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01108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1.06
孩子上課總是愛談話, 家長可以怎樣辦?
開學只個多月,有家長接到學校的投訴,孩子在課堂上很喜歡和同學談話,老師以為是久別重逢,容忍度較大,誰知孩子竟變本加厲,嘴巴好像不能合隴,由課堂開始到下課都喋喋不休,警告及處罰都起不了作用,於是老師向家長投訴,希望家長可以勸導孩子,不要在課堂談話,家長卻說:他又不在課室裡,如何勸導孩子呢?唯一方法只有要他上課少談話,但效果卻不理想。 由於孩子有一段長時間沒有在課室上課,一些課室的規矩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倘若老師的課稍為乏味,孩子就會用自己的方法令課堂開心點,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打瞌睡和與同學談話,兩種行為都是老師不容許的。上述的孩子用了談話去解悶,他可能談話的聲浪太大,因而騷擾到其他同學上課,令老師不滿,更甚者可能屢勸不改,最後便向家長投訴。 家長收到投訴後,可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因為家長不在課室內,怎樣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呢?其實,老師向家長投訴,是要家長關注這件事,他日可能會因這事而處罰孩子;其次是希望家長能勸導孩子,嚴守課室規則。 家長收到投訴後,可以先查問孩子上課談話的原因,如果孩子直接說課堂太沉悶,那就要問是否談話可解決沉悶的情況,如果談話令自己和他人錯過上課的內容,那他會怎辦?家長亦要告訴孩子:老師已向家長投訴孩子的情況,下一步可能不在警告下處罰孩子,家長亦會支持老師的行動。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不是隨隨便便的一件事,有些老師可能心地太仁慈,不想處罰孩子,那時家長可能要代老師出手,削減孩子喜歡的東西,例如扣減零用錢,不准玩電腦遊戲等。 最重要的,是要孩子重拾課堂的紀律,不要因為疫情而留家太久,忘記一切應守的規矩,更不可因課堂太沉悶而胡作非為,家長要經常提醒孩子,免他們輕易忘記。  本期重點 1. 先查問孩子上課談話的原因。 2. 提出談話既騷擾他人,又錯過上課的內容。 3. 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出警告,甚至給予處分。 4. 孩子可能留在家中太久而忘了一些規矩,家長應多提點。 徐邦雄 孩子上課時愛說話的問題,相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停課時,不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但是,隨著學生返回學校上課,這個問題可能重新出現。因應疫情的影響,很多學校為學生安排了單獨位置,較少兩位學生一同坐在隔鄰,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種做法已經可讓學生較專心地上課,不容易跟隔鄰或附近的同學傾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學生仍然不停地跟隔鄰或附近的同學談話,這種情況實在需要重視和處理。假如孩子在課堂上說話的問題未被解決,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氣氛,打擾其他同學專心上課。 孩子上課愛說話有不同的原因。首先,孩子可能因為上課時發悶,對課堂的內容不感興趣,而且學習動機較低,於是孩子便選擇在上課時進行其他的事情,例如跟其他同學談話,說些自己感到興趣的東西,以消除發悶的感覺。 另一原因,就是孩子可能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種發展障礙,一般於孩童期可出現。在學前期,一般症狀為過動和衝動,說話過多是其中一種症狀,假如孩子持續地說話過多,不停地打擾上課的秩序時,老師一般會作出勸喻,假如勸喻後孩子仍繼續說話過多,老師便需要考慮這孩子是否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症狀,假如有這樣的懷疑,便應該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以作出詳細的評估和合適的治療。 另一情況,就是孩子有更開闊的思想,對老師所講解的課題,具有獨到的見解,希望立即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在課堂上會有較多的說話。對於這類孩子,老師一方面可以提醒孩子課堂中的規則,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予孩子多些表達自己的機會,欣賞他們具創意的想法。 家長可以多與老師溝通,向老師了解孩子在課堂中的情況,了解背後的原因,以作出合適的跟進和處理。 本期重點 1. 上課時發悶,對課堂的內容不感興趣,而且學習動機較低,於是孩子便選擇在上課時進行其他的事情,例如跟其他同學談話。 2. 孩子可能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種發展障礙,一般於孩童期可出現,說話過多是其中一種症狀。 3. 另一可能性,就是孩子有更開闊的思想,對老師所講解的課題,具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在課堂上較多說話。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01101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0.30
孩子對爸爸特別好,媽媽應怎樣處理?
