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52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22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手語口語並用平等學習
(本報專題)「聾人懂得說話嗎?」「聾人如何聽到聲音?」「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聾生與健聽生相處愉快嗎?」就讀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對於上述問題並不陌生,因為全校每級也有聾生與健聽生一起學習與成長。校長唐嘉明表示,學生透過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帶出「互相關懷,平等共融文化的理念。」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每年也會向學生詢問這問題,學校在過去九年來,平均每級約有三至五名聾生就讀, 本學年全校共有23名聾生在各級的共融班學習,與健聽生一起上學,讓聾生融入主流學校的生活外,更向全校推廣聾人文化,讓學生從小認識聾人社群,彼此成為朋友。   在獻主會聖母院書院裡,健聽生和聾生一起上課、學習、玩樂,聾健學生會以手語或口語溝通。入讀該校的初中生,普遍對聾人的疑問:「聾人可以說話嗎?」的確,大部份的聾人不是啞巴,可以用語言溝通。   學習說話對外溝通 「手語是溝通的方法,可以讓我與聾人和健聽生交流。」患有嚴重聽力損失的聾人學生張嘉豪戴上人工耳蝸後,可以聽到八成的聲音,他自幼稚園已入讀於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育的主流學校,平日與健聽的家人和朋友以口語對話,但是他認為打手語才是最自然和舒服的溝通方法。他在共融班學習時,會看著手語老師打手語, 也會聆聽老師講學作輔助,藉此訓練自己說話能力,助他融入生活, 「社會上很多人不懂得手語,唯有透過說話才能與人溝通。」   該校自2013學年開始,與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為聾生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學,至今已有17名聾生畢業,為推動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校內約有25至30名聾生及健聽生擔任「共融大使」,在學校集會、宗教禮儀或大型活動中擔任學生手語傳譯員,推廣手語和口語雙語等。   唐校長指出,照顧聾生學習上的需要,正好符合該校辦學團體獻主會與弱勢社群同行的信念,聾生在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下,在愉快的環境下成長,唐校長說,聾健學生彼此平等學習,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天主給予每個人獨特才能,聾人在聽覺上面對障礙,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校方為他們造就不同的學習機遇,也培育健聽生關顧聾人的需要。」   兩文四語 手語也是一種語言 該校為中一及中二生開設手語班,課程內容包括認識及介紹手語、打手語的語法、手語與動作的比較、手語名的取名方法、與聾人用手語溝通要注意事項等;也會推動聾人文化,例如聾人靠著助聽器是否能夠明白內容,靠看讀唇能看得明白對方的說話等, 亦會邀請舊生向初中生教授手語,即使大部份健聽學生並非入讀共融班與聾生上課,也能認識基本手語。   中二的健聽生梁嘉怡本學年轉讀共融班後,結識了聾生,因而開始對手語產生興趣,她試過相約聾生外出遊玩,因不懂得手語難與聾生溝通,於是她在上課留意手語老師手語教學,從中學習不同手語語句的打法,藉此以手語與聾生溝通。   志願成為手語翻譯員 共融大使中五生勞茵儀志願是成為一位手語翻譯員,她天生患有高度至深度嚴重程度的聽力障礙,小一首次接觸手語令她大開眼界,「打手語時不用發聲,已知悉其他人所說的話,感覺很神奇。」   茵儀說,手語是一種語言,當中包含不同元素,包括手形、表情、方向、位置等,例如要打「快樂」手語時,需要展現喜悅的表情,以代表語氣,即使不懂手語的人,見到表情或會猜想表達快樂的意思;同一個手勢放在不同的方向也可以代表不同意思;翻譯時透過轉換不同的位置,同時演繹多個角色。她在學校擔任聾人傳譯員,例如在學校早會作即時手語傳譯時,便與健聽傳譯員合作,先看健聽傳譯員的傳譯,再以自然語法的手語表達。   小學時代已對手語很感興趣的中二生鍾萓怡,小學時與聾生一起讀書,也曾參與手語興趣班和手語歌比賽,她喜歡學習手語,以便能與聾生溝通,近日她與聾生一起拍攝學校宣傳片,與聾生一起手語口語雙語並用介紹學校設備。   聾人老師陪伴聾生成長 兩位聾人老師張珮賢及美籍華人林沛淇在校內既是老師,也是聾生的同行者,她倆希望透過自身經歷陪伴聾生成長。   任教高中聾生英文科的林沛淇在美國長大,校內師生稱呼她為PaiPai,學生知道她來自美國,經常問及美國文化的問題,她表示聾健師生不分語言也能共融,「健聽學生不是以同情的眼光對待聾人,而是易地而處與聾人建立友誼。」校方不時向學生推動聾人文化,認識聾人的生活模式。例如聾人喜歡在圓桌用膳,因為可以看得見對方打手語;當聾人之間以手語溝通時,不宜在他們中間行過,因為這樣會打斷手語的對話;當聾人老師在班上「按動燈掣」時,全班學生便知道老師有說話要向學生說明。   