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b-20130428
奇妙大自然
2013.04.28
企鵝寶寶成長記
從企鵝寶寶破殼而出那一刻開始, 企鵝爸媽就正式進入不分晝夜的育兒生活,牠們會輪流餵哺和保護寶寶。 企鵝寶寶出生後,企鵝爸媽會繼續像孵蛋般,伏在寶寶身上或以腹部緊貼著寶寶。 這樣,他們一方面可以用體温為脆弱的小寶貝保暖,也可以貼身地保護寶寶,以免寶寶被其他動物打主意。企鵝爸媽天生就是照顧孩子的能手, 牠們懂得因應寶寶的成長期, 反芻( 即吐出胃中已消化的食物)不同形態的食物給寶寶:初出生頭一兩天只給寶寶餵液體,然後餵糊狀、魚碎、魚塊,到最後更會把整條魚吐出來給寶寶吃。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企鵝爸媽逐步讓寶寶有獨處的機會,讓寶寶四處探索新事物。當然,盡責的企鵝爸媽會一直從旁留意寶寶,一旦發現寶寶有危險, 便會馬上衝到寶寶身邊保護牠。另一方面,當寶寶長到一定程度,企鵝爸媽也會逐漸減少餵哺,有時甚至拒絕餵哺寶寶,好讓牠們學會覓食。 除了覓食,企鵝寶寶還得學會游泳及自我保護,這才算是正式長成。當寶寶的初生絨毛換上防水的羽毛,牠們可以嘗試游泳。其實,企鵝天生會游泳, 但從未下水的企鵝寶寶還是需要練習一下,才能熟練地暢泳。有時候,寶寶第一次游泳經驗是「被迫」得來的。例如,牠們偶爾會被其他成年企鵝追趕而無意中跳到水中或意外掉進水裡。一旦寶寶下了水,牠們就會本能地浮起來, 體驗初次游泳的樂趣。企鵝寶寶亦會在被同伴追趕或欺負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反擊和保護自己的能力。
kjy04b-20130428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4.28
別了,孩子王!
哥哥小學畢業那年,我唸一年級,是他的學妹。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為哥的學業擔憂過,品行呢?老師偶爾經過我家,都說哥溫文隨和。父親聽了,哥聽了,都笑了。哥有著和父親一樣的下巴,笑容都同一個模樣。我這個妹子, 從小就知道要像他 —— 好好用功唸書, 當個好學生。雖然,沒有上過幼稚園, 但因為總在哥身邊轉,耳濡目染,我比同班同學的學習進度都來得快!可是, 骨子裡存著的一點野性,除了想當好學生外,還想當王 —— 孩子王。 那一年夏天,學校的期終考試結束了,大夥兒總想找點甚麼來著,要好好樂一樂! 最初,是哥的同學起哄,要到學校後山闖一闖。哥是好學生,竟也要去, 我嘛? 可沒理由不跟上!我記得,我是唯一的一年級學生,也是唯一的女生!到後山最大的得著是甚麼?做父親不允許的事 ——「壞事」—— 幹小孩認為不應做,但很想做的事!想想看,六歲的丫頭能做點「壞事」,在同儕間,能不顯得特別耀眼?莫名的快感教人心裡癢癢的,好樂!  那天,在後山做了甚麼,早已記不住。不過,那綠色的、耀眼的、帶刺的小東西,卻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我們都叫它做「黐頭芒」,是菊科草本植物,叫蒼耳。我想,因為它身上長滿了鉤刺,很容易附著在動物的皮毛或人類的衣服上,因而得名。其實,黐頭芒並不稀有珍奇,但它是我人生第一次的野外收穫,喜孜孜的心情實在沒法言說。還有的是,它的好玩處,真教人蠢蠢欲動……  回到教室,我若無其事的坐好,卻輕輕地把黐頭芒放在前面女孩的黑髮上。那時候,我彷彿是一位藝術家,在欣賞自己驚人的創造力 —— 今天人稱的「行為藝術」。看著看著,我先是竊笑,然後實在太得意了,再把一顆一顆的黐頭芒附在女孩的領子上。女孩想是感到癢癢的,轉過頭來看看我,摸一摸領子, 再瞪我一眼,把黐頭芒摘下來,直送到班主任吳老師的面前!這一刻,我要昏厥過去,因為一切已無法挽回。我走到教壇前,伸出抖顫的手,在吳老師還未揚起那木間尺的一剎,豆大的淚已再忍不住了。 此刻,孩子王永別了我,只偶爾在夢裡相見。
kjy04a-20130421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4.21
如何描寫風景
