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51213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2.12
跟隨伊東寬,換個角度看世界
打從唸大學的時代,我就開始參與為兒童說故事的活動了,結婚生子後,當然也為自己的孩子唸讀故事。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說故事體驗,總有幾次過程非常精采,令我難忘。仔細思考原因,多半是因為故事本身引起孩子深深的共鳴,讓孩子自由自在的跨進了那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隨著情節,喜、怒、哀、樂。 伊東寬的作品群,就經常在我說故事的活動中,輕易擄獲孩子的心。比如說,有一次我跟教會的孩子講《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小魯),從書名頁起,就引起孩子們一陣騷動。他們看見魯拉魯先生用水柱驅趕動物,每個人都義憤填膺!作者在一開頭,就輕易、成功的建立了魯拉魯先生先對動物不友善的形象。 魯拉魯先生因為太珍愛自己的庭院了,近乎完美主義的性格讓他細心呵護草皮,不准任何動物進來,甚至還拿彈弓攻擊闖入的動物們。孩子們七嘴八舌搶著發表自己從圖所見:「蜥蜴被他打斷尾巴了啦!」「烏龜被打到翻身了!」「為什麼小鳥飛過庭院也不行?」「因為魯拉魯先生怕牠邊飛邊大便啊!」「魯拉魯先生真小器!」孩子們還真是優秀的觀察家呢。 有一天早上,魯拉魯先生在庭院裡看到一根大木頭,正想一腳踢開的時候,才發現那是一隻有一口大尖牙的鱷魚!他怕鱷魚生氣,所以遵從鱷魚的邀請,一起趴在草地上小憩。說來諷刺,這可是他第一次離自己的青草地這麼近。小草一根一根扎在他的肚子上,讓他舒服到睡著了。就在這次體驗之後,原本一板一眼、凡事得照他規矩的魯拉魯先生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他開放了庭院,當然這也意謂著他敞開了自己。 故事結束時,我詢問孩子們:「如果你也有一個長滿青草的庭院,你要拿來做什麼?」我以為他們全都會效法魯拉魯最終「樂於分享」的胸懷, 沒想到有個三歲小男孩毫不考慮的就說:「我要隨地大小便!」事隔多年,我每看到書末無數動物自在的躺滿庭院的畫面,就會想念那個思維奔放如一隻可愛小野狗的男孩,當然也就更佩服伊東寬的說畫故事功力了。 現年五十八歲的伊東寬,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的時候,因為參加了兒童文學研究社,開始自己手作繪本。他曾表示,《魯拉魯先生的庭院》的故事雛型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引起孩子共鳴,他之後創作的《魯拉魯先生的腳踏車》(小魯)一樣受到孩子的喜愛。 故事分為三個段落,前面十頁交代魯拉魯先生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出遊的過程。看看他獨自在河邊野餐的畫面,不管是野餐盒、三明治、茶壺,還是帶出門閱讀的魚類書籍,全都各就各位,整整齊齊,這就是魯拉魯先生的世界,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接下來的十頁,他充滿秩序的世界瞬間崩壞,因為答應載送一隻小老鼠,引來成群動物跳上他的腳踏車!面對這個生命中的變數,伊東寬讓魯拉魯先生奮力上路,一台小小的腳踏車,上面承載著一個人加上十五隻動物,勇敢出發!  最後十頁,魯拉魯先生和成群的動物在下坡路段,一路栽進了河裡, 看似悲慘的結局,卻因大家的笑聲、玩水聲,為這一團混亂帶出了新風景。我的孩子(四歲)在看到這一頁時叫著:「魯拉魯變成一條哈哈大笑的魚了!」 上了岸,魯拉魯先生照樣載著那一大群動物,賣力的、愉快的踏上歸程,我想,這就是伊東寬想要呈現的生命風景。在現代,很多大人或孩子就像魯拉魯先生一樣,主動甚或被動的活在一個又一個自設的框框中,每一件事非得有一套固定的作法、規矩和預計的成果。我們有多少彈性可以承受新的變數呢?當事情不盡人意時,能否在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中賦予事物新的意義呢?  這兩本魯拉魯先生的故事繪本真是奇妙,閱讀它們,彷彿讓我得到了一雙更靈活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睛! 
