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專訪寶血會劉燕棠修女 追隨基督以愛育靈
(本報專訪)中學時期的劉修女就讀寶血會開辦的德貞女子中學,她認識信仰時亦由寶血會修女講授要理,中學畢業後領洗入教。「我在中學才接觸信仰,感謝學校的良師益友,讓我認識天主。」畢業時,她已立下投身教育界的志向, 並升讀教育學院;教育學院畢業後,她亦順理成章,擔任教師。 德智並重 全人教育 1980年,劉修女加入寶血會,1989年宣發永願,「修女透過傳教生活,可以愛更多的人。」她表示度奉獻生活是源於對天主的愛,一路走來,她滿懷感恩和喜樂;而她進行教育工作時, 亦是懷著同一的心。除了三年的初學培育和三年修讀神哲學,畢業後,她從未離開教育工作。 接受修會的派遣,劉修女先在寶血會培靈學校擔任教師,後來擔任該校校長。經過五年的光陰,她到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擔任了一年教師,其後升任校長,直至上午校2009年遷至現址,轉為全日制小學(即寶血會思源學校);劉修女繼續擔任校長。 多年來的教育工作中,劉修女一直秉持寶血會的教育精神:「犧牲修和」。「我希望學生實踐校訓『愛主愛人』,亦期望他們樂於服務,願意與人和好。」此外,她亦著重在智育、德育方面培養學生,「知識創造未來,但品德教育和信仰培育同樣重要;像小鳥要兩翼平衡才能飛翔, 學生也需要德智的平衡發展。」 關懷弱小 心繫福傳 劉修女認為不論是教師或是修道人,教授知識以外,以身作則亦非常重要。「我很認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句說話,身教言教,作為教師和修女,我的行為也是學生的模範。」她強調修會亦十分重視與弱小者同行,「學生中亦不乏弱小者,可能是資質方面,也有的是行為甚或家庭背景方面比較弱勢,但我們更加應該疼錫這些學生。」她補充,學生成材便是老師的驕傲。 對於學校,劉修女有更深的一份情,「學校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老師、家長、學生都是一家人,大家也有責任愛護學校。」服務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及寶血會思源學校二十多年,劉修女見證學生畢業後回來母校執教,又難忘當年聘請的新老師現在已成家立室,更曾有老師借用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在學校裡,大家就是一家人。」她感謝天主,給她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老師間友愛共融,互相幫忙,他們以言行身教培育學生,並對學校富有歸屬感。」 服務學校以外,劉修女亦關心國內的教育需要。她參與1991年成立的慈善團體川彥社,該社關注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重點關注山區少數民族,籌款助學及建校。「長假期時,我會和其他成員親身到山區考察、落實建校等,我認為這樣的工作亦能實現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   卸下學校的工作,劉修女表示自己當然對學校有不捨之情,但她是開心、放心地離開。「因為學校的教學團隊成熟了,我不擔心,也不掛心。」未來一年,修會安排她進行靈修年,讓她反思修道生活,可以在修道旅途上有更多力量繼續向前行。她指尚未知道修會將安排她未來進行甚麼工作,「我懷著待命和服從的精神,等待修會派遣,但我對到中國福傳有一團火,我渴望到中國內地服務。」(澄) 
JY20150913p080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09.12
運用圖畫書幫助孩子 成為快樂的小一生
當小一新生剛步入小學,原本在遊戲中學習的彈性生活,轉變成正規的學習與規律的生活,鐘聲與課表成為學校作息的最高指導原則。然而,典型的六歲孩子身心正朝向很敏感的「兩極化」發展,心理上既想要爭取自由、獨立,又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認知上熱衷於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喜歡反覆地練習且表現出漸增的能力,卻又不能忍受批評與輸給別人。在這轉換的調適階段,如果孩子能得到足夠的呵護與了解,也接受適度的挑戰與產生成就感,將有助於成為一個快樂的小學生。