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_20201101_s

有一位媽媽問我:孩子對爸爸特別好,他叫孩子做甚麼,孩子都聽他的,但媽媽叫他做甚麼都諸多理由去推搪,媽媽於是要孩子做事都由爸爸出聲,如果爸爸不在家,媽媽索性不出聲,媽媽愈不開聲,她的指令就愈失效,媽媽問我她該如何處理?

孩子對雙親其中一位特別好是很平常的事,由於大多爸爸每天都要上班,只在晚上放工後才見到孩子,所以爸爸對孩子的容忍度較高,孩子做錯了亦很容易被原諒,因而令孩子覺得爸爸很好人;相反,就算媽媽也要上班,家中事務由家傭姐姐處理,但媽媽總是比較嚴,孩子做錯事,媽媽必定嚴加處理,這樣,孩子對父母就出現差別心,總是覺得爸爸比媽媽好;倘若爸爸再以物質去增進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就會偏向爸爸那邊。

面對這情況,就應在適當時間予以干預,如上述媽媽的例子,媽媽應該和爸爸商量一下,是否爸爸太縱容孩子,使他連自己犯了錯也不知道,爸爸也要檢討對孩子的態度,我曾聽過家長這樣說:父母應該一個扮天使,一個扮魔鬼,好使孩子犯錯後有下台階;但我卻反對這樣做,要做天使,就一起做,做魔鬼也一樣;免得孩子學曉走精面,在父母面前做迎合他們的表現。

如果學上述媽媽的做法就會更差,索性完全不干預,交由爸爸處理,孩子只會覺得這樣更好,以後只跟隨爸爸的話,把媽媽放在不用理會的一邊,媽媽的地位會愈來愈薄弱,那時,再去處理就困難得多,父母應該留意。

最後,教導子女的工作,應由父母一起承擔,父母應時常溝通,了解孩子的表現,給予合適的指導。

本期重點

1. 父母應檢討對孩子的態度。

2. 父母切不可一方做天使,一方做魔鬼。

3. 教導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責任,應多溝通,了解孩子的表現。

徐邦雄


假如孩子對爸爸特別好,跟爸爸的關係更親密,媽媽可能會感到不高興,因為媽媽認為自己在教養孩子上已經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神,一直以來用心對待孩子,結果卻不像預期。

孩子跟爸爸更親,還是跟媽媽更親,而跟另一方疏離,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因為孩子出自母胎,而且在出生後母親餵哺母乳,因此孩子跟母親的聯繫應該更為緊密。但實際上,有些孩子跟爸爸比跟媽媽更親,跟誰更親背後其實有很多不同因素。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怎樣溝通和相處,是否相敬如賓,和諧共處,還是大吵大鬧,缺乏溝通。出生後,孩子最多接觸的就是爸爸媽媽,他們的相處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另外,孩子跟爸爸和媽媽各自的相處經驗,也會形成孩子跟他們的關係狀況,長遠可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展。

假如遇到孩子對爸爸較好的情形,答案不是只有媽媽需要做點事情,而是父母雙方都要共同處理。首先,他們可留意彼此的關係,以及大家的溝通模式,以至家庭氣氛是否和諧,更可觀察孩子在爸媽日常溝通時的反應。

另外,媽媽可留意自己對孩子的態度、管教模式和反應,有沒有足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會否因需要處理工作或生活的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未能滿足孩子的情感發展需要。

假如媽媽跟孩子的關係特別緊密,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壓力,進一步會偏向減少跟媽媽的接觸。因此,母親需要留意跟孩子的溝通模式是否平衡,因應孩子的個性,繼續完善自己跟孩子的良好關係。

 

本期重點

1. 孩子跟爸爸親還是媽媽親,其中一個原因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怎樣溝通和相處。

2. 爸爸媽媽可留意彼此的關係,溝通模式,以至家庭氣氛是否和諧,更可觀察孩子的反應。

3. 假如家長跟孩子的關係特別緊密,而把所有的感情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壓力,進而減少接觸。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