有一位媽媽問我:孩子對爸爸特別好,他叫孩子做甚麼,孩子都聽他的,但媽媽叫他做甚麼都諸多理由去推搪,媽媽於是要孩子做事都由爸爸出聲,如果爸爸不在家,媽媽索性不出聲,媽媽愈不開聲,她的指令就愈失效,媽媽問我她該如何處理? 孩子對雙親其中一位特別好是很平常的事,由於大多爸爸每天都要上班,只在晚上放工後才見到孩子,所以爸爸對孩子的容忍度較高,孩子做錯了亦很容易被原諒,因而令孩子覺得爸爸很好人;相反,就算媽媽也要上班,家中事務由家傭姐姐處理,但媽媽總是比較嚴,孩子做錯事,媽媽必定嚴加處理,這樣,孩子對父母就出現差別心,總是覺得爸爸比媽媽好;倘若爸爸再以物質去增進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就會偏向爸爸那邊。 面對這情況,就應在適當時間予以干預,如上述媽媽的例子,媽媽應該和爸爸商量一下,是否爸爸太縱容孩子,使他連自己犯了錯也不知道,爸爸也要檢討對孩子的態度,我曾聽過家長這樣說:父母應該一個扮天使,一個扮魔鬼,好使孩子犯錯後有下台階;但我卻反對這樣做,要做天使,就一起做,做魔鬼也一樣;免得孩子學曉走精面,在父母面前做迎合他們的表現。 如果學上述媽媽的做法就會更差,索性完全不干預,交由爸爸處理,孩子只會覺得這樣更好,以後只跟隨爸爸的話,把媽媽放在不用理會的一邊,媽媽的地位會愈來愈薄弱,那時,再去處理就困難得多,父母應該留意。 最後,教導子女的工作,應由父母一起承擔,父母應時常溝通,了解孩子的表現,給予合適的指導。 本期重點 1. 父母應檢討對孩子的態度。 2. 父母切不可一方做天使,一方做魔鬼。 3. 教導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責任,應多溝通,了解孩子的表現。 徐邦雄 假如孩子對爸爸特別好,跟爸爸的關係更親密,媽媽可能會感到不高興,因為媽媽認為自己在教養孩子上已經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神,一直以來用心對待孩子,結果卻不像預期。 孩子跟爸爸更親,還是跟媽媽更親,而跟另一方疏離,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因為孩子出自母胎,而且在出生後母親餵哺母乳,因此孩子跟母親的聯繫應該更為緊密。但實際上,有些孩子跟爸爸比跟媽媽更親,跟誰更親背後其實有很多不同因素。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怎樣溝通和相處,是否相敬如賓,和諧共處,還是大吵大鬧,缺乏溝通。出生後,孩子最多接觸的就是爸爸媽媽,他們的相處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另外,孩子跟爸爸和媽媽各自的相處經驗,也會形成孩子跟他們的關係狀況,長遠可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展。 假如遇到孩子對爸爸較好的情形,答案不是只有媽媽需要做點事情,而是父母雙方都要共同處理。首先,他們可留意彼此的關係,以及大家的溝通模式,以至家庭氣氛是否和諧,更可觀察孩子在爸媽日常溝通時的反應。 另外,媽媽可留意自己對孩子的態度、管教模式和反應,有沒有足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會否因需要處理工作或生活的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未能滿足孩子的情感發展需要。 假如媽媽跟孩子的關係特別緊密,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壓力,進一步會偏向減少跟媽媽的接觸。因此,母親需要留意跟孩子的溝通模式是否平衡,因應孩子的個性,繼續完善自己跟孩子的良好關係。   本期重點 1. 孩子跟爸爸親還是媽媽親,其中一個原因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怎樣溝通和相處。 2. 爸爸媽媽可留意彼此的關係,溝通模式,以至家庭氣氛是否和諧,更可觀察孩子的反應。 3. 假如家長跟孩子的關係特別緊密,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壓力,進而減少接觸。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01025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0.23
如何處理性格倔強的孩子?
