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_20160619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18
服務學習
今年適逢學校50週年,透過慶典活動,師生得以重溫建校歷史。1956年方濟會會士張尊賢神父帶領一眾小兄弟,於九龍塘模範村建築了簡陋的課室,為當時橫頭磡等木屋區的難民子弟提供教學,修會一直秉承會祖聖方濟的教導,以「微末心、兄弟情」的靈修思想配合中國優良的傳統及文化精神為平民辦學,特別照顧貧苦和弱小的學生,實踐有教無類的精神。當中雖然歷盡困難與挑戰,但在上主的眷顧中,均能一一克服,並發展至現時的鳳德村校及慈雲山校。 創校神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他們不計較付出,盡心盡力為學生服務,以行動實踐福音「人子來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瑪竇福音》20:28)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澤下,我們教導學生感恩之餘,亦透過在校內推展「服務學習」,把神父的「服務精神」延續下去。 經校方規劃後,共成立了十個制服及服務團隊,將全體小四至小六學生編入隊伍,在不影響整體上課節數的情況下,每週撥出一節課堂讓學生去實踐服務與學習。已成立的服務團隊有童軍、交通安全隊、紅十字會般的法定制服團體;也有公益少年團、少年警訊等的服務隊伍;及基督小先鋒、小方青等宗教團體。上述團隊由全校老師參與帶領,透過多樣化的訓練活動及服務體驗,讓學生感受服務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喜悅,豐富他們個人的學習經歷,實踐愛主愛人服務社群的精神。 每逢服務學習日的早上,同學們均穿上整齊的團隊制服,精神抖擻地進入校園,從自信滿滿的眼神中,透露出他們對參與活動的渴望與期待。 五年級的偉傑,平日都需要老師風紀們提醒注意校服整潔,就連請他綁好鞋帶也要費盡唇舌;現在的他卻穿著熨得筆直的童軍制服,腳踏光亮皮鞋參與步操中。常常欠交功課和遲到的健強,正在參與學校清潔服務,別看他平日粗心大意,但是禮堂的壁柜經他洗刷後,光潔如新。在三位社工的爭取下,我們成立了紅十字會B團,並由社工們專責帶領,成員全部都是有特殊學習及照顧需要的孩子;以往的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入選學校制服隊伍,在社工們的循循善誘下,他們亦有機會身穿制服參與訓練,外出參與活動和探訪社區,老師和學生的成長實在令人鼓舞。 一次在帶領學生參與聖文德堂的「方濟廚房」義工服務,令人印象至深。從前在家中鮮有做家務的同學,可以為來吃晚飯的長者洗菜、盛飯和抹餐桌等,真是難得的機會,是次服務令他們樂在其中,並學懂幸福來之不易,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學會感恩。活動中,同學與老人家傾談,並受到長者們的讚賞,大大鼓舞了同學,爭相報名參與下次服務。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一方面提升學生個人素質,更提升其公民責任感。經過一年的推行,學生無論在自理能力、紀律訓練及參與服務,都有顯著的進步;作為天主教學校,我們更肩負傳播天主福音的使命,學生透過參與服務,學習天主的教導,樂於助人及關懷弱小,並能實踐福音精神,以慈悲的天主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度日處世,像聖父一樣慈悲滿懷。 但願我們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的聖訓,走我們當行的路。 作者為 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02_201606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1
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 南京幼兒教育交流
