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512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05
第十二屆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 聖言常伴我成長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若望福音》15:5) 若要讓主住在「我內」並結出常存的果實,勤讀聖言是必不可少。眼見時下學子在學海汲汲營營,忙得沒時間看聖經,有父母善用身邊機會,譬如像張諾堯和張諾研的媽媽(王燕碧)般,鼓勵兩個女兒參加玫瑰堂聖言宣讀會早前舉辦的「第十二屆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下稱「讀經比賽」),讓她們多接觸天主聖言。    (本報專題)現於嘉諾撒聖心書院分別唸中四及中二的諾堯和諾研,在今次的讀經比賽中分別奪得青少年高級組(中四至中六)和青少年初級組(中一至中三)冠軍。在張太(小圖)悉心栽培下,她倆自小便參加朗誦班,於校際朗誦比賽中常名列三甲,但參加讀經比賽卻是首趟。「讀經和朗誦不大相同,朗誦講究情感、眼神和抑揚頓挫,但讀經卻不能太誇張,表現要較含蓄。」諾堯說。張太透露,起初諾堯曾擔心自己會將慣性的朗誦方式套用在讀經中, 然而賽後發現疑慮不存在。 雖說由媽媽邀請參賽,但報名後的細則包括挑選誦材與安排訓練,均由兩姊妹自己處理。諾堯選了《羅馬書》8:35-39,諾研則選了稅吏匝凱的故事(《路加福音》19:2-8),都是她們較有信心可拿捏得宜的經文。諾研曾在主日彌撒中聽過這段福音,但直至賽前準備才細嚼內容,她對當中談及的寬恕之道甚有同感,「人人都有機會犯錯,但無論之前犯了甚麼錯,如果有心改過,就要給他機會,不要歧視他。」 連結生活 諾堯對自己所選讀的保祿書信中談及甚麼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時,更有切身的體會,「人生這麼長,不會都一帆風順,總有些事情會讓我們疏遠天主。」她試過在考試前盡力溫習,成績卻不如理想,因而質疑是否已被天主所離棄。張太便以〈足印〉這個信仰小故事開導和鼓勵她,「我跟她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不同的困難,當下或會不知如何處理,但日子總會過去,主會一直陪伴著我們,就像故事中耶穌在沙灘上背起了主角一樣。」 她們表示,日常媽媽都愛以聖經故事和比喻教導她們待人處世之道。張太則坦言,她著重身教多於言教,「怎樣愛一個人不是空談, 還要有實際行動。我希望我和女兒都可以活出聖言。」張太年輕時曾在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讀經和加入聖詠團,後來雖已搬遷而轉換了其他堂區,但至今她仍是該堂的善會會員。她看重信仰的氛圍,早幾年一家人一直都參與一個由神父或修士主持、在某個相熟教友家中舉行的晚餐廳祈禱聚會,誦讀和聆聽聖言、唸《玫瑰經》、作信仰生活分享和自發性祈禱等。雖然其時女兒尚小,還不太懂,但張太認為至少都給她們多些機會去接觸,這就像撒種般,何時發芽、生長的時間表則在天主。 諾研直指她也受媽媽的信仰熱誠所感染,例如眼見不少教友在彌撒中的歌聲較柔弱,但媽媽即使喉嚨痛,卻仍大聲詠唱,讓她知道無論甚麼時候也要善盡教友本份去讚美天主。她知道自己的強項是在讀經方面,因此樂於在學校定期舉行的彌撒中讀經,而姐姐諾堯則正考慮會否加入堂區的讀經組,「始終加入善會比較好。」她曾任堂區的輔祭,後來因變動而離開了,從中她明白善會對一個教友的重要性,而其母的信仰歷程則是對她這個想法的另一佐證。 活出聖言 在孩子的信仰培育上,諾堯和諾研都說家庭和學校同樣重要,兩者對她們的影響參半,有時前者的影響甚至遠較後者為甚。這情形在讀經比賽中的另一得獎者—兒童高級組(小五至小六)冠軍、於聖母無玷聖心學校就讀五年級的吳俊軒身上亦然。已連續三年摘冠的俊軒,賽前訓練大部分在家中進行,但其母(余德儀)謙稱其實他們沒甚特別準備,一切都是平常心,「我們不當這個是比賽,而是藉此將聖言的喜訊傳給其他人。」她說。 