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c-20130407
互動閱讀
2013.04.07
Poppet 小象寶寶
當寶寶出生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甚麼動物。他望向四周,看到自己被很多的腿包圍著。那些腿是灰色的,又大、又粗、又長,還有龐大的腳板。寶寶抬頭一看,看到那些腿上面有著巨大的身體:頭、耳朵和一些異常長的鼻子。 其實,他是看著他的母親和那些來看望他這個新生嬰孩的阿姨們。 其中一個姨姨說:「啊!他真是一個乖寶寶!」他母親聽後特別高興。 另一個姨姨問:「你打算給寶寶取個甚麼名字?」 寶寶的母親奧瑪說:「我不知道呀,我還沒想好。」接著她想了一想說: 「我會給他命名為樸比。」她將她的鼻尖靠近寶寶其中一隻耳朵輕聲說: 「你好,寶寶。我是你的母親,你的名字叫樸比。」 樸比望向奧瑪和另外那些龐大的動物說:「請告訴我你們是甚麼動物?」 奧瑪回答說:「大象!我們是非洲大象。」 樸比說:「你說你是我母親。」 「是呀。」 「那麼,我是不是也是一隻非洲大象?」 「對呀。」 樸比十分困惑。他想:「這一定是弄錯了。」 他說:「你們那麼巨大,而我這麼細小,我們不可能是同一類動物。」 奧瑪說:「我們是同一類動物,只不過你是一隻嬰兒大象。」 另一個姨姨對他說:「你會長大的。」 「會長大的。」 「會長大的。」其他姨姨都告訴他。 奧瑪說:「你終有一日會長到像我們那麼大,甚至可能比我們還要大。」 樸比問:「是明天嗎?」 聽樸比這樣問,所有姨姨們都笑了起來,還用她們的鼻子弄出一陣陣怪聲,然後移動她們龐大的身軀離開,只剩下奧瑪和樸比兩母子在那裡。 麥凱琳 港島民生書院 中三
kjy13a-2013040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4.07
動物故事, 三宜三忌
  不少美國主流商業電影導演認為拍片有三難,因而有三忌:一是兒童、二是動物、三是大海。 近十年,唯一一位兩度獲得威尼斯導演金獅獎、兩度獲柏林影展導演金熊獎、兩度奪取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李安,在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時,卻能克服三難,化忌為宜。 在荷李活有規定,只要拍攝動物與人互動的戲,一定要用布偶或特技,不能用真的動物。三百條飛魚從海面上躍起,直撲少年Pi和老虎; 殘忍狡猾的鬣狗一口咬向受傷的斑馬,轉頭攻擊紅毛猩猩時被一巴掌打中;在九十分鐘的海上漂流中,少年Pi與老虎鬥法……等等情節,李安處理得宜,鏡頭緊張驚險而不殘暴。 英美主流童書作者創作動物故事,亦有三忌:一忌虐待動物。西方童書出版界有不名文規定,動物故事不能有渲染或虐待動物的情節。 二是忌渲染暴力。在動物故事中,若作者單從動物的真實角度去描寫人獸爭鬥,一不小心會弄至血肉橫飛,變成「暴力文學」。 三是忌濫情。有些作者寫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往往把毛茸茸的動物寫成可愛有加,而滑溜不能抱在懷裡的動物則成為壞動物;前者得到萬般寵愛,後者則被大加鞭撻,結果淪為過渡濫情,遠離事實,對兒童讀者造成一種負面影響。 在英語童書世界,狄克.金史密夫(Dick King - Smith)以其可愛的農場動物故事,為西方十二歲以下的童書書單生色不少。 