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4.03.09
親近自然,無需遠求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認為這個世界萬物皆我所用,為了求得經濟利益和物質的享受, 因此不斷濫墾、開發;過度擴張的結果,無情的壓縮了自然環境中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間。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然而生命自會尋找它的出路,只要有一絲生機,即使在窮山惡水間,也能無言展現生命的大美。 台北是個繁榮的大都會,很難想像一座隱身在水泥叢林間的人工洩洪池裡,款款點水的蜻蜓就在此延續命脈。一隻在水塘邊盤旋的長鋏晏蜓吸引了生態畫家邱承宗的目光,於是他以三年的時間,持續定期拜訪這個水池,不僅速寫池邊的昆蟲和水生植物,也記錄池水底下共生的鄰居,完成了《池上池下》(親子天下)這本圖畫書。 時序由初春歷經夏、秋到晚冬,全書以雌麻斑晏蜓為主角,從產卵、孵化成幼蟲水蠆、經過十四次蛻皮, 長成了終齡幼蟲,再辛苦地完成羽化後,變為成蟲,繁衍下一代,甚至死亡。作者以優美的文字寫下他細膩的觀察,並用彩筆精密寫實的演繹這場生命輪迴,池上池下的蟲、魚、鳥禽和植物也都是演員,一起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劇場,攜手搬演這齣動人的生命好戲。這是台灣第一本描繪蜻蜓生態的繪本,更是認識池沼水生世界的佳作。 《池上池下》得到了第一屆豐子愷圖畫書獎的優秀兒童圖畫書獎榮譽,在三屆共二十二本得獎書中,僅有兩本屬於知識類圖畫書,另一本就是由劉伯樂創作,得到第三屆首獎殊榮的《我看見一隻鳥》(青林),由此可見,要創作一本既符合科普讀物對傳遞知識精準確實的要求,又要表現圖文的藝術性和美感,更重要的是能以兒童能理解、親近的主題內容,讓孩子讀來覺得有趣的知識圖畫書,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 劉伯樂和邱承宗一樣,對大自然懷抱著深情,他們也有相似的工作經歷,曾擔任童書出版編輯多年,並長期投入生態觀察,喜歡四處到野地走走、寫寫、畫畫,為台灣的鄉野山林、風土民情做了許多素描,持續不輟創作三十多年,出版了數十本涵蓋了人文、自然各種面向的作品,但他最愛的是觀鳥、畫鳥,因此自稱為「鳥人」。 《我看見一隻鳥》說的是一個媽媽和小女孩一起去賞鳥的故事,實際場景在台中市大坑的公園,藉著親子尋鳥過程間的對話和互動,引導讀者如何觀察自己身邊的環境。全書由「我的觀察筆記」開始,小女孩以稚拙的筆跡,紀錄並彩繪下她的發現,雖然是一份生澀的作業,但完全是用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成人在其中不再扮演指導的角色,而是和孩子在平等的氛圍中溝通和交流,共讀自然這本豐富的大書。 大自然在劉伯樂的筆下展現出驚人的美感和靈性,邱承宗微觀的角度充滿了人文情懷,他們的作品兼具了科學的價值和藝術的深度。兩位作者都不自我滿足於畫制式的科學圖鑑,而是將全心投入生態觀察、研究、探索的紀錄,轉為生動可親的故事,讓讀者不僅感受到自然的豐美,也明白生存競爭是多麼的嚴苛,對和人類共生的萬物產生尊重虔敬之心;他們不只是童書創作者,也是守護自然的生態保育者。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萬物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各有自己的位置,也背負著不同的使命,維繫著生態圈的運作與穩定。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都該被友善平等對待,在這個地球大家庭中並生共容,人類千萬不要妄想凌駕自然,破壞生態的秩序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透過敏銳的觀察,靜下心來細看生活周遭各項事物,那麼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能從中發現樂趣、發掘真理,原來親近自然,無需遠求。
kjy01_2014022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2.23
復修舊鹽田 建儉樸中心 西貢鹽田梓 繼往開來 傳頌主愛