kjy03_20151115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1.14
從不想要到喜歡 ——《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
小女孩夏洛特的房間裡,有蜻蜓、蛇、甲蟲箱、鳥巢,她喜歡和她的玩偶好朋友小熊布魯諾一起挖土、爬樹,用泥巴做蛋糕。有一天,夏洛特收到了愛德姆阿姨送的禮物—— 一個精緻美麗的娃娃。 夏洛特就這樣意外地迎接了一位新朋友。娃娃的服飾打扮、興趣愛好似乎與她格格不入。她把娃娃放在自己的房間,但怎麼看都不是很協調。雖然夏洛特並不想要這個看上去很柔弱的娃娃,但她還是決定讓娃娃走進她和小熊布魯諾的世界。過程中,夏洛特漸漸接納並喜歡上自己的新朋友,還為新朋友起了一個名字妲莉雅⋯⋯  從不想要到喜歡、從認識新朋友到成為好朋友,繪本《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水滴文化)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建立友誼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也會有類似經歷,比如在學校或其他場合認識了新朋友,但大家初見時感覺彼此很不同,是否應就此封閉自己,將對方排斥在外?抑或嘗試敞開自己的世界,讓新朋友有機會走進來?如何與新朋友建立一段友誼關係?在《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中,讀者可以從一幕幕溫馨動人的圖文中,找尋到線索。 繪本中的小女孩夏洛特、玩偶小熊布魯諾和娃娃妲莉雅,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三個角色,其中只有真實的人物——小女孩會說話。她對小熊和娃娃說話,同男孩子們說話,也和愛德姆阿姨說話。而擬人化的玩偶小熊與娃娃只是以神情動作回應小女孩。這樣的處理令繪本在虛與實之間變幻穿越,充滿趣味;同時亦呈現出主次關係,令故事線索更加清晰。讀者在閱讀中自然感受到小女孩是如何與她的朋友們交往,如何表達對朋友的愛與關懷:在接納新朋友妲莉雅之後,小女孩又如何細心照顧到另一個好朋友布魯諾的感受,如何處理她與兩個朋友之間的關係;當妲莉雅受了傷,小女孩和布魯諾如何陪伴與照顧她⋯⋯透過優美的圖畫與文字,繪本自然傳遞出建立友誼的核心要素——接納、愛與關懷。 除了傳遞如何建立友誼的主題之外,繪本亦展現豐富多元的內涵,如:挑戰傳統性別意識。原來女孩子也可以做男孩子們喜歡做的事,和男孩子一樣勇敢;妥善處理新舊朋友的關係,在接納新朋友的同時亦照顧老朋友的感受。因為友誼並非一對一的單一關係;成人對兒童的充分尊重及給予孩子寬闊的探索空間等。 其中,充分尊重兒童及給予孩子寬闊的探索空間,亦值得家長們借鑒。當愛德姆阿姨看見自己送給夏洛特的禮物全身沾滿了泥巴、衣服破爛不堪時,並沒有站在成人的立場批評夏洛特淘氣胡鬧, 而是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她說: 「真希望我也能用泥巴做蛋糕、可以在空中翻滾,但是我已經太老了。」愛德姆阿姨還感謝夏洛特令娃娃生活得健康又快樂。整個繪本由始至終,呈現出強烈的兒童觀點與兒童角度。  在運用文字與圖畫技巧方面,作者在細節上的處理相當精妙,前後呼應。例如,小女孩在第一次對娃娃說話時,用「我們」一詞指代自己和小熊,用「你」指代娃娃,表明她和小熊是同類,有共同的愛好與默契,而與娃娃之間卻很疏遠,有著差異與距離。同一頁插圖中,小熊躺在小女孩的床上,兩手枕在腦後,神情與身體語言都表現出輕鬆自在,與坐在甲蟲箱蓋上神情呆滯嚴肅的娃娃形成強烈對比。繪本中每幅圖畫都傳遞出非常豐富的訊息,值得細細探索。 這本書的圖文創作者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非常出色的繪本作家,在美國繪本界具有重要地位。她的作品曾五度入選《紐約時報》最佳插畫獎。芭芭拉的畫風充滿復古情懷,有評論稱其畫作「彷彿夢一般美麗,穿越了時空,永遠散發魅力。」 繪本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是最溫暖的陪伴。《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沒有絲毫說教,卻自然散發出正向與積極的能量,呈現作者在繪本創作中極為深厚的功力。書中的文字與圖畫藏有數不盡的細節,就留待大小讀者自己去發掘吧。   (書封圖由香港城邦書店提供) 