以下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成長任務的不同面向,建議一些優良的圖畫書。 興趣與能力 這時期的孩子能靜下心分享一個吸引人、篇幅較長而文字不多的故事,並且會偏向喜歡某些創作者的作品。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與觀察事物的相互關係, 很注意新的組合,像是空間裡新添的東西與位置。對於圖畫書中發生的事情或許會要求澄清、確定與給予批評。《魚就是魚》(上誼)(圖1)構圖簡單而畫面豐富,圖文相輝映,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的意涵是自我認同,魚兒無法理解好朋友青蛙為甚麼和自己長得不一樣,對於青蛙所描述岸上的有趣事物,也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揣測,直到一天他跳上岸想一探究竟⋯⋯才終於認同「魚就是魚」。這個寓言故事能激發孩子去想像、提問與探索, 滿足他們視覺與聽覺的感官,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此外,無字書能讓識字少的小一生沉浸在圖像的閱讀中,激發他們觀察、邏輯思考與閱讀的興趣,充滿人文與自然關懷的《我們的森林》(小魯)(圖2)非常適合他們閱讀。 排斥與抗拒上學 有些孩子經常不想上學,會用一些藉口逃避,有些甚至會在學校或上、下學途中「意外地」大小便,還有一些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這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代表「上學」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尼可丹姆的一天》(聯經)(圖3)主角從上學途中就開始不順利,接著面臨沒帶作業被罵,遭同學霸凌與無法吃午餐的困境, 然而當他遇上了友善的女同學,他開始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並鼓起勇氣反抗欺凌。《小阿力的大學校》(上誼)(圖4)主角小阿力擔心在學校遭遇他不熟悉的事物,因而退縮的想留在家裡,多虧了媽媽與老師細心的陪他熟悉環境,做好心理準備,使得小阿力開始喜歡學校與結交朋友。這兩本書都刻畫出小一新生的擔憂與窘境,且都有正面的發展與結局,能夠讓孩子投射自我與認同。如果孩子從小是在宗教家庭長大的,在此時期會信得很虔誠,祈禱與期盼神的回應對他們很重要,也極富支持與穩定的力量。《小孩的禱告》(道聲)(圖5)是小女孩對神真誠的禱告,充滿了對萬物與家人朋友的祝福、感謝與祈求,對於處於兩極化矛盾發展,而常對事物心生抗拒的小一生,具有示範與撫慰的效果。 認知與語言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己的需求或期望來解釋週遭的事物。懂得幽默,喜歡交談, 發音與文法結構都表現得不錯,已能唸一些熟悉的書。辨別幻想與事實的能力增加,對死亡的問題感興趣,也擔心親人死亡。簡單有趣的《別讓鴿子開公車》(小天下)(圖6),故事的開始是一位公車司機要求讀者在他離開時——「不要讓鴿子開公車」,接著鴿子出場後,一直不斷地說服讀者讓他開公車: 「我會很小心的。」「我會做你最好的朋友喔!」「有甚麼了不起?」「嘿,我有個主意。我們來玩『開公車』的遊戲吧 !」當然,文本中沒有提,但可預期的所有回答都是:「不可以」。這樣容易串連、想像,句尾又採用了驚嘆號、問號、引號、句點等的句型模式,有助於孩子熟悉寫作的慣用模式。《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圖7)對於死亡的闡述很適合此期孩子的理解程度, 主角布魯諾面對爺爺的死亡經歷了疑惑、難過到接受的歷程。故事的文字較多,需要由師長講述,讓孩子邊聽邊欣賞細膩感性的內容,邊討論他們心中的疑慮,並得到保證生命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 結語   依據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主張,小一的新生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要最愛他,聚焦在他身上。他們喜歡競爭,樣樣都想拿第一,也很難忍受等待, 這些特質都在《莉莉的紫色小皮包》(和英)(圖8)中被唯妙唯肖地描繪出來,結局莉莉因為受挫報復老師,反被老師的愛與寬容所打動,非常能得到孩子的贊同與喜愛。從幼兒轉為兒童需要許多的調適與體諒,親師合作透過一些像是共讀好書的活動引導孩子,將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成為快樂的小學生。
