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31208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8
音樂教育
   學習音樂到底是為了興趣,還是夢想?這是一個既複雜又有趣的問題。怎樣才知道一個小朋友是否有音樂天份,作為老師又憑甚麼去衡量這天份呢?在分享音樂教育的感想之前,我想說說個人在學習音樂當中的得著。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剛接觸音樂的那些年。五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小豆丁,對於音樂更是一竅不通。只記得聽故事的卡式錄音帶有背景音樂,我竟覺得音樂比故事吸引。剛好朋友介紹我參加一個兒童合唱團, 直至看見別人彈鋼琴才知道這個樂器的名稱。當初沒有想過為何學鋼琴,因為這是眾多孩子或父母會選擇的樂器。我只記得啟蒙老師是位十分嚴厲的先生,他從第一課開始已讓我明白紀律如何重要,往後的良師也讓我看到,凡事要踏實認真,耐性更是做任何事情的關鍵。那時候我只懂聽命,並不真正明白箇中含意。但現在便知道這些道理何等重要,對我影響深遠。那是一個堅固的基礎。 由於家人不是音樂專業,他們也無法知道學習音樂有甚麼好處或影響。開始的時候媽媽認為鋼琴太貴,若我半途而廢真的很浪費。一般香港人的家庭能容下一個細小的鋼琴,空間便所餘無幾。然而,媽媽仍是買了鋼琴給我,目的是想我認真學習。所以我常跟別人開玩笑說:我的玩具不多,但有一件很大而很寶貴的。家人對我的支持和信任,是讓我在音樂路上走得更遠的重要因素;亦因為我學習鋼琴,爸媽也對音樂產生興趣,一家人也靠音樂維繫和諧的家庭生活,令我十分感恩。 學無止境的真正體驗,現時作為老師的我, 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台上演出的經驗確實累積了不少,但說到教學,我仍是在小學生的階段,需要嘗試、耐性及磨煉。當初決定投放部份時間於教學當中,是認為若音樂能影響人生,我也應該實際地分享自己的理念。所以,我接受了不同的挑戰,分別於不同院校任教八、九歲的小孩,以及大學生。走進校園,彷彿看見自己兒時的影子,感覺很特別。相同的是,家長們依舊著緊,不同的是,那份著緊並不是讓他們學得更好,而是怕失敗,比較會影響他們的心靈。我很想說,學習機會在一些孩子眼中,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能有機會學習的卻不以為然。所以學音樂並非單純的一種興趣或培養特殊才能,這是決定你將來的路怎樣走的基礎。(二之一)     
kjy13a-20130616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6.16
華人兒童英語學習的迷思
   近二十年來,科學家開始運用精密的影像科技——磁振造影(MRI)技術,掃瞄研究兒童的大腦。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利用MRI技術,以四年時間, 追蹤研究廿四位三至十五歲的兒童,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況。結果發現,嬰兒的語言技巧在一歲至四歲時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彙從二十個增加到數千個。 至於雙語學習,研究發現在幼年期學習外語,大腦使用機制和母語相同。在七歲至十二歲期間,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外語的好時機。十三歲之後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簡言之,七至十二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學習外語, 比在青春期較理想。 香港學生,自小開始學習外語(英語)已屬正常,應該不會輸在起跑點上。 可是,不少家長因期望子女早日成才,往往較易被言過其實、貌似科學的商品廣告所迷惑,較著名的例子是「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產品。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徹爾(Frances Rauscher)曾測試一批大學生,讓他們在聽莫扎特音樂之後,再做數學試題,結果分數提高。這一研究結果卻被商人擴大成「聽莫扎特會變聰明」的理論,推出大量「嬰兒莫扎特」、「嬰兒愛恩斯坦」⋯⋯等音像教育商品,但此一實驗從未證明對嬰兒有同樣的效應。 同理,商人推出的「嬰兒天才英語」、「兒童天才英語」之類的商品,也從未證明有「速效」或「神效」。 要變聰明,要英文進步,關鍵在活化大腦。 活化大腦,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實驗證明接受測試的讀者在閱讀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腦中所有與這個字有關的訊息都會被活化。由此可知,閱讀是一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此一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元連接。 如何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密度,這才是父母和教師最要關心的大事。因此,培養孩子主動閱讀,才是學好英語的陽關大道。 俗諺說:「飯要一口一口吃,餅要一口一口咬。」要培養兒童自主閱讀的興趣,也當抱這樣的態度。 由眾多澳洲兒童作家撰寫的「一口一口咬」兒童短篇小說系列(Aussie Bites),是不錯的選擇。該系列利用童話、神話元素加上天馬行空的創意, 成為新佳作。部份素材源於現實生活, 再賦予感人的細節,成為具教育意義的作品。在澳洲此系列深受學童歡迎。   符亦琳同學翻譯了《靜謐騎士》首章,谷旻軒同學則翻譯了《闊少賈森》首章,均趣味盎然,值得一讀。
kjy11a-20130113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1.13
