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30526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5.26
《依莉的娃娃》-- 走進一個未婚媽媽的內心世界
在藍色封面上,是一個背對同學,坐在教室的女孩,讀者要是再循她低垂的目光往下移, 便可看到她那微隆的小腹。書名是《依莉的娃娃》,封面上還有一行小字「……但是, 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樣。」作者伊芙• 邦婷女士( E v e Bunting)一直很樂意用她的文字跟兒童,或青少年探討嚴肅的社會議題,而《依莉的娃娃》正是探討未婚懷孕的問題。 邦婷女士並沒有把依莉塑造成一個悲劇的主人翁, 也沒有運用過度的渲染、煽情的文字,企圖催人淚下。她寫這個故事的目的,並不是要威嚇青少年當心自己的行徑;也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向未婚媽媽施捨同情。邦婷女士只是用最平實樸素的語言,道說了一段未婚媽媽的經歷。懷孩子原來令人興奮,但對只有十四歲的依莉來說,卻是夢魘。意外懷孕,問題可不是她一人可以面對,依莉究竟如何開口向家人交代?家人又會怎樣解決問題?  在跟學生分享這本書時,我們討論了很多。我問他們:「如果父母知道你懷孕了,會有甚麼反應?」想不到身為男生的小翔反應最快,他搶著說:「他們一定會把我打個半死!」這可真是一般父母的反應?然而,筠蕙接著說: 「我想父母支持我,而不是質問我。」是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此刻,他與她最需要父母的支持,讓他們有所依靠。依莉未婚懷孕,究竟責任在誰?班中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小翔:「當然是查理,作為男子,他太不負責。」大家隨即異口同聲附和。惠琪則說:「依莉的父母也有責任。」我好奇地問:「她的父母有甚麼責任?」她說:「他們從來沒有關心依莉。」對的,依莉從來都是一個人,卻渴望被愛、被關心、被擁抱。可惜,能給她這一切的,不是父母,而是一個花言巧語的男生 —— 每一件事後面都有她的故事!  追根究底,孩子的問題有時往往源於父母,他們有時在不知不覺之間,做出了傷害孩子的事 —— 孩子沒法在他們身上得到關心,找到愛。因此, 當依莉遇到一個願意陪著她, 給她溫暖,給她摟抱 —— 縱使這都是虛情假意,她都願意為他付出一切。邦婷女士正是要站在青少年的一方,明白未婚懷孕的責任並不全在於孩子,還給家長一個反思的機會,思考自己平日如何與孩子相處,有沒有因為種種客觀原因而忽視他們的需要。 媽媽對依莉說,「你知道自己不能留下這個寶寶」,其實,留或不留寶寶,對依莉都造成傷害,但依莉堅決將寶寶留下來,並對孩子一生負責。再者,依莉也因為擁有這個孩子而必須作出犧牲,像放棄入讀心儀高中的夢想、娛樂,甚至連電腦也恐怕永遠弄不懂。此外,跟隨著她犧牲的,還有家人,媽媽為了遷就她,被迫更改上班時間來幫忙照顧嬰兒,爸爸呢?抱怨媽媽沒有陪他,一家的生活質素也因為寶寶變得糟透了。這一切,依莉心裡明白,但如她所說:「我很想跟他們說聲『對不起』,但是現在說這句話有甚麼用?」 當單親媽媽是很辛苦的,當一個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更吃力。依莉同時要兼顧學業及照顧寶寶,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累透了。讀者可以從依莉的生活中,體會一個單親媽媽所要肩負的重擔與沉重的壓力。不過,邦婷女士並沒有讓寶寶成為帶來災難的源頭,她始終認為生命是美好的,因為,當依莉感到最痛苦,最黑暗的時候,寶寶永遠是她唯一的出口。每當抱著女兒安琪時,依莉的心中都會因為滿溢的母愛而變得甜蜜。 我們都知道,最無辜的,就是這個初生的小寶寶……    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並不一樣。幸好我們不需要像依莉一樣,需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在下課時,我問學生最後一個問題:「你們會像依莉般跟男 / 女朋友發生婚前性行為嗎?」他們立即回答:「當然不會!」聲音多麽堅定。當然,我並不知道將來會發生甚麼事情,但我希望當他們在受到誘惑的時候,會想起《依莉的娃娃》,然後將這個故事跟他 / 她的親密友人分享。
kjy11b-20130526
奇妙大自然
2013.05.26
紅耳鵯
紅耳鵯是本地很常見的留鳥, 廣泛分布於香港。牠雖為嬌小的鳥兒,卻有一身顯明的特徵,還有一口悅耳的叫聲,很是惹人憐愛。 紅耳鵯的外型和顏色均非常鮮明,牠亦因此擁有很多綽號。紅耳鵯兩眼下方有紅色的耳羽,讓人感覺牠的臉總是紅通通,稱牠為「紅頰鵯」;牠獨特的直立冠羽也是出眾的標誌, 讓人叫牠為「高髻冠」。牠深色的頭、嘴和腳配上偏褐色的身體,與胸部白色的羽毛相映成趣。細看之下,臀部一小撮橙紅色的羽毛更顯牠的艷麗。 紅耳鵯不挑食,各種果實和昆蟲也可為食物。故此牠們在香港十分常見,偶爾就能在市區的公園發現,紅耳鵯三五成群的在林木中穿插。   雖然紅耳鵯的族群能在香港棲身安居,但牠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一些樹木被嚴重砍伐的地方如中國,紅耳鵯的數量因棲息地受到威脅而減少。我們要明白脆弱的生命得來不易,常常感恩:能有牠們在身邊增添色彩。
kjy04a-20130519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5.19