聾人老師張珮賢認為,學生早已在聾健生一起學習的環境下建立共融文化,但是要使聾生融入社會,需要多鼓勵他們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尤其生活在一個主要以說話和聆聽的社會裡,外界習慣聆聽,少有眼神接觸,好些人對於聾人的表達方式感到不耐煩,我便和學生交流處理手法作參考。」她希望藉著與聾生同行, 陪伴他們成長。(高)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 Q: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 A:讀唇、身體動作、口語、書寫、社交軟件如WhatsApp。   Q:如果聾人聽不到我叫喚他╱她,可以怎麼做? A:揮手、請附近的人幫忙、輕拍桌子(聾人會感受到桌子的震動)、輕拍聾人膊頭。   Q:手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A:手語並不是國際共通的語言,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各自的手語。例如香港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 •資料取自共融大使  
kjy14a_20220327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2.03.25
喜樂中學 文章 2022.03.27
一件難忘的事 小時候,我遇到一個叔叔,他給我說了一段話,那時候的我還小,不諳世事,直到現在想起來,才知道那句話意味深長。 那年我八歲,我的父母帶我去旅遊,那是一個不冷不熱的秋天,搭巴士去火車站的時候,碰到一個長髮的大叔。巴士上沒有多少個人,我閑著沒事幹就跟那個大叔聊天,我問他是做甚麼工作,叔叔就說他是一個畫家。我看到他的背包裡面有幾幅畫,我請叔叔給我看。於是,我欣賞他的畫,全都是繪風景的。有一幅畫是繪日本富士山,我跟他聊了一會兒後車就到站了。我們就分開走了,我跟父母去買了火車票,到了正午的時候,我看到他拿著畫板坐在火車軌旁邊的空地上畫畫,我跟父親說了一聲就過去叔叔那裡聊天。然後上車的時候,他的位置也正好在我旁邊,我就問叔叔:「叔叔怎麼這麼巧你也是去廣西的桂林玩嗎?」叔叔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呢!這幾年我都在圍著世界遊歷,從來沒有終點。」火車開了沒多久,叔叔跟我說:「你看看外面的風景多美麗多迷人。」我看著外面的風景是特別的美麗。」叔叔跟我說:「如果你長大以後沒有目的地的話,就像我這樣圍著世界環遊。」叔叔又說:「有一列火車在你面前,列車員問你︰ 「小夥子你要上車嘛?」你若是問: 「這車去哪?下一站甚麼時候到?車上還有座位嗎?」那時,其實火車早就開走了,你只能等下一輛,可是下一輛來了,你還是面臨同樣的問題,等了很久別人已經到西伯利亞了,你還在火車站上等。所以,他叮囑我不用管這麼多, 還是先上去,火車是朝前開的,去哪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窗外的風景和屬於你自己的那一片寧靜。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的叔叔說的話。現在我懂了,他的意思是做人不要有太多顧慮,顧慮太多永遠成不了事, 火車是朝前開的,去哪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窗外的風景。 陳毅平   天主教新民書院   2A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7_20220227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2.25
彩天空手道運動員 林洛熹打出武道精神
空手道發源於日本沖繩的一種武術,而空手道禮儀屬於空手道武道精神,從運動中展現出人的內涵和修養。在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就讀中五的林洛熹,自四歲接觸空手道, 從中學會持之以恆,不怕失敗的信念,而他也受到校內其他運動員的影響,成為鼓勵他持續學習的動力。 林洛熹由幼稚園開始便學習空手道,剛於去年十月取得世界糸東流空手道聯盟成人黑帶初段,最初學習空手道,他說純粹視之為興趣班報讀,其母又希望他藉著運動強身健體,遂一直鼓勵他參與。 升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後,洛熹繼續參與空手道, 他也在中一時加入學校田徑隊,他看到一眾師兄在田徑場上努力不懈地接受練習,令他大開眼界,「所有人也專注地練習,當跑完100米後,隨即緊接著再完成200米、300米、400米,他們只朝著目標訓練,也影響我的空手道學習。」 持之以恆 不怕失敗 到中二時,他的師傅鼓勵他考兒童黑帶,惟取得黑帶前須通過體能訓練:50下拳上壓、50下仰臥起坐、以及五分鐘的四股立Shiko Dachi(意即紮馬)。「最初我只能完成十餘下,便在考核前一個月,每朝早起床練習體能,並在放學回家晚飯後繼續練習」,他最終順利完成並考獲兒童黑帶,「這個經驗讓我感到,只要持之以恆不斷重複練習,努力付出便得到回報。」 「持之以恆,不怕失敗」是他每次訓練時持守的信念,然而每次練習難免會受傷,手腳受傷早已習以為常。進行博擊時會因與對方碰撞而受傷,或耍套拳時誤傷自己,「每當受傷流血,經包紮後便會再練習,不會讓自己停下來」,而每次見證自己學習新的套路到完成,他也會感到成功感。 