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51220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2.19
一位父親的聖誕禮物
英國文豪狄更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屬1843年出版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又譯為《小氣財神》),描寫刻薄吝嗇、人見人厭的守財奴史顧己在某個聖誕夜經歷的奇妙幻象。那部小書甫出版就造成轟動,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聖誕故事之一;不僅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戲劇、動畫,也曾被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御用茶商Fortnum & Mason選為聖誕櫥窗的佈置主題。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更是虔誠的基督徒,疼愛兒女的好父親。他為世人寫下膾炙人口的《聖誕頌歌》,也送給自己的孩子們一份量身訂做的「聖誕禮物」。這位父親寫了一本小小的故事書,以平易近人卻充滿愛的「爸爸的口吻」,講述主耶穌的一生。每年聖誕節,他總會親自為孩子們朗讀這本極為親密的「家書」;並在遺囑中指示,在他的孩子全部過世前,不得公開這份手稿。 1933年,當時狄更斯唯一在世的兒子在遺囑中寫下: 「在我死後,只要家族成員一致同意,就可以出版此書。」於是,手稿完成的將近一百年後,這本「狄更斯的傳家寶」終於面世,更於今年的聖誕前夕出版了繁體中文譯本,由我負責繪製插圖。 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我的耶穌」。 無論是寫下福音的作者、講故事的狄更斯、聽故事的孩子們、畫插圖的我、或是閱讀此書的讀者們,都因著天主賞賜的想像力,在心中描繪「專屬於自己的耶穌像」。天主子耶穌不僅曾在山上改變容貌,直至今天,祂依然不斷變化自己,渴望以每一個人最容易接受的樣貌來親近人,帶領人們認識祂。 因此,我選擇以「影子畫」的方式來搭配狄更斯所講的耶穌的故事。「影子畫」,可以說是未完成的作品。因為,光憑黑白兩色的平塗光影,並無法看出畫中人物臉上的表情或細節。然而,卻提供讀者空間,在聆聽與閱讀之時,以各自的想像力給圖畫增添色彩,完成自己的圖畫。 在書本的開頭,狄更斯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孩子們,我很想很想讓你們知道關於耶穌基督的一點歷史, 因為每個人都該認識祂。世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祂那麼好、那麼善良、那麼仁慈,而且那麼憐憫所有犯了錯、生了病或受苦受難的人。如今祂已身在天堂,我們都希望死後能去那裡相聚,永遠幸福快樂地在一起。如果不知道祂是誰和祂做了什麼, 你們永遠也無法想像天堂是怎麼樣的一個好地方。」 認識耶穌,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渴望。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閱讀福音。從前,在文字尚未普及、書本還屬於奢侈品的時代,基督徒大多靠「口」傳福音,說穿了就是講故事。除此之外,也有視覺上的輔助工具, 聖堂中常見的玻璃彩窗即為其一。許多世紀以來,藉著在彩繪玻璃前「看圖說話」,耶穌的故事被代代相傳了下來。或許,那樣的形式就是圖畫書最初的原型。 現在,幾乎每個基督徒家庭都有聖經。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也都有了基本的閱讀能力。然而,對於尚不識字的小孩子而言,安心臥在父母懷中「看圖聽故事」仍是汲取福音滋養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閱讀方式。身為基督徒的狄更斯明白,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在那溫暖的學習園地中,最美好的生命教科書則是耶穌的福音。因此,他撰寫並朗讀了《聽狄更斯講耶穌》,讓這本書成為滿懷父愛的聖誕禮物。 再過幾天就是聖誕節了。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以渴望的心迎接祂,「看見」那位親自來、誕生在我們心中的小耶穌。
