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動態
2023.04.23
喜樂中學 - 動態
玫瑰崗中學體驗學習週
(本報訊)玫瑰崗中學早前舉辦「體驗學習週」,旨在培養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為了將學習融入生活,學生們在一週內參加了各種活動和工作坊,以提昇他們的學習效率,並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由於這數年大部分學習都局限在課堂內,全校師生都興奮地迎接了這一週。
對於初中生,該校為他們準備一系列活動,以加強他們的社交技能。中一學生參加了個人成長營,旨在培養他們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中二學生參與了為期三天的「STEM歷奇之旅」工作坊,大多數學生同意工作坊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科學及STEM的興趣。至於中三學生,他們參加了一個以冒險活動和協作任務為特色的領袖訓練營,隊友們共同克服各項任務的挑戰,從中領會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的重要。
中四學生參加了以「探索人生大步走」為主題的活動,體驗不同工作的特色。與此同時,中五的學生到不同地方探索歷史文化。活動內容包括參觀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加深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部分學生參加了藝術課程,通過參觀工作坊和博物館,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和歷史知識。為了讓學生探索和了解中國建築藝術,部分學生參觀了龍躍頭文物徑和圍村。最有趣的體驗之一是參觀擁有悠久歷史的醬油廠,了解醬油的製作過程。
通過學生和老師的積極參與及回饋,體驗學習週得以圓滿結束。我們深信體驗學習能夠為學生締造無限的學習機會。(教)
天主教伍華中學•傳教士凌君慧分享會
(本報訊)天主教伍華中學倫宗科早前邀請教友傳教士凌君慧到校分享。
凌君慧大學畢業後,曾於廣告界工作15年,後來她得到天主的召叫,決定放棄高薪厚職,前往參與扶貧及傳教工作。
她遠赴印度過簡樸生活,在聖德蘭修女成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服侍一些肢體殘障和智障的女孩,她初時不懂得照顧女孩,無從入手,但因著天主的指引,學懂謙卑地服侍弱勢社群。後來,她更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亞及南蘇丹服務,將天主的愛廣傳開去。
凌君慧在外傳教已超過十年,雖然暫時回港,但仍努力為南蘇丹的學校籌款,幫助貧苦學生。
是次分享會令同學深深感受到天主的大愛,身為學生的,應該藉此反省怎樣以天主的愛去感染和感動每個人。凌君慧以刻苦、堅毅及包容的態度去愛別人,令身邊人感受到天主的恩寵。(教)
保祿六世書院中六畢業感恩祭
(本報訊)保祿六世書院早前舉行中六級同學畢業感恩祭暨祈禱室祝聖禮,邀請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馬崇義神父主禮。
在畢業感恩祭中,馬神父以若望福音第十五章,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勉勵畢業同學,要彼此相愛和珍惜過去六年的中學生活,也要在往後的日子善用所學的知識貢獻社會。
禮儀中,馬崇義神父以天主之名降福她們。接著由兩名畢業生代表致辭,畢業生真摯地分享了六年中學生活中,感到難忘的回憶,以及在學校團體生活點滴,彌足可貴。
其後馬神父在校監、校長、修會修女及嘉賓等陪同下,前往新祈禱室進行祝聖禮,禮堂同學亦以歌聲來感謝主的恩賜。(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舉辦探訪長者日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早前與香港都會扶輪社、家長教師會、聯同長者安居協會葵青區關愛長者大使計劃及南葵涌社會服務處舉辦探訪長者日,活動當日由老師及義工與300多位同學為區內長者送上米、餅乾及麪條等日用品,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懷的同時,義工亦能從中培養出愛人如己的精神,以身體力行去實踐愛德。