(本報專訊)由教區幼稚園總校監、校董、校長、主任及老師組成的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代表團,早前赴南京進行幼兒教育交流活動,活動包括講座、參觀學校及了解歷史文化三部份,以了解南京幼兒教育的發展及最新發展方向,選取合適的學習所得,加以應用。交流團回港後,天主教領報幼稚園郭美玲校長、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陳紫雯校長及長洲聖心幼稚園李鳳鑾校長、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林婉芳主任(小圖右)、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曾佩賢老師(小圖左)聚首一堂,接受本報訪問時均表示:這次旅程收穫豐富,為日後在優化幼兒教學質素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郭、陳兩校長分別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現任和前任組長。 創意教學 扶持成長 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郭校長表示三間幼稚園均有偌大的校園,校方充分利用空間去擺放學生作品,讓人一踏進去,便感覺到那是一個屬於孩子的地方,這樣的安排有助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參觀期間,我們遇見的小朋友都很雀躍地向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是怎樣做、怎麼畫的,他們的主動、膽量、自學能力和完整的表達能力,都令我印象深刻。」郭校長指學生的作品構思簡單,老師通常只是略加裝飾,如加上幾條紙條做畫框或襯托,就能讓作品看起來充滿生命力。 李校長對當地的校舍環境也很稱許,並認為其環境布置為她所服務的幼稚園具參考作用,「像第一幼稚園,整個校園都滿是環保創作的作品。學生可以單憑一堆枯葉或一棵樹根,便造出一棵樹或一件件富詩意和美感的作品。老師固然是美藝方面的專才,他們更擁有一顆尊重孩子創作的心。」林主任和曾老師也有同感,曾老師說:「我們到訪的其中一間學校是以春天為題,整間學校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包括有植物、昆蟲等放滿整條走廊,讓學生很容易便進入主題,從中探索。」 林主任亦指三間學校從布置以至師生間的互動安排,都有很強的探索元素,她說:「我們見到學生拿著一塊小鏡子在梯間玩陽光折射遊戲,玩得很開心。他們在玩樂時, 同時已學會了自律、守規則,不怕因此而傷害到自己或同學的眼睛。」李校長對她到訪的學校師生間密切的關係也感難忘,「學生可獨個兒自由上落樓梯,另外有學校會讓孩子使用安全剪刀,我們見到有孩子有鼻涕,本想幫忙, 但老師嚴禁我們這樣做,他們要孩子自發去清理。這些對學生的信任和放手的做法,對應現在我們常說孩子被過份保護或他們的自理能力不太理想的狀況,都值得我們的老師以至家長反思。」 整合優化 發揮取長 老師是學校寶貴的資源,師資的人手分布是其中一項特點。陳校長注意到南京的師資安排,例如當地有一個男教師發展聯盟,由最初的一、兩位成員發展至現在的幾十人。「女幼稚園教師始終佔多數,但男士亦有他們的優勢,很多小朋友也很喜歡跟男教師玩,他們的體能、活力以至活動方式都跟女教師不同,如果學校有男及女的教師,將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豐富。」 陳校長表示目前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也有一位男教師,她更能體會這樣安排的優點。她贊同有意入行的本地男教師,可仿效南京當地的男教師,選定某些藝術或體育項目作為長遠的專業發展目標。「要提升整體的教學質素,所有老師都要朝專業化的路向發展。」她還很欣賞當地幼稚園的師徒制,打算引入該校,以幫助新入職老師面對挑戰。