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_20160417s
路上風景
2016.04.16
說不盡的木棉 ......
說起木棉,別名真的很多,例如紅棉樹、英雄樹、吉貝、斑枝、瓊枝⋯⋯ 路上昂然矗立的木棉樹,總比附近的樹木長得高,樹姿巍峨,為的是爭取更多的陽光雨露,憑著這股奮發向上的精神,難怪木棉有「英雄樹」的美名。 木棉花瓣厚重,似是紅面大漢,表現出一種英雄氣概。最初稱木棉作「英雄」的,是清初詩人陳恭尹,他以「濃鬚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來形容木棉花。 關於英雄樹,還有一個可歌可泣的傳說。據說在海南島五指山,民族英雄吉貝,多次率領黎族人民抗禦外敵,屢立戰功。後來遭叛徒出賣,被敵人圍困大山上,雖身中數箭,仍屹立山巔,他的身軀化作木棉樹,箭翎變為樹枝,鮮血化為木棉花。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將木棉樹稱作「英雄樹」。相傳蘇軾被貶海南時,當地的黎族人曾將木棉製成的布衣贈送給他,蘇軾亦賦詩「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答謝。 在香港,也有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話說五十年前,小思老師初執教鞭時,在孔聖堂中學任教中文。一次上課,看見窗外有棵木棉樹,便勸勉學生「做人要像木棉樹般朝朝向上,當一個挺拔的英雄」。事隔多年,當年一位學生,邀請她到東莞,出席一所工廠的開幕典禮。從工廠的辦公室往外望,便看見一棵木棉樹。他就是昔日班中的學生,受到老師這番話的感染,便暗暗立志,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後來雖然因為家貧輟學,卻一直努力奮鬥,由一個螺絲小工人做起,結果成為這間工廠的董事長。 木棉除了花可觀賞,樹可勵志之外,把木棉花曬乾,可用來泡茶、煲湯、入藥。廣東涼茶中的「五花茶」,木棉花便是其中材料之一,用水煎服,可清熱去濕。 木棉花辭枝自落後,便會長出長橢圓形的蒴果,成熟後果莢又會自動裂開,果中的棉絮,緩緩地自枝頭飄落,如下雪一般,別有一番美態。棉絮雪白柔軟,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織衣材料,可做棉衣、棉被、枕墊。就如鄭熊《番禺雜記》中所載:「木棉⋯⋯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 木棉的好處,真的說不盡,怪不得人人都愛「他」。 以木棉作為市花的,豈止是廣州和高雄,原來木棉又名攀枝花,「他」也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市花哩。    
kjy16a_20160417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4.16
追求公義的勇氣 —— 聖多默.摩爾
1478年,英國倫敦。寒冷又潮濕的冬天將過去,這年二月七日星期四,對摩爾家來說,那是很特別的一天 —— 多默.摩爾(Thomas More)在那天誕生了。蠟燭和煦的光線照亮小房間,父親若望.摩爾先生凝視躺臥在搖籃裡的小多默,「嗯,我親愛的孩子,長大後,你要當個律師。」摩爾先生喃喃低語,「可不要從商啊,雖然你跟祖父的名字相同,不!你要跟我一樣,當個大律師。」按照當時的習慣,小多默出生後一星期內領洗。爸爸給他取聖名多默,這是英國一位很著名的殉道者(Saint Thomas Becket)的名字,同時託名於小多默的祖父。 小多默是若望夫婦的次子。若望六個孩子中,只有四名存活。活潑開朗又愛開玩笑的小多默,自幼就很懂事,他是家裡的開心果,常常開懷大笑,喜歡冒險的玩意,還很愛護姊姊和弟妹。母親注意到小多默性格的另一面:小多默也喜歡安靜地祈禱。七歲開始,小多默跟鄰居同學每天清晨穿越街道,到聖安多尼學校(Saint Anthony’s School)上課。何校長總會站在學校大門,跟進校門的學生握手,「早晨,歡迎回校!」當時,活版印刷技術剛起步,教科書的數量極稀罕,價格也非常昂貴。