kjy03_20151101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0.31
你真是個好孩子!——《窗邊的小荳荳》繪本版
有一個日本小女孩,因為小時候舌頭不靈活的關係, 總把自己的名字「Tetsuko」,發音成「Totto」,所以即使到上學了,在作業簿上寫了「徹子」的名字,但她還是覺得自己其實叫「荳荳」。或許我們要感謝這個「美麗的錯誤」,因為長大後的黑柳徹子,以小荳荳為名,將自己童年的親身經驗寫成了《窗邊的小荳荳》。  於1981年出版的《窗邊的小荳荳》, 至今已有三十六國的譯本,在日本銷售超過千萬冊,是日本二戰之後,最暢銷的書籍。作者的文筆清新素樸,以親切幽默的口吻將童年的故事娓娓道來,忠實的紀錄了兒時就讀的巴氏學園生活,完全沒有虛構,正是因為這種誠摯溫柔的情感,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從三歲的幼兒到百歲的人瑞,都愛上了荳荳這個純真活潑的小女孩。 其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荳荳,是因為被前一所學校退學,才轉學到巴氏學園。她一來到這座以樹為大門、電車當作教室的學校,就已經歡喜不已。她和校長才初次見面,就打開了話匣子談天說地,校長讓她暢所欲言,仔細聆聽了四個鐘頭,小荳荳生平第一次覺得,她找到了一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生機勃勃的小荳荳,總是以好奇的眼光探索生活中的新鮮事,這座校風自由的學校, 正是她勇敢嘗試、盡情冒險的樂園。  曾經位於東京自由之丘的巴氏學園,如今已成為一間「找不到小學」。這間於1937年由小林宗作校長私人創立的學校,全校不到五十個學生,在軍國主義高漲的年代,小林校長堅持個人的信念,以愛、尊重、包容的人本教育方式,來對待每個具有不同特質和性情的學生,他也引導孩子從自然和韻律中感知, 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教育理念。這個著重於體驗和啟發的學習場域, 在1944年毀於無情的戰火,巴氏學園短暫如夢幻般的存在,因為有了黑柳徹子的見證, 小林校長的理想才得以薪火相傳。  《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荳荳本身的個性鮮明之外,插畫家岩崎知弘女士為荳荳賦予明淨清新的形象,更吸引了許多讀者的目光,大部分的讀者只要看到〈戴著深棕色帽子的少女〉那幅圖,應該就會覺得「沒錯!」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荳荳。許多讀者見到本書文圖搭配如此契合,可能會以為這是知弘女士為這本書特別創作的插畫, 但其實知弘女士在本書出版前, 已於1 9 7 4 年過世。她畢生以兒童為主題,善以渲染的技法捕捉孩子的神韻,留下了超過九千四百張的作品,她對兒童細膩深刻的描繪,以及對兒童福祉的關懷,和黑柳女士致力的目標完全一致。  為了紀念岩崎女士逝世四十週年,在《窗邊的小荳荳》出版三十三年後,黑柳徹子重新審定文字,由原書的六十一篇故事中精選改寫為二十四篇,更集中於呈現荳荳在巴氏學園裡和同學們互動的趣事, 並親自選配岩崎女士一百多幅的經典畫作,編輯成全新的繪本形式版本《窗邊的小荳荳》(親子天下出版,共2冊)。繪本版淺明如詩的文字敘述,以及更多生動雋永的插畫豐富了文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也讓小讀者有機會提早認識荳荳這個好朋友!  即使時代已變遷,現在的小朋友看了《窗邊的小荳荳》之後,也會像荳荳一樣, 迫不急待的想去巴氏學園讀書吧!因為每個孩子渴望被關愛和肯定的心情皆同,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身邊有像小林校長般的成人同行,總是殷殷的說著:「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鼓勵的話語將如同播在孩子心田的善種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慢慢地開花結果,成為滋養孩子一生的力量。這本書且提點成人,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小孩,千萬不要糊里糊塗長大,一定要成為能為孩子帶來幸福的大人。 莊世瑩:台灣「小大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等。