kjy11b_20151220s
FieldLily_logo_0
田間百合
2015.12.19
手足情,微末心
「手足情,微末心」—— 秉承方濟會精神, 聖文德堂進行名為方濟廚房的服務,逢週一至週五在聖堂茶座提供晚膳給予有需要的長者。我校因心靈教育而成立了「心靈大使」小組,組織同學在週五課後參與義工服務,為期大半年。 同學放學後便立即到聖堂當義工。四時許, 同學幫忙準備晚飯,包括桌椅和碗筷擺設,把一盤盤的菜餚和特大電飯煲搬進茶座。當長者坐下來,同學便會遞上暖水。五時,方濟廚房的晚膳開席了,同學負責帶領祈禱,然後把一碟碟的飯菜端上。若長者有需要,會為他們添飯菜。晚飯後同學還會主動地收拾餐桌、清洗和抹乾碗筷、掃地洗地等等,直至六時許才結束服務。 記得第一次去服務時,教我吃驚的是三位中三同學在自我介紹時十分積極和主動。當他們被邀請帶領飯前祈禱時,不但沒有拒絕,而且樂意帶領。雖然他們不是教友,但能以溫柔的聲調和長者一起虔誠地祈禱。最初把適量的飯菜從飯煲和鍋裡舀在碟上的工作,是聖堂義工負責的。原來要把飯菜平均分配,實在不易。後來,這項重要的工作交由同學來負責,可見同學因認真的工作態度而漸漸得到聖堂的認同和信賴。跟長者接觸時,同學臉上總是掛著親切的笑容。因此,長者也很喜歡和他們聊天。 與此同時,部分「心靈大使」參加了魔術班,並於聖誕節前的一次服務中作飯前表演,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新年前,同學在學校午膳時一起寫揮春和利用利是封, 摺成一尾尾的金魚,在新年前的一次服務中送出。當然,魔術表演是不能缺少的。後來,其中一位長者寫信給校長,表揚同學。 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同學沒有計較時間的付出,沒有嫌棄這份工作,沒有考慮回報,只是真誠地服務他人。難道這不就是「手足情,微末心」嗎?同學與聖方濟一樣,懷著謙卑的心服務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 將信念變成習慣,然後讓習慣變成態度。希望同學長大後仍能懷著這份方濟精神和別人相處,服務他人。 其實,看到同學謙誠的態度,也在提醒我要不斷為最小的弟兄服務的福音精神。
kjy02_201512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12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靈修初探 繪畫聖像為媒
(本報專題)靈修是我們在生活中與主親近的時刻。有些人對此有一定的假設,例如守靜禁語時間漫長,成人尚且難耐,更何況是只有十歲八歲的小孩子;又例如應該要有很多恩寵或信仰資歷較深的人才可做到,小孩子恐怕不在此列⋯⋯可是聖方濟各英文小學的經驗卻推翻了一些既有想法。該校在十至十一月期間邀請了聖像畫員吳景萍在校內舉行了一個手繪聖像畫靈修工作坊,為師生締造了四堂寶貴的靜修時光。他們的經驗再次印證主耶穌的話:「讓小孩子到我的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馬爾谷福音》10:14)  師生都十分回味這次難得的機會,尤其對當中十個二至六年級的參加學生來說,這次更是他們的首次靈修。「我們拿著學校的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的聖相來照著畫,要畫得一模一樣,所以繪畫期間要好安靜、好專注、好細心,否則稍一不留神或發出聲音,便會令自己和其他人分心,隨時多畫一筆也說不定。」就讀五年級的趙善翹說。 每一步也是靈修 善翹與其他本身都愛繪畫的學生均表示,聖像畫不是一般的繪畫,當中有很多規格須遵循,譬如在兩個小時的工作坊裡,每堂開始之初會先唸繪畫聖像畫的專屬禱文,導師還會介紹聖像畫背後的意義或他們正繪畫的聖人生平等,其後師生要一邊作畫一邊在心內默唸「聖方濟亞西西為我等祈」,祈求聖人幫助他們完成畫作。