有時吳太也會和俊軒一起看聖經,當中蕩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11-32)俊軒最深刻,「無論那個小兒子怎樣頑劣、潦倒,他爸爸仍然很照顧他,這份愛很大。」他微笑著說他相信媽媽也會這樣愛他。對於兩母子來說, 聖言很生活化,吳太會以此引發兒子的思考。今次比賽中俊軒自行挑選的《聖詠》37:3-9,讀到當中要控制憤恨的部分,讓他感到舒服, 化解了他對其他同學的憤怒。   吳太指,孩子的信仰培育最重要是身教,「如果想孩子多參與彌撒,至少父母自己也要去, 不要因為考試或其他活動而缺席。」為促進學生的信仰成長,該校還特別印製了《我的信仰歷程》,為公教學生的信仰經歷和成長做紀錄,當中包括要求學生於每個月的主日找神父在這本小冊子上簽名等。俊軒指,這樣對他確有幫助,而吳太則指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信仰生活是要靠自己生活出來的。(敏) 
kjy12a_20151206s
路上風景
2015.12.05
播下福音的種子
離開長崎縣後,我們來到了平戶市。從室町時代開始,這個小漁村,就開始與外國往來貿易。平戶既是歷史的城市,也是國際城市;平戶的歷史,也就是國際交流的歷史。 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50年抵達平戶, 在封建領主松浦隆信的許可下,曾三度來到平戶,進行傳教活動,使一百名當地人成為天主教徒。他留在這裡的時間雖短,但到了1570年,平戶的天主教徒已多達5000人,天主教堂亦有十四座之多。1614年,德川家康進一步發布禁教令, 下令拆毀日本各地的天主堂,此地也不例外。 1873年,天主教解禁後,日本各地都重新修建教堂,長崎縣的教堂最多,而平戶市內的教堂修築得特別精緻、美麗。 「聖方濟.沙勿略紀念教會」(St. Francis Xavier Memorial Church)位於平戶市鏡川町的小山丘上,我們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眼前出現的歌德式教堂,充滿中世紀的歐洲風味,以青綠色與白色為基調的建築,在藍天的映照下,真的很美!  說起這所教堂的歷史,可謂有血有淚。教堂的前身,是建於1910年天主教平戶教會,那是一座只有兩層高的木建築。1916年,由於天主教徒愈來愈多,興建教堂是當前急務,信徒開始籌劃興建新的教堂,至1930年才開始正式動工,他們同心協力,動員大人、小孩,單靠人手將建築材料從港口,沿著傾斜的石路,搬運至山丘上,這條路被稱為「十字架之路」。1931年,教堂落成之日,信眾都喜極而泣。 1971年,教堂旁設立了沙勿略紀念像,教堂亦改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紀念教會」。 沙勿略在平戶,播下福音的種子。同時,他也發現日本人非常重視中國文化,於是決心到中國去傳播福音。1552年,他抵達澳門西南方的上川島。不過,當時明朝海禁甚嚴,他未及能進入大陸便染上瘧疾。同年十二月,他孤獨地死在島上,始終未能完成進入中國傳教的心願。 三十年後,利瑪竇才成功將天主教傳入中國,代他完成心願。耶穌會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命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藉以紀念這位聖人。
kjy16a_20151206s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5.12.05
聖師小德蘭系列:加爾默羅小白花