背誦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老師通常會先講解,然後跟學生討論課題;學生一邊抄默,一邊討論,這樣更能夠幫助他們記憶課堂上的學習成果。雖然上課的時間比較長,小多默很快便適應學校的生活,樂在其中。 偌大的教室裡,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性格。小多默跟幾位同學結成好朋友,他也發現每個好朋友有各自的天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何校長有一位好朋友摩頓(John Morton),他是英國坎特伯雷教區的總主教,摩爾先生很渴望多默能夠有機會認識摩頓總主教,「校長先生,多默是個聰明和有才幹的孩子;雖然他還是個小孩子,假若他從小就能夠認識一些有影響力的人,這為他的將來很有幫助。」 在好朋友的陪伴下,五年的校園生活很快過去。多默快十二歲了,何校長接納摩爾先生的建議,把多默介紹給摩頓總主教。這件事令摩爾先生非常高興,他知道何校長推薦多默到總主教公署,他的願望實現了。 英國長年濕冷的氣候使年長的人很不好受。摩頓總主教雖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年事已高,身體機能受到天氣的影響,關節長期疼痛、手和腳不很靈活,這些身體反應令他經常感到困擾。遷入總主教公署居住後,多默看到摩頓總主教雖然年紀老邁,走動時不很靈活,卻總是堅持以歡愉的心接待每個到訪的人。多默很願意待在總主教的身旁,無論是進餐或其他場合,總主教常以欣賞的眼光注視他,把他介紹給賓客:「這位少年人是多默⋯⋯」 (待續)      
kjy02_201604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9
成長賴聖神
今年復活節,葛達二聖堂有百多名候洗者成為天主子女。聖洗是進入聖神內生活的門,也是整個基督徒生命的基礎。這十一位青少年由代父母的手中接過復活蠟燭,開啟了他們新生命的一扇新門——「天主是光。主啊!惟有藉著祢的光明,才能把光明看見!」這句印在蠟燭杯托包裝紙的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都願意接受基督的光作為指示生命的光。   渴慕真道迎新生 承謙、漢宏和焯恒均經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或老師介紹,並獲得父母同意,首先參加了堂區的主日學,繼而探索信仰。主日學的幾年間,他們眼見其他學生成員已升讀堅振初、高班, 但因自己的父母並非教友,他們只能在主日學的初小班中重讀。直至2014年九月,堂區特別為非公教家庭子女開辦「主日學青少年慕道班」,他們加入了這個慕道小團體,並期望接受聖洗聖事。「我是在姚老師的介紹下,入讀慕道班的。」可兒口中的姚老師(姚曼玲),既是梨天的牧民助理,也是葛達二聖堂的慕道班導師。姚老師還清楚記得,當初是可兒主動找她查詢慕道班的資訊。可兒說:「念小三時,從學校當時的牧民助理對《聖經》的講解,讓我明白箇中的道理,我每天也跟她一起到學校的聖像前祈禱。」後來,可兒參加了基督小先鋒,從遊戲和活動中更認識信仰,確信這正是她一直所追尋的。多年來,可兒每晚祈禱,「天父就像我的父親,我有甚麼心事都會向祂傾訴。」 教會安排不同的禮儀幫助信眾準備心神,迎接基督復活。四旬期內, 堂區為候洗者舉行甄選禮和考核禮,漢宏對各項禮儀深有體會,每次都讓他領受多一份恩寵,「考核禮前,我感到心思散亂,但之後則感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堂區也舉行拜苦路、聖週禮儀,聖週五早上出發往大帽山進行戶外拜苦路前,漢宏在聖堂內朝拜聖體。祈禱默想時,他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微笑著,歡迎他、擁抱他,讓他感到回家的溫馨。可兒則從逾越節晚餐中,嘗試體會耶穌當時又開心(與門徒團聚)又憂傷(預知將被門徒出賣)的心情,「吃完後,心靈很滿足,好像填補了內心的空虛。」 家校堂區相配合 一般而言,兒童的宗教培育及慕道,應由堂區及學校互相配合,務使小朋友與教會大家庭建立密切關係。