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90519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5.17
名字的意義
你叫甚麼名字?有沒有想過你的名字帶有甚麼意思?名字除了是讓人辨識的記號,還帶著不同的含意。讓我們一起讀讀以下幾本有關名字的繪本。  《The Name Jar》 韓國小女孩隨家人移民美國,臨走前祖母送贈刻有她韓文名字的印章,囑咐她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女孩向同學介紹自己時,同學對她的名字特別好奇,使她感到尷尬,她甚至想換個新名字。同學們提議把不同名字,寫在字條上,放進名字瓶,任由女孩選擇。究竟女孩最後會如何選擇?  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 如果不喜歡,那是因為名字與某些諧音相近使你被取笑?還是覺得名字有點俗套不夠酷?其實父母在你出生以前,已努力思索要為你取個特別的名字。他們或是按族譜取名,或是找相士指點,也有些跟隨心靈的指引,以名字寄託對孩子的期許。選擇也許各有不同,但不變的是,孩子的名字都承載著父母滿滿的愛。你可以嘗試訪問一下爸爸媽媽,探究自己名字背後的心意,你或許會更喜歡自己的名字。   《一隻很多名字的貓》 繁花街上的這隻貓,每天都很忙,牠要拜訪不同的住戶:葛林先生會餵牠吃魚;霍斯金先生與太太會跟牠一起喝茶;費娜小姐當牠是模特兒;貝蒂夫人跟牠聊天……每戶也叫牠不同的名字:阿奇、小蛋糕、貓大王、帥帥喵……這整條街上, 就只有默瑞太太的家牠沒有到過。默瑞太太總是很安靜的。有一天,這隻好奇的貓咪終於去找她了……  想深一層,其實你也有許多名字。孩提的時候總有個乳名,像是BB、豬仔、小包子之類;入學以後,我們被稱呼中文全名;到了中學,我們較常使用英文名字;到了工作以後,有時因職銜帶來名字的變奏,像是被稱呼「阿Sir」、「Madam」之類。不同的名字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經歷。將來你會發現,能喊出你中文全名的人不多,聽來叫人順耳的更少,那些都是親人或是兒時認識的好友,值得珍惜。  《愛取名字的老太太》 從前有位老太太喜歡替東西取名字,但只會替活得比她久的東西取名字,她總是擔心朋友比自己更早離開。一天,前門來了一隻又餓又害羞的小狗,老太太不禁對小狗流露出關懷之情,一次又一次餵牠吃東西,小狗轉眼間長成了大狗,但老太太還是堅持不收留牠、不替牠取名字,直到有一天,那隻狗沒有出現在門前, 她開始為牠擔心了起來……  有沒有想過我們為甚麼要為人或物取名字?持續的叫「這個」、「那個」不可以嗎? 取名字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在還沒有為布偶取名字以前,她只是千千萬萬布偶中的其中一個。直到你為她取名,她就成了你獨一無二的玩伴。但取名字也要看是甚麼樣的名字,同學之間開玩笑為對方「改花名」是常見的事,但要留意名字是否帶有貶義甚至侮辱成分。要知道花名流傳速度快,而且難以洗脫。如果對方介意,便應立刻停止。 說到名字,我還想到電影《玩轉腦朋友》中小女孩韋莉為幻想出來的怪物朋友取名「乒乓」和《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稱自己的日記為Kitty。取名不單是為了實際的稱謂用途,也能帶來心靈上的一點慰藉。趁沒有忘記以前,記下自己曾經有意無意為別人、為物件取過的名字,那就成了你自家獨有的有趣名冊。
kjy03_20190512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5.10
