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6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0
兒童初領聖體專訪 基督體血 滋養生命 感恩 共融 分享
  (本報專訪)成長需要汲取食物中的營養;兒童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同樣需要來自天主聖三共融的食糧 —— 基督聖體。基督聖體聖血節前,本報記者走訪不同的地區,訪問來自香港仔聖伯多祿堂、葵涌聖斯德望堂和聖吳國盛小堂的小學生。他們均就讀於天主教學校,並將於本年六月十日(基督聖體聖血節)初次領受聖體聖事。言談間,六位純真可愛的小朋友,對即將踏入信仰路上的新里程,難掩期待和興奮之情。   感恩聖祭 更新心靈 星期六的下午,聖伯多祿堂的禮堂內,該堂參加「小耶穌之友」(主日學)的兒童正在祈禱,結束這天的信仰課堂。兩位表兄妹何承穎(聖名:Matthew)和劉藹儀(聖名:Joyce)小時候一同接受嬰兒洗禮,本年又一同初領聖體。就讀聖若瑟小學三年級的承穎告訴記者,媽媽為他準備新的白色衣服參與當日禮儀,他說:「好期待領受耶穌的聖體聖血啊!我每星期都與家人參與彌撒,彌撒中,神父祝聖麪餅和葡萄酒,並同時說:『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藹儀現就讀聖保祿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她即時補充說:「對,神父又說:『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小時候,我曾詢問媽媽和姊姊,她們在彌撒中排隊接受甚麼?現在,主日學導師教導我們,使我增加認識聖體聖事了。」 該堂「小耶穌之友」導師梁素行指出:兒童為準備領受聖體聖事,在課堂中透過聆聽耶穌的事跡,如「五餅二魚」,明白耶穌關心所有人;耶穌更願意寬恕人的罪過,藉修和聖事讓兒童體驗耶穌的愛,並準備心靈,接受基督的體血。她又說:「彌撒(感恩祭)與聖體聖事關係密切,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不但在課堂中認識彌撒的意義和內容,我們亦鼓勵他們多參與彌撒,每位『小耶穌之友』的兒童均擁有彌撒卡,他們需要盡量參與每個主日的彌撒。為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來說,這項任務更具意義。」 四旬期內,兩表兄妹和初領聖體班同學已經辦妥首次的修和聖事,承穎回想起那次的經驗:「進入告解亭前,我先祈禱。我跟神父告明過錯後,神父教導和勉勵我如何改善生活中的壞習慣和行為。」藹儀表示首次辦修和聖事,雖然心情十分緊張,但她明白與天主和好,準備自己的心靈,才能夠領受基督的體血。   領受基督 團結共融 星期天,主的日子,彌撒後,四位受訪的四年級學生齊集聖斯德望堂,分享即將領受聖體聖血的心情。楊啟賢(聖名:John)和孫可晴(聖名:Alicia)在聖吳國盛小堂參與主日學,兩人就讀喜樂班(初領聖體班)。來自福德學校的啟賢在小堂擔當輔祭,他說:「從前,我看到教友們領受聖體聖血,感到好奇。現在,我明白藉聖體聖事,天主將祂的愛傳送給我。」可晴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她點頭回應:「為迎接耶穌到我的心裡,我會勤辦告解(修和聖事)。若你知道一位貴賓將到訪你的家,你怎會不打掃乾淨,迎接這位貴賓呢?所以我也會經常清潔我的心靈。」 分別來自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和荃灣天主教小學的陳思汶(聖名:Teresa)和黎己瑜(聖名:Lucy),一起參與聖斯德望堂的主日學。對於己瑜來說,領受聖體聖血代表耶穌與她合而為一,她微笑說:「真的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初領聖體後,主日學導師將與我們一同慶祝呢!」思汶坦言在一年級的時候,曾向學校牧民助理查詢聖體聖事的道理:「我現參與聖堂的共融班,即初領聖體班。原來這是一份來自天主的祝福!耶穌將居住在我的心裡,帶給我平安和喜樂。」 訪問中,四位兒童互相分享參與校內宗教活動的經驗,大家談得興高采烈。思汶表示她的同學均知道她即將初領聖體:「宗教科老師在課堂裡曾詢問有沒有同學於本年初領聖體,我發現還有其他同學與我一樣,即將領受聖體聖事呢。」個性直率的啟賢嚷著說:「我最想把初領聖體的個人感受,寫成文章,投稿到《喜樂少年》!」(蕾)   耶穌說:「我就是從天降下的生命之糧;誰若吃了,必要活到永遠。」 (若望福音6:51)   基督聖體:「共融的聖事」   感恩祭是紀念耶穌基督親臨我們的團體,他把自己的聖體聖血賜給我們作永生的食糧。當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耶穌使我們在他內共融合一。所有領受基督聖體的人,都在基督內成為一個「基督的奧體」。   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要先準備好自己的心靈,學習福音裡那位謙虛的百夫長說:「主,我當不起你到我心裡來」,懷著信德、尊敬和愛慕之情。耶穌不單治癒人的心靈,他更要居住在我們的心裡,幫助我們實踐共融友愛的精神。 (參考《喜樂新生命》)  