五覺齊全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談到寫作要調動人的所有感覺時,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采。還是引用他的原文比較好, 以免轉述時意思變了樣:「作家在寫小說時應該調動起自己的全部感覺器官,你的味覺、你的視覺、你的聽覺、你的觸覺, 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覺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覺。這樣,你的小說也許就會具有生命的氣息。它不再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文字, 而是一個有氣味、有聲音、有溫度、有形狀、有感情的生命活體。」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這麼說很費解, 其實,莫言的意思是:寫散文或小說都要寫得感性、形象而具體,把我們的各種感覺都寫出來。因為每個人的「五覺」(味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是不同的。莫言還說到「其他神奇感覺」會是甚麼呢?我的理解是心理感覺、幻覺等等, 每個人都不同。在電視、電影那麼發達的時代,影像主宰了一切,比較之下,文字顯得那麼蒼白軟弱無力,不發揮文字的優勢和功能怎麼行?例如,味覺、觸覺、嗅覺、心理感覺都是影像無法勝任的,文字就還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請讀以下一段文字,這是台灣作家陳啟佑經典名篇《永遠的蝴蝶》的開頭一段:「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我白色風衣的大口袋裡有一封要寄給在南部的母親的信。」 我們會覺得這一段文字生動形象,為甚麼呢?因為它不但寫出了的電影能夠表現的視覺映像,如下雨、柏油路面、各種色彩的燈火、郵筒,但「濕冷冷」、「孤獨地」都是人的心理感覺,未必人人相同。「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可圈可點,為甚麼那麼多景物,唯獨選寫了郵筒呢?主要是小說和郵筒有關, 這是小說中「我」的視角;電影固然也可以做到,但他們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 景物,應該挑選有關的來寫。   
kjy02a-2013051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5.12
跟隨基督 喜獲新生 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以愛傳信 2
Justin老師•黃良凱   力行福傳  實踐愛主愛人      (續上頁)「Justin」並非荃灣天主教小學黃良凱老師的英文名字,而是他的聖名。「理論上,我明白洗禮後我便成為新人,但禮儀前我並沒有太大的感受」,黃老師回想。直到正式施行洗禮的一刻,「神父為我施洗時, 以我的聖名稱呼我: 『Justin,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付洗』。」他續道,「從未有人公開用這名字稱呼我,這是第一次。我由這新名字體會到我真正成為一個新人,以後,我更加要做好自己。」 起初,黃老師只是希望選一個以英文字母「J」開始的名字作聖名,配合家人的英文名字,當時並無深究聖猶思定 (St. Justin) 的事跡。經翻查資料後,黃老師認識到聖猶思定身為哲學家在神學和護教方面的貢獻,更是一位殉道聖人。他認為主保聖人的生平為他是十分重要的提醒,「他為信仰犧牲了生命,這提醒我作為公教老師,應該致力福傳,以天主教的教育理念培育下一代。」 轉至天主教學校任教,黃老師才接觸天主教信仰。「以往認為天主教很制度化、很嚴肅,轉校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認識的地方。」他表示,在慕道的路途上,禮儀、教理、靈性方面均得益不少,走了十八個月,終於領洗,「這標誌著我正式加入教會,成為耶穌的門徒;但這並非終結,而是開始。」 黃老師亦會以聖經故事,教導學生們正確的行為和態度,「例如學生們經常互相指摘,我會告訴他們『耶穌憐憫淫婦』(若8)的故事,讓他們設身處地作反思。」展望將來,黃老師希望推動更多學生成為教友, 「我相信學生看到老師活出基督,他們也會被感染。」 黃老師深信福傳由家庭做起,他兩名分別兩歲和五歲的兒子,亦於今年復活節領洗。對於是否讓孩子領洗,黃老師表示曾經猶豫,「既然我自己也接受了這份恩寵,那為甚麼我不讓孩子領洗?雖然他們現在未必認識天主,但我相信領洗讓他們踏前一步。」(澄)         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孫英峯神父和龔偉南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7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慕道團原以聚集區內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廣泛邀請後反應熱烈,收到來自不同區域的中、小、幼老師報名。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來自耶穌基督的天主教教育精神。23名學員接受收錄,16名於今年復活節領洗。      一個獨特的聚會 過去一年多,約60位天主教學校的教職員,每星期在三個不同的地區,共同為認識天主教信仰而相聚。今年復活節,25名成員接受聖洗聖事。 教區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與本報分享這份喜樂:這些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職員,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了解天主教信仰,從而體會天主教辦學的理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三個分布於港島區、九龍中及新界西的慕道班,誕生的經過凝聚了愛心的動力:無論那是由導師自發召集,或是學員自組邀請導師, 他們都在一個有共同工作背景的慕道班裡,體會天主的愛。 此外,還有一些教職員持續參與堂區開辦的慕道班,在邁向認識天主的路上共同努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