在鄉郊務農二十年,金史密夫的動物故事不但遠離寫作動物故事的三忌,還能獨闢蹊徑,樹立寫作動物故事的三宜。 一宜寫田園鄉郊,讓兒童藉此嚮往田園生活,親近動物。金史密夫一九七八年成名作《捉狐者》(The Fox - Buster),描寫住在「狐地農場」裡的三隻小雞,跟隨公雞的領導,在草坑、糞堆上戰鬥,殲滅可怕的狐狸敵人,一如一九四零年受德軍圍攻的英國,向敵人宣示: 「我們永不投降!」其背境是英國小溪、山谷和濃密樹林,深受小朋友喜愛。 二宜啟發兒童同理心。金史密夫不但了解和熟悉動物,也熱愛動物,其故事善於強調動物某些特徵或特性,讓兒童容易明白,產生共鳴。 《小象寶寶》(Poppet)就捕捉了大象害怕老鼠的特性,創作出兩種動物最後成為好朋友的生動故事。 麥凱琳同學有首章翻譯推介,值得一讀。 三宜啟動兒童的好奇心。金史密夫所寫動物故事,其情節並不平淡無奇,但亦不驚嚇駭人,往往在歷險中,讓讀者體會他確是一名「動物冒險故事高手」。 《蝸牛歷險記》(T h e A d v e n t u r o u s Snail),小蝸牛由英國流落至美國,碰上大使和總統,經歷生動有趣。 盧爾琛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數段,小蝸牛形象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kjy10a-20130407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4.07
煙霞
每逢空氣嚴重污染的日子,電台廣播必定說今天有「煙霞」,老人或有氣管疾病的人不宜戶外久留……。聽了總是感到不舒服,是誰首先把天空中灰濛濛的東西,稱做煙霞呢?  我國文字,形聲字佔多數。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兩個部件組成。一般而言,形符表示該字的意義,聲符則表示聲音。但有些字的聲符,同時亦有表聲作用的。「叚」字, 本身是紅色的意思,用叚字作聲符的字,往往既表聲,也表意。例如「蝦」字,為何稱這種水上動物為蝦?由於牠烹熟之後會變紅色;又例如瑕字,瑕是帶紅色的玉。成語「白璧微瑕」,是指晶白的玉石,出現小小的紅點,是玉石的瑕疵。那麼,以「雨」為形符,「叚」為聲符的「霞」字,就是在早上或在黃昏,被陽光染成紅色的雲了。 自古以來,不少詩人墨客,不少大自然的愛好者,都喜歡迎日出,送日落,趁晨光初露,夕陽將墮的短暫時刻,玩賞天上的雲彩——這確是一天之中,造化最美麗的畫作。南朝詩人謝朓山水詩,有這樣的句子: 「餘霞散成錦,澄江靜如練」,用人間的織繡,來比喻天上的雲霞。唐人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寫江上的雲翔鳥飛,天光水色,傳誦千古。唐代朱放的〈題竹林寺〉:「歲月人間促,煙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幾回過。」也表示竹林寺,所以吸引作者,不是別的,而是那裡特多的煙霞。 至於「煙」字,在古詩文裡,除了指炊煙外,山氣水氣雲氣霧氣也算是煙,而且一般多指後者。煙水迷漓的景象是幽美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讚賞的詩句多的是。晏幾道〈點絳唇〉「淡煙微雨,好個雙棲處」,更點出這是癡情兒女所嚮往的樂土。 總之,按傳統而言,煙霞是美麗的,又怎會是灰濛濛的有毒空氣呢! 
