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60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04
參與海外無人機公開賽
張振興伉儷書院 體驗學習 實踐發明
(本報專題)張振興伉儷書院兩名中四學生李文碩及梁偉恒,早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與無人機公開賽中,憑著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平穩的駕駛技術勇奪兩大獎項,為香港及學校爭光。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Nebraska Omaha)舉行無人機公開賽的最後一輪賽事,在美國時間下午時段進行, 香港時間相比美國快13小時,該校舊生及師生各自在家中收看由學校臉書的直播賽事, 靜靜地守候著李文碩及梁偉恒代表香港出賽。翌日,賽果出爐,兩人最終以總成績358分(滿分390分),在無人機公開賽Create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的Create Drones賽事上勇奪Tournament Champion,同時在撰寫編程日誌、面試、參賽機件與賽事的設計配合度,成為全場唯一贏得Engineer Award的獎項的隊伍。   李文碩及梁偉恒與另一隊友於去年12月中參加香港青少年機械人學會舉辦「美國無人機公開資格賽(香港賽區)」奪得團隊冠軍,於本年3月25日至4月1日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無人機公開賽。   赴美出賽前接近兩個月,他倆在校內進行飛行無人機訓練及組裝陸地無人機,差不多每天下課後也會走到禮堂練習,在場內放置柱架模擬比賽,當他們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惟當親身作賽時,與平日練習有很大分別,「首天賽事名次已不斷落後,心情十分焦急,情緒難以平伏。」李文碩回想比賽歷程時說,在15隊參賽隊伍中,他們在首日排名第10位,當他們與隨隊老師賽後返回酒店休息時,眼眶已溢滿了淚水,頓時哭了起來,文碩為平伏心情外出一會,他後來得知二人一直悄悄地從後陪伴他令他感動,「當我返回房間時心情已平伏,便一起檢討賽事,到翌日表現逐步恢復。」   梁偉恒說,「這次比賽改善我在隨機應變的能力,正式比賽時許多狀況需要臨場發揮, 也按當時需要即時改良無人機的操作。」他也坦言,透過參與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正是鍛鍊自己的情緒與適應心態的能力,「最初十分緊張,手也抖震,差點連無人機也無法操控。」   直到4月1日最後一輪賽事當天,李文碩及梁偉恒在美國專心應戰外,陪伴他們赴美比賽的舊生兼教學助理陳皓男在現場拍攝, 讓張振興伉儷書院舊生會的臉書專頁作直播,校友及師生們在港即時觀看賽事,一起為他們打氣。   舊生集腋成裘 支持師弟赴美作賽   李文碩和梁偉恒均表示, 是次勝出,除了他們互相鼓勵,在港師生及校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李文碩表示,自從舊生會得悉他們在無人機比賽香港區選拔賽勝出,獲得美國參賽的資格後,一眾舊生會成員隨即為兩人赴美出賽著手籌款,短短一個月已籌得逾61,000港元善款,贊助他們的旅費。該校舊生會臉書專頁中,代表兩位同學感謝校友的支持:「感謝各位師兄師姐、振興人的慷慨解囊,我們承傳了張振興伉儷的芳表,好讓年青人可以透過知識看看世界,增潤自己。」   梁偉恒也感謝學校各持分者的支持,他更感激家人一直鼓勵自己參賽,「好使我愈來愈對編程感興趣,透過不同的比賽有助我發揮所長。」   事實上, 該校在過去八年來致力推動STEM 教育, 自2015 學年開始已鼓勵對STEM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相關工作坊及比賽,舉辦STEM考察團,教授編寫程式、組裝無人機等的創客課程;於2018學年為中一及中二級新設「設計思維與科技科」,在學校全面推動STR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宗教(Religious)、工程(Engineering)、人文教育(Arts), 以及數學(Mathematics)。   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科主任傅金添老師認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擴闊視野,不同形式的STREAM教育自初中開始,恆常課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在過去兩學年,中一級學生參與社企「歷耆者」的長者體驗活動,中二學生羅朝旭上學年在體驗活動中,曾飾演行動不便的長者,穿上裝有鉛塊的衣物,及使用會使人駝背的肩帶,模擬長者的生活狀況,該次體驗令他多關心長者;另一中二學生鄧詩琳也認為,在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的學習,為長者設計口罩扣,紓緩長期戴口罩耳背痛的情況。她對於能夠製作出便利長者的用品,感到很有意義。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引發同理心,更容易投入創作科技產品。」