母親這個人
今天是母親節,談的當然是母親。媽媽這個概念很有趣,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獨特性。共通之處,是每人也有媽媽,她們大多對孩子照顧週到,關懷備至;獨特性在於每一位母親也是不同的,有獨特的喜好與個性,與自家孩子也有專屬的互動模式。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讓我們共讀幾本有關媽媽的繪本吧!  《我的媽媽在哪裡?》 在車站裡,媽媽的帽子給吹走了,媽媽去撿,囑咐兩個孩子在原地等她。等了一會,孩子開始哭起來,好心的警察叔叔問她們的媽媽是怎麼樣的,孩子說出她們的想法:她們的媽媽是最美麗的、勇敢的、聰明的……戲劇化又典雅的巴黎場景,襯托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媽媽。 如果要小孩子確切地描述媽媽的長相特質,可能有些困難,但每個孩子心裡總對媽媽有特別的感受,美麗、勇敢、有智慧、溫柔…… 孩子通常都愛媽媽,因為媽媽全心全意的無私照顧,使她成為世界上最特別美好的象徵。隨著孩子年歲漸長,當然也有覺得媽媽囉唆煩心的時候。但想深一層,一切不又是為了孩子的好嗎?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記著媽媽的好,媽媽的心就夠甜了。  《媽媽的禮物》 姊弟倆帶著漂亮的臘腸狗莎莎,在巴黎街道上尋找媽媽的生日禮物。他們想過買花、紅色禮服、小鳥、大蛋糕和高跟鞋,但都因為種種原因,一一作罷。最後他們看見店裡有畫具和美術材料,決定買水彩顏料, 到公園畫畫,他們把早前想要買的東西,全都畫進圖畫裡,回家送給媽媽。 這繪本是《我的媽媽在哪裡?》的後續作品,同由黛安.古迪創作。這次兩個孩子要為媽媽找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在母親節,相信不少孩子也四處張羅找尋合適的禮物。其實媽媽實際需要的東西, 她通常早已購備了,花巧的飾物又不一定喜歡。最重要的是,媽媽跟孩子講究的不是物質,而是心意。親自為媽媽做一頓飯、繪製一張心意卡或為她搥背按摩,就已足夠了。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這繪本透過精鍊和別具深意的詩句,配合繪者大膽奇幻的圖畫,在充滿視覺震撼、百無禁忌的圖騰下,母親是戰士、飛鳥、需要灌溉的花園和憑直覺過活的母狼。她與孩子彼此親近,卻又若即若離;相互牽制,也又依偎取暖。白天,她為自己或孩子而戰,當她得以張開翅膀飛向森林,卻冒著在回家途中迷失的風險……這樣的她,有時是母親, 有時是自己。 繪者以奇幻美麗的圖畫,表達母親矛盾的心情,和與孩子、家人忽遠忽近的距離。這繪本描述的不是平面的媽媽角色,而是有血有肉,有歡喜、有悲傷,有時也要獨處的真實女人。媽媽在你年幼的時候,放棄了很多來照顧你。有沒有想過,媽媽在成為媽媽以前,也曾是個女孩、少女?她也有自己的喜惡、夢想。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不大需要媽媽貼身的照顧了,可以讓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見見朋友嗎?別擔心,朝向孩子的路,媽媽永遠不會忘記。無論發生甚麼事情,你永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 媽媽有時可能難以觸摸,游移於沉鬱與歡快之間。有變化,正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好好了解媽媽這個人吧! 
