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豐一吟眼裡的父親豐子愷
  (本報專訪)機緣巧合,過去數年,跟豐阿姨(豐子愷先生幼女,豐一吟女士)在香港和北京好幾次碰面。趁著香港藝術館舉辦「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她來港參加開幕典禮的機會,約晤豐阿姨,近距離聆聽她細談童年往事,在她身上汲取豐先生畫作的神髓。 五月廿六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豐子愷的有情世界」講座,原定名額150位,當天講座前一小時,已出現排隊輪候入座的人潮,當中不乏正在忙於準備學年考試的中學生。這是個充滿動感、熱誠和生命力的文化沙龍,主持人盧瑋鑾教授與講者豐一吟女士真情對談,別開生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 講台上,豐阿姨喚起對父親的追憶,流露她心底裡浸沉父愛的情懷。她微笑說:「哎,我只能用一句詩來概括自己(近三十年)為父親所做過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詩句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豐阿姨坦言:父親在世時,她不懂得欣賞父親的漫畫和文章;直到父親去世後,才慢慢發現它們是多麼珍貴…… 豐子愷作品涵蓋不同的類別,包括畫作、散文、音樂及繪畫美藝教學法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他心存大愛的特質,胸懷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細膩的筆觸流露內心對社會的悲鳴;又盡顯他童心未泯,終生酷愛兒童的慈父心賜。 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女兒,豐阿姨在接受本報個人專訪時,憶述父親的教導,娓談趣事。原來豐子愷先生的作畫方法,與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無關係。豐阿姨說:「爸爸習慣每個星期六晚上,召集全家,聚在一起開家庭故事會,給兒女講故事。最有趣的是他要求我們聽故事,又不許作我們抄錄,聽完後卻要用文章把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他教我們唸古文,也用《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來教導我們。」《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意大利籍學生,原文出版後,1924年由夏丐尊按日文譯本翻成中文。豐子愷是夏丐尊的學生,該書經豐子愷插圖,於1926年三月由開明書店初版後,不斷再版。    「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到寫文章,豐阿姨似是委屈地申訴:「爸爸要求我們寫『麻將說明書』,嘿,平常人『打麻將』就是『打麻將』,哪來的說明書?這可難倒了我們……」可見豐先生鼓勵子女自幼便在日常生活裡,尋找創意,體味創意,在作品裡自由地演繹和發揮個人對生活的體會,並為他們舖設書寫生活經驗的路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斷在姐姐哥哥身上,吸收父親傳授的知識,經過摸索,她們幾姐弟最終還是合力完成任務。經過這次寫說明書的練習,更多難以忘懷的歡樂時光,磨練他們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增添童年生活的愉快回憶。 豐子愷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採用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創作手法,繪畫漫畫,這些漫畫呈現中國畫「留白」的作畫風格,構圖上以人物為中心,流露他推祟平等博愛的精神。 「我父親是那種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想畫甚麼便畫甚麼的人。」豐阿姨直率地描述豐先生不會因為要畫給誰看才作畫,而是隨感想而畫。「他從不為寫而寫,不為畫而畫。」這種直接的感情流露,卻是豐先生留給讀者最珍貴的寶藏。豐阿姨續說:「父親不喜歡多加修飾、包裝,而喜歡隨意自然。」觀察所見,豐子愷的作畫風格與他的性格完全相符:開朗、童真、直率。訪談中,筆者在豐阿姨的身上,多少也觀察到豐先生的影子:率真、親切、愛開玩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毫不諱言。(睿)   漫 遊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行「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展出中國現代漫畫先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文學家豐子愷(1898 _ 1975)在不同時期繪畫的作品。  展覽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部份。「人間情味」展出由豐氏家族及本港收藏家提供的200多幅屬不同時期的代表精品,題材廣泛;「護生護心」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100頁作品,題材以救護動物、愛護天地萬物為主,即所謂「護生」,作品內容洋溢豐子愷的博愛精神。 豐子愷與香港也曾結緣,本港不少人士喜愛豐子愷,他們收藏、研究及保育豐子愷的作品,這促成了展覽的雛型。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說:「豐子愷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美學教育家,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教育意義,能發揮美學、道德、品格等教育功能。」此外,他期望藉是次展覽,讓參觀人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和內容。(仨) |  