「有時顏料用完要補充或上色後,需等待顏料乾透才做下一個步驟時,都要保持安靜, 我會在心裡祈禱或與聖方濟傾心事, 希望他為我轉禱。」善翹雖非教友,但她卻對轉禱的力量深信不疑。 就讀三年級的王煒晴也很享受這次特殊的屬靈時刻,「這是很特別的經驗,我覺得與天主好接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的磨板,磨完後我渾身發臭。」煒晴笑稱。繪畫前要先下一番工夫處理繪畫的木板,包括鋪上象徵耶穌殮布的紗布、煮漿和封漿,及磨板。「鋪紗布後,開始煮漿和封漿,大約需要九層,最後才磨板,以特定的工具和不同的砂紙磨平和拋光大約五次,實際次數視乎木板的情況及濕度而定。」吳景萍說前期處理約需兩至三周,但別小覷這些步驟,其實當中已對靈性有所鍛練。(敏)      工作坊中,吳景萍因應學生情況只保留最後一次的磨板讓師生親自完成。若畫作在工作坊完結後尚未完成,她則為他們作補筆等後期處理。她指,「木板凹凸不平,學生最初都懷疑自己可否一一磨平,但當他們邊磨著邊默禱,看到所有小孔都被磨掉,都訝異於自己一雙小手可以做得到。」那份空虛自己全心交託的宗教情操, 學生未必能完全意會,但已吸收並深印心中,成為滋養他們靈性生命的養分。 他們還可從繪畫細節感到這次靈修的珍貴經驗。畫筆和顏料粉等均由外國進口,蛋彩則以生雞蛋、清水和醋與顏料粉調配出來,「導師說雞蛋受精後已是生命,我們要尊重。」就讀六年級的劉銘信說。他有份協助吳景萍調製蛋彩,過程中的恭敬之情令他難忘。本身是教友的他,曾於意大利和梵蒂岡等地的聖堂看過宏偉的聖像畫,很感受到當中的力量,「這可是一生中必要作出的嘗試。 」 可堪回味的經歷 四位參與的老師亦各有深刻體會,牧民老師胡嘉寶試過以另一種方式製作聖像(把聖相貼在木頭後再塗上丙烯酸纖維液定型),「今次連聖像畫也由我親手繪畫很考工夫,特別我是一個缺耐性的人,一切都要耐心地慢慢進行。」陳月麗老師則指, 她是直至現在才了解聖像畫背後的多重深層意義。她和身兼工作坊統籌的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很享受今次靜修。工作坊前,黃老師為校務忙碌,但當他開始準備繪畫,內心突然變得平靜和喜樂,「學生的宗教活動不一定只有唱歌跳舞,亦可嘗試其他類型。事先我們擔心他們可否長時間守靜禁語,事實證明是可以的,他們還很享受。我相信他們將來會很回味這次經歷。」黃老師說。他這個想法即時得到阮椿堂主任的正面回應,「我不是教徒,但充分感受到那份神聖。」他和一眾師生很期待下一次的機會。「所有聖像畫鋪上金粉後,會掛在校內作永久保留,因為用K金的金粉,價值不菲,幸得校長同意校方會提供資助,工作坊才可舉行。」黃老師補充說。 加強推廣的信心 對於吳景萍來說,這是她首次教授兒童繪畫聖像畫,師生的投入和合作給她很大鼓舞,更加強她推廣繪畫聖像畫的信心。本身是小學宗教科和視藝科老師的她,2007年受傷停職,翌年修讀藝術碩士課程期間,專注研究聖像畫,碰巧這時她收到一間中學邀請她推廣聖像畫及宗教藝術裝置,他們一拍即合,自此她便全心投入創作和推廣。後來她在這方面繼續自修,並於2013年參加由著名聖像畫家、英國本篤修會Turvey Abbey靜修院的Esther修女來港親自教授的工作坊,隨後她更成為這位修女在港的工作坊的課程統籌及助教。   一般聖像畫導師要經過十年浸淫才開班授徒,儘管自習畫以後,吳景萍已陸續收到邀請為病人或修會等繪畫聖母和不同聖人的聖像畫,以作祈禱之用,但當她收到黃老師邀請之初還是不敢接受;Esther修女越洋鼓勵她嘗試,著她將修女自己與另一位從事靈修指導者合著的一本關於小朋友繪畫聖像畫的靈修理論,付諸實踐。現為學校牧民助理的吳景萍,即使工作多忙碌,每晚也抽出兩小時以練習聖像畫作個人靈修。「當初修女知道我因傷不能再教書後,很鼓勵我以繪畫聖像畫治療心靈創傷,這些年來我從中很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和平安,使我可以開放自己聆聽天主的話語。」因自己的得著令她更樂於去推廣聖像畫。(敏) 
kjy16_20151213s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5.12.12