kjy01_201206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0
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 鹽與光 小先鋒傳揚愛 彰顯基督
  (本報專題)「求我可,成為鹽與光,傳送愛念到達各地光照四方⋯⋯」(《鹽與光》)位於石硤尾的聖方濟愛德小學禮堂內,傳來美妙的兒童歌聲。全場二百多位來自十九間天主教學校、穿著黃色背心制服的基督小先鋒團員以歌聲和動作投入歌曲中,歌詞激勵小學生們,把基督的福音和愛傳送給身邊的人。活動後,六位小先鋒團員與本報讀者分享感受。他們從活動中認識自己的身份,並發現天主一直與他們在一起。   發放愛的力量 四間天主教學校(聖方濟愛德小學、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及天主教善導小學)合作籌備是次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邀請甘寶維神父到場分享。聖方濟愛德小學黃美美主任表示:去年,聯校活動以「來跟隨我」為主題,而本年的主題「我是誰」回應教友年,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身份,認識天主,跟隨基督。 談到當日甘神父的分享,兩位小先鋒、就讀聖方濟愛德小學六年級的梅浣潁和鍾楚荍印象深刻。公教學生浣潁說:「甘神父作自我介紹,原來他曾到非洲傳教!他更教導我們詠唱一首非洲語歌曲,又展示他與當地居民的合照,我從相片裡感受到非洲人民非常熱情。」當日,浣潁透過與其他同學相處,增加認識自己,她坦言希望改善咬字不清的習慣:「這樣,在學校帶領祈禱時,其他同學便可以聽到禱文的內容了。」首次參與基督小先鋒聯校活動的楚荍愉快地說:「當日場面熱鬧,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先鋒聚首一堂。我最喜歡歌曲《鹽與光》,歌詞相當有意思,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小先鋒的使命。真的希望畢業後能升讀天主教中學,那麼,我便可以多些聆聽關於天主的事。」 該校鄭雪嫻主任喜見各校牧民助理和學生積極投入,對她而言,是次活動更提醒她個人的身份和定位:「在生活中,我除了作帶領的角色外,我也是跟隨者,反省如何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為小學生來說,我願他們感受團體的精神,在認識天主的道路上,他們不是獨個兒的;小先鋒團結一致,就能發放愛主愛人的力量。」黃主任深感作為主的僕人,這個身份推動她在教學上,以身教言教培育學生。   實踐主的教導 來自白田天主教小學的四位小先鋒梁芷婷、陳曉丹、鄭紫晴和楊江仁熱烈討論當日活動,笑聲不絕。江仁藉破冰遊戲,結識新朋友:「兩間學校的學生合併為一組,我們與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同學被編為一組呢。在認識別人的同時,我也更了解自己了。」曉丹和紫晴分別就讀三年級和五年級,均於本學年參加基督小先鋒,能參與是次聯校活動,興奮萬分。活動裡,曉丹加深認識自己:「我發現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友校的同學不斷鼓勵我,給我推動力。還有,我很喜歡繪畫,我可以利用這長處把愛傳送給身邊的人。」 兒童特別喜歡以歌聲,表達對天主的愛。紫晴和芷婷跟友校的楚荍一樣,非常喜愛歌曲《鹽與光》,芷婷談起歌曲中的一句「縱遇障礙,基督與我共去」:「這首歌很有意思,基督陪伴我們跨越困難。我們應當作世上的鹽與光,實踐基督的教導。」紫晴微笑說:「我們是天主的兒女,又是基督小先鋒,應努力傳揚主基督的愛。」牧民助理呂毅恩陪伴學生接受訪問,也被他們的笑聲感染了:「當日,在聯校活動的上半部份,大會作出新的安排,牧民助理及相關老師暫時離開禮堂,由知源中心(協辦機構)的職員向我們簡介遊戲的細節,讓下半部份的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分別帶領其他學校的組別進行遊戲,小朋友無分彼此,互相幫助,這令我聯想到:我們都在同一羊棧內,被天主的愛包圍著!」(仨)    
kjy03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我們的「黃金時代」