kjy03_2015101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0.17
翻轉環境 從對世界有感開始
近年來因著氣候劇烈變遷帶來的影響,「環境教育」成為童書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字,透過閱讀傳遞對環境、對世界的認識,成為環境主題童書最主要的目標。這一次選取三本圖畫書(親子天下出版),希望透過一個友善環境的概念串連,引發孩子對周邊環境更有感覺;惟有對環境有感覺,才能對環境更友善。 首先介紹日本作家星野道夫的作品《熊啊》,這本以寫實照片搭配簡短詩句的繪本,是童書中少見的類型;不只是如此,書中的主角棕熊,也不是一般童書中透過畫家詮釋繪製的可愛熊,而是會呼吸、獵食,在野地奔跑,身型巨大的阿拉斯加棕熊。是那種當你和牠面對面的時候,你會不敢呼吸、不敢亂動, 如同面臨生死關頭的「真正的熊」。作者星野道夫在文字中,寫下他對棕熊又愛又懼的情感,這位被阿拉斯加的壯闊吸引、被棕熊牽動情感的攝影師,透過他的鏡頭捕捉棕熊們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大地下生活的各種場景,搭配至性深情的文字,讓人讀來深受感動。書中星野道夫寫道「我發現,我們擁有的是相同的時間之河」格外觸動許多讀者的心。透過這本書我們讀到了在同一個時空中,現在在野地奔跑,在綠草中嬉鬧的大小熊,感受到牠們是活生生與我們同在一個時間之河中存在的物種。透過這本書,孩子看待生命、生態有了一種新的眼光。 接下來是已經出版一百年的瑞典經典好書《貝雷的新衣》。現代的孩子說到需要衣服,大約就是到商店裡購買!這些穿在身上的紡織品,得來如此自然容易,也因此淘汰或是丟棄,也不會有太大的掙扎或痛苦;因為沒有感情,所以沒有感覺。但這本書裡的主角貝雷對身上穿的藍外套卻是異常珍惜,因為這件外套是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從心愛的小綿羊身上取下來的羊毛,拜託奶奶幫忙梳理, 奶奶也請他幫忙拔草。梳好羊毛,他再去找另一位奶奶協助將羊毛紡成線,並且在奶奶紡線的時候幫忙看牛。就這樣一路好多人幫忙貝雷,貝雷也做了好多事情來回饋幫忙的人,也因此當他的藍外套做好後,這件付出勞力才能得到的寶貝衣服,穿起來格外不一樣。這本1912年出版的作品, 以極優雅的圖像呈現過去的生活。封底寫的那句話「貝雷知道,從羊毛變成衣服,需要很多人幫忙!」很精確的描寫了從現代的眼光看待這本百年前的作品的角度,這也是這本書給孩子的另一種提醒。 第三本書是一本很有力度的雙面書《從山裡逃出來。垃圾丟啊》,從左翻讀到的是大量的動物們成群從山裡逃亡的過程,牠們沿路不停的呼喊救命啊!逃離被破壞污染的家。從右翻,是人們不斷的亂丟東西,買太多、用舊了、吃不完……這些亂丟的東西被垃圾車集中, 載運到深山裡的大垃圾場,汙水臭氣把環境破壞了,動物們只好逃離山林的家。當我們兩面翻看這本書時,書中的情境會帶來提醒,讓我們和自己的生活情境對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一個未經思考的行為,會對環境帶來多大的擾亂和破壞,但透過這個故事,相信下一次要處理垃圾、丟棄東西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慎重些。 這三本繪本結合在一起,呈現了一個詮釋的觀點。《熊啊》幫助我們感受到我們和其他物種擁有同樣的生活空間,也因此我們需要更謙卑的和所有的物種一起來維持這個世界的一切。《貝雷的新衣》讓我們體會一件簡單的衣服背後有許多人的努力,也因此,我們更看重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物品。《從山裡逃出來。垃圾丟啊》彷彿結合了前面兩本書的感動,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能更謹慎對待環境,我們就能和所有的物種一起分享這個世界的一切,並且讓這世界因著我們的改變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