告別爸爸,在依依不捨中撫摸貪玩的小狗,再次回望那像搖籃般孕育她渡過童年的家。小德蘭離開爸爸那呵護備至的臂膀,踏入聖衣會的大門;踏入聖衣會似攀上一座高山,尋訪她嚮往已久的隱修生活。 由大門走進修院,穿過聖衣會「訪客止步」的範圍(禁界)只消幾十秒鐘。跨越禁界只需要一小步,此後,小德蘭再不能夠隨便越過這範圍,她也不能夠隨時找爸爸談話了。 1888年4月9 日,小德蘭滿懷喜悅、感恩和渴望,加入聖衣會。她為自己能夠像囚犯般在修院裡被囚禁而永遠與耶穌一起,感到莫名欣喜。除了她,隱修院還有二十四位修女,其中兩位是她的姊姊。她滿懷熱誠的接納修院生活的每一個安排,在團體生活中學習培養專注祈禱的生活,也學習培養獨處的習慣,孤獨地在團體中生活。 在她簡單的隨身行李中,一小本《福音》是她生活的指南針。她隨時翻開,在《福音》裡找到指引和正確的方向。過往,這本小書裡一張耶穌受難的小畫像吸引著她。她曾注視著那畫像,想起耶穌為全世界的人無條件地犧牲時,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一份發自內心的渴望在她的心裡冒升:「這是愛的交流!我要把世人獻給耶穌,再把耶穌的寶血去救世人⋯⋯」小德蘭唯一的愛是對耶穌基督的愛,在所有人身上,她以耶穌基督為中心;耶穌愛世上所有的人,在眾人身上愛耶穌,成為了她愛的中心點。 雖然隱修院裡的生活是單調又嚴肅的,小德蘭每天祈禱誦念《天主經》時,她的內心想到世界上每一個人:「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國的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她很清楚自己渴望獻身成為修女的原因:「耶穌對我們的愛是那樣深;我來修院,是為與耶穌合作,拯救靈魂,尤其為司鐸們祈禱。」 然而,若沒有天主的愛,小德蘭也難以克服困難和團體生活的磨鍊。加入修院初期,小德蘭遇到一位要求很嚴格的院長修女。初學期間,有一位修女當小德蘭的神師,那修女派她每天下午四時半在花園裡拔草。可是,院長修女看到她在那時間跑去拔草,還以為她在花園裡閒蕩。院長修女還會在所有修女面前責備小德蘭。有一次,走廊一處角落有一個蜘蛛網,院長修女看到那蜘蛛網,便在眾修女前向小德蘭說: 「一看便知道這走廊是由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打掃的,弄得太不像樣了!」 
kjy11b_20151206s
FieldLily_logo_0
田間百合
2015.12.05
平安與美善
回憶小時候的我,就讀慈幼會屬校,在上學途中,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在俗稱「長命斜」的路上跑著回校上課。有一次,我一不小心,在路上跌了一跤,書包裡的書本瀉了一地。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徬徨無助的時候,一位慈祥的外籍神父,扶著拐杖,彎下身子,為我拾起滿地的書本,放回書包裡,並輕拍我的肩膊。這位神父讓我明白「天主是愛」的道理,也讓我的信仰萌芽生根,立志跟隨基督,從事教育工作。 成長後,天父讓我服務於方濟會屬校,為主作生命的見證。多年來,在方濟會多位神師的指導下,讓我加深了解聖方濟的宗教理念,包括生命的真義和環保精神的真諦。聖方濟的靈性生活是以天主為中心; 他以基督的善表,教導我們如何徹底回應天主的愛情。從他的環保理念中,讓我了解聖人在數百年前,已經實踐天人合一的精神。聖方濟在他的作品《太陽歌》裡,頌讚全能萬善的天主,祂創造宇宙萬物,讓一切受造物以弟兄姊妹相稱,整個宇宙在主內就是一個大家庭。因此,人類不應以擁有者自居,只是天主安排在世界上的管理者,人類和萬物理應和諧共融,以簡樸和犧牲的生活態度,努力實踐基督福音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關顧弱小,以謙誠的態度,獲取智慧。 身為教育工作者,學校是福傳的好地方,它是信仰培育的合適場所。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把自己的信仰和人生價值觀,播種在學生心中,讓它萌芽生長;學生在聖神的引領下,活出豐盛的人生。正如聖方濟以他圓滿的生命,顯示出基督是全人類的楷模一樣;教育工作者也應以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配合「微末心、手足情」的生活態度,開放自己,接納他人,以包容和尊重別人的心,多與學生溝通,以公平、負責、互信、樂觀的態度與身邊的人和平共處,達致「謙誠活出基督愛,智慧源流主慈恩」的精神,獲享上主賜予的平安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