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42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9
中學生初探清代科學 活學歷史 思考生活
kjy01-20042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9
小丑叔叔林繼賢 喜樂生命傳愛心
  (本報專訪)提起Uncle John,相信不少就讀天主教學校的小學生,都會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對Uncle John的精采表演談過不休。四月初,大清早,小丑藝術家林繼賢(Uncle John)接受本報訪問。臉上掛著親切笑容的他,戴著鮮綠色的帽子,拿著百寶袋,準備施展渾身解數,透過報紙媒體,將歡樂帶給本報讀者。   觸動童心 傳揚主愛 這位魅力非凡的小丑叔叔,不但懂得變魔術、扭氣球和玩雜耍,更會說故事,舉手投足,每個動作都在以有趣的方式演繹話題。Uncle John拿著黃色的氣球,一邊發問問題,一邊扭出小鴨子的造型:「每次跟小朋友表演扭氣球,我都想跟他們說一個故事。每個步驟均引導他們思考和表達心中所想,我很喜歡邀請小朋友參與其中呢。」在他即場示範下,記者頓時變成小觀眾!原來他要說一個關於母愛的小故事。不多久,Uncle John又拿起一條長長的白色繩子,準備表演福傳魔術。他表示每次表演福傳魔術時,都會很小心處理:「耶穌所行的奇跡是真實的,沒有人能代替祂。我的角色是以詼諧的表演方式,配合魔術,帶動場內氣氛,加深小朋友對聖經故事的印象。魔術表演後,我會按聖經原文,給小朋友複述聖經故事。」 在Uncle John的心目中,他所演繹的小丑熱愛生命,喜愛與別人分享快樂。他的演出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技術和表演藝術。這位曾在機電工程署工作了24年的Uncle John,談到以往工作的歲月,流露滿足的笑容:「我曾於不同的表演及展覽場館工作,如太空館、伊利沙伯體育館,負責播放電影、修理放映機和燈箱等。 」2004年,他全情投入小丑表演藝術。初期,為能更好的傳揚福音,他更在天主教聖經學院修讀四年制聖經普及課程,至今仍不停地進修。 Uncle John經常到全港各區不同的中、小學表演,教授小丑表演藝術,接觸兒童和青少年。去年的四旬期,Uncle John為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區)舉行的信仰培育活動,擔任表演嘉賓,活動的主題是「我是主的羊」。他描述當時的情況:「我按照《聖詠》第23篇『上主是善牧』的主題,運用不同顏色的氣球佈置場地。參加的學生們來到『青綠的草場』,走過『陰森的幽谷』;這時,校長們高呼學生的名字,小朋友便逐一跳入羊欄,從而明白逾越的意義。」最後,每位學生獲贈Uncle John親手製作的小羊造型的氣球,快樂無比。Uncle John補充說:「我要求他們親自為小羊繪上笑臉呢!」   回應主愛 分享喜樂 除了日常工作外,Uncle John積極參與義務工作,藉小丑表演藝術,把愛與快樂傳送給身邊的人。Uncle John對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印象深刻:「福音記載耶穌洗門徒的腳,給我們立了服務他人的榜樣。我們也應該延續這愛的精神,薪火相傳。」他曾協助不少團體和學校,組織小丑義工團:「當義工的過程,使我接觸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學習新的事物,獲益不少,也有不少體會。曾有一次,我教導一群傷殘青年扭氣球,我本著好意幫忙,其中一位卻推開我的手,示意他可以自己完成。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原來為人服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同理心,體會對方的感受。」 小時候,Uncle John與家人居住在避風塘,後來搬遷到東頭邨徙置區:「我們一家人是水上人,因修女登門探訪,接觸天主教信仰。我自小領洗成為教友,媽媽經常帶著我們四個小孩子到聖堂。小時候,家境貧乏,我在聖堂上主日學和學習道理,讓我明白心靈的快樂與物質生活沒有直接關係。」每次表演時,Uncle John不忘傳遞有意義和正面的信息:「作為天主教信徒,我們應當常喜樂!」(仨)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kjy01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本報專訪)渡輪徐徐駛離中環碼頭,朝著坪洲的方向航行。平常的坪洲,遊客不多,比想像中更寧靜。本報記者沿著海濱而行,迎上當地居民,和善親切,主動為記者帶路。走過了小山坡,抬頭一看,在佈滿白皚皚雲朵的天空下,一幢粉紅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這座設計獨特的聖家學校,是坪洲現時唯一的小學,島上大部份的適齡學童都曾在這裡讀書。    童聲傳誦 小島生活文化   這個小小的社區,沒有汽車,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學校的下課鈴聲響起了,聖家學校的學生有的步行回家,有的踏單車離開。最近,該校鄭斐君校長與十位高小學生積極籌備「小導遊培訓計劃」,這群小學生初嘗當導遊的滋味,心情既緊張又興奮。採訪當日,其中的四位小導遊盡地主之誼,為本報記者介紹坪洲的歷史和生活文化。 鄭校長雖不是當地居民,但她自言很喜歡這個貼近大自然的小島:「我在這裡任職數年,感受到兒童在這環境中成長,培養無拘無束、純樸的性情。本校學生人數不多,老師們用心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該校「小導遊培訓計劃」自2008年開始,鄭校長希望推廣坪洲社區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離島;此外,她藉此訓練學生的口才和膽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社區,增加歸屬感,從而服務社區。以往,曾有不少天主教學校到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百位師生到來參觀,本校的小導遊獲得到訪學校的師長們讚賞,這增強了小導遊的自信心。」 本年,計劃更增設介紹坪洲的英文版本,兩位六年級生張倩寧和朱映同負責以英語介紹坪洲和天后宮的資料。三年前搬到坪洲居住的倩寧,認為是次計劃有助她深入了解坪洲:「為了熟讀導賞資料,我翻查字典,學習讀音。鄭校長和社工陳偉傑先生幫助我們練習,指出改善的地方。」就讀該校五年級的李呈禧則負責簡介坪洲的中文部份,他說:「資料很多又複雜,真的不容易啊!鄭校長教導我們將資料圖像化,背誦時謹記內容的重點。」呈禧的同班同學倪朱玲補充說:「我以中文介紹天后宮,這是坪洲的旅遊景點。透過計劃,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增強了。」 談到坪洲,倩寧和映同異口同聲,表示最喜歡的是手指山,映同說:「手指山是坪洲最高的山,在山上可以俯覽這個小島的景色。」每逢週末,倩寧與家人會到手指山遠足:「這座山並不高,只有95米,適合長者和兒童遠足。」從學校出發,鄭校長與學生帶領記者到天后宮,他們沿途分享在坪洲生活的點滴,與路上遇到的鄰里問好,閒聊數句,鄰舍關係很親密。四位學生小試牛刀,即時以中英文作介紹,鄭校長和記者報以掌聲鼓勵。鄭校長表示,已安排於六月下旬接待一間天主教學校,她寄望小導遊珍惜這些難得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將於本年畢業的六年級生,鼓勵他們在即將展開的中學階段裡,可向老師和同學們推廣這個小島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