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認為這個世界萬物皆我所用,為了求得經濟利益和物質的享受, 因此不斷濫墾、開發;過度擴張的結果,無情的壓縮了自然環境中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間。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然而生命自會尋找它的出路,只要有一絲生機,即使在窮山惡水間,也能無言展現生命的大美。

台北是個繁榮的大都會,很難想像一座隱身在水泥叢林間的人工洩洪池裡,款款點水的蜻蜓就在此延續命脈。一隻在水塘邊盤旋的長鋏晏蜓吸引了生態畫家邱承宗的目光,於是他以三年的時間,持續定期拜訪這個水池,不僅速寫池邊的昆蟲和水生植物,也記錄池水底下共生的鄰居,完成了《池上池下》(親子天下)這本圖畫書。

時序由初春歷經夏、秋到晚冬,全書以雌麻斑晏蜓為主角,從產卵、孵化成幼蟲水蠆、經過十四次蛻皮, 長成了終齡幼蟲,再辛苦地完成羽化後,變為成蟲,繁衍下一代,甚至死亡。作者以優美的文字寫下他細膩的觀察,並用彩筆精密寫實的演繹這場生命輪迴,池上池下的蟲、魚、鳥禽和植物也都是演員,一起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劇場,攜手搬演這齣動人的生命好戲。這是台灣第一本描繪蜻蜓生態的繪本,更是認識池沼水生世界的佳作。

《池上池下》得到了第一屆豐子愷圖畫書獎的優秀兒童圖畫書獎榮譽,在三屆共二十二本得獎書中,僅有兩本屬於知識類圖畫書,另一本就是由劉伯樂創作,得到第三屆首獎殊榮的《我看見一隻鳥》(青林),由此可見,要創作一本既符合科普讀物對傳遞知識精準確實的要求,又要表現圖文的藝術性和美感,更重要的是能以兒童能理解、親近的主題內容,讓孩子讀來覺得有趣的知識圖畫書,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

劉伯樂和邱承宗一樣,對大自然懷抱著深情,他們也有相似的工作經歷,曾擔任童書出版編輯多年,並長期投入生態觀察,喜歡四處到野地走走、寫寫、畫畫,為台灣的鄉野山林、風土民情做了許多素描,持續不輟創作三十多年,出版了數十本涵蓋了人文、自然各種面向的作品,但他最愛的是觀鳥、畫鳥,因此自稱為「鳥人」。

《我看見一隻鳥》說的是一個媽媽和小女孩一起去賞鳥的故事,實際場景在台中市大坑的公園,藉著親子尋鳥過程間的對話和互動,引導讀者如何觀察自己身邊的環境。全書由「我的觀察筆記」開始,小女孩以稚拙的筆跡,紀錄並彩繪下她的發現,雖然是一份生澀的作業,但完全是用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成人在其中不再扮演指導的角色,而是和孩子在平等的氛圍中溝通和交流,共讀自然這本豐富的大書。

大自然在劉伯樂的筆下展現出驚人的美感和靈性,邱承宗微觀的角度充滿了人文情懷,他們的作品兼具了科學的價值和藝術的深度。兩位作者都不自我滿足於畫制式的科學圖鑑,而是將全心投入生態觀察、研究、探索的紀錄,轉為生動可親的故事,讓讀者不僅感受到自然的豐美,也明白生存競爭是多麼的嚴苛,對和人類共生的萬物產生尊重虔敬之心;他們不只是童書創作者,也是守護自然的生態保育者。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萬物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各有自己的位置,也背負著不同的使命,維繫著生態圈的運作與穩定。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都該被友善平等對待,在這個地球大家庭中並生共容,人類千萬不要妄想凌駕自然,破壞生態的秩序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透過敏銳的觀察,靜下心來細看生活周遭各項事物,那麼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能從中發現樂趣、發掘真理,原來親近自然,無需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