交流團到訪的幼稚園在規模、校舍面積、師生人數各方面與香港的情況各有不同,三位受訪的校長均指出這次交流旨在借鑑經驗,以期按校本情況作整合,讓學生在自由、尊重、愛和美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及讓老師感到備受重視。 為期四天的交流活動,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發展顧問(幼稚園)林秀蓮修女帶領,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協調接待,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教區幼稚園總校監)、黃敏兒校董、校董古穗生修女與十七所教區幼稚園的校長、主任和中層老師,及德貞幼稚園校監郭婉嫻修女等四十三人參與。抵達南京後,交流團先出席由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教授主講的「未來十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趨勢」講座,隨後幾天分別參觀當地頗具規模的江蘇省省級機關實驗幼稚園、南京市第一幼稚園和南京市實驗幼稚園,及到訪當地的歷史文化景點。(敏)   
kjy01_201606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1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心靈陶育計劃始於仁愛之旅
(本報專題)七年前,嘉諾撒聖瑪利學校以辦學團體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六項嘉諾撒人素質(仁愛、尊重、承擔、堅毅、誠信、謙遜)為核心,每個學年以其中一項素質為題,推行相關的生活教育課,由學生輔導主任帶領,著重德育的培育。自本學年起,該校特別成立「心靈陶育組」,由課程統籌主任羅佩萍老師擔任組長和統籌,組員包括張惠儀校長、宗教科科主任和宗教培育組組長馮菀菁修女及另一名宗教科老師,於本學年開始重新以嘉諾撒人素質為核心,展開心靈陶育計劃,當中還加強了宗教元素。今年首先以「仁愛」為題,透過體驗活動、服務及心靈陶育小冊子的紀錄,讓學生從中感受和實踐仁愛。 因為愛 多一些 馮修女表示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所說的仁愛,是一種「因為愛,多一些」的態度(Th e more attitude),「會祖強調實踐和關懷弱小,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箇中精粹,我們設計了一些體驗式活動。」上個月,全校學生齊集在禮堂舉行「護蛋行動」,學生獲派兩隻雞蛋,只可以湯匙將之由隊頭傳到隊尾,其中有學生會扮演失明和失去一條臂膀的人,以增加傳送的難度,由於所傳的可能會是生蛋,因此學生們格外小心。 馮修女在行動結束後作解說,「雞蛋象徵著天主交給我們的任何一個愛的使命或任務,傳蛋就是要完成使命或任務。」她對於學生的認真態度感到欣慰:當天現場所見,傳送過程中,有學生把雞蛋跌在地上,蛋汁四溢,她仍堅持盛起蛋汁傳送到終點。馮修女說:「愛是堅持,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韌力、持之以恆地實踐。」活動後是「記者招待會」,老師帶領三名學生扮演小記者,訪問剛才有份扮演失明、缺手的同學,有被訪者說因為知道她前面的同學會幫助她,這讓她有信心克服困難。這份在團體內互相照應、勇於承擔的正面思維,贏得在場各人的掌聲,老師也嘉許說這就是仁愛精神。 不畏小 只管做 護蛋行動是心靈陶育計劃的下學期體驗活動,上學期的有關活動是全校學生分批「乘坐」由大木船製成的「心靈陶育號」前往「仁愛港」,展開「仁愛之旅」。五年級生馬津喬對這個活動印象深刻,她說:「我們帶著藥箱、食物和金錢等很多物資出發,但在航行往仁愛港的途中遇到很多難題需要及時作出抉擇,例如有人病了沒錢看醫生,我們是否要將自己的藥箱和金錢轉贈呢?經過連串事件,我們的所有物資都沒有了,當我們很失望,以為進不了仁愛港,原來透過犧牲,我們才可以得到分數。從中讓我們好好思考有捨才有得的道理。」 