天主教同學會幹事邀請義工與受訪長者一同合照,並於活動後製作心意卡,配上聖經金句「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戶六24-26),再於往後探訪時送贈予長者。其中一位曾受訪的長者,出示以往曾收到的心意卡及合照,並感謝該校師生每年的探訪。
該校宗教事務主任顧嘉儀老師透露,「本年度的探訪長者日主題是『荔天傳情45載,攜青敬老榮主愛』,學生藉著是次活動表達對長者的敬意,更令學生感激長者們曾致力為香港社會發展所付出的努力,並一同見證該校在區內教育服務45周年。」
扶輪少年服務團團長楊涴婷同學表示,探訪長者日是該校的傳統活動,從活動中帶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教)


堂校一家
2023.03.17
聯繫荃葵青天主教小學及中學
延續沉浸天主教教育氛圍
為延續天主教會對教育的貢獻,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 生命、愛德、家庭、義德及真理傳授予年青人,為他們日後立身處世作預備。荃葵青天主教小學及中學特意舉辦到校體驗日,以認識區內及毗鄰的天主教中學。
是次體驗活動,由葛達二聖堂暨中小學校監黃景聲執事發起,聯同9間中學及12間小學校長組成團隊共同協作,逾900名小學師生到訪各間中學,並進行體驗活動。這次體驗日亦是伍國寶神父多年來一直希望進行的,冀望能加強中小學的聯繫,及增加學生對天主教中學的認識。
參加活動的中學包括石籬天主教中學、荔景天主教中學、保祿六世書院、明愛聖若瑟中學、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荃灣聖芳濟中學、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小學則包括祖堯天主教小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石籬天主教小學、梨木樹天主教小學、慈幼葉漢小學、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天佑小學、荃灣天主教小學、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深井天主教小學及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各間小學因應學生在學業能力、個人興趣及成長的需要,安排到不同的天主教中學參與活動。中學安排了校園遊覽、課堂體驗、講座或工作坊給小學生參與,並安排學兄學姊作為學校大使,為小學生介紹學校。此外,中學亦因應校本特色,與小學教師作交流,並安排校園導賞,讓他們了解各校的特色課程及學習支援,強化中小轉銜的需要及了解收生標準。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特色課堂例如劍擊、人工智能昆蟲課、陶藝創作、烹飪、語文課堂體驗、英語音樂劇、科學實驗課等都大受歡迎。回饋問卷中,師生對活動均持正面回應,也希望來年能繼續舉辦活動。
天主教學校矢志延續天主教會對教育的貢獻,盼望學童能從幼稚園,至小學、中學階段都能在天主教教育的氛圍裡,發展完備的人格,成就基督的愛,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中學專題
2023.03.17
保祿六世書院 音樂與藝術
打造屬於學生的校園
(本報專題)藝術是世界語言,可以將陌生人連繫起來。保祿六世書院近年給校園注入藝術氣氛:由學生把鋼琴粉飾成藝術品;學生的藝術品在校內隨處可見;她們更可以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彈奏樂器;邀請學生觀察校內具創作潛力的地方, 塑造出一個由學生作主導的校園。
