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20150607
icon74
春風小樹苗
2015.05.30
天上地下的母親
   五月是聖母月,適逢母親節臨近,於是學校在今天早會為母親節呈獻溫馨的活動。 首先,全校學生祈禱時,詠唱《聖母經》。看見宗教小組的學生,以ac t i o n song(動作歌)帶領同學邊做手,邊詠唱《聖母經》時,好像看見許多的「小母親」,以聖母為芳表,努力學習天上的母親,令人不無感動。隨後,音樂科老師帶領全體學生, 學唱許冠傑的歌《念親恩》。希望他們學懂唱歌後,回家能獻唱給母親。雖然孩子首次練習,但唱來相當溫柔,旋律動聽,歌聲悅耳動聽。尤其當孩子詠唱到歌詞:「父母恩千丈……心底裡倍思親,添百感……」有幾位老師也眼泛淚光,想他們正懷念逝去的母親。 早會結束前,我們的二年級學生代表小靖,先送上康乃馨給牧民助理張修女。張修女則代表全校師生,到聖母山獻花給聖母媽媽;另有十二位學生呈獻花束給已當母親的老師。當十二位已升任母親的老師,從十二位學生代表的手中接過康乃馨時,她們也有不同的反應。有些揉揉眼睛,有些微笑著,有些驚訝著,但深信大家都深受感動了。 早會結束後,我才發覺已當母親的職工和職員還是需要安慰的,便找來一年級的恩婷同學作代表,向每位姨姨獻上花束。平時活潑的小女孩一下子也成熟過來,逐一向姨姨們獻花,以表心意。   轉眼間,十時正了,五年級的家長會開始了。一些母親也抽空出席。學校安排她們坐在孩子的身旁,一起參與升中家長會。大家也明白在子女快要升讀中學的心情,確實令人容易感到焦慮,所以我也為母親家長們準備康乃馨,讓其子女送上鮮花,聊表心意。我想,地下的母親都需要天主的眷顧,盼天上的母親為她們代禱呢。
kjy02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對神明盡責任 對別人要幫助 九龍第十三旅 公教童軍
  走進九龍第十三旅的童軍屋,除了不同的裝備,例如營幕、煤氣罐等,抬頭一看,近屋頂處掛著十字架和宗座遐福, 屋內牆身亦貼有不少聖經金句和昔日童軍活動的相片。九龍第十三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教旅團,多年來培育青年。即將慶祝八十周年旅慶,全旅上下均非常雀躍。 (本報專題)九龍第十三旅公教童軍旅團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由聖德肋撒堂主辦,是堂區善會之一,現由該堂助理司鐸溫國光神父擔任神師,共有深資空童軍團、深資童軍團、童軍團及幼童軍團四個支部。旅團以聖堂旁的童軍屋為旅總部,童軍團及幼童軍團除每月首主日,每個主日於童軍屋舉行集會;每月第二主日,各團員均會在集會前一同參與彌撒。 學習紀律 實踐愛德 成立之初,該旅由數位外籍教友領導各項童軍活動。戰事爆發,本港童軍活動全部陷於停頓;戰後初期,該旅分散於各地的成員陸續回港,旅團的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並慢慢發展,培育成員參與不同的青年活動、社會服務、救災施賑、領袖訓練等工作。該團招收的成員並不止於青年教友,亦積極招收非教友青年,使他們參與童軍活動之餘,亦可認識天主教信仰,作為福傳的媒介。 童軍團成員葉柏伶和幼童軍團成員羅正騫均是天主教徒。柏伶自幼童軍起參與童軍活動,現為燕子小隊的隊長。正騫兩年多前參加幼童軍團,是綠隊的副隊長。柏伶常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因為經常經過童軍屋,當時就讀小五的她便向媽媽提出參加童軍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對童軍頗有興趣,媽媽亦認為我能從中學會獨立, 於是便參加了九龍第十三旅。」 五年多的童軍生活中,柏伶特別難忘去年參與第三十四屆蘇格蘭國際小隊露營。「二十一天的交流中,我體會到蘇格蘭當地與香港不同的童軍生活,參與競技、營火會,甚至在主日一起讚美天主。」身為公教童軍,她認為童軍生活能推動信仰,「童軍的誓詞包含『對神明,對國家,盡責任』的幅度,身為童軍我們服從指令,身為教友亦應遵守天主十誡。」  在聖德肋撒堂領洗的正騫希望擴闊生活圈子,所以參加童軍。學習不同的童軍技能,例如繩結、先鋒工程等,正騫都認為很有用處,「我也從童軍生活中學會幫助和照顧別人。」他亦難忘去年參加童軍歌唱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一起努力練習,一起唱營火歌,我覺得很開心。」 全人發展 推動福傳 童軍團趙建強團長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加入九龍第十三旅,雖然他並非教友,仍對年青時以童軍身份參與的宗教活動有深刻印象。「昔日在堂區內,我們會協助管理停車場,又會幫忙在聖枝主日派發聖枝,也會參與每年的花地瑪聖母出巡。」他表示旅團昔日的教友成員較多,現時雖然教友成員的數目大減,每月第二主日集會前參與彌撒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趙建強期望陪伴團員一同成長,「我像大哥哥般,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希望培育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另外受訪的幼童軍團團長曾偉成及深資童軍團長曾仲康均指,身為領袖,除了訓練成員的技能外,更重要是以身作則,讓他們學習待人處事,善盡本份。 