科幻小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科幻小說」原本是不入主流的文學,自一九五三年希加斯(Mack R. Hillegas)在美國紐約社區學院首次開授「科幻小說課程」以來,科幻文學一直飽受文學界白眼。惟到了一九七六年,美國已有二千所大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換言之,平均每所美國大學都有學生上科幻小說課,科幻小說終於進入文學殿堂。 科幻小說課程不但在文學系開設,更被利用為引導學生進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或心理學的材料。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弗里曼(Roger A. Freedman)和生物系教授李陶(W. A. Little)利用科幻小說所開設的「物理——13號課程」最為成功,也是最佳通識教育示範。 蓋「非物理系」學生要掌握「當代物理」知識,本來困難重重,但兩位教授巧妙地利用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科幻小說,去讓學生閱讀、並藉以推動學生討論和探討三大物理論題:  1. 時間的結構(Structure of time)  2. 外太空的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  3. 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s)  兩位教授又刺激學生思考幾個「物理能量」(物理常數),例如光速等所起的作用,讓學生嘗試像科幻小說作家一樣,想出點子去改變這些常數,使物理世界產生巨大的變化。 寓「科學認知」於「科幻小說」。期末考核,教授還要求學生嘗試創造新的物理規律、物理現像或物理學體系。此一課程既富刺激又有創意,難怪大受學生歡迎。 著有科幻小說《我,機械人》(I, Robot)的著名作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認為:閱讀科幻小說要在很小的時候(九歲或十歲)開始,不能晚至十二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楊振寧也建議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中的少年大學生要閱讀科幻小說。 對少年讀者來說,科幻小說是一種動腦筋文學。首先,科幻故事首重創意,必須有奇幻元素,例如時光隧道、死光槍、月球旅行、機械人、潛水艇、外星人等,這些元素最初均出自作者的想像,日後有些已經成為事實,有些仍待證實或製造。 故事中種種奇幻元素,會幫助少年讀者啟動「如果……然後」(If ……then)的思考模式,例如:  如果有人隱身有術,然後會怎樣?  如果人類能夠到過去或未來旅行,然後會怎樣?  如果再次出現恐龍,然後會怎樣?  其次,科幻小說作者往往會在故事中提出新異的問題,然後在故事發展中提出假設,最終在驚心動魄的情節中檢驗假設。 少年讀者透過閱讀科幻小說「發現問題、分析閱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故事歷程,有助形成「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觀念,這將會是另一重大收穫。 一九七五年迪士尼把少年科幻小說作家Alexander Key同名小說《巫山大逃亡》( E s c a p e t o W i t c h Mountain)改編成電影,一九七八年又拍出續集《巫山歸來》( R e t u r n f r o m W i t c h Mountain),及二○○九年再推出《超異能冒險》(Race to Witch Mountain),合成三部曲,值得一家大小欣賞。 本期余倚華同學對巫山大逃亡,特作影評推介,陳樂曦同學則翻譯了首章,均值得細讀。  
kjy16a-20121202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12.02
「樂」在釜山第三回
韓國政府銳意把南部港口城市打造成國際級大都會。從二千年起,釜山舉辦了不同類型世界級會議、活動、比賽,例如2002亞運會、國際足協世界盃,2005亞太經貿合作會議,每年的釜山電影節及合唱節等,致力在經貿、文藝及體育方面推廣釜山市,釜山由世界排名第五(貨櫃吞吐量)的港口都市,搖身一變,成為動感都市。 'Dynamic Busan' 在釜山繁華區域街頭及著名觀光點,都不難發現印有這口號的標貼。這裡的大廈不太光鮮,也沒有中環高樓大厦林立的擠逼感。這座城市卻擁有大自然空間,天然海港,擁有全南韓最多沙灘,與原身為漁港的城市渾然結合。身處這座城市,感受到現代化公共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合奏。假日亦見一家大小在沙灘上嬉戲,更見超過五、六十名男女老幼義工,一組一組沿沙灘長廊,檢視及清理沙灘上垃圾。年輕一輩的義工,看起來都像高中生,戴著義工名片,邊聊天邊撿垃圾,與同伴享受悠閒假期及社會服務。所有的人和事,看起來都很舒服,讓人感到快樂。 世界合唱音樂盡在釜山 第三次造訪這個大都會,跟以往相同,每次都帶給我一點小驚喜,對這城市有更多的發現。像我這種熱愛高科技的八十後,對某些美國電腦及智能電話產品非常感興趣。在釜山的商業區,竟然未能找到這品牌的蹤跡。反而韓國本地品牌店比比皆是,本地人大部份都使用此品牌產品。當我以為這國家很保護自家產業時,赫然發現,此行參與主要活動 —— 釜山合唱節及比賽 —— 竟然請來了世界各地的合唱隊伍。有挪威、波蘭、印尼、菲律賓等,當然也有我們香港隊伍。這些合唱團於釜山不同地點進行交流音樂會,互相觀摩,欣賞。來自香港的同學,十分幸運,除了與韓國當地隊伍同場演唱,學習一些本土民歌如「阿里郎」,還有機會欣賞其他國家隊伍的演唱,大開眼界。 傾力演出再為香港增光 是次獲韓國合唱協會、釜山市政府邀請的本港合唱團 —— The Greeners' Sound:由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及九龍華仁書院的舊生組成。他們現在為大學生,就讀於不同大專學府。每星期一晚的定期練習來得寶貴,「上莊」(參與大學學生活動並成為學會幹事)、補習、教琴、mid-term(中期試)令團員沒有時間出席更多排練。直至出發前兩週,進行每晚三小時排練,大家都把排練放到最重要。努力沒有白費,加上我們為團員的禱告,合唱團在比賽舞台上盡情發揮,感動評審員。最後,除了獲得混聲組銅像的獎牌外,23歲年輕指揮鍾偉亮更力壓海內外對手,獲得最佳指揮殊榮。繼2010年的成功,此行香港合唱團再為本港增光,可喜可賀。 希望團員能在人生路上,做好每件事,讓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繼續閃耀,愈顯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