(參考《教區會議文獻》青少年牧民)這五位學生均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接觸天主教信仰,他們當中除了嘉儀的媽媽相信天主並有慕道的打算外,其餘幾位的雙親也是非公教徒,不過他們的父母信任教會,願意讓子女領洗,並在教會的環境中成長。 七位導師見證著學生領洗的一刻, 感到很欣慰,尤其他們的父母均非教友,未能符合教會為兒童聖洗聖事的規定,但堂區有見學生個人對信仰的渴慕和堅持,並得到家長的支持,因此特別為他們開設這個慕道班。導師們一直花盡心思作出培育,為他們辦靈修營,鼓勵他們參加主日感恩祭、勤讀《聖經》和祈禱,安排他們參加明愛賣物會和協助拜苦路禮儀等,讓他們在團體內落實信仰生活。當中姚老師還兼任保姆負責接送。領洗後,導師將邀請全體學生參加堂區的「青音團」,藉此深化信仰、維繫情誼。 姚老師和另一位導師饒爾雅均喜見學生在慕道班中,日漸成長。饒老師說:「每次聚會完結前,學生會自發性祈禱,他們的祈禱愈內容見深度,例如懂得關心身邊人的需要,為病者祈禱等。」導師與家長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從領洗前的家訪中,他們更聽到父母盛讚學生在信主後更關心家人。「他們開始踏入青春期,又處身世俗的洪流中,若要在朋輩中活出基督徒的價值觀,很需要導師以至整個團體的鼓勵和支持。」姚老師說。  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伍國寶神父肯定導師們的努力,認為他們是學生的楷模、信仰上的明燈。他還感謝非教友家長對堂區的信任和支持,他們認同教會的價值觀,相信這將有助子女健康成長,因而放心讓子女在信仰團體內成長,「這是一份對教會教育事工的肯定。」(敏╱睿)   
kjy01_201604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9
跨入慈悲聖門 喜樂新生命
上主說:「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依撒意亞先知書》43:1,4)二千多年前,天主曾說過這番話;今天,這段留在時空中的聖言深深地烙印在十一位青少年的心坎裡。看,他們是多麼喜樂!    (本報專題)十一位來自堂區主日學青少年慕道班的初中學生,在剛過去的逾越節之夜(復活主日前一夜) 在位於荃灣的葛達二聖堂領受聖洗聖事。他們大都是該區天主教小學的舊生,其中八位來自梨木樹天主教小學(下稱「梨天」),其餘三人分別曾於荃灣天主教小學(下稱「荃天」)和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下稱「石鐘山」)等就讀。 領洗後,現時已升上中學的三位梨天校友姜可兒(中二)、陳嘉儀(中二)和梁焯恒(中一)及莫漢宏(中一,荃天校友) 和郭承謙(中一,石鐘山校友)分享他們領洗前後的喜樂與平安。 聖人芳表作楷模 一年多前,眼前這五位青少年決定回應天主在他們內心的呼召,願意接受教會的信仰培育,成為慕道者。他們每個人都為自己選取一個新的名字,以聖人的名字作為領洗後的聖名,並以聖人們的德行作為他們在信仰路上的學習目標。可兒選定音樂主保聖則濟利亞(St. Cecilia)作為學習對象:「我欣賞她的堅毅。」嘉儀的聖名是阿達(Ada):「我希望可以像她一樣有信德,凡事相信天主的安排。」原來Ada也是嘉儀的英文名字。承謙的聖名是費力斯(Felix):「我欣賞他的勇敢, 即使受迫害也不怕。」漢宏的聖名是路加(Luke):「我敬佩聖路加,他用文字傳揚上主的福音。」焯恒則以他現正就讀的荃灣聖芳濟中學的主保聖人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 的名字,作為自己的聖名:「我願意效法聖方濟的芳表,終身追隨天主。」 領洗當晚,他們屏息以待。承謙、可兒和嘉儀選擇以注洗的方式領洗,焯恒和漢宏則選擇浸洗。承謙坦言,「領洗前,我緊張得雙腳乏力,但當神父把水倒在我的頭上時,所有的不快都被沖走了,我不再害怕了。」焯恒整個人浸在水中進行洗禮,他起初感到緊張又懼怕,事後卻有死而復生的喜悅。漢宏也有同感,他浸洗完畢,聽到週遭的教友拍手鼓勵,他感到團體的支持。嘉儀說:「我的外婆、姨姨、舅母等全是教友,當晚他們都來觀禮。連小學的周偉強校長和其他老師也來了!他們送心意卡和禮物給我們,我覺得很鼓舞和獲得支持。」(敏╱睿)(轉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