該旅長岑順潮解釋,領袖灌以德、智、體、群、美、宗教,協助團員成長發展,並進行福傳,讓青年發展個人潛能,達至全人發展。迎接八十周年旅慶,他感謝旅團各級成員延續旅團的發展和教區司鐸的包容、鼓勵和支持,「童軍運動是團隊事工,缺一不可。」他亦期盼在天主聖神的引領和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轉禱下,拓展旅務,發展福傳。 九龍第十三旅神師溫國光神父補充,童軍活動認同成員有信仰、注重紀律和服從,並鼓勵成員「日行一善」,實踐愛德,與天主教信仰相符。他指旅團與堂區關係密切,堂區會邀請團員參加堂區的青年活動, 慶祝大瞻禮如主保瞻禮時,亦會由童軍列隊歡迎主禮。 身為神師,溫神父每週會與團員分享天主教信仰,亦期望每月一次的彌撒能推動福傳。「藉著彌撒,非教友團員有機會接觸信仰;教友成員亦應實踐信仰,為天主作證。」旅團邁向八十周年,他祝願團員在渡服從紀律的生活中,培育善良、友愛的心,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澄) 
kjy01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有機耕種 長幼共融 柴灣角天小 愛心農莊長幼樂
  陽光普照的一個下午,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愛心農莊,洋溢著熾熱的氣氛。參加愛心小園丁的十七位同學非常期待,因為經過數個月的努力, 這天他們要採收他們和長者義工一起努力的成果了!愛心農莊長幼樂活動中, 小園丁認識和實踐有機耕種,並和長者義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本報專題)愛心農莊長幼樂活動由柴灣角天主教小學主辦,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協辦。小園丁在田地助教長者義工的帶領下,認識有機耕種,學習種植技巧。該校指傳承知識以外,活動亦促進跨代共融,推動天主教教育中生命和家庭的核心價值。 愛護自然 由我做起 當天活動開始,一如既往,首先由田地助教講解有機耕種知識。這天的主題是防蟲,助教慧賢姨姨強調人和其他生物共存,在農田出現昆蟲無可避免,同學首先要懂得分辨昆蟲對農作物是否有害。她亦簡而精地向同學講解有機耕種中除去害蟲的方法,包括預防、移除、消滅和物理性防禦。 隨後,小園丁分成兩組,一組採收玉米,另一組採收馬鈴薯。採收自己努力的成果,小園丁們都顯得格外興奮。在六位田地助教的指導下, 他們採玉米、挖馬鈴薯和甘筍,忙個不亦樂乎。收成並非完結,而是另一次種植的開始。小園丁們將玉米的植株用於堆肥,掘起玉米的根部,清理泥土,為下一輪種植做好準備。 珍惜地捧著沾了泥巴的馬鈴薯、甘筍和新鮮的玉米,小園丁們都非常滿足,臉上展現燦爛的笑容。他們紛紛討論把蔬菜帶回家後該如何烹調,和家人分享成果。雖然汗流浹背,但同學們均高呼:「我明年也想繼續當小園丁!」 長者為師 跨代共融 「我一直很好奇,一株小小的幼苗到底是怎樣長成粗大的枝幹、結出果實」,就讀五年級的小園丁之一趙家駿表示因為想要更認識大自然而參加愛心小園丁。他表示進行有機耕種的過程中有義工協助,「我們相處融洽,有不明白的地方,義工叔叔姨姨又會耐心地給我解釋。」家駿難忘他們利用廚餘製作可用作天然清潔劑和驅蟲劑的自然酵素, 又以廚餘製作有機肥料。「除了協助全校回收廚餘,我們每天也要打開製作肥料的桶子釋放氣體, 又會踢動、翻滾桶子,讓廚餘分解。」 何柏然則希望透過小園丁的工作,宣傳綠色生活,「我們早前在家長日舉行分享會,能讓更多家長和同學認識有機耕種。」他指上一學年參與小園丁時尚未有義工的協助,今年在義工的指導下,他學會更多關於有機耕種的知識,例如如何為玉米進行人工授粉。他非常感謝義工的教導和幫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不可能種出通菜、潺菜、番薯等等,他們的角色很重要。」 身為家中獨子的丁浩田表示因他沒有兄弟姊妹,平日比較內向,但與義工們相處,除了學到耕種的技巧,亦和義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補充, 「自己親手種的蔬菜特別美味,不過我們也要彼此分享,不應獨享成果。」盧芷琳強調參加小園丁是十分寶貴的經驗,「我明白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也體會到要成功必須團隊合作。」 田地助教之一葉慧賢表示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和合作,已與學生們建立友誼,「假如有義工沒有參與聚會,同學們就會主動問候。」她很高興看到學生的改變,「他們更認識、更投入參與耕種和綠色生活,又學會分工合作。」另一助教義工郭華源亦十分欣賞學生,讚賞他們十分乖巧,「希望他們透過經驗,學習到保護環境、自理和合作,也期望將環保的幼苗植於他們心中。」他笑著續道,「小朋友,將來靠你們了!」     該校何凱瑤校長解釋,透過愛心農莊長幼樂, 學生一方面從體驗中學會珍惜資源和生物;另一方面在與義工的相處中,他們學會與長者溝通、尊重長者,相信活動有助推動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和家庭價值。(澄) 