 有一位家長問我:她的孩子非常「硬頸」,倘若他認為是對的,任何人勸他都沒有用,他只會跟隨自己的意願而行,縱使是錯的決定,也不會聽從其他人的意見,這樣的孩子有時會令到父母非常生氣及擔心,家長問我這樣的孩子可以改變嗎?他們害怕孩子會闖出禍來。 從家長的提問,可以看出孩子已經踏入青少年期,而且有自己的主見,並對自己的主見有一定的堅持,家長當然不希望孩子的那份堅持最後會闖禍。但很多時,家長面對孩子的堅持,好像無可奈何,還有一種無助感。 從社工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是學回來的, 孩子的那份堅持,是經過學習和不斷的強化,才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所以,要改變孩子現時的行為,就必定要他相信,有時他的想法未必完全正確,所以家長的耐心解說是非常重耍。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切不可用「大石壓死蟹」的方式處理,例如:我是你的爸爸,你應依照我的話去做。這樣,家長正樹立了一個不理想的榜樣;可是,家長會在不知不覺間用上這方法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至於解說方面,除了講解孩子的看法有不足之外,還要提供多項選擇給孩子,讓他有機會去作出選擇,而不是硬跟家長的意思去做;例如:孩子要買一份自己的聖誕禮物,他堅持要買一個電視遊戲,而家長又覺得電視遊戲不太適合孩子的年紀,其實家長可以解釋反對的意見,並提供其他遊戲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當然,家長所提供的選擇要貼近孩子的意願,不要以家長的意願,作為提供孩子的選擇。否則又重蹈壞榜樣的陷阱。 最後,家長不要以為一次就可以令孩子改變,你相信孩子現時的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改變他的行為,可能要經過家長多次的努力,方可達到理想的效果,努力吧各位家長!  本期重點 1. 要孩子明白他的看法有不足之處。 2. 家長不要用高壓方法令孩子屈服。 3. 要提供多項選擇給孩子。 4. 多解釋比任何方法好。 徐邦雄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為倔強(Strong-willed)時,可有不同的意思,正面的意思是某人剛強堅毅,不容易屈服於他人,相反地,也有一些負面意思,就是表現固執, 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或改變自己。倔強的人經常被形容為不聽從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夠從不同方面去明白事情,固執己見,有個人的脾氣,按個人的想法做事。 當家長遇上性格倔強的孩子時,可能會表達出不滿意,甚至會跟孩子各自堅持己見,跟孩子爭拗,最後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惡劣。但是,家長擔心假如採取不理的態度,讓孩子繼續堅持己見,會讓孩子維持這種方式,有機會影響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跟朋輩的相處和關係。 家長應該首先控制自己即時的反應,不用立即反駁孩子的說話和意見,可先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完全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才跟孩子進一步討論不同想法的可行性。有時候,性格倔強的孩子有一些特別的想法,有些甚至具有創意,家長應該欣賞孩子,以及跟孩子詳細溝通和討論。 假如家長和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嘗試雙方的方法, 以事實去告訴孩子那種方法較好,需要以事實和分析令孩子信服,不能伴隨「我是家長,說的話一定是正確」的態度。 從另一角度來看,倔強也可看成是具有堅強的意志,心中有特別的主意,不會容易順從別人的說法,認定事情是怎樣便會不顧一切地去進行,家長可能會覺得難教難養,認為這類孩子不聽話,但有些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有很多想法的人,可能更加有創意,不容易盲從跟風,甚至可能成為領導者。所以,倔強的性格不一定完全是壞事。 本期重點 1. 家長應該首先控制自己即時的反應,不用立即反駁孩子的說話和意見。 2. 可先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完全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才作進一步討論。 3. 不能伴隨「我是家長,說的話一定是正確」的態度。 4. 有些倔強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有很多想法的人,可能更加具創意。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01018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0.16
如何在疫情下令孩子取得好成績?