中二學生謝淨翹近日在放學後, 趁空閒時走到鋼琴前, 放上琴譜, 開始彈奏動漫樂曲《千本櫻》,樂曲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的曲調一直在走廊迴響,吸引同學和老師圍觀,也引來校長梁以豪前來欣賞,淨翹說:「有時彈琴時,在鋼琴的倒影見到梁校長的身影,同學也笑說我們無意中召喚了校長出來。」
該校近年透過音樂與藝術,讓師生打成一片,梁以豪校長表示,當學生彈琴時,讓他在處理忙碌的校務中稍作歇息,「只要有學生在禮堂外或在四樓走廊彈樂器,我便會在校長室聽到音樂。」
由2021學年開始,校方先後購入四部鋼琴,後來也添置木結他等樂器,置於校園不同角落,上學年,學校邀請學生藝術大使把鋼琴粉飾成藝術品:例如位於地下靠近小食部的鋼琴,琴面繪畫了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睡蓮》;音樂室外的鋼琴畫上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禮堂外的鋼琴繪畫了梵高的《星夜》;在四樓走廊盡頭的鋼琴上,畫上由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學生參與建設校園
擔任藝術大使的中三學生譚晴與另外五名同學合力為音樂室外的鋼琴臨摹梵高的《向日葵》,譚晴說,在琴身畫稿及上色, 每次落筆也擔心畫錯,故此每一筆也要小心翼翼,最終能完成作品,也令她感到滿足。「我很喜歡學校設有多元化的活動,也是我自小學已渴望入讀該校的原因。」她說成為藝術大使,讓自己發揮所長,她一直鑽研大提琴,熱愛古典音樂,現在有機會粉飾鋼琴,愈來愈多同學前來彈奏也令她重拾彈琴樂趣。
剛在2月,中四學生梁夢潔有見學校的木結他需要Capo(轉調夾),便主動向校長提出幫忙購入了四條Capo,方便同學即慶演奏。夢潔約在兩年前學習結他,自從校園設置樂器後,她不時與同學夾歌,老師有見她這般投入,鼓勵她參與歌唱比賽,她參賽時以結他伴奏自彈自唱。她表示,音樂能讓她放鬆心情,紓緩學習壓力。
藉著音樂福傳
中五學生兼教友黃汶羲是天主教同學會的主席及藝術大使,她平日在學校集會,或是學校舉行的宗教禮儀擔任司琴,她自去年起,定時在四樓走廊的鋼琴前,教導師妹彈奏彌撒曲,「我明年便要考公開試,希望仍在學時能找到更多同學擔任司琴,也藉此福傳。」
音樂科主任張雅穎博士認為,任何學生也可以在校園內隨心彈奏,使校園充滿著愉快的氛圍。她說,自去年相繼在校園設置鋼琴,本年添置了16部摺疊式數碼鍵琴,讓中一及中二學生在音樂課學習鋼琴,她希望將鋼琴普及化,亦有本身懂得彈鋼琴的同學,互相切磋琴技。
校園張貼藝術貼紙
藝術大使發掘校內可以創作街頭藝術的地方, 身為藝術大使的中三學生賴嘉瑤,與同學在校園有蓋操場旁邊的護土牆,貼上飛行中的超人擊毀牆身至出現的裂痕,「能夠把一直視為缺陷的地方,花點創意加以修飾,便可以使校園充滿趣味。」校園裡不難發現街頭藝術的蹤影,例如某樓層的樓梯位置,將The Simpsons的動畫角色與掛在牆身的滅火筒連成一體,變成了揹著滅火筒的消防員;往下行時,會發現玩滑阪的動漫少女;或留意地面,會出現美國動畫Tom and Jerry的傑利鼠在細小的洞口揮手。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莊傑雄認為,學生善用創意,細心留意周遭環境,在校園展現街頭藝術。
藝術護照鼓勵學生參與
莊傑雄指出,該校由2021學年起,每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中一至中三級學生獲發一本藝術「護照」,本學年以「視覺和表演藝術之旅」為主題,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或校外的音樂或藝術,以營造藝術和音樂友善的校園環境。
另一藝術大使、中二學生湯穎晞自幼已熱愛繪畫,她剛於去年獲西班牙國際青少年藝術節中國分賽區銀獎,以及本年初獲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銀獎。在她的藝術「護照」內,已有數個蓋章,以表揚她在校外參賽的成果,她說,得到學校的肯定,讓她感到榮幸。
梁校長觀察到學生各具藝術才華,透過天主教教育其中的核心價值「家庭」,希望學生也視學校為家一樣,建設校園。