kjy02_201505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16
學以致用 推廣科學 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
  化學元素、物理現象、生物學……不少人都認為這些知識只存在於課本和實驗室中。香港大學一群對科學充滿熱誠的學生懷著普及科學的目標, 參與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將他們所學的知識傳授給普羅大眾。他們期望藉著外展服務,讓大眾明白到科學和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   (本報專題)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下稱外展隊)於2011年成立,過去數年,該隊舉辦了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小學示範科學實驗、中學校際科學問答比賽、科學探索歷奇營及境外義教活動等。今年經招收成員後,外展隊現有約六十人,他們在幹事的帶領下策劃及組織各項活動。 日常生活入手 宣揚科學精神 就讀化學系二年級的馮嘉怡是外展隊第四屆幹事會的隊長,外型嬌小的她中學時代已熱愛做實驗,「起初我並不認識科學原理,但富好奇心的我被科學實驗神奇的過程和結果所吸引。」因此,她相信透過實驗能引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熱誠。「科學並不一定是高深的學術研究,很多科學原理其實是一理通百理明。」 副隊長之一辛嘉欣就讀化學系一年級,她補充,「我認為認識科學並非理科生的專利;科學不局限在課本中,反而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她希望透過外展隊的活動宣揚科學精神,提升大眾對科學的興趣。財務秘書馮嘉裕則主修風險管理,就讀三年級,熱愛算術的他認為數學和科學不可分割,「兩者也是基於事實,利用科學方法去解釋現象。」所以,他非常認同科學不應被學科限制,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精神。同懷著對科學的熱誠,三位大學生參加外展隊,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廣科學。 外展隊每年為本港中、小學生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其中一項是到小學示範科學實驗。第二屆幹事會的隊長、就讀微生物學系三年級的王灼培指,外展隊會選取貼近日常生活的科學主題, 與學生分享。「我們曾讓小學生們在顯微鏡下看看樹葉的細胞,又或是霉菌、細菌;又曾經示範關於乾冰、食用色素的實驗。學生從中明白科學並非遙不可及。」他表示過程中小學生可以參與製作樣本等步驟,讓他們接觸一下科學實驗。 訪境內外學校 實現教學相長 去年暑假,外展隊到訪了七所本地小學。雖然外展隊的目標是將科學知識和體驗帶給小學生,但受訪成員均表示在過程中自己亦獲益良多,其中經驗成為自己學習經歷的一部份。馮嘉裕表示參與小學探訪的初期曾擔心簡單的實驗未必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當進行示範時,即使只是冒出泡泡、變色等常見的化學反應,小朋友們也十分興奮,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同時, 我也很高興看到學生非常渴望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 馮嘉怡指出她最難忘小朋友充滿熱誠的目光,「他們積極發問,活動提升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的回應讓我知道推廣科學的工作很有價值。」王灼培則非常欣賞小學生的好奇心,並明白到不應低估小學生的能力。「即使他們只是小學生,但他們具備一定科學知識, 其實他們的可塑性真的很大。」 兩年前外展隊更衝出香港,安排到境外義教,曾到河源和台北服務,今年則計劃到台中、台南。王灼培指他們在河源探訪的鄉村小學位置偏遠,設備簡陋,也沒有科學課和常識課。「我們自備儀器,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由於他們很少接觸科學,因此感到很新奇和好奇。」 到台北的小學探訪,學生的學習態度亦感動了辛嘉欣。「其中我們安排了一個關於核能發電的工作坊,由於課題的程度較高,學生們不易理解,但他們仍然專心聽講。」她指學生的態度提醒自己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時,同樣不應放棄,重燃了她對科學的熱誠。   今年外展隊亦繼續為中學生舉辦科學營和科學知識問答比賽,並新增生態攝影比賽,希望提升參加者對香港生態環境和保育的認識。外展隊期望藉著不同類型的活動,廣泛宣傳,普及科學,培育科學的明日之星。(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