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519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5.19
五覺齊全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談到寫作要調動人的所有感覺時,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采。還是引用他的原文比較好, 以免轉述時意思變了樣:「作家在寫小說時應該調動起自己的全部感覺器官,你的味覺、你的視覺、你的聽覺、你的觸覺, 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覺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覺。這樣,你的小說也許就會具有生命的氣息。它不再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文字, 而是一個有氣味、有聲音、有溫度、有形狀、有感情的生命活體。」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這麼說很費解, 其實,莫言的意思是:寫散文或小說都要寫得感性、形象而具體,把我們的各種感覺都寫出來。因為每個人的「五覺」(味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是不同的。莫言還說到「其他神奇感覺」會是甚麼呢?我的理解是心理感覺、幻覺等等, 每個人都不同。在電視、電影那麼發達的時代,影像主宰了一切,比較之下,文字顯得那麼蒼白軟弱無力,不發揮文字的優勢和功能怎麼行?例如,味覺、觸覺、嗅覺、心理感覺都是影像無法勝任的,文字就還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請讀以下一段文字,這是台灣作家陳啟佑經典名篇《永遠的蝴蝶》的開頭一段:「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我白色風衣的大口袋裡有一封要寄給在南部的母親的信。」 我們會覺得這一段文字生動形象,為甚麼呢?因為它不但寫出了的電影能夠表現的視覺映像,如下雨、柏油路面、各種色彩的燈火、郵筒,但「濕冷冷」、「孤獨地」都是人的心理感覺,未必人人相同。「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可圈可點,為甚麼那麼多景物,唯獨選寫了郵筒呢?主要是小說和郵筒有關, 這是小說中「我」的視角;電影固然也可以做到,但他們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 景物,應該挑選有關的來寫。   
kjy02a-2013051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5.12
跟隨基督 喜獲新生 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以愛傳信 2
Justin老師•黃良凱   力行福傳  實踐愛主愛人      (續上頁)「Justin」並非荃灣天主教小學黃良凱老師的英文名字,而是他的聖名。「理論上,我明白洗禮後我便成為新人,但禮儀前我並沒有太大的感受」,黃老師回想。直到正式施行洗禮的一刻,「神父為我施洗時, 以我的聖名稱呼我: 『Justin,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付洗』。」他續道,「從未有人公開用這名字稱呼我,這是第一次。我由這新名字體會到我真正成為一個新人,以後,我更加要做好自己。」 起初,黃老師只是希望選一個以英文字母「J」開始的名字作聖名,配合家人的英文名字,當時並無深究聖猶思定 (St. Justin) 的事跡。經翻查資料後,黃老師認識到聖猶思定身為哲學家在神學和護教方面的貢獻,更是一位殉道聖人。他認為主保聖人的生平為他是十分重要的提醒,「他為信仰犧牲了生命,這提醒我作為公教老師,應該致力福傳,以天主教的教育理念培育下一代。」 轉至天主教學校任教,黃老師才接觸天主教信仰。「以往認為天主教很制度化、很嚴肅,轉校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認識的地方。」他表示,在慕道的路途上,禮儀、教理、靈性方面均得益不少,走了十八個月,終於領洗,「這標誌著我正式加入教會,成為耶穌的門徒;但這並非終結,而是開始。」 黃老師亦會以聖經故事,教導學生們正確的行為和態度,「例如學生們經常互相指摘,我會告訴他們『耶穌憐憫淫婦』(若8)的故事,讓他們設身處地作反思。」展望將來,黃老師希望推動更多學生成為教友, 「我相信學生看到老師活出基督,他們也會被感染。」 黃老師深信福傳由家庭做起,他兩名分別兩歲和五歲的兒子,亦於今年復活節領洗。對於是否讓孩子領洗,黃老師表示曾經猶豫,「既然我自己也接受了這份恩寵,那為甚麼我不讓孩子領洗?雖然他們現在未必認識天主,但我相信領洗讓他們踏前一步。」(澄)         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孫英峯神父和龔偉南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7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慕道團原以聚集區內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廣泛邀請後反應熱烈,收到來自不同區域的中、小、幼老師報名。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來自耶穌基督的天主教教育精神。23名學員接受收錄,16名於今年復活節領洗。      一個獨特的聚會 過去一年多,約60位天主教學校的教職員,每星期在三個不同的地區,共同為認識天主教信仰而相聚。今年復活節,25名成員接受聖洗聖事。 教區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與本報分享這份喜樂:這些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職員,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了解天主教信仰,從而體會天主教辦學的理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三個分布於港島區、九龍中及新界西的慕道班,誕生的經過凝聚了愛心的動力:無論那是由導師自發召集,或是學員自組邀請導師, 他們都在一個有共同工作背景的慕道班裡,體會天主的愛。 此外,還有一些教職員持續參與堂區開辦的慕道班,在邁向認識天主的路上共同努力。(睿)           