   街渡在平靜的西貢海上前進,十五分鐘的船程,將人們帶到鹽田梓這個寧靜的小島上。三百多年前,一對陳姓客家夫婦由廣東省觀瀾移居沙頭角鹽田村,再遷至此地,設田以曬鹽為生;並於1875年全村領洗,鹽田梓(仔)成為教友村。    (本報專題)「梓」指鄉里,意思是不忘故鄉;鹽田梓早年曾一度荒廢,近年,一群有心的村民回到老家,復修村落。現任村長陳忠賢與退休陳子良校長在島上土生土長,數年來致力恢復島上面貌,並推動宗教、文化及生態遊,將鹽田梓的美與更多人分享。 陳子良校長在島上出生成長,完成小學後才離開鹽田梓繼續學業。退休後,他應村長的邀請,回島協助保育工作,亦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觀者認識和感受村中的一事一物。他在鹽田梓有不少童年回憶,他小時候就讀的澄波學校自然是記憶猶新的地方。「以往我們要從家中搬桌椅到學校上課,到了假期,我們又搬回家中,課室便一下子變得空蕩蕩」,陳校長憶述。 「小時候以為整個世界的人也講客家話」,陳校長笑道,「因傳教士、老師,甚至我們收聽的電台頻道也用客家話。」他亦強調教會對鹽田梓貢獻良多,「教會照顧貧困之餘,也開辦學校,教育孩童,當時全個西貢只有澄波學校教授英文,銜接中學課程。」他難忘的,還有鹽田梓內與大自然十分親近的生活模式。往山頂的路上,他介紹一個個掛在枝葉上的山橙,「猴子愛吃這種像橙子的果實,人誤吃了卻會口部麻痺、腹瀉。」然而,他小時候卻吃過不少山橙,他笑說,「我們也不知道為甚麼沒有不適。」 此外,陳校長也分享兒時照蟹、照魚的經驗,「晚上我們拿著燈到泥灘,照著魚蟹,牠們就不會動,泥灘也成了我們的糧倉。」他鼓勵參觀者來島上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水紋、感受陽光,夏天還能嗅到青苔的氣味,大自然多麼廣闊。」陳校長認為在鹽田梓的工作給他帶來喜樂,「與他人分享我成長歷程中的親身體會,我感到很滿足,我不只可以回味成長片段,也可以將這裡生活的喜悅帶給其他人。」  歷史的延續 至於陳忠賢村長,他在鹽田梓出生, 又如村中大部份居民,自小學起到英國就學。學成後他回港工作,亦開展鹽田梓的保育和復修工作。六年前,島上已設立文化資源展覽室,是一所可以觸摸的展品文物館,通過昔日的生活用品,介紹客家文化。 復修工作並沒有間斷,從前,鹽田梓是香港五大鹽田之一;目前, 鹽田的復修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我們期望工程於今年二月完成,嘗試產鹽;我們亦正招聘人手,希望他們運作鹽田,並擔任講解和導賞的工作」,陳村長解釋。鹽田的組成部份包括儲水池、蒸發池和結晶池, 計劃完成復修後,可讓參觀者體驗耙鹽種鹽。     村中的客家屋亦逐步復修,除了村民出資維修,鹽田梓亦有低租出租房屋,讓有心人在村中生活並原汁原味地復修村內房屋。陳村長亦講解鹽田梓的新發展,「現正復修房屋作儉樸中心,設小農場,讓人們到村中作生活體驗。」曾經冷清的鹽田梓,在聖神的引領和各方努力下, 今天又熱鬧起來,朝著新方向,繼續邁進。(澄) 
kjy11b-20140126
奇妙大自然
2014.01.26
動物生態知多點
     想更認識動物,除了多到圈養或野生動物園觀察牠們外,參考相關資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今期特別向大家介紹兩齣特別出色的動物電影,希望通過這些電影,讓大家更愛惜珍貴的動物朋友。 《小企鵝大長征》 這齣紀錄片追蹤了皇帝企鵝每年為繁衍後代而進行的艱辛旅程。每年到了南極的春天,雌雄企鵝都會為延續自己的種群而踏上征途,長途跋涉,千辛萬苦的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生育繁殖,建立自己的家庭。為了生育後代, 皇帝企鵝爸媽都付出很大努力,不僅要小心翼翼保護企鵝蛋,讓小企鵝平安來到世界,還要用自己寶貴的儲糧餵養小企鵝。為了讓小企鵝健康地成長,企鵝爸媽更要交替負責,不畏千山萬水,外出覓食和照顧牠們的小寶貝。 通過這齣紀錄片,皇帝企鵝為繁育而付出的努力和牠們的驚險旅程,真實地呈現在大家眼前,是了解皇帝企鵝生態的好材料。 《海豚灣》 這齣紀錄片揭露了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漁民,如何以殘酷手法大量捕殺聰明友善的海豚,以謀取暴利。同時,上世紀六十年代世界級頂尖海豚訓練員李察歐巴瑞(R i c h a rd O’Barry)於片中解釋利用海豚為大眾提供娛樂,是對海豚何等殘忍的事,因此他由海豚訓練員,化身成為海豚爭取自由生存權利的保育特工。 電影雖然有部份片段較為恐怖和令人心酸,但這正好讓大眾知道事實真相,從而更懂得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命及牠們的各種權利。  
