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20130616

 

 近二十年來,科學家開始運用精密的影像科技——磁振造影(MRI)技術,掃瞄研究兒童的大腦。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利用MRI技術,以四年時間, 追蹤研究廿四位三至十五歲的兒童,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況。結果發現,嬰兒的語言技巧在一歲至四歲時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彙從二十個增加到數千個。

至於雙語學習,研究發現在幼年期學習外語,大腦使用機制和母語相同。在七歲至十二歲期間,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外語的好時機。十三歲之後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簡言之,七至十二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學習外語, 比在青春期較理想。

香港學生,自小開始學習外語(英語)已屬正常,應該不會輸在起跑點上。

可是,不少家長因期望子女早日成才,往往較易被言過其實、貌似科學的商品廣告所迷惑,較著名的例子是「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產品。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徹爾(Frances Rauscher)曾測試一批大學生,讓他們在聽莫扎特音樂之後,再做數學試題,結果分數提高。這一研究結果卻被商人擴大成「聽莫扎特會變聰明」的理論,推出大量「嬰兒莫扎特」、「嬰兒愛恩斯坦」⋯⋯等音像教育商品,但此一實驗從未證明對嬰兒有同樣的效應。

同理,商人推出的「嬰兒天才英語」、「兒童天才英語」之類的商品,也從未證明有「速效」或「神效」。

要變聰明,要英文進步,關鍵在活化大腦。

活化大腦,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實驗證明接受測試的讀者在閱讀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腦中所有與這個字有關的訊息都會被活化。由此可知,閱讀是一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此一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元連接。

如何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密度,這才是父母和教師最要關心的大事。因此,培養孩子主動閱讀,才是學好英語的陽關大道。

俗諺說:「飯要一口一口吃,餅要一口一口咬。」要培養兒童自主閱讀的興趣,也當抱這樣的態度。

由眾多澳洲兒童作家撰寫的「一口一口咬」兒童短篇小說系列(Aussie Bites),是不錯的選擇。該系列利用童話、神話元素加上天馬行空的創意, 成為新佳作。部份素材源於現實生活, 再賦予感人的細節,成為具教育意義的作品。在澳洲此系列深受學童歡迎。

 

符亦琳同學翻譯了《靜謐騎士》首章,谷旻軒同學則翻譯了《闊少賈森》首章,均趣味盎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