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150621
icon78
種子的力量.中華殉道篇
2015.06.20
鮑思高慈幼會善牧 廣東韶州捨生取義
   1911年,滿清覆亡,民國誕生,傳福音的工作重獲自由。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全面侵略、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不斷。長期的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困苦。傳福音的工作雖困難重重,卻為平民百姓帶來溫暖和希望。1917年,廣州宗座代牧將廣東省北部(粵北)韶州劃為傳教區,並委派 鮑思高慈幼會負責管理韶州(現時稱為韶關)傳福音的工作。1918年,慈幼會士雷鳴道神父(Luigi Versiglia, S.D.B., 1873-1930)偕同會的神父抵達韶州。他們陸續在曲江、南雄、樂昌、連縣等地, 展開傳教事業及牧民工作,尤其關懷貧苦和失學的兒童及青少年。 早於1873年 —— 恰好是雷鳴道出生那年,若望.鮑思高神父(Joannes Bosco, S.D.B., 1815-1888)曾與香港宗座監牧高神父(Giovanni Timoleone Raimondi, M.E.M., 1827-1894)探討派遣慈幼會士到香港辦學的機會。雖然會士們當時未能來港服務,  鮑思高神父沒有放棄這個宏願,不斷在夢境中懷想中國,同時寫下慈幼會士將往中國為貧苦青年展開傳教事業的遺願。 1885年,年僅十二歲的雷鳴道由家鄉到都靈市華道角,在鮑思高神父創辦的學校求學。他逐漸受慈幼會的修道生活吸引,1895年領受鐸品,獻身成為神父。1906年,慈幼會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前來中國,雷鳴道神父帶領首批慈幼會士六人,由意大利抵達澳門,並隨即在澳門展開為貧苦兒童設立的福利事業和教育工作,成立無原罪工藝學校(即現時澳門慈幼中學前身)及慈幼會東亞區第一座會院。 「與我靈,取其餘」 —— 雷鳴道主教心懷鮑思高神父培育孩子保存靈魂聖善而永不言倦的精神,踏足中國。1920韶州代牧區成立,羅馬宗座委任雷鳴道神父為韶州宗座代牧,翌年獲祝聖為主教,成為韶州代牧區首任主教。雷主教在曲江開設聖若瑟孤兒院,收容被遺棄的兒童,又開設老人院及興建勵群學校。1924年,自幼便立志當神父的意大利籍慈幼會年輕修士高惠黎(Callisto Caravario, S.D.B., 1903-1930)向修會申請由意大利到中國,加入慈幼會到中國傳教區服務的會士行列。高惠黎奉派到中國上海服務後,1929年到韶州在雷主教的手中領受司鐸聖品後,便留在韶州等地區,協助雷主教發展教會的地區小團體。 粵北地區幅員廣大,物資短缺,民生困苦,加上政治動蕩,社會氣氛緊張,治安不靖,人身安全極受威脅。1930年2月24日,高神父陪同雷主教, 偕幾位傳道員乘船前往連州探訪當地的信仰小團體。途中,他們順道保護三位女學生返家。翌日,船隻經過連江口附近一處稱為犁頭咀的地方,遭一群藏身沿岸竹林和草叢的土匪截劫。土匪強行登船,雷主教和高神父無法交出令土匪滿意的款項,他們二人即時以血肉之軀,極力阻擋土匪傷及女學生。土匪人多勢眾, 手持武器,竟將手無寸鐵的雷主教及高神父毆打至重傷倒地,然後狠狠地將二人拖到岸上一處叢林 —— 槍聲中,雷主教及高神父以鮮血,為正義和真理獻上他們寶貴的性命。   生命樹 「沒有與天主結合的傳教士,有如斷了泉源的溝渠。」——聖雷鳴道主教 鮑思高慈幼會致力栽培青少年,尤其生活貧苦的兒童和青少年。聖鮑思高神父心懷中國。1886年4月9日,鮑神父曾這樣抒發他對慈幼會傳教事業的遠景:慈幼會士從非洲中部直達中國北京,香港、加爾各答、馬達加斯加都會有慈幼會的會院、學院和初學院。他也曾夢見在中國北方及南方服務的慈幼會士,在北京會合。 聖鮑思高神父派遣會士到中國的夢想,終於由雷鳴道主教帶領六位會士遠渡重洋,由意大利到澳門開始實現。傳教工作關懷人靈,傳教士跨越文化、語言的障礙,卻不一定獲得當地社會的信任和友善對待。雷鳴道神父在澳門開展關懷青少年的社會福利和教育工作後,1910年,葡萄牙政府要求在澳門的外籍傳教士離開,他和其他會士轉移到廣東省傳教。1919年10月24日,雷神父及十二位會士在韶州慈幼會第一所傳教士宿舍簡陋的小聖堂裡,將傳教工作託付給瑪利亞進教之佑。 祈禱生活是傳福音工作的力量來源。聖雷鳴道主教及聖高惠黎神父不斷在朝拜聖體中汲取基督的愛,在祈禱獲得智慧和動力。面對生死關頭,他們以行動發揮祈禱的力量,以生命見證耶穌基督的愛,活出會祖聖鮑思高神父畢生愛護青少年的精神。   (關於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可參閱本專欄《青年的慈父和導師》2014年12月21日載。) 
kjy13a-20150614
耶穌的朋友
2015.06.13
「我的聖召就是愛」——聖女小德蘭