JY20150913p12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09.12
2015.09.13 : 「青苗天地」文章
一雙望天的眼睛 容樂怡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六F  探頭看出窗外,近在咫尺的美景一覽無遺;眼睛是靈魂之窗,但我們又可曾『開窗』把同樣觸手可及的天空盡收眼簾呢?  當我們在室內感到局促難耐,坐立不安時,便想要開窗呼吸新鮮空氣, 圖個精神爽利;而當我們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又可曾凝望那一望無際蔚藍,以解寸寸憂思愁緒?  來吧,抬頭望向天空。 天空好比體貼靜聽的解語花。波流雲散碧天空,早上徐徐清風吹送,陽光暖暖的輕撫,是它無聲的安慰。看著那雲卷雲舒,心裡不期然豁然開朗。到了晚上,它雖然以『黑臉』示人,卻仍然溫婉——對鏡帖花黃,在臉上用星屑加以點綴,使人親近。看啊!它不嘴碎,也不批判,卻以無盡的包容去傾聽。 天空好比引領你認識大自然奇妙的導遊。當你看住那眩目的天邊落霞, 你忍不住想要吟誦詩句;當你看到天上形狀多變的棉花,心裡不禁讚嘆造物主巧奪天工的心思;當你捕捉了黑夜中的點點星輝,你發現自然界萬物各有千秋。種種瑰麗,是天空獨有的看家本領,帶你明白大自然的奇妙之餘,放下了俗世的煩囂躁動。 天空好比外冷內熱的嚴師。有些日子,天空蒙上了一層白茫茫的灰,山雨欲來風滿樓,嚇壞眾人;但雨後總有明媚的彩虹,太陽其實也並沒消失,只是等待再次出現的適當時機。它教我們逆境中也不用氣餒,因為總有出路或轉機。也有的時候,它使用更直接明確的方式。『轟隆』一聲, 平地炸開了雷,天空中劃過道道駭人的閃電。那時在大自然的天威下,人就再次學懂自己的渺小。在那不絕的電光中,似乎人也清醒不少。即便處於困惑、苦惱之時,眼前震撼的視覺效果也足夠我們把鬱結拋諸腦後—— 畢竟在天空的威嚴跟前,我們那點瑣碎事都顯得微不足道,只是滄海一粟啊! 來吧,探頭看出窗外,又或昂首直視——眼底映出的將會是一片浩瀚藍天。就從眼睛這扇靈魂之窗開始,重新為自己注入力量。我慶幸,我有一雙望天的眼睛。 思鄉情切 蔡迪龍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三A  家鄉的一切,依舊是那麼的熟悉。終於,我走到了村口。心中不禁露出一絲喜悅,離家至今,也有些年頭了,也一直不曾回來過。卻不料人生匆匆,再一次回來時,我已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不再年少輕狂,不再年輕力壯。我只想把我最後的時間,留給家鄉。  回來了!我離家四十餘載,隨著時光流逝,家鄉也有所變化。眼前家鄉中的人,曾經熟悉的面孔,當年共患難的夥伴,如今卻已渺無音訊,不知所蹤,就如人間蒸發一般,找不到了。我唯一還能看見的熟悉的東西,恐怕只剩門前那鏡湖,在春風的輕輕吹拂下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紋,這倒還是和幾十年前一樣。 可是,這又有甚麼用呢?花鳥依舊,但早已人面全非。今天單身隻影的站在此地,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年與友結伴共遊於此的感覺。心中所餘的唯有遺憾,唯有歎息。  我的鄉音雖然沒有改變,但頭髮已經蒼白。小孩子們看見後,他們天真地笑著詢問我道:「你是從哪來的客人呀?」我笑了笑用鄉音回答道: 「我是本地人!」打鐵趁熱,我又趕緊詢問他們其中一個小孩:「村口賀家搬到哪去了?」那位小孩子搖了搖頭,說道:「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但我可以帶你去問我父親,他也許會知道!」我心想:「一定要抓住每一個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他,跟他一塊去了。  見到他父親後,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喲,賀爺!久違久違!」我對他的舉動感到驚訝,接著突然又想起他就是隔壁王叔叔的兒子——王尼。我連忙對他說:「多年不見,怎麼如此客氣地叫我呢?我們是兒時好友, 不必拘禮啊!」他卻說:「你是大官,應該受到尊敬的。」他這番話,又使我非常悲哀,沒想到我竟與他疏離到這種地步了。看來人情世故,也在隨著時間慢慢地變遷著。不忘初衷,我趕緊打聽起家人的消息。王尼說道:「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搬走了,至於搬往何處,我也不得而知」。    最終,我還是沒能找到家人;而朋友,也已經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早與我生疏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最無情的,應該就是時間的流逝吧。  