「校園是屬於學生的,不少地方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參與。」梁校長說,學生可以隨意到音樂室玩樂器;也可以在空餘時到祈禱室靜下來;近年,該校在校園的不同角落放置鋼琴及結他等樂器,供學生使用。
保祿六世書院由2021學年開展的三年發展計劃,當中以自主學習作為培育學生的方向,校方提供不同學習機會,再由學生自主發掘學習樂趣。梁以豪校長說,藝術發展正好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老師也不時提供藝術比賽或資訊予學生參考,「希望學習是由下而上,由學生自發參與的,潛移默化地,可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1.15
保祿六世書院吳昊婷
透過鏡頭 訴說青年的聲音
「我希望透過影片,表達我對世界的看法。」保祿六世書院中五學生吳昊婷兩年前發掘了對攝影的興趣,在鏡頭下訴說一個又一個故事,也藉著短片帶出現今青年的心聲。
吳昊婷回想中三時在視覺藝術科上攝影課,開始發掘自己對攝影與剪接的興趣,「課堂上需要提交攝影功課,老師事前教授拍攝時的構圖方法,攝影三大要素—— 快門、曝光、光圈之間的關係。」她於是運用所學,希望彌補自己在繪畫的弱項。從那時開始,她發覺自己喜歡攝影,用相片說故事,例如在校舍取材,她攝下牆上爬行中的螞蟻,以螞蟻抉擇應走的方向,比喻自己也在尋找人生方向;她會刻意在校內捕捉飛機經過的一刻,吸引人多留意校園的周邊環境。
藉短片說心聲
準備升讀中四的那年暑假,她與另外兩名同學參與由香港心理衞生會舉辦的拍攝比賽,獲得高中組冠軍,她的短片帶出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也幫助自己整理內心的思緒,「升上高中後,我對未來充滿著未知之數,既期待高中的生活,內心也感到緊張。」她相信其他青年與自己的感受相似。在三分鐘的短片中,女同學反問努力學習背後所為的是甚麼?想考好DSE,只為了升上大學?面對外界給予的期望成為無形壓力,片中的學生說:「其實,我們正在努力,我們都想做好,但是,為甚麼這麼困難⋯⋯我不想要這些壓力,我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鼓勵。」吳昊婷擔任該短片導演,以及撰寫獨白的部分,她希望從中帶出青年的心聲,「真正的鼓勵,是鼓勵的同時和你一起解決⋯⋯」
獲獎後,她主動向校方請求安排把短片在學校放映,「我認為作品不只用作參賽,我想更多人看過後,多了解青年。」短片最終在家長周年大會,以及早會中向高中生播放,校長更表示, 有家長看過片段感動而哭泣。
參與拍攝後,提升昊婷對日常生活的觀察, 多了留意街上的人和事,例如清潔工友日常在社區的工作,也發現社區上有不少長者的足跡。
保祿六世書院位於葵青區的山上,常被人稱之為「山區女校」,學生普遍在學校附近居住,她也不例外,平日她主要活躍於葵青區,因著攝影讓她走出「山區」,到處拍攝,「我習慣一個人影相:植物、樹木、路人、天空等,我享受按下快門的聲音,是我減壓及治癒的時刻。」每當參與攝影比賽,她便相約拍擋到不同的社區拍攝,其中她於去年七月參與由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25周年慶典的「全港中學生短片創作比賽」,以「我.發現.愛」為題,走遍港島、九龍及離島拍攝200多條片段,在社區尋找愛的足跡。就在她與拍擋到尖沙咀取景當天,因投入拍攝而遺下手機,當她折返拍攝現場尋找時,一位清潔工友正在等候著手機的主人,「我真的發現了愛,讓我感到世界充滿愛。」
主動學習 分享成果
這次吳昊婷主動向全校師生發送電郵,邀請全校參與網上投票,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短片,其實她不介意投票數字, 「只要有人有看過我們的作品,已能夠帶出愛的訊息。」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莊傑雄欣賞昊婷把握自學機會,例如她在中四時擔任學校大使,為學校拍攝短片作宣傳;她也是天主教活動小組的副主席,協助拍攝活動及剪輯片段;中四時她自薦獲選為副總領袖生,本學年她更是總領袖生,其榜樣展現該校的學年主題「自主學習、感恩承傳」的學習態度,他喜見昊婷從中培養出「具備方向及計劃,對她的成長很有幫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