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4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4.27
寶血幼稚園復活節領洗 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本報專題)剛過去的復活節有一群新的候洗者領洗,成為天主的子女,得以與基督同死同葬,一同復活。寶血幼稚園中便有七位幼兒與家長一同領洗,親嘗復活的喜樂。本報邀請了三組家庭(學生陳善熙、吳懿晴及黃紫然、梓然),分享其領洗前後的心路歷程。 領洗前 陳媽媽表示父母都是天主教徒, 但當時希望她能自由選擇宗教信仰,所以她一直未有領洗, 直至……「現實是女兒要報小學,但我們還未領洗便已經要交自行收生表,趕不及那五分(與學校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會加分)。不過既然已經上了慕道班一段時間,而且讀主日學也不會教壞小孩。」抱著這心態的陳媽媽,卻在慕道期裡感受到每事皆有天主安排:她的婆婆在她接近領洗時辭世,其代父母──姨媽姨丈長居新加坡,因此希望所有後事能在復活節假期一次過處理;雖然時間趕急,但卻順利進行。 無獨有偶,吳媽媽五年前也曾試過為大女兒報讀小學而上慕道班,但上了三個月便因課堂沉悶而放棄。其後,大女兒讀幼稚園乃至升小學都一直講耶穌的故事,令吳媽媽不懂和應,便決心再讀慕道班,希望與女兒多點溝通。她形容大女兒是全家信教的動力:「現在感染到爸爸也上慕道班,他是個大忙人,連吃飯時間都沒有,但他卻抽時間上慕道班,再回公司加班。」 黃爸爸則表示,其家庭信教的誘因是妻子想慕道,並為孩子報讀主日學,他只是以陪同的心態嘗試,「讀慕道班後感覺有了依靠,好像除家人以外多個人聽我傾訴、支持我;雖然現在對耶穌認識亦不深,但若家庭有相同宗教信仰,感覺對小孩學習也好。」他們的家庭最終成為公教家庭。 四位在座學生都有上主日學,善熙提到最深刻的聖經故事是五餅二魚,「因為每次彌撒都見到祭台上的聖體櫃雕畫出五餅二魚」。而最記得的聖經角色就是耶穌,「因為他次次都出現。」善熙笑言。陳媽媽指,平時會教子女像耶穌一樣幫助有需要的人及愛身邊的人。而懿晴則說導師會教唱歌,她亦很喜歡上主日學。 領洗時刻 臨近領洗有各項禮儀,陳媽媽指自己出席避靜營及主的晚餐時哭起來,「當全職媽媽令我很少時間靜下來;這段時間幫助我抒發情緒」。而拜苦路時,吳媽媽聽著《基督譴責》便很觸動:「我不懂為何群眾之前還很熱烈歡迎耶穌到來,但很快耶穌便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究竟做錯了甚麼?」 快進領洗池時,吳媽媽又莫名地想哭, 大女兒卻跟她說很興奮和期待,因為她九歲仍未讀主日學,神父本來不讓她領洗,所以大女兒說:「這是復活節給我的大禮物。」善熙則認為聖洗池很高,令她有點害怕。陳媽媽指兒子那幾天生病,而該段時間經常去聖堂(領洗及太婆喪禮),「現在他離遠見到聖堂已不想進入。」她笑言。 領洗後 一直在領洗期間處於平靜心態的黃爸爸卻於領洗後有所感觸:「好友媽媽於四月二日過身,那天彌撒由我讀信友禱文,竟是為已亡的人祈禱,我當刻心想:『唔係呀嘛?』感覺很奇妙。」奇妙的事也降臨在陳媽媽身上,最令她意想不到的竟是在靈堂裡,她問只有三歲、平時坐不定的兒子知不知道太婆去了哪,「他竟指向上面說up there」。 除了奇妙,也有轉變。吳媽媽提到大女兒復活節後第一天上課,由於該校只有兩人領洗,大女兒由校長拖著她上台跟其他學生分享,感覺很開心。吳媽媽則覺得自己領洗後成為一個新的人,特別是第二天領聖體時充滿力量,便問代母是否很誇張,代母答覆因為這是一星期的食糧,「領洗那晚很累, 但第二天覺得自己輕鬆了,但又好像多了一層責任:信仰道路很漫長,我們有責任做教徒要做的事」。吳媽媽每晚都要求女兒祈禱,亦開始與她們建立信仰的共同話題。她指每當念到聖母經,小女兒便會回頭看著她,並一起劃十字聖號,「這些習慣真的要從小培養」。另一邊廂,黃爸爸見證女兒接觸信仰後一直變乖,還經常祈禱,「有次見她為學校老師的爸爸祈禱,希望他快點康復,老師就能快點回來教學」。 除了小朋友,家長也有改變。吳媽媽苦笑著有三個女兒真的很嘈吵,但現在想罵人時會先跟自己講不要太生氣,待平息怒火才跟她們說道理。陳媽媽現在也明白,領洗不代表收工,而是需要一直與天主建立關係。 未來,黃爸爸會帶著小朋友參加堂區探訪老人及南亞裔人士的活動,讓他們接觸多點外界生活;而吳媽媽則說大女兒希望當輔祭。彭麗儀老師(見小圖)指學校恆常舉辦多項活動,如四旬期的公教家庭朝聖、聖母月祈禱會、串玫瑰念珠等,能讓學生感受到宗教氛圍。(妤)     
kjy04_20171203sa
jesusstory
若望講耶穌
2017.12.02
五餅二魚
