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51129s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5.11.28
慈悲的耶穌 (路加福音5:17-26)
悄話兒:   當我們故意說了一次謊話,因為害怕被揭露,於是又會再說謊話去掩飾。謊言堆積在心裡,到我們想要選擇說出實話時,會愈感困難。不誠實、做壞事,便會受到罪惡的束縛。 很多人認為疾病是一種懲罰,因為患病的人犯了罪,甚至是罪有應得。這些有學問的經師和法利塞人,也認為這個患癱瘓症的人犯了罪。更令他們感到困惑的是:眼前的耶穌像他們一樣,只是個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他竟然有赦罪的權力。莫非他是天主?  癱瘓令人失去行動上的自由,一如罪惡使人的心靈受到罪惡的束縛。這個人的朋友決意把他帶到耶穌面前,就算屋子擠滿人,他們也不放棄。這一切,全是他們相信耶穌是慈悲的。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只說了一句話,「人啊!你的罪赦了。」 只有天主才有權力赦免人的罪,耶穌就是人子,天主子。   一起祈禱: 耶穌啊,我相信你是人子, 你是天主子。請你釋放我的罪過, 使我充滿喜樂和自由,歡欣地讚美天主。感謝你! 
kjy06_20151101s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5.10.31
偉大的先知〔路加福音7:11-17〕
跟隨耶穌 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  天主眷顧了自己的百姓。 你身旁有一位大先知嗎?  這位大先知怎樣令你發現 天主的照顧呢?  悄話兒 這段福音記述一位媽媽痛失兒子,她頓時變得孤獨,無依無靠,她的生活好像再沒有希望了。她的丈夫已去世, 她是個寡婦。她的親友陪著她, 準備把死去的兒子送往城外遠處埋葬。耶穌在路上遇見這個家庭,便對悲傷的媽媽動了憐憫的心。耶穌沒有等待任何人的請求,他也沒有理會一般人對於死亡的禁忌;他親自走近那寡婦, 安慰她:「不要哭了!」耶穌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他呼喚那去世的青年人,「起來吧!」 一般人對死亡都感到害怕, 對死去的人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死人復生更是眾人前所未見的事,這是多麼偉大的奇事,全然是天主仁慈的垂顧。那位寡婦眼看兒子重獲生命,她立即由悲痛轉為狂喜!在場的群眾見證這件事,讚美天主,因為天主垂顧人們的痛苦。耶穌是天主派遣來的聖者,他是以色列民族的大先知。 小德蘭姐姐 一起祈禱 仁慈的天主啊, 你不會遺棄孤單和苦惱的人。我相信祢常常與我同在,照顧我的需要,安慰我、幫助我。我衷心讚美祢、全心依靠祢! 
kjy07_20150927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5.09.26
撒網 參考路5:1-11;《天主教青年教理》31號
  跟隨耶穌    「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  假若耶穌現在邀請你做他的門徒,你害怕嗎?你會怎樣回應他? 悄話兒 耶穌有足夠的能力獨自傳揚福音, 可是,他絕對不喜歡獨來獨往;他到處尋找好夥伴,建立友愛的團體,分享工作。耶穌看到幾位漁夫在洗網;這些漁夫可能剛出海回來,他們經過整夜勞苦,卻一無所獲。 耶穌給予他們信心,重新開始。「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雖然西滿疲累不堪, 把船划到湖的深處和撒網都需要多花氣力喔,他們照辦了。奇跡在這一瞬間發生了!  從今以後,西滿成為「漁人的漁夫」;他有一個新的身份, 他會引領許多人認識天主的仁慈和天國的喜樂。為甚麼耶穌挑選漁夫作為首批門徒呢?捕魚是當地人的謀生技能,漁夫需要克苦耐勞、有耐性、有膽量、更要靈活變通⋯⋯這也是傳揚福音工作所需的條件呢!我們的專長、技能也可以為天國而效力,耶穌熱切地期待我們跟他合作;無論是大的、小的工作與祈禱,在耶穌的眼中都是寶貴的。   小德蘭姐姐    一起祈禱 耶穌啊, 感謝你邀請了我們成為你的門徒, 向你學習、與你同行,這真是我們莫大的福份呢!雖然我們年紀小,我們也願意像西滿一樣,稱呼你為老師,努力在生活中跟隨你的教導。請你派遣聖神幫助我們吧! 