kjy02_2014011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1.19
探索特色建築 認識歷史文化 嘉諾撒培德學校 同根同心廣州之旅
廣州,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建有不少歷史悠久的中西特色建築物。同根同心廣州交流之旅兩日一夜的行程中,嘉諾撒培德學校的四十位小五生到訪多個景點,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其中四位同學訪談,她們除了分享旅程的難忘回憶,亦反思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本報專題)廣州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重要的通商港口,與國外接觸頻繁,亦是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等歷史大事的重要舞台。營商、戰爭等各種不同因素影響廣州建築物的風格,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化寶藏。 建築訴說歷史 「我希望在交流之旅中,認識廣州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物的不同藝術風格」,吳綺琪表示旅程滿足她的期望。參觀中山紀念堂讓學生們認識孫中山的事跡,給綺琪留下深刻印象,「孫中山先生十分偉大,他有理念,為人民設想,希望人們能過好日子。」她亦十分欣賞中山紀念堂的建築,「八角式建築的它看起來就像一把傘,還有用青磚藍瓦建成屋頂呢!」綺琪補充道,「路上還認識了其他建築風格,包括:新古典主義、羅馬式、希臘式等,獲益良多。」 另一受訪同學何貴姿亦非常贊同,這次並非她首次遊覽廣州,但她認為得著甚多。「以往到廣州以玩樂為主,這次旅程則以參觀為主,我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她表示參觀廣州近代史博物館讓她更了解孫中山的事跡和抗日戰爭的歷史。石室聖心大教堂則是貴姿最難忘的景點,「從外面看, 聖堂的玻璃窗好像沒甚麼特別,進內後發現光線透過玫瑰花窗非常漂亮,彩繪玻璃上更記載了耶穌的事跡!」 已有近一百三十年歷史的石室聖心大教堂同樣令陳子倩非常讚嘆,「沒想過這麼宏偉、全以花崗岩建造的教堂,在當時只花了二十五年便能完成。」她續道,「而且聖堂內有很多天使的雕像捧著聖水,很特別。」 保育承傳文化 女孩們也觀察到廣州和香港保育歷史建築物的情況有所不同, 「廣州的歷史建築比較多和集中,香港的則比較分散」,李焯芯指出。她認為應保護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我們應盡力保持它們的原貌,也應盡量保留它們,不要輕易拆毀,需要土地的話政府可以考慮使用那些廢置空地。」 子倩亦認同應保存歷史建築,「香港和廣州一樣,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築」,她們參觀沙面區時留意到該處有部份歷史建築改作商業用途,「政府可以參考,把建築改作其他用途,保留它們。」貴姿補充,「我認為保育歷史建築非常重要, 經濟發展方面可以吸引遊客,但更重要的是讓後世的人從中認識歷史。」 本年度是該校第二年參與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劃,團長林靜華副校長表示,旅程中同學們不但用心聆聽導遊講解,亦主動抄錄筆記。「我認為在真實的場景中認識歷史能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令他們印象更深刻。」她十分高興同學在過程中認識歷史,並明白保育的價值。 另一負責活動的劉穎初老師亦表示校方選擇「廣州的西式建築及其文化歷史」為活動主題是希望同學能學以致用,「這個旅程能配合小四、五年級的部份課程內容,同學們能親身到課本上提及的地方,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保育信息。」(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