上縮班殺校政策的推行,各校或為求存,或為可擇優而教,都著重升中,或公開試的成績,教師校長難免疲於奔命、心靈枯竭。家長則因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不少都在「揠苗助長」,為求子女可入讀名校。去年香港有 55 宗十九歲以下青少年自殺個案,今年至八月已有 47 宗,其中 5 宗是十歲以下兒童。心靈培育是多麼迫切啊!  專上教育又怎樣?「大學重視排名,而忽略培育年輕人靈魂的使命。如果趨勢持續,學生只會變成謀利的個人,而不是有悲天憫人心腸的負責任公民。」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的就職感言(2011年)。 心靈教育,無疑是刻不容緩。我曾服務的天主教南華中學,五年前參加了中文大學「寓靈修於教學」計劃。計劃首要在教師提升自身的靈性素養,促進教學的自如,透過現有的課程和活動,落實學生身心靈發展。靈性發展,往往艱巨而美妙,看:  ⋯⋯責任心?我根本就不知道是甚麼;⋯⋯ 我也從不反省⋯⋯!在升中五的暑假,⋯⋯我參加了「心靈教育營」。在營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彼此的分享。當中我們有哭有笑。哭,不是因為受到甚麼刺激,而是通過真切反省,令我們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對人的虧欠;笑,是因為我們終於在人生中找到一些突破與目標。⋯⋯暑假後,⋯⋯我比以前懂甚麼是責任心,老師亦更放心交託不同的職務給我。我逐漸變得成熟,對每一件事都會認真負責⋯⋯心靈教育⋯⋯帶給我改變。(中六,何俊頴,2012-13學年)  ⋯⋯回想小學時的自己,與今天的自己真的有很大分別。小學五年級時的那一幕,到如今還歷歷在目。當時我在課堂與老師發生爭執,想也沒想就一拳直飛過去,換來⋯⋯到了中學,我所犯的錯⋯⋯到犯罪的階段。本來只是夜歸家,變到不歸家,再去到與社會公認的壞人(即黑社會)為伍,吸煙酗酒⋯⋯  中三那年,宗教組老師們叫我參與慕道班。在耳濡目染下,我可以與那些人脫離關係,我就更覺得天主在幫助我,我更加珍惜這個機會⋯⋯,我重新開始讀書,雖然遲了點,但我向我的新目標出發,相信天主也會幫助我。(中四, 梁頌汶,2013-2014學年)  (編按:上述心聲,經兩位具名的學生同意,由天主教南華中學老師提供,筆者節錄。)  心靈深處自有上主的印記,真切反省,會帶來希望,並可與主相遇。「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竇福音5:8)家長們又會怎樣看待心靈教育呢?     
kjy06b_20130127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3.01.27
聖誕的喜悅
每年的聖誕節,我都會往聖堂參與彌撒,不只是感謝天主派遣自己的獨生子到世上,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和贖罪,還會反省自己,檢討平日的行為,祈求天父寬恕,赦免我的罪過。 今年的聖誕節,我感到特別開心。聖誕日的彌撒中, 我遇上了一位很久沒見面的學生,他是1989年小學畢業的,現在他已成為方濟會的神父。今年他從澳洲返回香港探望家人,並為善導之母堂主持聖誕日彌撒。作為一位神父的老師,我感到非常榮幸。雖然他就讀小學時, 我並未成為教友,不曾與他傾談信仰的問題。現在,看見他成為神父,我的內心也是充滿了喜悅;感謝天父賜給他聖召,賜給他的家庭恩寵,讓他的家能夠出了一位神父。 這個喜訊令我想起天主教學校的辦學理念,其中一項就是推行福傳工作。校長及老師們像園丁一樣,在學生的心田播種信仰的種子。雖然不一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大家從沒放棄,仍努力工作,相信這些種子能在學生的心田發芽成長。這正如耶穌基督在《瑪竇福音》中所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有的落在石頭地裡⋯⋯ 有的落在荊棘中⋯⋯有的落在好地裡, 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聽吧!」(瑪13:4-9)  這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正是現時的教師需要擁有的。我認為老師必須傳播正面的信息。老師們以愛,努力地教導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能夠在愛的氛圍中成長,學習關心別人,愛主愛人。雖然老師們不一定可以得到即時回報,但要相信這愛的種子,必定在學生的心中萌芽,他日定能茁壯成長,為社會發光發亮,亦可能成為日後聖召的重要元素。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天主奇妙的安排。但願我能成為天主手中得心應手的工具,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轉化世界。 作者為梨木樹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04-20130127
icon89
校園隨筆
2013.01.27
聖經, 我的每日用糧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竇福音10:8)  我對敬愛的真福雷永明神父,充滿感恩之心。若不是雷神父不辭勞苦,把聖經翻譯成中文,那我們就沒有機會直接閱讀聖經了。每想到雷神父歷時三十三載,堅忍地完成漫長的翻譯聖經的工作,我非常感動。儘管工作條件並不理想,資源拮据、經歷戰爭、疾病、遷徙,雷神父依然不懈地工作,對天主交託給他的使命充滿熱誠、勇往直前,樹立了一生忠誠地為聖言服務的好榜樣。但願我們也被雷神父所打動,常以聖經為師為友。讓我們不要把聖經變成書架上的參考書,而視聖經為我們真正的日用糧。今日的聖經除了書本的形式外,亦可透過互聯網,隨時隨地閱讀,十分方便。我喜歡把聖經作為禮物,送給別人。而在我校的每一個課室都張貼著一句聖言,作為每天生活的提示。 讓我們常常聆聽聖言、默想聖言、實踐聖言、愛慕聖言、分享聖言、推廣聖言……與我們同行的有聖言之母瑪利亞,她教導我們常把天主的聖言默存心中。  作者長期從事學校宗教教育,為嘉諾撒聖瑪利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