kjy01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赤子心 人間情 「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專訪盧瑋鑾教授、豐一吟
  文化和藝術的領域,廣闊無垠,優秀的作品能起薰陶和啟發的作用。年輕的讀者,你有沒有心儀的作家和畫家?他們的作品怎樣帶領你接觸世界?   (本報專訪)翻開手上的書《豐子愷漫畫選繹》(1976年初版),一頁頁發黃的書紙上,盧瑋鑾教授(小思老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的撰文配上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別具心思。小思老師珍愛豐先生每一幅漫畫,她談到以字配畫的動機:「那時,我為漫畫配上文字的文章,刊登於《中國學生周報》,在選取豐先生的漫畫時,我都是面向年輕人而選材。我藉文字帶領那些不認識豐先生的漫畫畫意的年輕人,進入畫中。」   體味人情 小思老師初次接觸豐子愷先生的漫畫,是在她的小學階段:「親戚給我看豐子愷的漫畫,我一看就十分喜歡。自中學階段起,我經常閱讀豐先生的漫畫和隨筆,對他的認識和愛好也逐漸加深了。」1973年,小思老師在日本留學時,無意中找到畫家竹久夢二的畫冊,節衣縮食買下畫冊,設法送給豐先生:「這是豐先生喜愛的畫家,我看到畫冊的第一個反應是:他一定會喜歡!後來,豐先生回信給我,表示他十分高興。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國對外的通訊相當不方便。我與他的通訊,亦只此一次。」  為年輕的讀者介紹豐子愷先生,小思老師尤其指出豐先生十分疼愛小孩子:「要談豐先生,這是說不完的話題啊!那麼,我就從他是一位漫畫家開始說起,豐先生除了畫漫畫外,還撰寫不少散文。他不會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小孩子,他時常以小孩子的心靈和眼睛看世界。在他的生命裡,他最喜愛大自然和兒童。這一切足以令我們敬仰他了!」豐子愷獨特的漫畫創作形式,又稱為「子愷漫畫」,他擅長把生活中的人間情味,融入作品中,筆觸細膩清新。   尊重童心 年代不同了,現今的年輕人未必認識豐子愷先生和他的作品,但「子愷漫畫」表達的信息,值得深思。小思老師認為讓現今年輕人進入豐先生的漫畫世界,可從豐先生漫畫中的「學生相」和「兒童相」入手:「豐先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代學生宣洩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她以漫畫《用功》為例:「這幅漫畫於1928年完成,畫中樣子凶惡、頭上頂著寫上100分的帽子的人,壓著那位青年人讀書,這是教育政策下學生們心照不宣的寫照。時至今日,這樣的情況沒有改變過來,在學習過程中,分數往往為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幅漫畫《嘗試》,小孩子正把雪花膏和牙膏送到嘴裡,要一嘗兩者的味道,小思老師發出會心微笑:「成年人定會怪責兒童佻皮,胡亂把東西放進口裡;但在兒童心目中,嘗試是進步和前瞻的,這小小的試驗讓他們在成長路上踏前一步。」 現正舉行的「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展覽,展出豐先生逾300幅在不同時期繪畫的漫畫作品,是香港至今規模最大的豐子愷作品展覽。豐先生在經歷戰爭時,仍不忘提倡愛護生命的信息,小思老師說:「按豐先生的意思:愛護生命,即保護個人的心靈,不讓人性被扭曲。我覺得兒童愛護大自然和動物是來自最卑微的要求,這份愛若能擴散開去,便能呈現人性的善與美。」小思老師心繫兒童,語重心長:「家長和老師陪伴青少年參觀展覽時,不妨讓青少年自由地投入展覽中,尋找他們喜愛的作品。成年人可邀請青少年分享喜歡作品的原因,這也是一種溝通啊!我相信,豐先生也不希望師長會強迫青少年喜歡他的畫作呢。」(仨)    
kjy12b-20120603
互動閱讀
2012.06.01
Toro! Toro!
   安東尼多正坐在床上,翹起下巴,直至他見到我。「嗨, 老朋友。」我一邊說,一邊走到床邊坐下。我們都想不到說甚麼好,所以一直相對無言。我們不時會無話可說。靜了好一陣子後,安東尼多打破了靜寂,問道:「亞貝洛,你在小時候有沒有做過壞事?我是指,真的很壞的事。你有沒有試過說謊?」 「很多次。」我回答道。這當然是真的,我當時應該就此打住。然而,基於同情心,我想令他的心情好些,我繼續說道:「安東尼多,我告訴你吧,我以前所做的壞事比你多。在說謊這方面,我也做得不錯。」 「真的嗎?」他睜大眼睛望著我,問道。 「真的。」我頓一頓,說道: 「安東尼多,你覺得我會對你說謊嗎?」 他被我逗笑了,然後把臉上的淚痕抹去。我知道我做對了事。 「那現在你會到樓下跟我一起收拾玻璃碎片嗎?」我問安東尼多, 「然後在你母親回來後跟她道歉,好嗎?」 但我可以肯定他沒有聽到我的話。 因為他跟著問道:「亞貝洛,在你的童年中,哪一件事是你做過而認為是最壞的事呢?」 我沒想到他會再深入這問題,不過我現在要面對這個問題。我做過的壞事多不勝數。但他是問我最壞的事,我立即就想到哪件最壞的事。那件事,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真實地, 完全地說出來。不知為甚麼,現在好像是時候說出這故事,而若果要說有人有權利去了解這件事,那人一定是我的孫子,因為我覺得知道這件事是他與生俱來的權利和要繼承的遺產。我知道他亦在期待我說的是事實,所以我會告訴他事情的真相——一個完完整整的真相。 我對安東尼多說:「我稍後對你說的那件事,將會是我們之間的秘密。沒有其他人應該知道那件事,直至你成為你孩子的父親,你才可以告訴你的孩子。反正,這亦是我們的歷史,不只是你的,也是你的孩子們的。在此之前,一個字也不可跟人說起。答應我,好嗎?」 「好,我保證。」他說。我知道他是真的答應我,我感受到他眼中的期待,所以我開始道出跟事件有關的一切。   方懷遠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中三