kjy01_2019050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5.03
慶祝世界閱讀日 寶血會思源學校 培養閱讀氛圍
(本報專題)四月廿三日是「世界閱讀日」,你有響應主題去暢遊書海嗎?閱讀不限於獨坐一角捧著書本,也可以配合著其他活動,讓我們認識新鮮事物, 體驗閱讀的樂趣。 寶血會思源學校四月十五日舉行「世界閱讀日」活動, 當天全校學生不用上課,由教師就中文、英文及科普科,舉行不同閱讀活動,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以培養閱讀習慣。 該校校長郭敏儀說,圖書館主任去年亦有籌備小型活動,學生反應良好,故此本學年新設由不同學科教師代表組成的閱讀推廣組,以準備不同學科的閱讀活動,「使推廣閱讀不再只是圖書館老師的責任」。郭校長舉例說,數學科老師亦曾舉辦閱讀活動,以書本向學生介紹數學家求知的精神,與此同時,「不同科目都有機會分享書本」。 本年閱讀日活動豐富,包括「故事爸媽」、「閱讀大笪地」、「科普閱讀」及「英語話劇」等,從早上八時多開始,不同年級在校內輪流進行閱讀活動。 學生參與英語話劇 「1,2,3 Action」負責老師一聲令下,三年級學生先後分兩組,以英文話劇「演出」該年級的年度讀物「T h e Enormous Crocodile」。台上學生手持由家長義工製作的道具—— 鱷魚、猴子和大象等;而站在台下的學生則在圖書館主任指揮下朗誦作旁白,向五年級學生講述一隻鱷魚想吃掉小朋友,而中途與其他動物對話的故事。 三智班張晴和吳子悅在是次話劇中,分別飾演主角大鱷魚和與主角對話的小鱷魚。這次是她們第一次表演話劇,子悅說為此演出,跟同學和老師準備約兩個月,「上學年學習這本書後,在英文課上,外籍老師幫助我們逐字糾正發音」。張晴認為,最困難的就是背誦台詞, 「我在家背台詞時, 以電話錄音檢查背誦內容有否出錯」。 在當日的活動中,張晴最愛的是靜讀環節,與同學留在課室各自閱讀,享受寧靜。她最愛閱讀長篇小說, 「每每開始看,都停不了,要媽媽催促才上床睡覺」。此外,學校為了學生能在輕鬆的場景下閱讀,五、六年級學生在靜讀環節中,除了在課室閱讀,更能選擇在老師帶領下,到圖書館、STEM Room或音樂室閱讀。  「故事爸媽」到校說書 除了師生,家長也出動參與閱讀日活動,其中約十位家長義工擔當「故事爸媽」,帶備兩至三本課外書到一、二年級的課室,分組說故事。 在課室內,約十位學生分成一組,圍著家長義工坐,聆聽義工悉心準備的故事。一智班招善茹的媽媽蔡綺琪,當天到女兒的班房向其他小朋友說故事。善茹為媽媽出現在課室中感到開心, 此前亦為媽媽揀選了一本英文書及一本包含算術的中文圖畫故事。善茹媽媽說,小朋友十分投入,特別是算術故事,「小一學生面對熟悉的加減數,反應熱烈」。 善茹喜歡閱讀,尤其是漫畫書籍,而媽媽每天都會與她說睡前故事,以培養閱讀習慣。善茹媽媽當天下午亦參加了「『開啟閱讀之門』肥哥哥閱讀分享會」,講者為香港專上教育學院「幼兒市場管理及教育專業文憑」導師兼書店店長。善茹媽媽說,此前在學校參加該講者的分享會,「自己學會扮演不同聲音說故事,讓善茹更了解書本的趣味。」 化身小偵探 活用科學知識 郭敏儀校長說,學校主張學生閱讀實體書,惟電子書亦有好處,「它對於不喜閱讀的小朋友有較大吸引力,亦有讀音和查字功能」。當天,其中一個活動就為「科普閱讀」, 讓低年級學生觀看故事投影片,閱讀有關火的故事,從中學習科學知識,並就書中內容製作八頁的手工書。高年級學生則二人一組,運用平板電腦,化身小偵探,閱讀有關電磁鐵的偵探故事,找出兇手。及後,學生亦分組,運用電池、螺絲釘和砂紙等材料,製作電磁鐵。 全年舉辦活動 培養校內閱讀氛圍 在學年內,郭敏儀校長表示會持續舉辦閱讀活動,培養校內閱讀氛圍,「使書本成為小朋友終生的朋友,透過書本涉獵不同範疇的知識」。