  豐子愷先生是「兒童的崇拜者」,無論在漫畫、散文及童話故事中,其所表現者,是對孩子率真和創造的崇敬。因此,瞻瞻在平常生活中所表現的創造力,通過豐先生的素描,讓我們都能看見兒時的自己,像〈瞻瞻底車(二)腳踏車〉(圖1)。不過,像〈取蘋果〉(圖2)的創意解難,更教人欣喜莫名。那一年,只有七歲的姪兒梓湋,就自個申請了一張社區圖書證,消解了嫂子閱讀《叮噹》的禁制。誠如豐先生在〈給我的孩子們〉所說,孩子的創造「全是自動的」,創造力也比大人強盛得多。因此,一般人認為孩子的淘氣跟頑皮,在豐先生的眼裡,都是偉大的研究(圖3),也因為這些「空想」,人類才有創新的建設,不再停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孩子的創奇,無不來自平常的生活需要,原來一切都是那麼單純、渾然天成。 孩子的率真和創造所以讓豐先生羨慕和尊崇,那是因為他能從兒童的視覺,體會他們的真。於是,〈爸爸不在的時候〉(圖4)並不會讓豐先生懊惱,而〈快樂的勞動者〉(圖5),更是他所樂見的兒戲。然而,孩子的「黃金時代」是短暫的,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經歷了社會化的陶鑄,率真與創造便會慢慢淍零,就像〈軟軟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寶姊姊做媒人〉(圖6)中的模特兒,長大後再看畫中自己,那時候,他們都顯得忸怩、不自然起來。在我們的童年裡,何曾沒有像寶姊姊、瞻瞻和軟軟的率真與憨厚?可不知在哪年哪月開始,我們變成了「社會人」,再不熱衷於兒時的遊戲,並自劃囚牢,狹窄了原來廣大的世界。 豐先生一直秉持兒童本位的精神創作,既為我們留下充滿童趣的作品,展示了人生最單純樸實的「黃金時代」,還以尖銳的、批判意味濃厚的「學生相」如〈我們設身處地,想像孩子們的生活〉四幅同題漫畫(圖7),時刻警惕我們。〈某種教育〉(圖8)當頭棒喝,重擊了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今天再讀這些作品,一點也不過時。 然而,正因這些畫作的不過時,我們才需要自省,並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在〈某種學校〉(圖9)重複著〈某種教師〉(圖10)的機械工作?果真如是,我們就不應輕易指斥〈某種學生〉(圖11),因為在強權下,他們別無選擇。在現實中,應當責怪的是我們,是我們把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無情地送出「黃金時代」,並以巨大無比的〈用功〉,扼殺天然,讓他們只懂得為「分數」而勞動,為「名譽」而勞動,失卻了兒時的「快樂」。 〈剪冬青聯想〉(圖12)誠然觸目驚心,但足令人幡然悔悟。我願意把它視為生活中的警策,天天惕勵自己,不改初衷。豐先生其人其畫,仿如他珍愛的楊柳,愈是往上長高,愈是俯身親吻土地,親吻埋在泥土裡的根,尊重、珍視孩子的心性,每以他們的角度思考、體念。願每一位孩子都有楊柳般的親長在身邊,認同、尊重他們的天然的心性,珍視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黃金時代」。  
kjy02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豐一吟眼裡的父親豐子愷
  (本報專訪)機緣巧合,過去數年,跟豐阿姨(豐子愷先生幼女,豐一吟女士)在香港和北京好幾次碰面。趁著香港藝術館舉辦「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她來港參加開幕典禮的機會,約晤豐阿姨,近距離聆聽她細談童年往事,在她身上汲取豐先生畫作的神髓。 五月廿六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豐子愷的有情世界」講座,原定名額150位,當天講座前一小時,已出現排隊輪候入座的人潮,當中不乏正在忙於準備學年考試的中學生。這是個充滿動感、熱誠和生命力的文化沙龍,主持人盧瑋鑾教授與講者豐一吟女士真情對談,別開生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 講台上,豐阿姨喚起對父親的追憶,流露她心底裡浸沉父愛的情懷。她微笑說:「哎,我只能用一句詩來概括自己(近三十年)為父親所做過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詩句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豐阿姨坦言:父親在世時,她不懂得欣賞父親的漫畫和文章;直到父親去世後,才慢慢發現它們是多麼珍貴…… 豐子愷作品涵蓋不同的類別,包括畫作、散文、音樂及繪畫美藝教學法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他心存大愛的特質,胸懷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細膩的筆觸流露內心對社會的悲鳴;又盡顯他童心未泯,終生酷愛兒童的慈父心賜。 