kjy03_2013032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3.24
與賽門.詹姆斯 一起走進大自然的世界
  大埔龍尾算不上是個水清沙幼的地方,可是,那兒環境優美,背靠八仙嶺,遠眺船灣淡水湖及吐露港景色。每逢日落水退時候,都吸引了不少遊人到來。我家正在龍尾附近,當大家正在鬧哄哄的討論將龍尾沙灘改建為人工沙灘,又建議將那裡居住的各種各樣生物遷離⋯⋯這讓我想起三位可愛的小女孩。 第一位女孩是 S a l l y a n d t h e L i m p e t 中的Sally。一天,她和爸爸到沙灘遊玩,在小小岩石上發現一隻很特別的帽貝(limpet shell),很想帶牠回家。但當Sally愈想把小帽貝從岩石上拔出,小帽貝愈是牢牢的緊貼在岩石上,一點也不退讓。最終,小帽貝被拔出,但卻緊緊的依附在Sally 的手指頭上。她懊惱極了,因為她用盡所有辦法,都無法讓小帽貝脫離她的手指頭,於是,她與這小帽貝共渡了艱苦的一整天。回到學校,生物老師告訴她﹕「帽貝可有二十年的壽命,而牠們一生都只活在同一塊岩石上。」你猜Sally最終如何對待這小帽貝?  另一位小女孩叫Jess( The Wild Woods ),她也有相似的經歷。Jess和爺爺到野林散步,遇見一隻可愛的小松鼠。Jess很想把牠收養作為寵物,於是跟著小松鼠進入茂密的叢林中。期間,爺爺告訴小孫女,松鼠是屬於野外,不能飼養。但天真的Jess仍然認為自己可以照顧好小松鼠,並打算為牠準備合宜的食糧和居所,她實在很渴望飼養這隻小松鼠。在追逐的過程中,爺爺雖然顯得有點狼狽, 小孫女卻樂在其中,直至他們來到瀑布前,她的堅持開始有所改變。究竟是甚麼改變她,讓她放棄飼養小松鼠的念頭?  最後一位女孩是 Dear Greenpeace 的Emily。她發現在家附近的池塘中,有著一尾鯨魚,而且是一尾巨大無比的藍鯨。她寫信向綠色和平(Greenpeace)尋求援助,希望可以指導她如何幫助這尾藍鯨。當然, 綠色和平並不相信在一個小池塘裡會有一尾藍鯨,但仍然給Emily回信。透過一封封的書信,Emily每天悉心照顧這尾鯨魚,但藍鯨願意一直住在小池塘嗎?  其實,以上三位都是英國圖畫書作家賽門.詹姆斯(Simon James) 筆下的小可愛。詹姆斯從小就熱愛大自然,要是在行人路上遇到蚯蚓,他會把牠們撿起,然後放回草地上,讓牠們安全返回泥土裡。詹姆斯最愛雀鳥美妙的歌聲,在《賞鳥人》(The Birdwatchers )中就講述了潔西與爺爺到叢林賞鳥的經歷。試想,如果你跟他們走進叢林,聽著悅耳的鳥聲,感覺會有多麼美妙!詹姆斯不少作品都以大自然為背景,並描繪小朋友與大自然有關的故事。在故事中,他不經意的滲入各式各樣生物的知識,像小帽貝可以有二十年的壽命;小松鼠不能作寵物飼養;藍鯨原來像候鳥一樣,是遷徙動物等。此外,詹姆斯喜歡用簡單的線條並漫畫的筆觸,表達小孩子活潑好動的一面。他筆下的小孩子對大自然充滿好奇,而且滿腦子「鬼主意」。當中簡單的對話,配合精采的圖畫,令整個畫面非常生動、吸引,同時亦帶動讀者走進故事,與主角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 在上述三個故事中,Sally最後跑回海邊,毫不猶疑地「噗」的一聲跳進海裡!小帽貝於是脫離她的手指頭;Jess呢?因為與小松鼠坐在瀑布旁,她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景,於是,飼養小松鼠的念頭隨即而消;Emily與藍鯨相處日久,也學習了不少有關鯨魚的知識。讀者也許能想像,長大後的Emily,一定會參與保育海洋生物的運動。  也許,我們都像Sally一樣,曾到海邊拾海星、捉螃蟹;也像Jess一樣,有想過飼養龍貓;亦可能會像Emily 般,相信自己能照顧一尾鯨魚!可是,當你知道世界上蜜蜂的數目日漸減少、大批鯨魚在海岸上擱淺、有北極熊入侵民居覓食……你便知道大自然在改變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也在轉變中。這改變是自然而發生的嗎?這些問題真值得我們深思。透過閱讀這三位小女孩的小故事,相信能讓我們更懂得愛護、關心大自然。畢竟,人類只是世界上的物種之一而已,我們應該學習怎樣與其他物種共存,而並不是改變牠們以適應人類。 初春時節,一家人可以到海邊細聽浪聲、到小山坡上遠眺大自然美景。當你愛上她,才會懂得愛護她、珍惜她。就好像她們三位小可愛一樣:  Humming to herself, Sally took the long way home across the beach. (Sally and the Limpet )  Jess loves being in the wild. (The Wild Woods )  Emily shouted that she loved the blue whale very much.  (Dear Greenpe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