傅老師指出,學生過去學習在升降機的無觸按鈕技術、可放置於輪椅的機械臂協助搬運重物或幫忙開關門戶等, 也有同學近期設計智能求救平安鐘家居拖鞋(智能拖鞋),也是善用STREAM教育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機會,最終希望他們將來能貢獻社會。」   從體驗學習到實踐發明   梁偉恒同學有份參與智能拖鞋創作,他希望繼續藉著發揮對編程的興趣,關心長者的需要;中四學生吳文曄指出,初中的體驗式學習,引發他對科技創作產生興趣;中二學生黃子建及中一學生黃武嬌也先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STEM比賽,在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賽事給人帶來成就感。   該校於本學年新設「福若瑟社會服務團」,學生於學年內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 隨後在課程學以致用,發揮出同感心及同理心,設計相對應與科技、生活、宗教有關的產品。   張振興伉儷書院的辦學團體喇沙會,一向為貧困及有需要的兒童辦教育,副校長何泰安指出,校方教導學生認識學校主保聖若翰喇沙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與服務,配合現今科技教育的發展,加入宗教元素,推動STREAM教育,使學生感同身受,為有需要的人構思及設計發明。(高)  
kjy01_202305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聖母月為生命喝采
(本報專題)「大家知道這個長度只有6厘米的胎兒(模型),是受孕了多久的小生命呢?」葛達二聖堂堂家組劉凱琪醫生於5月5日應邀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為該校主持聖母月培育講座, 高舉胎兒模型發問,學生踴躍舉手回答——雖然學生未必猜中,那是三個月大的胎兒,但他們皆深信:生命從受孕一刻已經形成,小朋友要回應聖母媽媽的邀請,關愛所有生命。   因應近年本地學生上視像課時或缺乏了老師的指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近年推動「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策略,讓學生挑選學習課題,同時引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探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該校學生於5月5日的講座上聽過劉醫生分享維護生命主保「瓜達盧佩聖母」在墨西哥顯現的事跡後,將新知識與宗教科及德育所學融匯貫通。   「天主與聖母媽媽最喜歡純潔的小朋友。」劉凱琪醫生表示,墨西哥原住民聖狄雅哥(Juan Diego)雖然只是一位年長農夫,但心靈純潔,才被聖母媽媽委託,向主教轉達聖母的信息,她勉勵學生保持謙虛與純潔,效法聖狄雅哥完成聖母媽媽給予愛的任務。   關心普世受苦生命   瓜達盧佩聖母的餘蔭,一度令南美洲恢復和平,劉醫生於席間詢問學生,刻下有哪些國家正處於戰事之中,學生紛紛提及烏克蘭與蘇丹等國,展現他們對世間疾苦的關注;當被問到可以怎樣幫助那些受苦的人時,有學生答道:「我會為他們祈禱。」這份宗教情操與同理心,贏得全場掌聲。   學生郭正軒學會更積極去尊重生命,希望主動關心鄰居,讓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愛。另一學生張伊琳希望讓受苦的人感受到聖母媽媽的關懷,而看見別人滿足,她亦感受到喜樂。正軒與伊琳不約而同地堅信,這份關懷別人的動力,是來自聖母媽媽,他們享受與其他同學於聖母月內,在校內聖母山前為生命祈禱的時光。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於5月上旬,從葛達二聖堂借來一座瓜達盧佩聖母神龕,這面有一本教科書大小的神龕安放在該校宗教室,龕上印有聖母像與禱文,幫助學生從維護生命的角度祈禱。該座神龕早前已轉送到其他公教學校作巡迴祈禱。   當天另一位講者「爾臨媽媽」分享她照顧現年三歲、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兒子爾臨的經歷。爾臨這名字取自舊版天主經「爾國臨格」,意思為「(願)祢的國來臨」。爾臨媽媽明白到,自己要承行主旨,接受生命這份由天主所賜的禮物。   以母親的心推動宗教教育   「我於講座前擔心,學生不懂得跟爾臨相處,這煩惱最後一掃而空:爾臨爬高爬低時,學生擔心他跌倒,便上前攙扶, 又如朋友般相待。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正在開苗,是學生給我的一大禮物。」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蕭茵校長(小圖)席間看見孩子的窩心舉動流下驚喜的眼淚,因為她想起自己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下懷孕的忐忑心情,「這經歷驅使我更積極將生命幅度置於學校教育之內⋯⋯老師透過小故事及生活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導他們珍惜生命。」該校以度身訂造方式製作英文科繪本,滲入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   該校於聖母月期間,亦在不同學科善用有關母親的繪本,幫助學生體會聖母以至媽媽對子女的愛;除了校長及老師於早會全校誦唸聖母經,基督小先鋒則協助帶領祈禱活動。   