早前看報發現一位退休校長刊登一則廣告,為剛開課的小朋友提供補習班,看見收費也不便宜。這廣告給我的印象是剛上課的學生真可憐,立即又要開展補習生涯了,同一個下午,一位家長致電給我,投訴孩子上實體課出現適應問題,雖然孩子很想上實體課,但由於留在家中太久,好像忘記了上課應有的態度:例如上課不可談話、留心聽講、寫家課冊等。家長接放學時收到老師大堆的投訴,最後家長的疑問是應否替孩子找補習老師,免他落後課堂的進度。 其實,孩子在長假之後,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總是患上「長假後遺症」;病徵是忘記了上課應有的態度;有學生曾對我說:他很懷念班裡的同學,很想和他們談談近況。於是便出現了上課只顧談話,忘記了留心上課。做家長的,必須讓孩子有幾天的適應期,並且提醒他上實體課和網上課的分別,也要檢查孩子的家課冊,並與老師聯絡,了解他上課的情況,即時作出提醒。 有時孩子因為在家太久,很多事習以為常,有一次在電視新聞訪問一位小學生,他在家中通常睡到上網上課前一刻才起床,如果上實體課時仍不改善,孩子就會不夠精神上課,家長應督促孩子早睡早起,準時起床上學。 至於孩子是否需要補習,以追上課堂的進度;我的建議是:孩子的補習老師就是他的父母,家長應多留意孩子上實體課後的情況,多給予提點,與學校多點聯絡,了解孩子上課後的表現。如果孩子真的跟不上進度,可與老師商量一下,究竟是孩子的進度不如理想,抑或是適應的問題,才去考慮補習的需要。 本期重點 1. 孩子已經復課,同樣補習班的廣告也紛紛出現,孩子是否有這需要? 2. 家長應仔細考慮補習與否,切不可簡單說跟不上進度,因為很多適應問題,隨著復課而出現,家長應多提點孩子並向老師查詢,才決定參加補習班。 徐邦雄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下,上課和學習模式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影響了去年孩子的學習,這種影響也持續到今個學年,也不知道影響何時會停止,亦不能確定學習的模式何時回復完全正常狀態。因為這重大的改變,老師在教學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孩子也是直接受到影響的一群,這可能會反映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事實上,上網學習的模式不能適用於每位孩子,沒有面對面的課室授課,老師難以監察和控制孩子的學習表現,有時候,網上上課的情況需要家長在孩子旁督促指導,可能有些孩子無心上課,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成果。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不少孩子都會偏向追求成績,他們的家長也會有同一看法,甚至是先向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令孩子以追求成績為學習的最終目標。久而久之,這種教育和學習風氣在香港蔓延和盛行,使大部份孩子只著重學習的結果,反而不再享受學習的過程。因此,與其問如何在疫情下令孩子取得好成績,不如問如何讓孩子在這緊張的環境下,繼續對學習保持興趣,甚至享受學習的過程。從前,不少孩子因為在學校中對學習感到壓力,於是便對某些學科失去興趣,甚至對整體的學習提不起勁,在家中學習只是把課室搬到網上,也有機會令學生失去興趣,沒有興趣學習,自然成績也會下降和不理想。 要令孩子在疫症下的學習取得好成績,第一步就是要保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甚至提升他們的興趣。不少學生感到從課堂或課本上學習比較沉悶,因此需要更多的活學活用,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上。在疫情影響下,不少人的生活變得混亂,家長可因應孩子的自律性和能力,協助他們制定生活中的學習時間表,讓孩子可在混亂的生活中保持一些規律,在學習、娛樂和休息中取得平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過分追求成績,反而需要著重享受整個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對不同學科培養興趣。 本期重點 1. 在疫情影響下,上網學習的模式不能適用於每位孩子, 可能有些孩子無心上課,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成果。 2. 要令孩子在疫症下的學習時取得好成績,第一步就是要保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 3. 需要更多的活學活用,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的事情上。  4. 家長可協助孩子制定生活中的學習時間表,讓他們可在混亂的生活中保持一些規律。 5. 不要過分追求成績,需要著重和享受整個學習過程。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