〔聖師小德蘭系列〕我的聖召就是愛
1889年1月10日小德蘭穿上棕色的會衣,她取了一個新的名字— 嬰孩耶穌小德蘭(Sister Therese of the Child Jesus of the Holy Face)。小德蘭的父親路易. 馬丁先生在女兒賽琳陪同下,在隱修院的聖堂裡,隔著圍欄,親眼看著他心愛的小公主穿著棕色的會衣。這時,馬丁先生已抱病在身。約一個月後,2月12日,馬丁先生被送到鄰近大城市的醫院,留院三個月。1890年9月8日,隱修院聖堂中央的地板,用鮮花圍著一個長方形。小德蘭踏入長形的花圍裡,整個人甸伏在地板上,在簡單而隆重的儀式中,宣發聖願,表示她願意為愛天主而奉獻自己,按聖衣會的會規,畢生度獻身的生活。 隱修院有嚴格的生活規律,在家庭式的日常生活中,小德蘭學習團隊精神,在祈禱生活中培養一份與天主更深和更密切的關係;沒有家人照顧和生活享受,也不能夠隨時見到家人和朋友及自由地外出。小德蘭選擇以隱修的生活回應天主的愛,回應她對十字架上的耶穌的愛。雖然修院團體二十多位修女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修院的設施簡陋,飲食清淡,大部份時間用於每日不同時間的團體或個人的祈禱時間、幹活、親手洗衣服、做操重的家務、閱讀,團體也會在閒暇時一起談天、唱歌、縫紉、話劇表演。修院的生活好像很單調,工作和祈禱好像沒有甚麼效果,然而,小德蘭愈來愈感受到天主對她的愛,她以雙手空空來描述自己的隱居和祈禱生活—為實現她對世界上不同地區所有人的愛,她在隱修院裡,不是為逃避現實,而是她發現這樣能有更多的機會,把自己奉獻給教會。 1892年5月10日,馬丁先生回到里修的家,1894年7月29日不幸病逝。這段期間,賽琳一直侍候父親。父親去世後,1894年9月14日賽琳加入聖衣會。父親患病兩年多以來,小德蘭百般思念她敬愛的父親,這份極大的痛苦也使她在祈禱中,更接近那位像被人牽去宰殺羔羊般的耶穌基督 —— 苦路上的耶穌、孤獨地面對被人誤解和遺棄、孤獨地走向十字架(參考《依撒意亞先知書》53章)。一份像火焰般的愛在小德蘭的心靈裡不斷燃燒。1893年,小德蘭的二姊寶琳(耶穌. 依搦斯修女)獲委任為隱修院的院長。父親去世後,小德蘭開始用小筆記本記述童年的生活回憶,她在戲劇、繪畫、寫作方面的天份逐漸在修院的團體生活中流露,她也在祈禱生活中體驗到天主的無限仁愛。 1895至96年期間,小德蘭以書信關懷兩位年輕到外方傳教的法國神父(當時是修士);他們一位到外方傳教後得病而回法國休養,另一位是到中國傳福音的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透過書信,她得知到非天主教地區傳教的艱辛。不幸地,1896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小德蘭開始在咳嗽時吐出血塊,原來她患上當時仍是不治之症的肺癆病。那年九月開始,她在作品裡寫下:「我的聖召就是愛。」 1897 年9 月30 日小德蘭病逝,安葬於里修。 1898 年小德蘭的著作《靈心小史》(“The Story of a Soul”)初版面世,瞬即售空。她的靈修體會深深地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人,1899 至90 年開始,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到她的墓前祈禱,奇跡開始出現。1908 年一位瞎眼的四歲小女孩到小德蘭的墓前祈禱後,她的眼睛開了。小德蘭的生平和祈禱經驗愈來愈受注意,當地主教向教廷申請將她列入聖品。 1923 年4 月29 日教宗庇護十一世宣布小德蘭列入真福品。她的遺骸轉移到聖衣會里修的聖堂。1925 年小德蘭在五十萬信眾的見證下,獲宣布列入聖品。 1927 年12 月14 日小德蘭及耶穌會到遠東傳教的聖方濟各. 沙勿略,同時獲教廷宣布為傳教主保。 1997年小德蘭逝世一百週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小德蘭為教會聖師。 2008 年10 月19 日小德蘭雙親獲列入真福品。 2015 年10 月18 日列入聖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