kjy02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2
  牧者無私奉獻 辦學育苗 1950年代,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柴灣成了難民聚居的地方,搭建簡陋的木屋遍佈山嶺。當時年輕的文顯榮神父初到柴灣服務,在區內興建了海星堂,他以行動實踐福音精神,接濟和關懷貧困的居民。當時,文神父為扶助失學的街童,創辦了柴灣第一所具規模的小學,這就是瑪利諾小學(即現今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最初,學校由瑪利諾女修會管理。辦學初期,校方體諒學生家境貧困而無須穿校服上學。 三位在1960年代畢業於該校的校友一同話當年,該校校董、舊生會副主席劉泰華依稀記起:「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柴灣原是一條農村,臨近海邊,沒有高樓大廈,跟現在的模樣大不相同了。我的一家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媽媽獨自撫養幾個子女成人,我們得到教會的照顧,從而認識天主教信仰,並領洗入教。由於我來自單親家庭,文神父特別關心我和家人,他經常督促和訓導我,對我愛護有加,我與文神父的感情深厚,猶如父子。」劉泰華升讀中學時,文神父特意安排他到教會開設的牙醫診所工作:「課餘時,我在診所當登記員,幫補書簿費用;文神父連這些生活細節,也為我著想。」 劉泰華的兩位學弟鄒志強和黃毓康,現分別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和副主席。三位學兄學弟談到兒時趣事,開懷大笑起來。鄒志強笑說:「小息是最令學生期待和快樂的時段,我們跑到雨天操場,排隊輪流打乒乓球。那時,學校安排男女生分別在不同的操場上玩耍。男孩子都很佻皮,到處跑來跑去,我曾被課室的鐵窗框撞到頭呢。」黃毓康點頭說:「對呀!我們最愛聚集在那一張乒乓球枱旁。」劉泰華最難忘每年在學校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活動在修女宿舍的小聖堂舉行,我曾擔任小司儀兩次,聖誕節話劇內容關於耶穌的誕生,三位賢士前來朝拜耶穌。」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小孩子,黃毓康在家中排行第四,他們七個孩子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劉泰華和鄒志強的弟妹也是該校校友。   校友銘記教導 無言感激 訪問當日,黃毓康贈送一本小冊子給記者,那是為了1996年舉行的校友聚會而印製,他在一篇校友分享的文章裡,這樣談到文神父:「如果你遇有功課上或內心的問題,隨時跑往他的宿舍,他會教導你及開解你;更以慈祥的手按在你頭上,祝福你,並贈予你一粒美國製造的朱古力。」 小時候,劉泰華和黃毓康在海星堂擔當輔祭,劉泰華每星期中的三個平日,回到聖堂協助文神父進行清晨彌撒,然後才回校上課:「文神父熱愛青年,經常為青年安排不同的活動,舒展身心。每年夏天,文神父在假期相約我們一群輔祭到石澳或大浪灣游泳。為準備聖枝主日,文神父帶領我們上山摘取樹枝,我們都不嫌辛苦,樂在其中。」黃毓康難忘步行到石澳游泳的經驗:「我們跟隨年長的輔祭哥哥,登上山,走過小溪,才到達石澳。真是快樂的時光!」 每次文神父放假返回美國,回港的時候,都會帶來許多禮物送給兒童,如領帶、香口珠、文具等,對於當時成長於物資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來說,這些小小的禮物令他們興奮不已。文神父喜歡為青少年組織各式的參觀團,擴闊他們的眼界,黃毓康興奮地說:「一次,我們隨文神父參觀抵港的美國航空母艦,我們對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還有,母艦上提供免費的雪糕,大家當然非常雀躍!我真的感謝文神父,在成長的階段裡,他給我許多籌備堂區活動的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縱使文神父已回到天父的懷抱多年,溫馨的點滴回憶仍是暖在心頭。鄒志強雖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感謝天主教教會為柴灣區作出的貢獻:「當年,教會救濟本區居民,經常派發鮮奶、麪包,還有日常用品。我較少與文神父接觸,但從同學的口中,亦能加深對他的認識。」 該校早在慶祝50周年校慶時,由丁校長聯繫校友,籌備組成舊生會。舊生會於五年前正式成立,現有成員800多位,幹事共11位。最後,劉泰華和黃毓康寄語該校學生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對師長和父母的栽培,常懷感恩的心。主席鄒志強期望年輕一代的校友能為舊生會出一分力,凝聚母校歷屆的畢業生:「今年母校慶祝創校六十周年,學校校訓是『愛人如己』,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需要這份精神,願學弟學妹毋忘校訓,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