此外,生命教育亦滲入德育、學科以及校園生活之中。「我們鼓勵學生愛惜媽媽,就如愛惜聖母一樣。」低年級學生於聖母月製作玫瑰花手工,送給聖母媽媽,高年級學生於母親節前夕向已為人母的教職員致送玫瑰花及心意卡。   家校合作鼓舞青少年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家長愛心爆棚,與學校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該校家長教師會主席高志超感激養父母給予他無條件的愛,「令我更用心分享父母的愛,也明白到家長一定要盡更大的努力,維持家庭的愛。」曾擔任職業足球員、現為教練的他,與學校老師合作,為學生提供足球活動, 讓校隊以外的學生亦能夠「跟操」,不拒絕任何學生。   「我們尊重每個生命,讓孩子發揮強項,而非只讓他們滿足別人的期望。」蕭茵校長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因為她深信,「小朋友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為自己選擇將來的路。」(鄧)  
kjy01_20230521 new 2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博智小學
感.創.做 推動自主學習
(本報專題)天主教博智小學低年級學生在「LBD(Learning by Doing——『感.創.做』)」課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其中,二年級學生余樂怡對聯課活動「我和植物有個約會」有最深刻的感受,「活動中,老師帶我們吃、喝及欣賞不同植物。」   在這個活動中,樂怡表示,老師準備了龍眼茶、花茶等供同學自由飲用,又在桌子上放著含羞草,「一摸上葉子,它便即刻合上,我感到十分好奇。」這活動引起樂怡對植物的興趣,主動上網及查閱書本知識。   天主教博智小學上學年開始參與「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專業團隊會定時到校,與教師團隊共同備課、觀課、反思,建立以學生為本的「LBD」常識科課程, 校長陳碧琪說:「希望小朋友愉快學習,能從活動中, 學習到知識,並同時栽培出優秀的教師團隊。」   學校現時除了為一至二年級學生安排LBD課堂,也在三至六年級的下午課堂時段,為學生設計校本LBD課堂,由老師挑選合適的常識科課題,與學生一起實踐學習,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及合作學習的能力。陳校長說:「在課程中,我們見到小朋友願意主動學習,亦會在過程中關心身邊人。」   認識自己、家人、社區   課程主任蔡子文以一年級的課程為例解釋,活動以脈絡形式進行,先讓學生認識自己,再認識學校及社區。為了讓新加入校園的小一生彼此認識, 學校為學生安排遊戲,讓他們了解同學的喜好、家庭狀況;教師更帶學生在校園內「尋寶」,認識校園環境及設施。學校也為學生準備工作紙,讓學生先猜想家人的喜好、夢想,然後回家再訪問家人, 看看自己對家人的了解。   蔡主任提到,活動大多以小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她最欣賞當小朋友於活動中出現意見分歧時,會尊重彼此的看法,透過協商討論去解決糾紛。   二年級學生梁賜樂在LBD課堂中,曾與同學合作運用水瓶蓋、毛毛條製作玩具船,「我們要自己上網找資料,看看怎樣製作玩具船,又要看看如何令它在陸地上『浮』起來。」最終,賜樂與同學運用磁石,使玩具船不在水中,也能浮起來。   賜樂指出,在製作過程中, 他與組員也有分工合作。因為他平日最愛拼樂高積木,所以他在活動中,負責拼砌及黏貼玩具船。他說,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的長處,所以當按照各人長處分工,便能更快及容易成功。   四年級學生曾紫忻也曾在課堂中,進行濾水測試活動, 「在水瓶內放進小沙粒及棉花,然後把水倒進去,如果流出來的水是清澈,便代表實驗成功。」紫忻與同學在過程中,也不停嘗試,「太少沙粒及棉花便不能成功過濾,太多又可能會弄髒水。」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讓學生愛上閱讀 養成自主學習   天主教博智學校近年除了推行「LBD」課程外,亦致力推廣閱讀。學校為學生安排圖書堂「R課」及早讀課,鼓勵學生多閱讀。紫忻最喜歡閱讀推理小說,除了因為內容緊張刺激外,故事中有時也會教導科學原理,能培養她推理及邏輯思維。   本學年增設的「R 課」,在課堂內每星期分別以中文、英文、數學及圖書課循環模式,結合科本課程及圖書課知識,由科任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與科目相關的圖書,運用學校提供的網上平台資源,鼓勵學生在課後也能自學,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配合世界閱讀日,學校亦於每年4月舉行閱讀日,為學生安排不同活動,期望讓學生更愛閱讀。在本年的閱讀日中,學校除了安排話劇活動,更與學生創作圖書及安排書展等。   該校剛舉行59周年校慶感恩祭,校董李貴生讚賞博智學生及老師活出校訓「克明峻德」精神,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在學校朝著60周年邁向的時候,陳校長期望藉著鼓勵學生閱讀,讓他們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透過LBD課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及對學習的興趣,校監李烱輝希望全體師生繼續承傳學校愛主愛人及校風淳樸的優良傳統,邁向新里程。(吳)  