kjy02_201506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27
培育孩子 夢想飛翔 梨木樹天小 創校40周年 Part2
   (續上頁)  春風化雨三十載 該校座落的梨木樹邨於七十年代興建,1975年落成。1975年,該校首任校監劉玉亭神父創立梨木樹天主教小學上午校,下午校則於翌年成立,直至2002年, 上、下午校合併為全日制小學。學校設備亦配合學校發展不斷改善,1999年該校新翼校舍落成,其後陸續增設特別室如環保資源室、遠程教室等,今年亦於校內進行改建工程,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1982年入職,鄒仲齡副校長在該校任教三十三年,將於本學年結束後榮休。初期,他任教中文科為主,亦曾任教英文、常識、電腦、體育等科目;十五年前他獲擢升為副校長,負責更多行政工作。在梨木樹天小服務三分一個世紀, 鄒副校早已將學校視作自己的家。 回憶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經歷校舍擴建、上下午校合併、香港回歸後推行的教育改革、03 年突如其來的「沙士」,鄒副校一直堅持教好學生。「當你將學校視作家、將學生視作家人,你自然希望他們好好成長,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難忘當年一位因為持續欠交功課而被罰留堂一年半的學生,「他現在是個商人,他結婚時邀請我參加他的婚宴。在這個重要的場合上,他向親友公開表示我對他的影響深遠,讓我非常感動。」他因學生的轉化而感到自豪,「我的老師曾跟我說過:一生中,只要教好一個人便足夠了,我認為我不止教好了一個學生,他們為我的生命帶來光采,我認為無悔今生了。」 鄒副校亦感恩教師團隊和諧團結,彼此合作。他亦因著同事的推動,認識天主教信仰, 「我從教友老師身上看到關愛,看見他們實踐耶穌的愛。」因此,他參加教師慕道班,並於七年前領洗入教,成為天主教徒。「才藝匯演其中一首歌《謝我良師》由同事親自填詞,這是同事送給我的禮物,加上校方當晚安排了一個環節歡送我,讓我十分感動。」 臨別之際,鄒副校滿懷不捨之情, 並為同學們留下勉語,「我希望同學們勤力讀書,但讀書還是其次,我更希望你們成為具有理性分析和包容能力的孩子,做個良好公民。」他亦熱切希望學校將來能獲分配新校舍,為學生提供更多活動空間。 作育英才四十年 完成連串的慶祝活動,周偉強校長感謝老師之間互補不足,共同合作,「以《夢之飛躍》音樂劇為例,老師們花了不少心思將八個才藝表演串連於劇中,共有170多名學生有機會參與當晚的演出。」身為才藝匯演的舞想旅程總監,周校長對於當晚表演得到各界讚賞感到十分滿足, 「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從中學習和成長。」他亦強調沒有老師們同心協力的話,校慶慶祝活動難以順利舉行。 練習中,周校長看到參與匯演的同學一天比一天進步, 「有一個二年級學生很有表演慾, 但是性格比較反叛,於是我們安排她加入戲劇組,希望藉戲劇教導她。可是,當她知道自己不是擔任主角時,她便開始搗蛋了。」老師亦只好在排練時將她抽調出來。但老師並沒有放棄這位同學,當籌備加入更多歌舞部份的才藝匯演時亦邀請她參與。「起初她也不是特別投入,但她的媽媽在排練時替她錄影,讓她回家後也可繼續練習。」正式演出時,這個同學的表現很好,非常投入和認真,「過程中看到學生正面的轉變,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周校長十分欣賞同學們的認真和投入,他笑謂自己從未演過話劇,但知道戲劇中有一術語「虎度門」,意指演員出場的台口,演員一出虎度門便要全情投入角色。他藉此鼓勵同學,「一如在舞台上投入角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亦應善盡本份,希望同學們能保持這種認真投入的態度。」(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