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女兒,豐阿姨在接受本報個人專訪時,憶述父親的教導,娓談趣事。原來豐子愷先生的作畫方法,與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無關係。豐阿姨說:「爸爸習慣每個星期六晚上,召集全家,聚在一起開家庭故事會,給兒女講故事。最有趣的是他要求我們聽故事,又不許作我們抄錄,聽完後卻要用文章把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他教我們唸古文,也用《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來教導我們。」《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意大利籍學生,原文出版後,1924年由夏丐尊按日文譯本翻成中文。豐子愷是夏丐尊的學生,該書經豐子愷插圖,於1926年三月由開明書店初版後,不斷再版。    「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到寫文章,豐阿姨似是委屈地申訴:「爸爸要求我們寫『麻將說明書』,嘿,平常人『打麻將』就是『打麻將』,哪來的說明書?這可難倒了我們……」可見豐先生鼓勵子女自幼便在日常生活裡,尋找創意,體味創意,在作品裡自由地演繹和發揮個人對生活的體會,並為他們舖設書寫生活經驗的路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斷在姐姐哥哥身上,吸收父親傳授的知識,經過摸索,她們幾姐弟最終還是合力完成任務。經過這次寫說明書的練習,更多難以忘懷的歡樂時光,磨練他們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增添童年生活的愉快回憶。 豐子愷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採用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創作手法,繪畫漫畫,這些漫畫呈現中國畫「留白」的作畫風格,構圖上以人物為中心,流露他推祟平等博愛的精神。 「我父親是那種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想畫甚麼便畫甚麼的人。」豐阿姨直率地描述豐先生不會因為要畫給誰看才作畫,而是隨感想而畫。「他從不為寫而寫,不為畫而畫。」這種直接的感情流露,卻是豐先生留給讀者最珍貴的寶藏。豐阿姨續說:「父親不喜歡多加修飾、包裝,而喜歡隨意自然。」觀察所見,豐子愷的作畫風格與他的性格完全相符:開朗、童真、直率。訪談中,筆者在豐阿姨的身上,多少也觀察到豐先生的影子:率真、親切、愛開玩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毫不諱言。(睿)   漫 遊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行「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展出中國現代漫畫先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文學家豐子愷(1898 _ 1975)在不同時期繪畫的作品。  展覽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部份。「人間情味」展出由豐氏家族及本港收藏家提供的200多幅屬不同時期的代表精品,題材廣泛;「護生護心」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100頁作品,題材以救護動物、愛護天地萬物為主,即所謂「護生」,作品內容洋溢豐子愷的博愛精神。 豐子愷與香港也曾結緣,本港不少人士喜愛豐子愷,他們收藏、研究及保育豐子愷的作品,這促成了展覽的雛型。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說:「豐子愷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美學教育家,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教育意義,能發揮美學、道德、品格等教育功能。」此外,他期望藉是次展覽,讓參觀人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和內容。(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