kjy16_2023042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23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軟餐2.0 讓長者食得有尊嚴
(本報專題)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中三級學生,運用科學知識研發出不同款式的長者軟餐,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重拾美食的滋味。該校校長何應翰指出,軟餐教育帶出明愛「以愛服務、締造希望」的理念,「當學生擁有正面價值觀的態度,懷著服侍社會,以及敬主愛人的心態,藉此帶動知識與能力的發展,發揮愛的精神,自然會用心學習。」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於3月30日慶祝35 周年校慶,舉行STEAM教育公開課,當中展示學校於兩年前已推出的「食得有尊嚴之軟餐」系列,從科技與科學等教育,分享長者軟餐飲食的發展。該校早於2021學年,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1.0」,在中三科帶出食物營養課題,學生從認識軟餐了解長者的飲食需要,從人文關懷的幅度,帶出敬老與服務精神。   本學年,該校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2.0」,同樣為中三級學生從軟餐學習進行跨科學習,當中涉及生活與社會科、科學科、數學科,以及創新科技科。於3月30日舉行的公開課上,多位學生參與體驗課,展示不同的樂齡科技軟餐作品,學生善用創新科技製作專為軟餐而設的食物模具,重塑食物形貌,使外觀更吸引,吸引長者進食;也運用數學、生活與社會和科學科作探究, 從研究烹調食物的軟硬度及黏稠度,使長者吃得滋味又健康;亦由學生示範製作朱古力蛋糕軟餐及蘿蔔糕軟餐等。   反覆實驗研發軟餐   要測試市面上的點心軟餐是否適合吞咽困難的長者,學生透過實驗,反覆測試食物中的軟硬度及黏稠度,有學生嘗試把軟餐放入試管裡,在試管加入水測試食物的黏稠度;也有學生在測試牛肉球軟餐時,以不同重量的食材、水,再放入相等分量的塑形粉, 用針筒抽出軟餐,再放上斜板,進行計時, 從中觀察食物下滑的速度,記錄出哪一份軟餐最適合吞咽困難的人士食用。   「我們認為適合吞嚥困難人士的軟餐,最重要是食物的黏稠度,故此是次實驗是以測試黏稠度。」中三學生李樂天於公開課上匯報時說,他與另外五位組員: 江梓聰、何佳慧、陸妍霈、王雯鈮及何卓陽均指出,在比較下,發現軟餐的滑落速度愈慢,黏稠度愈黏,相反滑落速度快,長者或有吞嚥困難人士進食時,有機會因食品太稀容易氣哽,俗稱「嗆親」。   學生何卓陽表示,從不同成分的軟餐,發現製作牛肉球軟餐的比例, 食材及水分應為一比一才能符合實驗結果; 此外,實驗過程中直接把食材測試,不用加入水分以防止食品變質。六位同學均表示, 藉著生活與社會科了解長者飲食的情況,進行測試了解食物的安全性時,更會顧及長者的需要,組員陸妍霈表示,研發軟餐過程中她學習更多數學知識,當中透過學習中五級「線性規劃」課程,計算軟餐的營養價值。   自製軟餐模具   另外,四名中三學生黎鍵樺、羅詠雯、何遨璇及周子恩透過創新科技科學習3D打印技術,製作出矽膠及真空吸塑等多款軟餐模具,他們運用Blender應用程式進行3D 模具設計,再用上食品級硅胶製成模具,設計成像真度甚高的食物:雞脾、海蔘、冬菇、蝦、西蘭花等食物塑型。   黎鍵樺同學表示,善用應用程式模擬食物的形狀外,亦可以做出食物深淺紋理及顏色的效果,他認為是次學習具備社會服務的幅度,饒富意義,「可以幫助吞嚥困難的長者還原食物形狀,引起食慾,不用只進食糊餐般乏味。」何遨璇同學亦指出,當知道長者能夠食得開心,令她更會用心研發軟餐模具,以關心長者的飲食需要。   周子恩同學關注長者飲食安全問題,患有吞嚥困難的人士,其口腔及咽喉肌肉或會退化,即使只吃粥或糊餐等食物,也有機會難以吞嚥,出現氣哽風險,她指出,以模具塑型出來的軟餐食物,軟硬度及黏稠度適中,有助保障長者安全飲食。   推動樂齡科技服務社群   副校長陳立禮指出,校方六年前透過STEAM社區支援服務開展創科護老的需要,其中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協作;與專門為咀嚼及吞嚥困難人士提供飲食資訊的社會企業「軟餐俠」合作,運用食物科學改善長者膳食;2021年曾舉辦「賽馬會STEM自主學習計劃公開課」推動STEAM 教育等。他期望藉著為學生提供教學與應用學習的機遇,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有效提升學習興趣。   何應翰校長喜見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學生能夠善用化學及科技的原理,例如把燒賣打碎, 從新凝固燒賣的模樣,入口品嘗可以即融,使長者能夠如常飲茶,學生能以同理心顧及長者需要,主動學習的精神便由此而起。」他認為教育學生以其能力幫助社群,正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