耶穌看見來聽他講道的人都餓了,就對門徒說:「買些餅給他們吃吧。」 斐理伯說:「就算有二千多塊錢去買餅,也不夠分呢!」 吱吱指著一個小孩子,對若望和斐理伯說︰「他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若望回答說︰「太少了!」 喃喃忍不住說︰「你忘記了主能行聖跡嗎?」 斐理伯便去告訴安德肋,有一個兒童, 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耶穌聽見他們的話,便叫那孩子上前來,問他︰「你願意跟大家分享你的食物嗎?」 孩子回答說︰ 「我願意! 可是太少了!」 耶穌微笑著說︰「放心!只要你願意, 大家都可以吃飽。」 耶穌便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祝謝了,餅和魚的數目就多起來了。他吩咐門徒把餅和魚分給來聽他講道的五千多人。 吱吱問若望︰「主可以憑空就變出很多食物來,為甚麼要那孩子先獻上五餅二魚呢?」 若望回答說︰「主當然可以那麼做,但他更期望相信他的人跟他一起行動。」 喃喃若有所悟地說︰「若想主俯聽我們的祈禱,就不可以懶洋洋地坐在家中,甚麼都不做,只哀求天主解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主不會俯聽甚麼都不做的人的禱告的。」 想一想︰  1. 為甚麼天主不會俯聽,懶坐家中甚麼都不做的人的禱告? 2. 天主會俯聽哪些人的祈禱?  3. 為甚麼耶穌要求孩子跟大家分享那五個餅和兩尾魚? 
kjy12_20171203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12.02
學校裡的Jesus Trail
從香港坐上飛機,跨越高加索地區,取道土耳其,經過約十小時的航程,便到達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本古里機場,旅客可先到特拉維夫或耶路撒冷,然後再往北走到納匝肋朝聖。 在納匝肋,旅客可選擇乘車,於一天內遊畢五餅二魚堂、加里肋亞湖、八福山等著名聖地。可是,這種朝聖方式未必符合每個人心目中的期望;因此, 既然來朝聖,有些人會希望能實在地、親身走耶穌走過的路。從納匝肋到迦百農的路途,當地有機構配合這種朝聖方式,把這段路命名為Jesus Trail。這段路修得工整,補給也方便,沿途標示也清晰。因此,不少人願意花上四至六天的時間,跨越時空,追隨耶穌的步履, 默想基督的教導。 在靜修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如何從分享中,讓學生接受並追隨耶穌的足印?」我深深明白只透過每星期的宗教課堂,實在是不容易,因為宗教教育並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的觸動,學生能在當中感受生命中所欠缺,領悟生命中靈性滿足的需要,這才能成為追尋信仰的動力。 可是,如何做得到呢?  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外出宣講及行善,是為了讓人認識天國,從而認識天主對人的愛。在學校裡,老師作為學生認識耶穌的橋樑,也應擔當這角色。年青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需要同行者,作為分享的對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學生這方面的追求,甚至低估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於師生關係裡,與學生一起走這段信仰人生路,每一處都會是讓學生接觸信仰的機會。
kjy04_20170305sa
jesusstory
若望講耶穌
2017.03.04
五餅二魚
主耶穌行了「五餅二魚」聖跡後的幾天,吱吱和喃喃都很不開心。若望便問牠們︰「為甚麼這幾天都不開心?」 吱吱說︰ 「你看不見嗎,近幾天跟隨主耶穌的人愈來愈少呢!」 若望說︰ 「我當然知道。」 喃喃說︰「你該記得主行了『五餅二魚』聖跡後,來跟隨他的人有成千上萬嗎?」 「因為人們都想主再行增餅的奇跡啊!」若望說。 喃喃說︰「群眾看見主沒有再行增餅奇跡,便一批批地散去了!」 若望忍不住傷感起來︰ 「究竟來聽主教導的人,是為了得到心靈的恩寵,還是為了滿足自己肉身的需求呢?」 就在這時,耶穌的聲音在若望身旁和藹地響起︰「若望,你不用為增餅聖跡煩惱。我行聖跡前,早便知道大部份人只因五餅二魚能吃飽五千人而興奮。因此第二天他們再來到我跟前,希望我行同樣的聖跡,再飽吃一頓。」 「老師! 」若望說, 「我和其他門徒再來到你跟前,是要向你表達謝意,因為你透過這個聖跡,讓來到郊野聽你教導的人群,不用餓著肚皮,走一段長路回家呢!這不但顯出你的大能,也讓我們感受到你的慈愛。」 想一想︰ 1. 耶穌行了「五餅二魚」聖跡後,為甚麼會有很多人來跟隨他? 2. 為甚麼後來跟隨他的人卻漸漸減少? 3. 如果你親眼看見耶穌在你面前行了這個奇跡,會有甚麼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