到一個地方旅遊,見到那麼好的景點,那麼美麗的湖泊、高山、建築物,那麼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古跡,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抓起數碼機拍攝。旅遊歸來,親友們問起有甚麼令人難忘的景點,就會給他們看看相機裡的一個個畫面。既然影像是那麼直觀,真實而生動,一眼就看到那些風景的色彩、形狀,文字還有用嗎?文字,是否就是那麼軟弱無力呢?  回答是:還有用。但要與攝影有著不同,如何做到不同呢?那就要盡量利用文字的優勢,將自己的描寫「塗抹」上個人的主觀感情和感覺,筆下充滿個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就是一般將風景「翻版」到相片做不到的了。以下是很好的例子:  「秋天不知不覺地來了,秋風為動物們揩抹了汗水,也令我們不再感到汗流浹背。」(郭嘉琳《嘉道理農場的秋色》)  「夕陽西下,鳥兒的聲音紛紛靜了下來,濃濃的秋意瀰漫著整個農場,氣氛倍感令人平靜和舒適。」(同上)  「忽然,飄來一陣陣炒栗子的香氣, 我立刻跟著香氣,買了一袋炒栗子吃。剛炒好的栗子熱呼呼的,把栗子放在手裡, 使整個身體都感到溫暖。」(馬家慧: 《荔枝角公園的秋色》)  這幾段描寫都寫人的主觀感覺,包括了聽覺、嗅覺、觸覺,也充滿了感情色彩,是一般的相片拍攝不出來的,也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描寫風景時,我們不妨詳略得當,不需要一一照錄,寫盡一座古廟的外觀、色彩,因為這是數碼機可以效勞的,而且比你的文字功效還好。然而,一旦你將景物寫下來,諸如你很深的感情,別人的個人感覺一定不會雷同;那麼,你這篇主要以寫景為主的遊記,就很有特點了。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繪畫、音樂、攝影、雕塑、文學等等藝術形式,都有不同的工具(色彩、聲音、文字等),一定要盡量發揮它們的優勢,才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編按:本文所引述的學生文章,已於去年刊載。本學年獲評選的小學生來稿,刊於第七頁「文圃新苗」。) 
kjy02_201304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14
漫遊地質歷史 細看生命進程 史前故事館 趣看地球科學
     常聽人說道:「恐龍是遠古地球的霸主」,但你是否知道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早在恐龍出現的三十六億年前,已有原始生命的出現?原始生命是甚麼?生命的起源又是甚麼? 就讓我們到史前故事館走一趟,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的歷史故事。 (本報專題)還未步入展館,目光已被入口旁的一件展品吸引著。那是一根骨頭,一根巨大的骨頭。到底這根巨型骨頭,是屬於怎樣的巨型生物呢?「這是雷巴齊斯龍大腿骨的複製品,與真品的大小比例是一比一」,館長岑萬儀解釋道。館內雖然沒有活生生的動物,但場館順時序分成五個展區,展示近一百件史前生物的模型和珍貴的化石,館內顯得生氣勃勃。 史前故事館的標誌是甚麼史前生物?(圖1)  溝鱗魚。溝鱗魚是泥盆紀時期(約三億多至四億年前)廣佈全球的原始魚類,身長只有數十釐米,在香港也曾出土牠的化石,已經滅絕。牠和現今大部份魚類最大的分別,就是身體內沒有骨骼,而是體外覆有骨質鱗片,頭部和胸部則包裹著骨甲。由於甲殼上滿是凹洞和彎曲的溝紋,因而得名溝鱗魚。 這些化石與香港有甚麼關係?(圖2)  在現代化都市的外形下,香港其實歷史悠久。船灣淡水湖曾出土溝鱗魚的外殼化石,將香港的地質歷史推前至四億年。此外,該化石的溝鱗魚品種與館中展出、由澳洲魚類時代博物館借出的溝鱗魚化石相同。由此可見,香港於四億年前與澳洲十分接近,因地殼板塊移動,今天的地理位置才相距甚遠。 此外,香港新界東北海岸亦曾發現菊石化石(圖3a)。菊石與魷魚、墨魚等同屬頭足類動物(圖3b),菊石雖已於六千多萬年前絕種,但外形和今天仍存活的鸚鵡螺接近,漂亮、貝殼似的外殼保護著柔軟的身體。更因外殼的特別構造,牠就像潛水艇般,能透過調節殼內空氣和水的比例,在水中上升下降。牠們亦能噴出海水,使自己向反方向快速移動。 我可以接觸化石和其他展品嗎?(圖4)  一般來說,化石等展品都嚴禁參觀者觸摸,以免對寶貴的研究資源造成破壞。但史前故事館有數件展品可供參觀者觸摸,提升他們的興趣和體驗,當中包括:來自俄羅斯的鐵隕石和菊石化石。透過第一身接觸,我們能更認識隕石的成份,以及它們在地球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角色;觸摸千萬年歷史的菊石化石,感受牠殼面的凹凸,或許你就能明白牠們為何被古人形容為「羊角」呢!即使可以觸摸,大家亦不要搖動或破壞展品。館中亦設輕觸式屏幕的互動平台,提供遊戲,讓參觀者更了解地球的歷史。不過,千萬記住,大部份展品都標上「請勿觸摸」的標示,大家要跟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示,愛惜這些珍貴資源呢!  透過認識地球歷史和古代生物,我們學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