她說學校每年為學生訂立不同的主題閱讀週,而本年小一至小四的閱讀主題為「幸福的飲食時光」,其中三年級學生在閱讀繪本後,製作與繪本內容相關的食物,如壽司和燒賣;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亦在閱讀後,參觀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 中文科教師李菁瑤補充,其他全年活動例如是每天放學前的十五分鐘閱讀課,學生有時會留在課室閱讀自選讀物,也有時會隨老師到圖書館借閱,「讓一些從不到圖書館的學生去感染閱讀氣氛。」李菁瑤說,為方便學生隨時閱讀,學校每層皆設有漂書閣,「不設限期,自由閱讀後才歸還」。(吳) 
kjy03_20190505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5.03
戰爭的根源
我們有幸活在鮮有武裝衝突的地方,戰爭好像離我們很遠,只是新聞裡的頹垣敗瓦,或是捐款呼籲中的淒涼景象。但戰爭的根源卻到處皆是,只有認清它,才能避免戰爭、締造和平。  《WHY?》 一隻青蛙坐在草原上,欣賞手中美麗的花,一隻手執雨傘的老鼠突然襲擊青蛙,想要搶奪青蛙手中的花。青蛙不甘示弱,反擊起來。雖然繪本中的文字不多,但畫面卻充份表現出濃濃的火藥味,兩方不斷將武力升級,誰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全面開戰,打得四周滿目瘡痍,到最後老鼠和青蛙終於停下來,作者問了一句: 「有誰還記得他們為甚麼打起來?」 這繪本點出了戰爭的荒謬,事情可能只是始於極小的爭端,卻因為人的仇恨而無限擴大,造成死傷無數。鬥爭正烈的時候,當然沒有想到前因後果,甚至是不計代價,只求制敵。但事後回首,是否也會像作者般問一句「為甚麼」?   《黑象與白象》(《Tusk Tusk》)  很久以前,世界上的大象是黑色和白色的。他們各自佔據叢林的一邊,且非常討厭對方。有一天,黑象和白象開始打仗,結果所有參與戰爭的大象都死了。一群愛好和平的大象,則躲進叢林深處住下來。過了好多年,世界上再也見不到任何一隻大象。直到有一天,那些愛好和平的大象子孫走出叢林,他們是灰色的……  大衛.麥基以一貫的幽默筆觸,誇張且具童趣地道出戰爭是如何形成的,並以大象何以是灰色的這個話題開了個玩笑。黑象和白象討厭對方,自始勢不兩立。討厭有時也沒有甚麼因由,只是一旦開始討厭對方,對方做的任何事情也讓你看不過眼,仇恨也愈來愈深。如何從憎厭的泥沼中抽身,理性地評價和對待自己不太喜歡的人,是種學問,更是種修為。  《媽媽的祈禱》  一個小嬰兒誕生了,媽媽看著眼前奇妙的小生命,心思愈飛愈遠了。寶寶一天一天長大,在媽媽的陪伴下快樂成長,媽媽最大的願望是:「這雙可愛的小手,以後會變得又大、又有力,而且緊緊握住媽媽的手。希望這雙手,永永遠遠不需要提槍。」戰爭使無數小孩受苦,只有世界和平,個人才能幸福。在媽媽的祈禱中, 思緒飛到寶寶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寶寶,媽媽就成為最幸福的奶奶了。 這繪本是日本知名童謠作家武鹿悅子的創作,以富詩意的簡短文字,道出母親對孩子真切的祝願,更流露出對愛與和平的渴望。繪者是江頭路子,她以透亮清新的水彩畫,展現出生之希望與戰爭帶來的傷害。她作畫風格有點像《窗邊的小荳荳》的岩崎知弘,靈動多彩。孩子猶如母親的整個世界,對初生孩兒的祝願也因此是最真摰動人的。以媽媽的祈禱訴說對和平的渴望,實在有說服力。 戰爭自古已有,隨著科技發達,武器愈來愈先進,殺傷力也愈來愈大。一個人的憤怒和決定,足以影響千萬人的安危。在世界的層面上,我們只能禱告祈求和平;但在個人的人的層面上,我們還是可以從自身出發,做個平和及愛好和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