除了體驗活動,校方還為公教生安排了兩次探訪活動,其中一次是早前由馮修女帶領三十多名六年級生遠赴新加坡交流,到當地該修會的安老院探訪,另一次為返港後往本地安老院探訪。六年級生傅珈穎有幸能參加兩次探訪,她還在護蛋行動中扮演失明人士,本身也有做義工的她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去安老院探訪,長者只要見到我們已很開心。今次護蛋行動中,我扮演有需要人士,從中讓我學習怎樣接受別人的幫助。如果天主安排我有某些身體障礙,我相信祂也會幫助我去完成我的愛的任務。」學期初, 每名學生獲派一本心靈陶育小冊子,為整個學年實踐仁愛的每一個行動做紀錄,羅主任說: 「沒有一種善舉會渺小到無法改變世界。仁愛行動可以是很微小的, 例如幫同學拾回橡皮擦或做家務等。」學期即將完結,校方亦會收回小冊子,檢查過後,會對做得好的學生予以嘉獎。(敏)   
kjy04_20160612s
喜樂畫室
2016.06.11
讓數字、文字和符號入畫
傳統繪畫強調「應物象形」,教畫的人也總愛由訓練學生畫甚麼像甚麼入手。但有時繪畫主題並不一定要拿實物做描繪對象,圖畫的重心是數字、文字甚或符號亦未嘗不可。在這時候,對作者的寫實功力便不必要求太高,為一般讀者,也最容易發揮作畫能力。 圖A便是一個好例子。這畫的主旨是反對家庭暴力。暴力的受害者當然是家庭中的弱者,最常見的是小孩。要表現好這個題材, 我想, 不如就畫一個禁錮中的小孩, 衝破重重壓力大聲疾呼。我們都知道, 家庭暴力常表現為家長「這不准、那不准」的權威的濫用,我便想到可把一個表示禁止的常見標誌做禁錮的象徵,有個小孩在禁錮中伸手舉起標語表示反抗。主意打定,我便先如圖1般用規尺畫了這標誌,然後像圖2那樣把小孩的姿態畫出來。請留意,在我的設計中,小孩的頭也是正圓形, 標語牌的輪廓皆為直線,與標誌上的橫線成平行或垂直關係,這樣安排,便能給全畫以相互呼應而又簡約有力的美感。卡通愈是造型簡練,愈脫離具象,便愈要注意結構的幾何化及各種視覺要素的對比和融合。 圖A畫面的主打角色是符號,圖B是以文字為主打的另一個例子。此畫本是一篇文章的配圖。作者是位推銷員,說自家的成功心得是口勤,加上腿勤。我畫的插圖,如圖1般先畫出一個「勤」字,然後如圖2般把左邊偏旁的「堇」變作一堵立體磚牆,右邊的偏旁「力」畫成一個推銷員在一邊到處跑,一邊口若懸河。經此一畫,本來頗抽象的理念便可具象化。插圖便容易讓讀者眼前一亮,吸引他去讀這文章。 把文字入畫,中英皆宜。圖C本是一英文教材的封面。我羅列了廿六個英文字母,每個都因應著其形狀變化成獨立的畫面,目的是使本來平平無奇的字母變成不同的卡通,希望讓讀者意會, 在看似枯燥的字母組合後面,常蘊藏著活潑有趣的內容。這封面畫頗受歡迎,常有人問我,那是怎麼畫出來的?其實我在下筆之前也不知該怎麼處理,只好先用鉛筆把字母的輪廓勾描出來,看著它發呆,久而久之便會看出些許眉目,會想到大概可以把它改成怎麼一個有趣畫面,然後動手去試著畫,邊畫邊改,最後便畫成這樣子。我所使用的畫技也很簡單容易,連每位小讀者都能勝任。你不妨也像我一樣地試畫一下,可能會比我畫得更有趣好看。 好的構思常是見步行步的發掘出來。圖D 是一本談代數的畫的封面, 我對自己說,不如就以一個a字開始,看看能變出甚麼來吧?於是,我便隨手畫出一個「通心」的a字,給它配上一雙眼睛,便想到不妨把它畫成開開心心地到處玩耍的模樣,於是便得出這個構圖。至於圖E,我本來想表現的是,在人生路上,我們會碰到許多問題,聰明人不是迴避問題,而是學著自已去找答案。但如此複雜而抽象的想法怎麼用圖畫去表現呢?我忽然想到:若畫出一個人,背著問號去走路,不就可以嗎?結果只閒閒幾筆,便畫出了合意的氛圍。至於圖F,則是利用問號來傳達訊息的另一嘗試, 想表現的是這麼一句西諺:「疑惑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佳禮物。」這畫的起稿辦法見左方的小圖。和圖A一樣,該畫面之所以較完善,是因為其內在結構都用圓圈合成,先用藍線畫了幾個圓圈,然後再用紫線設法把圓圈聯結起來。看起來自由的弧線,其實都由圓形規範。再綠線描繪出問號的立體體積感,加上小孩身體的孤線呼應,畫面便容易統一。這是取得畫面美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