JY20150913p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教者父母心 樹人三十二載 馮意方校長榮休
1997年回流香港,當時的馮意方老師重投教育界。光陰荏苒,十多載時光過去,馮意方校長於2014至2015學年結束後榮休。經歷結校、縮班、招生、擴班的高低起跌,她表示自己從事三十二年的小學教育正式結束,回首再看,她感激天主一直與自己同行。  (本報專訪)實施專科專教前,當時的馮意方老師在小學曾任教中、英、數、常、健教、視藝等科目。1987年移民加拿大,十年後回流香港重新在小學執教,她主要任教英文科和音樂科。回流後一年,她轉到普愛學校任教,展開她在天主教學校的教學生涯。 謝天恩 與主偕行 2005年起,馮意方擔任天主教普愛學校校長,亦是該校的最後一名校長。「接任時我已知道學校將不獲派小一學額,將在三個學年後結束。」隨著2007至2008年度學年畢業禮落幕,有四十八年歷史的普愛學校正式結束。 2008年馮校長調任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學校,「我很喜歡聖德蘭學校的環境,她是一所很精緻的學校,而且接近大自然。」可惜因收生不足,該校按教育局(前教統局)通知,於2010至2011學年後結校。「聖德蘭學校於1945年創辦,歷史悠久,不但同事和校友捨不得學校結束,當時不少坊眾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補充該校一直在區內作育英才,但面對結校,她和老師衷誠合作,積極尋找其他學校接收學生和安排教職員轉職。 直至2011年,馮校長調任仁德天主教小學。她感恩這個安排讓她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她坦言,「過去的一段時間都在處理結校, 對學校結束有一定經驗;來到仁德天小,招攬學生、提升學與教等都和以往的經歷不同。感謝學校的老師團隊與我一起努力,讓學校不斷發展。」馮校長形容自己是一個甘於平淡、追求簡單生活的人,「因此面對生命中的高高低低時,我感謝天主與我同行。」 懷信德 邁步向前 中、小學就讀基督教學校,馮校長直至1997年才開始深入認識天主教信仰。「我認識了當時紅磡聖母堂的主日學校長,我從這位青年身上看到服務和信仰的喜樂,因而開始慕道。」不過,她完成第一次的慕道班後並沒有領洗,直到她再度慕道後才正式入教, 「我認為領洗是一個承諾,是嚴肅的,我應該準備好才領洗。」 領洗後,馮校長參加了聖母堂的信和光團體;這團體為智能挑戰和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關心他們的朋友而設。調任聖德蘭學校後,她亦參加昌品恩典會,定期到羅湖懲教所探訪囚友。「我從這兩個團體體會到不應放棄任何人,亦明白到每個人也會犯罪,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機會,人可以改變壞習慣和行為。」 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教育路,馮校長深信學校是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個家,教者父母心,而所有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亦有他們的長處。她相信透過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學生能發展潛能,亦能讓他們擴闊眼界,甚至學習團隊精神,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成長。她亦認為學校的宗教氛圍有助學生認識信仰,「我們將信仰的種子埋下在孩子心中,至於種子何時發芽生長,天主自有安排。」   馮校長感謝多位曾合作的校監和校董,「多謝他們給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各有風格,但我均從他們身上學習了不少。」退休之際,她亦為學生留下勉語,「人生只能活一次,希望同學珍惜生命,學習真理、知識和義德,在家庭和生活中實踐愛德。」她最後祝願所有學生,「願你們能乘風破浪,成為生命的掌舵人,並銘記耶穌曾對我們說:『不要怕,祇管信。』(馬爾谷福音5:36)」(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