   當耶穌召叫富少年跟隨他時,福音描述「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馬爾谷福音10:21)如同這位富少年,我們每一位獻身生活者都有與主相知相遇的經驗。耶穌曾說過:「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望福音15:16)我們都被邀請、被揀選成為耶穌的淨配、屬靈的母親,與耶穌基督結合。我是完全自願,決定徹底地奉獻自己,歡欣喜樂地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 「愛」是天主的本質,愛應向外延伸,愛是天主聖三相互的愛的反映。獻身生活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完美成全的愛。 現今的社會, 年青人對「愛」的價值觀,好像只追求享樂、自我滿足、喜歡甚麼便作甚麼,處處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但我們獻身者要達到的這個愛是「犧牲的愛」,白白的奉獻與犧牲,不求任何回報的愛。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正是這愛的最終極宣示。試想想耶穌基督 —— 天主聖子,竟然降生成人,與我們一樣;只是,耶穌沒有罪過。耶穌來這個世界的目的,是指向救贖,他以人性背負了人類的一切罪過,親身承受最極端的痛苦與死亡,只為了救贖人類脫離罪惡的束縛,使人類重獲真正的自由,能分享天主性的生命。「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望福音15:13)就這樣,耶穌為了我這個軟弱、充滿缺點與罪惡的「朋友」, 他在十字架上為了補贖我的罪,犧牲了自己,使我有幸能獲得永恆的生命。難道我們對這份愛仍能無動於衷嗎? 大家有否想過要為別人犧牲自己呢?在修院裡,每天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機會犧牲自己、訓練愛德。例如奉獻自己去負擔較勞累的工作、當有修女要求你幫助她準備晚餐時, 你會拒絕還是接受呢?願我們都能因為愛天主、光榮天主而喜樂地接受天主的旨意,包括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切困難和痛苦。 最後,讓我們一同檢視自己: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大事小事,是為取悅自己、取悅別人,還是取悅天主呢?    願我們都能向聖女小德蘭學習,視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事情都為愛天主而作。
kjy16_20150614
icon78
種子的力量.中華殉道篇
2015.06.13
武昌十字架上殉道 嘉陵江邊致命
   1 8 8 9 年1 1 月1 0 日教宗良十三世宣布遣使會 ( C o n g r e g a t i o n o f t h e M i s s i o n)董文學神父(J o h n Gabriel Perboyre, C.M., 1802- 1840)為真福;1996年6月2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真福董文學神父為首位列聖品的中華殉道者。 董文學是家中長子,八兄弟姊妹中,他和兩個弟弟加入遣使會, 兩個妹妹加入仁愛會(Daughters of Charity)。董文學聖德出眾,1826年晉升神父,在修會負責修生的培育工作。1831年,與董文學同屬遣使會的弟弟類斯奉派到中國傳福音,卻不幸在旅途中遇海難喪生,年僅24歲。董文學神父要求取代弟弟,前往中國。此時中國的政局正值風雨飄搖,民不聊生,董文學神父奉派到河南一年半後,抵達前輩劉格來神父的殉道地。 1625年,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 1581-1660)創立遣使會(男修會),數年後創立仁愛會(女修會)。雲先生於法國一個極貧困的農民家庭,在神師的引導下,他深切地意識到自己窮苦卑微的出身, 反而使他更能在貧苦大眾身上看見耶穌基督。於是,他畢生致力以純全的愛服侍那些遭社會遺棄和輕視的人,這亦是聖雲先創立男女修會(遣使會、仁愛會)及聖雲先會(在俗平信徒團體)等整個雲先大家庭的使命。 1789年,遣使會士劉格來神父(Francis Regis Clet, C.M., 1748- 1820)由法國抵達中國湖北省武昌,他和當地天主教友一起,住在破舊的木屋,在山區漫長的嚴冬中忍饑受寒。劉神父努力克服學習中文的困難,然而更大的困難、更嚴峻的考驗是當地政府官員和民間仇視天主教的情緒及暴行。劉神父一直忍受迫害、敵視、誣蔑和到處匿藏的生活, 1820年2月18日終死於絞判。 劉神父殉道後十多年,董文學神父踏足離武昌不遠處的教友村茶園溝。