空手道的武道精神 他回看自己由幼稚園中班開始,學習空手道至今,也曾感到訓練沉悶而想放棄,然而他長大後逐漸發現,藉著持久接受訓練,可鍛鍊出毅力,平日在道場內也有團隊一起練習,他也很嚮往空手道的禮儀,進入道場時需要企直身子行鞠躬禮,見到長輩或教練等也要鞠躬;開始上課時需要正座的跪坐禮,然後作目肅(默想),再進行神明禮的跪拜形式等,一起鞠躬後才上課,下課時也要進行上述的跪坐禮、神明禮、長輩禮及相互禮等才完成。 他說這運動早已培養他待人接物有禮的一面,對長輩師長要有禮恭敬,也要常懷感激教導過自己的人;而從空手道訓練中,因著團體的支持,也有與他自幼並肩學習的空手道朋友,道場內師傅與師兄的栽培,也成為他持續學習的動力。 素來行事低調的洛熹,即使過去出外比賽獲獎也未有告知校方。他中四時,在第一屆網上亞太區糸東流空手道大賽獲得14至15歲個人男子套拳季軍,當時的班主任因有追蹤他的IG而得知他獲獎,「班主任幫助我申請家教會的獎學金,豐富了我在學習方面的履歷, 他對我的鼓勵使我感動。」 堅持是成功的第一步 他在上學年擔任學生會主席,原本希望在學生會每年舉辦的才藝表演「藝墟」展示空手道的武術運動,卻礙於疫情暫無法復辦,好些對外比賽也因著疫情而延期或取消,他沒有因而把練習怠慢,因為他深信,「堅持,才能走更遠的路。」這句話常督促洛熹做任何事情時,「要堅持,有始有終,不少同伴因學業壓力或練習沉悶而放棄,但師傅常說,當看到身邊同年的人有多少人留下來,他便成為冠軍。」他說中學畢業後想修讀傳理系,學習電影製作,「希望有一天能製作一齣空手道的電影,紀錄我的空手道人生,將這十幾年來所學的向外分享。」(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20227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2.02.25
活到老 學到老
你懂得認字嗎?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你肯定懂得認字了。對你來說閱讀是理所當然、普通不過的事情,但有些老人家在兒時因為貧窮或戰亂,從來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件艱難的事。這次我介紹的繪本就是關於這些老人家的故事。  George Baker先生已經100歲了,他坐在自己家門前的階梯,等待小男孩Harry出現。他們一起聊天, Baker先生打開自己紅色的手提袋拿出書本,他告訴Harry,自己雖然已經100歲了,但從來沒有學過認字, 所以他不能閱讀,他決意要改變這個狀況。當他們聊得起勁的時候,Baker太太從屋裡走出來,她應該也有90 歲了,她親親Baker先生,把準備好的午餐盒放在他身旁,還囑咐Harry要好好照顧Baker先生,老先生興之所致,與太太翩然起舞。到Baker太太走進屋內以後,一老一少又繼續聊天,Baker先生提到自己年輕時曾是樂隊裡的鼓手。這時候校巴到了,他們倆走上校巴,一起往學校去。老先生在課室裡努力學習,他是一個100歲的好學孩子。  共讀指引 這是一個有關長幼情誼和老人好學不倦的故事。故事中的長者Baker先生完全脫離了社會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家長與孩子共讀前,可先讓孩子分享他們對長者的印象,繼而探討閱讀後,故事主角為他們帶來的衝擊。百歲高齡仍然帶著書包和午餐盒,興致勃勃的上學去,彷彿是天方夜譚;但原來只要人老心不老,每天也有新事物等待我們發現。長者也能像小孩一樣,學習不同的新事物。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跟家中長者分享學習成果,甚或成為長輩們的小導師, 拉近長幼之間的距離。  繪本小寶庫 不少長者在年少時因家庭缺乏經濟能力,或生逢戰亂,白白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不會認字,也不能閱讀,這限制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社交和事業發展。到他們完成了人生的不同階段,終於能放下生活重擔的時候,他們終能重拾對知識的渴求,如孩童般重新學習。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為長者而設的課程,從簡單的認字到發展興趣,林林總總;近年,世界各地也有團體提倡長者閱讀繪本,其實繪本並不只是兒童書,當中不少也適合成人閱讀。日本的繪本之父松居直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有三次讀圖畫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當了父母撫養孩子的時候,而第三次則是年過半百,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他認為每次閱讀也能從繪本中,讀出許多新發現的深刻意義,繪本透過圖像和簡潔文字的互相配合,帶出引人深思、饒富意味的故事。長者能藉閱讀繪本重整自身感受和體驗,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在感悟人生之餘,配合延伸活動, 進而動手畫畫做手工,動腦演戲說故事,促進與別人的身心交流。只要能保持年輕的心態,每天也是學習的好時候,長者也定能活到老學到老。 《Mr. George Baker》 作者: Amy Hest 繪者: Jon J Muth 出版社: Candlewick Press ISBN : 9780763633080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