kjy04a-20130512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5.12
創作的三要素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再復總結得很好,他說,創作最重要的是以下要素, 即「心靈、想像力、審美形式」。他用了比較文雅的語言來概括,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心靈」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和感情;「想像力」就是在現實基礎上的虛構、構想:「審美形式」就是一篇作品的表現形式、藝術技巧或特點。這三項很重要,如果有人問,寫一篇東西,要怎樣才能寫好?可以說,都包括在劉再復說的這三要素了。 所謂「心靈」就是好心靈吧!一位作家有著偉大、善良、美好的心靈,他才可能寫出感人的作品。譬如安徒生,要是他沒有偉大的同情心,他如何寫得出《賣火柴的小女孩》、給予即將凍死的窮苦女孩那幸福的祝福?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莫言如果沒有向天下母親致敬的偉大心靈,如何能夠寫得出《糧食》這樣令人讀之熱淚盈眶的小說?《糧食》中的母親,在極度飢餓的年代,為了養活一家大小,每天將豆啊、米啊大量吞進肚腹內。到了家裡, 面對一盆清水,然後用筷子將那些糧食從喉嚨裡摳出來。那種難受的感覺非言能道!  所謂「想像力」是一個寫作人的基本本領。一部作品,假如都那麼如實地平鋪直敘,肯定很悶,缺乏了其吸引人的魅力。試看今天的電影,有幾部不是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莫言得獎,最重要的文學因素就是他超凡的文學想像力。 所謂「審美形式」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寫作的技巧或藝術的特徵。就像一個人講故事,不能老是「話說從前」,總會每次不同。莫言每一部長篇表現形式都不同,香港的劉以鬯也是,有傑出成就的作家都將創作當作一種藝術,充滿了個人的獨創性。唯有如此,文學的價值才能永恆、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獲得其恆久的生命力。 在學的小朋友雖然還沒有到達書寫大部長篇小說的地步,但我們完全可以將每一篇作文認真來寫、寫得特別,與眾不同啊。
kjy07a-20130505
文圃新苗
2013.05.05
電梯和樓梯
  夜深了,一切都進入了甜美的夢,可是電梯和樓梯卻爭論不休。 電梯高傲地對樓梯說:「現在人們都用我上下樓,樓梯,像你這沒用的東西,人們怎麼不拆了你,建多一座我的兄弟呢!」 「哼,電梯你別那麼神氣,你本來是靠電發動的,一旦停了電, 你就是個甚麼都不是的廢物。」樓梯反駁電梯道。 「切,你沒比我舒適,人們按我上下樓,根本不需要一丁點體力,而你呢,人們如果用你的話,還不得累死。」電梯自以為是地說道。 樓梯又說:「人們本來是喜歡運動的,因為你的出現,人們變得懶惰,所以你是個禍害。」 「那又怎麼樣?我外表比你好看,你就是個爛泥巴。」 「你有沒有聽過『虛有其表』這個詞?啊,我看你就是一堆廢鐵。」 「廢鐵也比你好啊,爛泥巴!」 他們兩個的爭論,吵醒了窗戶大哥。 窗戶大哥了解他們爭吵的原因後,便對電梯說:「電梯,你別那麼驕傲,以後或許有比你好的工具代替你。」說完,電梯低下了頭。 窗戶大哥也對樓梯說:「舊者是會被淘汰的,別那麼頑固,你的親戚木梯不也被淘汰了嗎?」 窗戶大哥的一番話,使電梯和樓梯改變了很多。電梯變得不像以前那麼驕傲,樓梯也不像以前那樣頑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一天始終會消失在這世上。與其等著被淘汰,還不如在淘汰之前,努力為人們服務。 顏崢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六B      顏崢明的《電梯和樓梯》寫得很精采,我非常喜歡!甚麼叫寓言呢?這就是了。把沒生命的物件擬人化,將寫實的素材加了幻想,都是小說、寓言、童話等等此類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崢明同學只是平鋪直敘地介紹電梯和樓梯的功能,或自己與它們的接觸、感情,那和一般作文沒甚麼不同了。這篇文章精采的是小作者肯動腦筋,僅用八句對話,就把它們的優勢、不足,寫成了飽含深意的現代寓言。說「現代」,因為電梯、樓梯都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產物。崢明不但把兩者的「性格」寫出來,而且告誡我們:新的不可驕傲,舊的不可頑固,因為新的還會被更新的代替,舊的很快就會被新的淘汰。這樣的看法,不是通過作者跳出來解說,而是借助了文中的「窗戶大哥」,它身為每天聽慣、看慣樓梯跟電梯吵架和奚落的「仲裁人」,站在中立的立場,比我們動筆的人跳出來判斷和發言好得多,也有說服力得多了!  這樣的「小說化」(或寓言化)的論說文章非常好讀,勝過單純列出對「電梯」或「樓梯」的彈讚或說明!只要在表達技巧上潛挖創意,小作者不斷努力,長大後,極有希望成為作家!  黃東濤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