語言隔膜雖曾使他幾乎掉入心靈的黑夜,卻也是他更全然依靠天主聖神領導的時刻。董神父在茶園溝經過平靜的開始後,迫害終於來臨。1839年9 月15日主日早上,有人通知董神父清政府頒布了消滅天主教的新諭令,約一百名官兵奉朝廷諭旨迫近聖堂。董神父馬上攜同聖堂裡彌撒用的聖器逃跑,把聖器藏在山上的竹林。當天,聖堂被完全燒毀。深夜,有教友到山上帶董神父逃到一位慕道者的家。董神父欲穿上那慕道者的民服逃走,卻遭官兵追蹤。董神父終於落在官兵的手中,官兵施以殘酷的虐待後,綑綁他的雙手,用刀刺傷他。在押送和受審途中,董神父再遭殘暴的刺傷和毆打,接受多番民事和軍事審訊。持續不斷的虐待、無理指控和審訊歷時兩個多月,1839年底,身受重傷的董神父終被送到武昌監獄,官員命令他穿上祭衣,任由人羞辱和謾罵。1840年4月11日董文學神父赤足走到劉格來神父的殉道地,被綁在一個十字形的刑架上致命。此時,天空中出現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光芒連遠處都清晰可看。 1888年,意大利籍郭西德神父( A l b e r i c u s Crescitelli, P.I.M.E., 1863- 1900)抵達中國陝西省南部的漢中代牧區。郭神父到漢中前的五百年,宗座外方傳教會士已在當地展開牧民工作。可惜清朝的政治形勢, 加上天災人禍,郭神父抵達幅員廣大的陝西省時,教會在當地的情勢已變得非常惡劣。整個代牧區只有七千多名天主教信友,約一百名慕道者。郭神父學習中文後, 展開牧民工作。他經常探訪教友, 關懷他們的信仰生活。他友善的態度獲得回族社群的信任,彼此建立真誠的友誼。一位回族的商人郭先生認識耶穌基督後,接受聖洗聖事,他的另一位朋友和親人也表示同樣的渴望。 可是,清廷驅逐傳教士和迫害基督信徒放棄信仰的諭旨,一直脅迫福音事業。1900年7 月初,有教友通知郭神父迫害已臨於眼前,請他即時逃走。郭神父堅持必須與當地教友一起面對痛苦的迫害。兩個多星期後,情勢實在太危急,郭神父終於接受勸告,可惜這時已太遲。7月20日一群暴徒到郭神父逗留的地方,對他施以狠手,令他失去知覺後,把他拖到大路上,撕掉他的衣服,再用火燒他的肌膚。經過徹夜折磨,7月21 日清晨,郭神父雙腳被綁,赤身被拖到嘉陵江邊,被殺害後屍體遭投棄入河。 生命樹 「他遭受酷刑和判罪,他的生命非凡地反映了耶穌的苦難。他也經歷死亡,十字架上的死亡。」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董文學宣聖典禮)    傳教士離鄉別井,在平凡的生活中回應福音的召叫,致力傳揚耶穌基督的喜訊,獻身於關懷人的靈性生命。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 年冊封120位中國殉道者榮列聖品,其中33位為外籍傳教士,他們分別屬於八個修會。遣使會年邁的劉格來神父及宗座外方傳教會郭西德神父同列中華殉道聖人。殉道聖人在他們平凡的傳教生活中,為善牧耶穌作見證。
kjy16_20150531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馬爾谷福音篇
2015.05.30
五餅二魚
   谷6 :30-44 ;  參閱《天主教青年教理》522號   悄話兒 十二位門徒接受耶穌派遣,到處去宣講福音、治病驅魔,工作真多呢!他們回來時已勞累不堪了。於是,耶穌帶領門徒乘船往荒野地方休息。怎料,大批群眾誓要追尋耶穌,還跟蹤他們到荒野去!耶穌看見他們的熱情, 便動了憐憫的心。他管不了自己的疲倦,繼續為群眾講述天主的愛。 耶穌的說話令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滿足,甚至過了晚飯時間,也沒有人察覺。在這荒野之地,根本沒有餐廳或商店可以服務這五千多人。再說,耶穌和門徒生活清貧,又怎會有能力購買食物給群眾吃飽呢?疲憊不堪的門徒只想群眾快點兒散去⋯⋯但是,耶穌自有解決方法——耶穌邀請門徒參與這個愛的行動,門徒將自己所有的食物全部拿出來——五餅二魚竟足以供給五千多人吃飽。 耶穌拿起五個餅、兩條魚,祝福了、擘開、交給門徒。奇蹟就在這一刻發生,門徒和群眾親身見證了五餅二魚的奇蹟, 就如他們的祖先曾在曠野缺糧時,天主施行奇蹟,賞賜食物給逃難的以色列子民。耶穌是天主派遣給我們的好牧者,他細心留意我們的需要,照顧我們的生活所需,更把天主的祝福帶給我們!    小德蘭姐姐   一起祈禱 主耶穌,你是我們的好牧者,我們相信你會照顧我們所缺乏的真正需要。請你教導我,像你一樣懷有憐憫的心,關懷別人。也求你祝福有需要的人。   跟隨耶穌 「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這句話是甚麼意思?  關於日用糧的祈求,表現了我們從天父的美善裡,等待所需要的一切,包括那些不可或缺的、物質與精神的善。當基督徒作此祈求時,莫不想到他對世上那些缺乏生活需要的人所該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